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秦穆公重用人才对后来秦统一六国有推动作用吗?

l湖湘客


春秋五霸有多种说法:《史记索隐》中记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辞通》中记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荀子王霸》中记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汉书注.诸侯王表》记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另外还有几种说法,但基本上齐桓、晋文是没有异议的,对于后面三霸,说法不一,说明他们的才能、成就均未能达到首屈一指,让所有人叹服的水平。

秦穆公在位时,正值春秋争霸的时候,当时齐桓公已经走在成为霸主的道路上。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曾经差点射死自己的管仲,国力大增,又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让齐国首先脱颖而出,成为第一个霸主。这使得有能力的大国纷纷效仿,重用人才,力图成为新一任的霸主。

史书上记载的秦穆公最让人称足道哉的事情大概有这么几件:

1、虞国大夫百里奚非常有才,晋献公灭虞,百里奚逃亡到了楚国,被抓住做了奴隶。秦穆公听说后用五张羊皮给百里奚赎身,任用为大夫,执掌秦国国政。

2、百里奚向秦穆公推荐蹇叔,寥寥数语,便让秦穆公使人持厚币至齐国迎接蹇叔到秦国,任用为上大夫。

3、秦穆公不杀兵败的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人,最后用此三人为将,打败了晋国。

4、秦穆公重用西戎大夫由余,攻灭十二戎国,辟地千里,一举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地位。

再看其他几位相对公认的霸主对待人才的做法:

楚庄王即位后肆意玩乐,三年后在伍举,苏从的谏举下,一改作风,并任用二人执政,由此称霸。

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孙武,破楚国。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耍点阴谋诡计,灭了吴国,但是飞鸟尽 良弓藏,狡兔死 、良狗烹,仅有的两个良臣,走的走,死的死,有霸主之名,无霸主之实,很快就原形毕露,被楚国所灭。

由此可见,秦国是非常重视人才的。这与秦国地处西垂,生存条件较差,文化等方面严重落后与中原各国有关。

重视引进外国的人才是秦国此后数百年的国策,直至秦孝公达到了一个高峰,而另一个高峰就到了秦始皇灭六国的时候。

因此,秦穆公重用人才给秦国起了个好头,至于能够有一个好的结果,与秦人注重实际效果,比较功利有密切关系。


最后的守门人


对于秦穆公重用人才对后来秦统一六国有没有推动作用,我们就得看看秦穆公都用了哪些人,这些人都干了哪些事!



五羖大夫百里奚,五张黑羊皮换来的大夫。首先他在秦国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提倡教化开启民智,改变了秦国落后的国体;其次他对外搞好与邻国的关系,不兴战事,让秦国短期内得到大治,著名的秦晋之好就发生在这个时候;最后,在东进路线被晋国堵死的情况下,建议秦穆公避实就虚,实行向西发展战略,使得秦穆公称霸西戎。百里奚为秦国带去了先进的文化、政治和耕作技术,让秦国从一个偏僻小国一举成为可与晋国一争高低的春秋五霸,对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大夫蹇叔,百里奚好友。为秦国确立了国家有德无威,国势不张,有威无德,民心不服,必须德威互用的立国之道;为秦国制订了力戒贪小、忿争、急躁之心的称霸之道;为秦国制订了先平戎狄,解除后顾之忧,养兵蓄锐,以待变化的战略方针。最终使得秦国成为西方霸主。



相马能臣伯乐,养育马匹、挑选良马,为秦国主要产业畜牧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使得秦国的骑兵变得更加彪悍。为秦国的国富兵强立下汗马功劳。



上卿由余,由余为秦穆公出谋划策,帮助秦国攻伐西戎,并国十二,开地千里,称霸西戎,使秦穆公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整体来说,百里奚、蹇叔、由余是秦穆公的高级政治人才的代表,伯乐、东方皋是秦穆公的高科技人才,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是秦穆公的高级将领。



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让秦国迅速强大,民富国强,兵强马壮。他们的执政理念影响了后代秦君,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思想基础。正是因为他们使得秦国可以和其他强国一争高低,是他们让秦国进入了那时的“五常”,秦国有了该有国际的地位,才能让后世的统一更加顺利。



所以秦穆公重用人才对秦国统一六国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论史找乐


秦穆公重用的人才,当以百里奚和蹇叔最为出名,百里奚就是那位年过古稀的“五羊大夫”,而蹇叔是百里奚的故知,早年对百里奚帮助很大。百里奚为秦穆公所用以后,就把蹇叔推荐给了秦穆公,秦穆公欣然接受,任命为上大夫。

百里奚和蹇叔除了对秦国落后的社会风气加以改造,最为重要的是在秦晋数次较量处于下风的情况下,让秦穆公转变国策,向西发展。在与西戎的较量中,采取“离间”的计策,最终帮助秦穆公称霸西戎。

秦穆公称霸西戎是春秋时期秦国取得的最大成就,这无疑消除了秦国在战国时期向东发展的后顾之忧。所以说,秦穆公重用人才,最终称霸西戎是秦国统一过程中必须走的一步,无疑推动了秦国统一的车轮!

至于秦穆公重用人才的策略更多的是对战国时期秦国的人才战略提供了榜样和指导。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讲,秦国最大的不同也即秦国能够脱颖而出的原因就是对人才的重视,尤其是他国人才的重视。

先简单说一下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秦国主要的人才:商鞅、樗里疾、张仪、司马错、甘茂、魏冉、白起、范睢、王紇、蒙骜、吕不韦、李斯、王翦、王贲、李信等。看看这阵容是何等强大,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全明星阵容,名人堂级别,看了这些名字是不是就不会对秦国的统一感到意外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成员中,除了个别是秦国贵族,其他的多来自国外,可见秦国的人才是不拘一格,不分国别。

秦国的人才战略上升到到国家政策的高度其实就是官僚制度的推行。官僚制度对应的贵族政治,前者特点是唯才是举、军功授爵。后者则是贵族内部的选贤任能、世袭罔替。两者的优劣对比一目了然。随着竞争的加剧,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要求明显提高,而贵族政治显然无法满足这样的需要,只有官僚制度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人才。

战国时期,在人才战略上走在两个极端的国家当数秦国和楚国,这也导致了他们最终的命运。秦国是充分发掘官僚制度中的佼佼者,这使他们凭借人才的优势越来越强大。比如张仪欺楚,不用一兵一卒就换来了大片土地,直接把楚国弄残。而楚国则是贵族政治最为明显的国家,战国时期,楚国大权基本掌握在屈、景、昭三族手里,别人哪有机会染指大权?只指望这三家,又能有几个人才可供使用?要是楚国能够建立起秦国的那样官僚制度,统一也许就没有秦国什么事了。

虽说秦穆公重用人才为秦国发展和统一提供了榜样和指导,但是秦国的人才战略确实自秦孝公而始。他通过商鞅变法确立了秦国的人才战略,后来又代代相传,因此缔造了秦始皇的统一。

如果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讲,秦国的人才战略只不过是兼并战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就是说,战争才是秦国人才战略的内核。


先秦史


秦穆公继位后任用百里奚为相国,百里奚在主持秦国国政期间,百里奚“谋无不当,举必有功”,辅佐秦穆公倡导文明教化,实行“重施于民”的政策,让人民得到更多的好处,并内修国政,外图霸业,开地千里,称霸西戎,统一了今甘肃、宁夏等地区,开始了秦国的崛起。

这一时期,秦孝公称之为“甚光美”的时代。史载百里奚“三置晋国之君”,“救荆州之祸”,“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使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为秦国最终统一中国奠定了牢固基础。


诗雨花魂


秦穆公在位期间,广纳贤士,大胆任用非本国的人才,开秦国任用客卿制度之先河。在他的感召下,号称“五羖大夫”的百里奚、相马专家伯乐及九方皋纷纷投其门下。由于他在用人方面,始终采取“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的相马之法,因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不愿意重用本国的贵族,他怕贵族极大势大,国君反倒受了他们的牵制。他宁可重用外来的客卿,外地来的人权力尽管多么大,也只限于他一个人,不可能象豪门大族那样割据地盘,建立自己的势力,威胁国君。史载他执政期间,“益国十二,开地千里”,整个广阔的西部地区为他所独控。


御前带刀侍卫


推动了几十年,可是这几十年的发展在秦穆公去世那一刻戛然而止——因为秦穆公过分爱惜人才而决定生前为他出谋划策的很多人才一起殉葬。

此举导致此后一百年秦国人才凋零,试问谁愿意陪着主子一起死?直至秦献公即位后才废除人才殉葬等陋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