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梁山王伦真的是无能吗?

光伏配电箱bossread


王伦,是水泊梁山首任泊主,与杜迁、宋万包括稍晚些上山的朱贵,共同创建了一块可容纳江湖义士遮风避雨的强人窝,或曰山寨草寇窝。

以一介书生啸聚山林,率小喽啰安营扎寨,建立起一块能与官府对垒根据地,等于是走上了反抗朝廷的道路。

水泊梁山,方圆八百余里,中间是宛子城、蓼儿洼,退可守、进可攻,凭借此番地理环境,王伦本可以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但最终却被林冲往心窝里一刀,再割了首级,死于非命。

王伦,是专干打家劫舍小买卖、偏安一隅的盗贼,没必要承担被朝廷大军剿灭的风险,当初,林冲尽管有柴进大官人的介绍信,推荐林冲到此避难,但毕竟林冲是有命案在身之人,朝廷的通缉犯。

于是,王伦,就让小喽啰把一个盘子,托出五十两白银外加丝绸等,请林冲寻个大寨安身歇,是林冲要死要活地懒着不肯走,但林冲愁怀郁闷,极难释怀。

待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氏三雄等英雄好汉上山时,王伦更不敢接纳了,晁盖等人是劫了生辰纲的超艇案犯,收留此等身负命案之徒,显然会惹祸上身,等同于自掘坟墓。

酒过三巡,王伦就叫小喽啰一人捧个大盘子,里放着五锭大银,嘴里讲得客气,敝山小寨,一洼之水,容不得许多真龙,聊备些薄礼,请各位大侠别处高就。

晁盖等人遭遇了和林冲同样的一幕,自上山就受排挤压制,得不到重用的林教头终于发怒了,在吴用的撩拨下,黑帮开始内讧,直接就火并,王伦成了刀下之鬼。

王伦,一个村野穷儒,在林冲上梁山泊时,已不适合做梁山泊主,这所以才想方设法让林冲离开;待晁盖等人前来投靠时,如果能主动让贤,将山寨之主的位置拱手相让,还不至于殇命。

一个不具领导才能的人,没有驾驭英才的能力,却硬要坐在第一把交椅上,最终把自己推向了火坑,死于非命,人头落地。


国平军史


刀墓观点:王伦对时局的洞察,比宋江准确到位得多。

白衣秀士王伦作为梁山泊的第一代领导核心,一直以来被人们诟病为目光短浅、固步自封、心胸狭窄、妒贤嫉能的负面人物。其实,这是一种对王伦极不公正的评判,完全是站在林冲、晁盖等人的立场来看待和评价王伦的。

作为梁山泊的开山鼻祖,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白衣秀士王伦确实有值得思考的地方。

不及第的秀才,是他一生的羞耻

按柴进的说法,梁山泊方圆八百馀里,中间是宛子城,蓼儿洼。如今有三个好汉在那里扎寨∶为头的唤做白衣秀士王伦。这样说王伦应该是个好汉,但是这个说法准确吗?

王伦当初不得第之时,与杜迁投奔柴进,多得柴进留在庄子上住了几时,临起身又赍发盘缠银两,因此有恩。柴进对王伦有恩,所以王伦对柴进十分恭敬,让柴进感觉王伦是个有教养,有素质,懂得知恩图报的人。但是到了林冲这里,王伦就露出本来面目了。

面对林冲想要入伙梁山这个问题,王伦就是个不及第的秀才,后来才跟着杜迁在梁山落草为寇,身边的杜迁、宋万两人也武艺平平。因此在能力出众的林冲、晁盖等人想要入伙梁山时,王伦就会产生排除异己、嫉贤妒能的心态,这是无可厚非的。

毕竟对王伦来说,不及第是他的致命弱点,并且他的能力与林冲、晁盖他们一对比,就会害怕他的寨主之位不保,日后得不到梁山寨的重视。因此,才会在林冲、晁盖等人想要加入梁山寨时对他们百般刁难,拒绝他们入伙。

从选址到政治嗅觉,王伦是个优秀的山大王

然而,为什么又要说王伦是个优秀的山大王呢?

首先,就要说王伦为何选择梁山泊为根据地。

第一,梁山泊水系四通八达,水域宽阔,退守自如,比较安全。

第二,给养容易保障,基本生活不愁。阮小七就曾对前往考察、拉他入伙的吴用说过:“如今泊子里新有一伙强人占了,不容打鱼。”

第三,宛子城、蓼儿洼地势独特。自金沙滩上岸,“两岸都是合抱的大树”、“四面高山”、“中间里镜面也似,一片平地,方可三五百丈”。可见,他已依山势地形,将其打造成了一个易守难攻的快活寨子。

如果说选窝的高明使王伦成为这个优秀的山大王,那么敏锐的社会政治嗅觉,则让他的智慧更加突出。

书生出身的王伦比大老粗出身的晁盖和被权术蒙憋了双眼的宋江更清楚地认清了当时的社会形势,并正确地判断出梁山泊所应处的位置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一般来说,一个反政府武装最终的出路只有两条:要么被剿灭,要么被招安。

秀才出身的王伦估计已经注意到在当时身处内忧外患中岌岌可危的北宋,不可能对多如牛毛的山头进行一网打尽,他们只会对那些做大做强、已经威胁到政权稳定的匪患进行重点打击。王伦对梁山集团的定义可能是保持一定实力,不能被官军或其它山头轻易剿灭,但也不能树大招风,引来官军的重点打击。

所以,当林冲、晁盖这些闻名天下,并且是高太尉、蔡太师指名点姓要抓的人来投奔时,那是万万不能留下的,这绝不只是个人利益的得失,这是事关一个组织的命运前途。

悲剧,纯属剧情需要

为了烘托主人公和未来的发展,水浒作者并未让他避免杯具的剧情。

王伦“错误”的做法,导致他最后丧命于林冲之手,这是他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所以朱贵、宋万、杜迁都劝,理由说的也是合情合理,林冲也是百般祈求。王伦没办法,只得依众人,但是还得刁难一番,非逼着林冲纳个投名状。注意一点,林冲这次下山是要杀人的,因为他首要任务是上山入伙,所以不管接下来是老人还是小孩经过,只要是单个人,林冲很可能都会下手。

因为他也很可怜啊,王伦在紧紧相逼,他没有其他选择。但至少,王伦并不失为一位优秀的山大王。


王铭苇


对“白衣秀士”王伦客观地评价:他还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但却不是一个能力超群的人。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得到印证:

首先,王伦有一定胆识。他从一个落第秀才曾想为朝廷出力,到反转落草为寇成为与官府作对的人。这种反转本身就不是一个平庸无能的人能做到的,这需要有一定魄力和胆量。

第二,王伦是一个非常有头脑的人。王伦要落草也不是随便占一个山头就拉倒,我相信他选择水泊梁山落草,绝不是撞大运撞上的。绝对也是多方考察后,才选择了这样一个有天然屏障的好地方,进退自如。从而为梁山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王伦有一定的自知自明。王伦对自己能力有清醒的认识,因此他在用人时就有充分的考量和选择,他能用能力一般的杜迁、宋万、朱贵等,因为他有能力控制。而不敢用能力强的林冲及晁盖、吴用等,因为他怕控制不了他们。

第四,王伦应用人才的能力不足。对如何驾驭和运用能力较强的人,王伦信心不足办法不多。如果当初他能很好地运用林冲,让林冲死心塌地为他效力,可能梁山第一把交椅他会坐的更长久更稳当。


文斋堂


梁山的第一任寨主,是白衣秀士王伦,是小旋风柴进所属意的人,也是柴进给安排在梁山上当寨主的。

王伦究竟有能无能,不能简单地去看待,而应该就事论事,从大环境、大背景上去分析。

王伦当寨主的时候,梁山泊还很小,小到就是王伦和朱贵等几个无名小卒,很难翻起大浪;这种情况,自然会制约王伦才能的发挥,以至于给人没有才,嫉贤妒能的感觉。

大家都知道的一个道理是,小必然弱,大才强盛。晁盖当梁山之主时,梁山已经很强大了,所以,晁盖也就强大了;若是梁山最初到以后都是晁盖等几个人,梁山也不会掀起那么大的浪,由此看来,晁盖也未必就有能。

到了宋江当梁山之主时,全部的心思都用在诏安上,很难说宋江就比王伦更有才能。

评价一个能的才能,关键要从平台的大小上去评价。假若王伦是宋江时代的梁山之主,说假仁假义的话,行自私自利的事,王伦也未必就不会做。

就晁盖、宋江和王伦三个人进行比较,晁盖的武力要强点,宋江的计谋要高点,王伦的知识要多点,把这三个人放在一起比较,实在是比较不出个高低来。除非把这三个人放到荒郊野外,在没有任何外力支持的情况下,看三个人谁的生存能力更强点,才能说明谁的能力更强点。

所以,我不认为王伦就一定没能力,我只承认王伦的命太不好,遇到了林冲那样一个二百五。仅此而已吧!


陇之语




王伦确实无能。

他徒有小聪明小手段,却在大事上没有后手,又不知进退,最终丧了性命。

性格决定命运,王伦的结局是注定的,只是早晚的事。在原著第十八回“林冲水寨大并火 晁盖梁山小夺泊”里,林冲对王伦性格的评价极为精准,“嫉贤妒能”、“无大量大才”。这种性格,注定了在这个梁山泊的英雄圈里是混不开的。

王伦无能,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嫉贤妒能,人心不附。王伦作为一个魁首,心胸却并没有大气魄大愿景,只想着占山为王,过着安逸的小日子就行了。所以,对于任何能够破坏或者威胁到他目前的舒适生活的,他都是本能的排斥,运用各种小手段去稳固自己的地位。

这种想法,决定了他对任何能力比自己强的人,任何给他惹来大麻烦的人,都是不愿他们留在自己的地盘的。所以,林冲和晁盖他们来时,他都是能赶走的尽量赶走,赶不走的也各种小手段去排挤对方。

特别是晁盖一来,说到劫了生辰纲,犯了这种震惊全国的抢劫大案,王伦就坚决不愿留下他们,惹火上身,坏了他的好日子了。王伦以前只是在梁山泊周边小县城里小打小闹罢了,并没有惹出这种大事,官府对他们的围剿并不多重视,日子还过得去,而要是收留了这种犯下通天大案的晁盖,那以后的日子想想也难过。

所以,王伦心怀小九九,极尽所能打压排斥林冲,致使整个内部领导层出现分裂,人心不附。后来,晁盖来投奔,也是如此,又引发了晁盖几人的鸠占鹊巢的想法。



②错把江湖当官场,不知进退。

王伦是典型的纸上谈兵的穷酸秀才,这种人在官场上擅长搬弄是非,背后使绊子,背后打小报告。但是如果把官场上这一套,用在江湖亡命之徒身上,那真是用错了地方。官场上背后使个小手段,互相排挤,至少大家行事还有法度为底限,不致当场“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而现在王伦面对的都是犯下各种大案要案的江湖大佬,这群人杀人放火,抢劫生辰纲都敢做,根本无视法纪,一言不合,就是要问你“吃板刀面”还是“要吃馄饨面”的主。你王伦就一体弱书生,和这群人玩手段,那就是要当场分个对错的。

另外,王伦无才无德无江湖威望,明哲保身退位让贤,还能不失一把交椅坐。“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一只兔子却占据老虎的窝睡觉,这不是如临深渊嘛。

③错估形势,办大事没有后手。

王伦既然不愿放弃自己位置,做事还没有充分分析形势,留下预备方案和反制手段,这是他最无能的地方。王伦只是一心想要排挤走晁盖等人,根本没想过万一晁盖他们不愿走,那怎么办?其实,晁盖犯下生辰纲大案,被全国追捕,已无容身之地,唯一可能存身的梁山泊再待不下去,他们还能去哪呢?

梁山泊这么强悍的法外之地都不收留,哪里还有王伦所说“更大的山寨”呢?王伦已经把晁盖逼到绝路了。把一群亡命之徒逼到绝路的后果是什么,面对这种后果,王伦是否充分准备好反制手段了?从后来的表现看,答案是没有。王伦就是简单的想法,根本没有想到事情的严重的程度,和一直对他不满的林冲这个不稳定内部隐患,王伦实在是天真的不行。

综上所述,王伦确实是无能。既无晁盖这种仗义疏财的容人之量,也没有林冲这样彪悍的武功,更没有宋江的江湖名望,更没有吴用办大事的缜密谋略,所以一只只会吧唧吧唧说怪话的小兔子,却妄想和一群老虎讨论虎皮的问题,岂不是无能昏庸之极。

性格决定命运,一切因果皆自造。


西词上仙


我老家以前叫“王寨”,王姓人占绝大多数。爷爷说旧社会里土匪很多,寨子的围墙垒得高高的,有专门负责放哨和把守的人。

古代社会以农业为根本,普通农民生存不下去的时候也会啸聚山林,那些不守本业的人就更不用说了。王伦是个落第秀才,走投无路,于是铤而走险,拉着杜迁到梁山泊落草。

也就是说,落草为寇并不是什么高明之计,地痞流氓都能想到,何况是读过书的王伦呢?杜迁宋万都比较憨厚,大概也比较崇拜读书人,也可能王伦善于忽悠,反正王伦当了老大,手下的兄弟也甘心用命。



王伦一伙拦路抢劫,欺负普通的渔民——他们也就这点本事。当土匪真的是一本万利,阮氏三雄眼红得不行,但毕竟势单力薄,苦无机会。

晁盖当了梁山老大后跟官军打了一场,大获全胜:林冲、刘唐武艺高强,阮氏三雄水性很好,熟知地形,吴用、公孙胜多智善谋,晁盖更是英雄非凡。倘若王伦带着杜迁宋万对抗训练有素的官军,结果可想而知,那他们为什么没被剿灭呢?



答案只有一个:梁山泊水域辽阔,王伦一伙一直没有形成气候,官府根本没把他们放在眼里。

王伦当然是无能之辈,倘若不是占据梁山泊的有利地形,他们早就被剿灭了。王伦自己没本事,手下人也都是菜鸟:“白衣秀士”“摸着天”“云里金刚”“旱地忽律”,他们的名号要么大而不当,要么莫名其妙,一听就很不专业。



王伦不是个干事业的人,他更像是生意人——小富即安的那种。清风山、桃花山、对影山,任何一个山头的头领都比王伦强,就连二龙山的原寨主邓龙都比王伦更有英雄气。



王伦的小肚鸡肠或许情有可原,但嫉贤妒能、平庸无能王伦当之无愧。我们没必要为了追求新意,为了翻案而翻案。


上头派掌门


一个人能力的大小,是一个通过比较才能得出的结论,王伦的能力究竟是什么水平,也是一样,看比较的参照物是谁,和不同的人比,王伦的能力的大小也会不同,另一方面,一个人的能力发挥的水平,也和环境,背景,甚至是配合的团队或队友的发挥也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王伦的能力还是要在王伦活着的时候的背景下来进行分析。

小说《水浒传》当中 王伦这个人物应该算是一个“过渡性”的人物,但也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落第秀才群体当中的“江湖好汉”的代表。

王伦上水泊梁山,没人逼他,是他自己对“通过考功名”在主流社会获得利益的能力和机会丧失了信心,按照他的说法就是“因一口鸟气”才和杜迁两个到水泊梁山落草为寇,直到林冲上山之前,梁山泊已经是一个在周围有了挺大的势力和震慑力的“山寨”,而林冲的加盟,让水泊梁山的实力有了长足的长进,说明作为头领的王伦还是有一定的能力的。

一个不第的秀才,能当好一个山寨的老大,很不容易,其实,细细的想想,像王伦这样的人,能成为“江湖老大”的还是真的不多。唐朝的黄巢,清朝的太平天国洪秀全,水泊梁山王伦排第三(说个笑话)。

王伦时期的水泊梁山,规模不大,首领也就是王伦,杜迁,宋万,朱贵四个人,但是王伦把水泊梁山治理的还是井井有条的。在外人的眼中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向往水泊梁山的不是别人,就是后来如愿以偿的上了梁山的阮氏三兄弟。

阮氏兄弟对和他们石碣村相邻的水泊梁山上的“一伙强人”既是羡慕又是害怕,羡慕那些强人们“大口喝酒,大块吃肉,换着花样穿衣服”的自在生活,同时也很惧怕水泊梁山的“强人”,不敢去八百里水泊打鱼。这个细节说明,王伦经营水泊梁山还是有一定的水平的。

在朱贵带着投奔水泊梁山落草为寇的时候,通过林冲的观察也可以看出,王伦治下的山寨,三道关隘非常清楚,井井有条,王伦的能力在包括林冲在内的水泊梁山第一代圈子里算是最高的一位。

但是,王伦的能力也就仅此而已,他就像一个“小富即安”的“小作坊”的小老板,没有什么大的志向,也没有什么大的魄力,更没有大的心胸。和后来的晁盖相比少了豪爽和义气,和第三任宋江相比,缺少的就不仅仅是“能力”而是“境界”了。

在对待林冲的态度上,王伦的不自信和心胸狭窄表现的算是很充分了。林冲落魄,被逼的走投无路的时候,如果王伦能嘘寒问暖的话,估计林冲会“感恩戴德”,因为找到一个“安定的归宿,苟且的活着”是好汉林冲”在那个“如惊弓之鸟又如漏网之鱼”的状态下最理想的归宿,和王伦争寨主之位,似乎不大可能。

果然,在王伦的百般刁难下,林冲选择了“忍气吞声”,但是,给林冲这个相当能够“隐忍”的心思深重的人气受,就是王伦最为不智的选择,王伦此人的局限性也就一览无余。

在对待林冲的问题上尝到甜头的王伦,又把对待林冲的那一套复制在前来投奔的晁盖一伙的身上,王伦的做法就不仅仅是“小心眼”,而是“找死”。

这说明 王伦这个人,既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也对晁盖一伙来投奔的实质没有正确的认识。

在面对无论是实力还是能力都要优于自己的“强行合作者”,王伦的判断和选择堪称“弱智”。

其实,王伦还是有活路的,这个活路有两条,但是死路只有一条,选择拒绝就是死路一条,即使没有林冲的火拼,晁盖吴用,特别是吴用是不会老老实实的下山,设法干掉王伦,安抚林冲估计也就是分分钟的事。

那么活路是什么?要想赶走晁盖一伙,唯一的希望就是林冲,和林冲建立最紧密的“一体”关系,就是王伦最该做的,他有这样的优越条件,只要把第一把交椅交给林冲就行。

第二条路就是选择向晁盖一伙妥协:让出第一把交椅,老老实实的和自己的手下排到晁盖一伙之后,晁盖必然会让王伦至少坐第三把交椅。之后的事情就是看王伦会不会“做人”。或者将水泊梁山拱手相让,这个时候晁盖给出的价钱肯定不会低,王伦蛮可以带着自己的人马另寻山头。

王伦最终落到被林冲火拼的结局,和他的心胸与格局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说王伦能力上有什么欠缺的话,他要命的短板就是文人的“轻狂”和不懂“审时度势”。


步武堂


凡是投奔梁山的,肯定是为了得到梁山的庇护,晁盖愿为大户,劫取生辰纲是为了更富贵,投奔梁山,甘愿献出一切,变成一无所有,说明什么?说明即使这样,他们也不会吃亏。王伦本来在梁山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晁盖他们投奔梁山,可能引来朝廷官兵的围剿,是把梁山至于危险境地。

王伦是梁山的一家之主,考虑问题自然会把梁山的安危放在第一位,林冲未加入梁山以前,自然是“外人”,王伦要考虑林冲加入梁山后,对梁山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他拒绝晁盖等加入也是这个原因。

梁山把王伦看成心胸狭窄的无能之辈是偏见,王伦被杀是因为他书生气十足,认为世人皆讲仁义,不知江湖中人心险恶,认为自己是主人,没想到晁盖一伙会“雀占鸠巢”。

王伦并不是真的无能。从他选择梁山为落草之根据地来看,就很有眼光,王伦是一个讲礼仪又书生气十足,对功名利禄失去了信心的读书人。

王伦能得到柴进的赏识和高看一眼,肯定学识渊博,知书答理,朱贵宋万杜迁能甘愿为其驱使,肯定有一定的能力。

王伦能看透形势,他之所以被林冲火拼,就是因为其书生气十足,不懂人情世故,不知世事险恶。

王伦不想出名,他不收林冲,因为他知道,“树大招风”,林冲得罪了高俅,烧了草料场,成了全国通缉的逃犯,如果收留了他,传出去,弄不好是引火烧身,朝廷派兵来围剿,自己这点兵马是不行的,因此不想留。而晁盖一伙劫了生辰纲,于抓捕的官兵交火,一是造反,前来投奔,如果留下,如果被朝廷派兵进攻,失败了就是死罪,自己与晁盖一伙无亲无故,没有必要为了他们搭上自己及其他弟兄们的性命,他没有多少江湖经验,不知人心险恶,仍然书生气地认为,人是讲礼仪的,只要自己拒绝,晁盖他们自然知难而退,会离开。而朱贵、宋万、杜迁则预感到了危机,只能相劝,却做不了主。

即使林冲不杀王伦,晁盖他们也会杀死他的,因为晁盖一伙己走投无路了,对他们来说,为了活命,杀人放是很正常的。


南极冰火


总结而言就是:开辟梁山,打败官军,接纳好汉。

水浒传的最高潮部分,当是宋江等108将齐聚梁山,大聚义之后,陆地上两次打败童贯,水战中三次赢得高俅。此后,好汉们接受招安,命运开始发生大转变,最后或是战死,或是病死,或坐化或出家,或归隐或做官等,最终没能再团聚。

领导好汉们招安的是宋江,但宋江并非梁山唯一寨主,在他之前有晁盖,晁盖之前有王伦。

王伦是个落第秀才,因为考不上功名,本身又穷得没法活,又不想受人气,所以在投奔柴进后,干脆带着杜迁到梁山落草为寇,做自己的山大王了。后来林冲落草,晁盖、吴用等人上山,王伦几次拒绝,最终被压抑已久的林冲火并。

王伦之死,是因为他嫉贤妒能,容不得比他更厉害的人。但是,王伦虽然心胸狭隘,却并非一无是处,他对梁山是有贡献的。

王伦本是文人,虽然学武但是武艺低微,他也没有钱(柴进资助过一部分)。可以说,在最初的时候,王伦除了一个兄弟杜迁外,啥也没有。但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王伦不但占据了梁山,而且又拉拢宋万和朱贵两位好汉上山。

除了两位帮手外,王伦的梁山也因为招揽好汉以及兼并吸收,不断壮大了。事实上,在晁盖上梁山之前,梁山是当时江湖势力中,实力最强的一个。

在林冲准备上梁山时,柴进就说过,梁山有五七百人马。而当时的二龙山(鲁智深还没去)、桃花山、白虎山、饮马川、少华山等势力中,则都是三五百小喽啰,基本都是两三个好汉,在人数上可以说梁山最有优势。

当然,梁山的实力不仅表现在人数方面,还有地理优势。

梁山方圆八百里水泊,中间是陆地,四周都是水域,而且港汊无数,这是地理优势。这种地理优势,是梁山以后能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更牛的是,梁山上还设置了大寨、关卡,林冲上梁山时,就看到梁山的确很雄壮。

林冲看岸上时,两边都是合抱的大树,半山里一座断金亭子。再转将过来,见座大关,关前摆着枪、刀、剑、戟、弓、弩、戈、矛,四边都是擂木炮石。——《水浒传》

这还只是第一关,后面又过了两关,才到梁山大寨中。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来,梁山被王伦打理的还不错,地理优势都被他挖掘了。王伦从一无所有到后来坐拥大寨,可以说是白手起家。

还有,王伦应该有一定的军事指挥能力,因为梁山也曾与官兵交战。

吴用去石碣村拉阮氏三兄弟入伙,准备劫取生辰纲时,曾问起梁山的情况。阮小五就说过,王伦等人占据梁山后,打家劫舍,官兵多次来攻打,结果都失败了。后来再派官兵来,都是祸害百姓,根本没人敢正眼看梁山。

综上可见,王伦是有点本事的,他有眼光,首先就选了梁山落草;也能把梁山打造的雄壮险峻,能极尽所能地发挥梁山地理优势,也能多次大败官兵等。

事实上,即便是后来的宋江,也曾间接地承认过王伦对梁山的贡献。

宋江道:“我等一百八人……今日方渡江,又折了我三个弟兄。想起宋万这人,虽然不曾立得奇功,当初梁山泊开创之时,多亏此人。今日作泉下之客!”——《水浒传》

<strong>

宋万死后,宋江哭着为他祭祀,说当初开创梁山泊多亏此人。实际上,宋万是后来的,坐的是第三把交椅,说他开创梁山其实等于说王伦,毕竟王伦最先占据梁山,也是当时梁山的大当家。

只是,王伦容不得比他强的人,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他又占据了一块宝地,所以才会惹祸上身。


自说文史


王伦除了心胸狭窄、嫉贤妒能之外,王伦小富即安的心里如果没遇到林冲、晁盖这些人上山,如果没有外来势力的干扰,以王伦的心机,和八百里水泊的地理优势,他完全可以领导他的小集团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在梁山上过着悠哉的小日子。


有句话说的好,叫做“知足常乐”,尽管王伦小肚鸡肠,可这完全是出于他对自己仕途的考虑,因为他毕竟是一山之主,常言道“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说实话,王伦虽然是个落第秀才,可是毕竟还是有些头脑的。作为梁山首任大寨主,王伦那也不是与生俱来的,王伦也是个有背景的人,这小子当年那也是混黑道的,起码在黑道上的阅历要比梁山好汉任何人都深,落草为寇也是王伦开创的先河。所以说王伦还是很前卫的。如果后来林冲、晁盖等人不上梁山,王伦起码不至于落得被火并的下场,至于以后会不会被火并,那是后话,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至少王伦不会死的那么早。


本来王伦、杜迁、宋万和朱贵等人,在梁山上过的好好的,虽然他们干的也是非法的行当,不过起码暂时还没有被官府围剿。所以那会王伦他们还沉浸在享乐之中。可是后来林冲等人接二连三的上山,打破了王伦的美梦。王伦心知肚明,林冲是何方神圣他自然有所耳闻,所以为了保全自己的领导地位,王伦根本不想把林冲留在山上,可是碍于“小旋风”柴进的面子,王伦是不得已而为之,毕竟梁山基业是人家柴进资助的。

林冲暂时是留了下来,可是王伦对林冲是百般刁难,目的就是想撵走林教头。从这一点上看,表面上看王伦确实有点心胸狭窄,可是仔细想想也难怪王伦不愿意留林冲,因为林教头武功高强,样样都比王伦强,林冲如果在梁山上待久了,那王伦梁山老大的位置就不保,所以王伦也是迫不得已没办法。谁叫自己哪哪都不如人家呢!

其实我觉得王伦就是无能,不仅他自己无能,就连他手下那几个货色也无能,假如王伦手下有武松、鲁智深、卢俊义等这样的人物,那王伦的结局绝不会这样。所以这叫将熊熊一窝,兵熊熊一个。如果王伦慧眼识珠,心胸坦荡,仗义疏财的话,他也不会被林冲火并的。更不至于死的那么惨。


虽然大家对林冲火并王伦的做法有些褒贬不一,说林冲有点不仗义,也有替王伦打抱不平的,说王伦除了嫉贤妒能之外何罪之有,就算不留你林冲入伙,也罪不至死吧!

反正不管大家怎么评论,我还是觉得乱世出枭雄,那个朝代就是胜者王败者寇,所以最后只能说是王伦太无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