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红山文化时期没有金属工具,精美玉器是怎么加工出来的?

沧州老夫子


有两个成语说明了红山文化的制玉工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下面有一些好不容易收集的一些红山玉器微观图,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格古北冥之鱼厚德载物


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间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


红山文化是20 世纪70 年代考古界的重大发现之一。自被发现之后,这里接连出现了诸多的美玉,打破了辽河流域没有远古文明的看法,展示了五六千年前红山文化先民的艺术风采和社会文化发展情况。通过考古新发现,人们意识到,在距今八千年到六千年之前,在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这里存在众多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的氏族部落,并形成过以独具特征的彩陶器与玉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古老文化。

(红山文化遗址)

我国玉器的发展距今至少有七八千年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至今,先民们制作的玉器之美、工艺之精,是世界罕见的。


在红山文化遗址中,人们发现了各式各样的玉器。有玉龙、双龙首玉璜、玉猪、勾云纹玉饰、玉环、玉琚等等。这些玉器从玉质上来说,属于透闪石,还有少部分的蛇纹石,多为墨绿色、淡绿色和淡黄色。


红山文化的玉器中,以C型玉猪龙最为著名。这是一个呈勾曲形,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两个鼻孔,颈上有长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的玉器。它通体墨绿色,体卷曲,平面形状如一"C"字,龙体横截面为椭圆形,直径2.3~2.9厘米。龙首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紧闭,鼻端截平,端面近椭圆形,以对称的两个圆洞作为鼻孔。龙眼突起呈棱形,前面圆而起棱,眼尾细长上翘。颈背有一长鬣,弯曲上卷,长21厘米,占龙体三分之一以上。鬣扁薄,并磨出不显著的浅凹槽,边缘打磨锐利。龙身大部光素无纹,只在额及鄂底刻以细密的方格网状纹和小菱纹装饰。

这只玉猪龙是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细部还运用了浮雕、浅浮雕等手法,通体琢磨,较为光洁,玉龙的重心位置有一孔,用绳吊起首尾水平,这都表明了当时琢玉工艺的发展水平。


红山文化虽然距今已有八千年了,但是先民们制作玉器的水平非常高。这些玉器都经过了选材、切割、开料、抛光、钻孔等制作流程,还运用了阴刻技术。


红山文化的玉雕工艺制作技术综合了审材、设计、开料、镂孔、桯孔、研磨削切、勾线阴刻、阳刻、砣琢、磨光等工艺流程。从其制作的规范化、专门化程度来看,当时有可能已出现了专门从事玉雕的玉工甚至玉雕作坊等机构。


红山玉器之所以能够制作这么精巧,是因为当时的先民们掌握了砂绳切割技术。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这种技术。

(砂绳切割技术实验)

在2009年,内蒙古地质矿产勘察院对玉器线切割技术做了一个复古实验,将一块长23.5公分、厚2公分,重527克,硬度为6.3摩氏度的岫岩玉作为实验对象,用市场上的普通麻绳用水浸泡24小时后,配合解玉砂(含有石英和长石的普通河砂)一起,对玉料进行切割,来还原先民们加工玉的方法。


实验开始后,这块玉料被固定在实验桌上,实验者将麻绳上沾上解玉砂,放在玉料表面用力来回拉动麻绳。这项实验从上午九点开始,十点十五分结束,在一个小时左右的实际切割时间内,切出了一个宽3毫米、内深20.4毫米、外深25.6毫米的波浪形切口。这说明通过原始的麻绳和常见的河砂,完全可以对玉质材料进行加工。


经过与红山文化出土的玉器的切口进行对比后,实验人员发现,用这种砂绳切割技术切割的玉的切面,与出土的玉器的切面非常吻合,都是波浪型切口;而利用现代机械进行切割的玉的切口,均为“一”字型,切口光滑平整。

(扑拉钻)

这个实验过后五天,内蒙古地质矿产勘察院又对玉器进行了钻孔的复古实验。这次是用弓式手动“扑拉钻”,结合河砂作为实验工具,也成功的对玉器进行了钻孔,再次还原了红山文化所处的新石器时期的先民们,完全可以运用这些传统办法对玉器进行加工。


这些技术,特别是砂绳切割技术,是中国玉器技术史研究上的一次大突破,在世界玉器科技发展史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要知道,美洲人学会这项技术的历史不过三千年,比中国人晚了将近五千年。


现在已经查明,红山地区附近有丰富的玉料资源,以岫岩玉矿为主,新石器时代的红山地区先民们有足够的玉石可供开采、加工和制作,因而在不断加工和制作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先进的加工技术。

(红山文化的象征)

和红山文化差不多同一时期的凌家滩文化出土了一种专门的制玉工具——砣。它是用在弓上,专门钻孔的工具。虽然红山文化中目前还没有砣的出土,但并不代表这一时期的红山文化就没有这种钻孔工具。要知道毕竟是几千年前的遗址,有很多东西还深埋于地下没有被我们发现。同一时期的凌家滩文化有专门钻孔工具,玉文化比凌家滩更为先进的红山文化没有理由不掌握这种方法的。从红山文化出土玉器的形制、品位、规格和工艺上看,无论哪一点都不比凌家滩出土的差,这也是另一层佐证。


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她与海拉尔西沙岗文化、饶河小南山文化、西辽河红山文化等文化遗存一起表明了东北文化的薪火相传,她是后来的商族、东胡、扶余、高句丽等东北各民族的文明起源。



参考资料:吕军:《红山文化玉器研究》、安志敏.《红山玉器的质疑和论证》


笑语千年


有学者认为,东北地区可能出现了最早的原始砣机。原始砣机的主体就是一个圆盘。类似下图:

使用砣机,力度可以更均衡,对于塑造弧线造型会有很大的帮助。红山文化玉器中以砣成形的有勾云形器、扉棱、孔、刃状边、勾形饰。如玉龙高26厘米,断面直径2.3~2.9厘米,板材30 ×28×2,其底面积840平方厘米,厚2厘米。它的头前部、眼圈儿外及眼睑凹下,眼球上弧突起,这些只有用陀机才能做到。

红山文化中的不同玉器器型会有不同的制作工艺,但是无论是红山文化也好,还是其它原始玉器的琢磨,都离不开一种物质,

即解玉砂。

如红山文化的很多玉器上都有眼孔,钻孔就需要伴以解玉砂。再比如红山文化的马蹄形器(箍形器),主要是以线切割法完成制作的,过程中也是离不开解玉砂。在玉器上敷以潮湿的解玉砂,以钻杆在器物边缘钻一小孔,穿入绳线,用两只手分别握着一根线或皮革条的两端来回的扯动,掏膛取芯。这种马蹄形器的内部是一个芯子,这个玉芯子可是完整取下来的,已经有出土实物证明这一点。所以,完成这样一件看起来很简单的马蹄形器,实则需要费尽玉工一生的心血。

总结起来,红山文化时期,完成一件玉器,其步骤大概有5步:

①切割成材。红山文化的先民们制作玉器的过程中普遍使用切割成材技术,使器物基本成型,经过切割后形成玉材,形状已基本规则整齐。

②打磨加工。红山文化先民们在制作玉器的过程中一般不直接利用切割成材的玉料,而是将玉料进行近一步加工,使边缘棱角变得圆润光滑,把平面加工出弧度。

③钻孔。方法上文已说。

④施加纹饰。红山文化出土的玉器大部分都有纹饰,对玉器施加纹饰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刻线和研磨。红山文化的线刻又分为阳线与阴线。阳线纹就是玉鸟、玉蚕上的纹路,磨制而成,玉猪龙上的纹饰则是阴线,应该是使用了原始砣机才得以完成。

⑤抛光。红山文化的玉器表面均进行了抛光,抛光的工具应该是动物的毛皮。

其实,红山文化的这些制玉手段,也适用于史前的其它文化。《天工开物》里有一段描述,很精准了概括了中国的制玉:“凡玉初剖时,冶铁以为盘,以盆水盛沙,足踏圆盘使转,填沙剖玉,逐忽划断,中国解玉沙,以顺天玉田与真定邢台两邑,其沙非出河中,有泉流出,精粹如面,藉以攻玉。”

砣机与解玉砂,这是中国古代玉器制作中极其关键的两样(史前时的盘为应该是陶制或石制的,而不是金属的)。就是这样原始的,看似笨拙的制玉手段,造就了中国古代灿烂的玉器文明。

我是阿斗,文物考古聊历史,一个有态度的民科……


文物考古聊历史


红山时期是有金属的,窟窿眼子的加工,没有金属工具是不可能完成的,没有金属工具的红山文化,是错误的认识!金属的利用,早于红山文明时期已经非常高超了,铆合,镶嵌,切割技术都非常成熟,往石头里钉个钉子,好像比吃面条还要容易,金属的出现,古人不需要50年就可以掌握性能,根据需要加以利用,并在某一领域发挥到极致,说这些就如同,尧舜的马车带液压减震的一样,让人难以置信……当真相浮现在你眼前,却又让你目瞪口呆,怀疑人生[呲牙]








毛小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