02.26 疫情已得到一定控制,但你仍存在高频率的失眠、噩梦?

多个省区市确诊病例连续多日

零新增

2月24日湖北以外

3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增确诊9例

看到这样可喜的数字

相信很多朋友都开始慢慢松了一口气

情况在逐渐好转

但是不获全胜我们坚决不能放松


现阶段

有些朋友仍存在

高频率的失眠、噩梦

恐惧感较疫情刚发生时没有逐渐降低

甚至更加严重


今天

健康类新媒体“史宇心理医生”

将从4个方面为大家进行相关问题解答

疫情已得到一定控制,但你仍存在高频率的失眠、噩梦?

| 为什么疫情当下需要关注自己的心理情绪?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对情志的描述,无论任何情绪,过喜或过度忧思都会对人的整体健康产生影响。按照西医的观点,如果人一直感到紧张,身体将会持续处于备战状态,长期以来就会出现内分泌失紊乱,免疫力下降,精神情绪方面就会出现挥之不去的焦虑感甚至陷入恐慌无法自拔。然而,免疫力下降又会增加患病的概率。可见情绪并不是单独存在,而是相互作用与躯体疾病关系紧密。


事实上,与疫情相比,忽视和过分恐慌是另外两种形式的“疫情”。有一些应激反应的表现甚至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症状类似,例如腹泻。如果因为应激反应而反复去医院就诊检查,得不偿失。在疫情当下,减少不必要的去医院等公共场所的频率,也是在帮助自己减少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几率。当然,必要时必须去,也别含糊。


| 恐惧到什么程度才算正常的呢?

首先,现在大部分人都知道恐惧是合理的情绪反应,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没有丝毫畏惧才不合理。但是,恐惧到什么程度才算正常呢?给大家看下面这张图:

疫情已得到一定控制,但你仍存在高频率的失眠、噩梦?

先解释一下什么是阴性反应和阳性反应。我们在临床上发现,当重大的危机或创伤出现的时候,人群会出现两类反应:一种是阳性反应,比如亢奋、话多,人处于一种激越状态,这种就是高唤醒水平。一种是阴性反应,其应对方式是低唤醒水平,反应迟缓。


正常的心理反应应该是随着疫情逐渐被控制,高唤醒或低唤醒水平的强度越来越弱,发生的频率也会越来越小;但如果疫情已经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像今日全国很多地区已经出现确诊病例0增长,例如广东、甘肃、辽宁、贵州、山西、云南等地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应急响应等级进行了调整。如果仍存在高频率的失眠、噩梦,恐惧感较疫情刚发生时没有逐渐降低,有些甚至更加严重,那此人就非常可能出现心理障碍了。

面对疫情,我们出现紧张、恐惧等都属意正常的应激反应,可以让我们提高警惕更加努力做好个人防护,但如果达到心理障碍的程度,则需要及时自我调整,必要时求助专业人士。如果您在没有解禁的地区,也不必纠结要不要去医院去看心理医生,全国多地多部门都正在开展免费的心理援助热线,可以拨打求助。


扫描下方二维码

即可获取24小时心理咨询

疫情已得到一定控制,但你仍存在高频率的失眠、噩梦?

| 为什么容易相信谣言并被其影响?

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说:“当真相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已经跑遍了半个世界。”所以,在疫情当下,被谣言欺骗这并不完全是你的错,但你确实也可以做一些什么。

首先,麻省理工大学“社交机器实验室”的科学家团队研究了2006年至2017年推特上超过450万条发送和转发的推文,结果发现真消息传播到1500名用户手中所花费的时间是假新闻的6倍,综合所有数据来看,假新闻被转发的机率比真新闻高了70%左右。在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人们把大部分的精力都集中在疫情相关内容上,与疫情相关的谣言也是一波接一波。所以说被谣言影响并不完全是你的错。

其次,由于恐惧我们会刷手机不停看与疫情相关的新闻报道和一些科普文章,但是,忧思多虑会让大脑会处于过度疲劳状态,记忆力下降,同时影响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判断力下降就会让谣言趁虚而入,那些不实消息混进来,更容易消耗大量的情绪精力。所以,过度恐惧会我们更容易轻信谣言。所以说,你可以控制刷手机看相关文章的时长,避免大脑过度疲劳,提高对信息的判断力。

再次,谣言对我们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情绪方面,更多会“指导”我们的行为。例如听到双黄连三个字半夜也要爬起来去抢购,还有因为抢购而发生肢体冲突与对方大打出手的。这样看来,新冠肺炎还没有影响到我们,反而是谣言先让我们受了伤害。


| 怎样避免轻信谣言从而做到不传谣?

有很多谣言的传递者都不是别有用心之人,而是我们的亲人和关心我们的朋友。他们正是出于关心,才会第一时间把自己掌握的资讯转发给我们。这就是典型的好心办坏事。但是,如果经常发送谣言,就会使人的可信程度大大降低,会给别人带来负面影响,间接影响亲情关系和友谊。

给大家列出谣言公式:谣言=相关性*不安*不确定性/个人判断力

可见,个人判断力是非常重要的。看到一条信息时我们自己首先要做判断,筛选过后再转发。这时候保证你的大脑不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不被情绪控制,筛选几家你认为相对可信的内容平台,增加体育锻炼保持心身愉悦,多学习一些科普知识。就会更好的识别谣言,不信谣不传谣,从而更好保护家人及自己的身心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