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赵德昭、赵德芳和赵廷美的死都和赵光义有没有关系?

一德格天1


关于赵德昭、赵德芳和赵廷美之死,之所以遗留种种纠缠不清的传闻,根子就在一件事——赵光义的皇位来得正不正?假如赵光义靠杀兄谋位,那么这三个人的死,很可能就是赵光义为巩固皇位,蓄意的谋害行为。

史料是如何记载赵德昭、赵德芳和赵廷美之死的呢?史料背后又有哪些值得探析的地方呢?从中我们又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赵德昭、赵德芳和赵廷美之死的史料记载

先交代一下三个人的关系。赵匡胤兄弟五人,大哥和小弟早夭,剩兄弟三人。赵匡胤是老大,赵光义是老二,赵廷美是老三。赵匡胤生了四个儿子,老大和老三早夭,仅剩赵德昭和赵德芳哥俩。

  • 赵德昭之死

按《宋史》记载,赵德昭因为受到宋太宗赵光义的训斥而自杀,赵光义为何要训斥赵德昭?

原来太平兴国四年征讨辽国的一次战斗中,宋军溃败,亲征的赵光义失踪,军中有人提议拥立赵德昭。虽然这事没有进行,但是让赵光义产生忌讳。

大军回京后,因为战事不利,赵光义迟迟没有封赏官兵,赵德昭因为这事向赵光义进谏,惹怒了心情不爽的赵光义,他训斥赵德昭:等你将来做皇帝自己封赏他们吧!这话分量太重,赵德昭惊恐之下,回家就自杀了:

“四年,从征幽州。军中尝夜惊,不知上所在,有谋立德昭者,上闻不悦。及归,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赏。德昭以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

在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描写得更加详细一点:

“德昭惶恐,还宫,谓左右曰:‘带刀乎?’左右辞以宫中不敢带。德昭因入茶酒合,拒户,取割果刀自刎。”

在司马迁的《涑水记闻》中,赵德昭之死的记载则显得匪夷所思,说赵德昭喜欢吃大肥肉,吃多了把自己吃坏了身体:

“德昭好啖肥劕肉,因而遇疾不起。”
  • 赵德芳之死

就在赵德昭去世后仅仅两年(太平兴国六年),年仅二十二岁的赵德芳也突然暴亡,他竟然是睡了一个觉,再也没有醒来:

“六年三月,寝疾薨,年二十三。车驾临哭,废朝五日。”
  • 赵廷美之死

赵德芳去世后三年的雍熙元年,三十七岁的赵廷美病逝于房州:“雍熙元年,廷美至房州,因忧悸成疾而卒。”

太平兴国七年,赵廷美勾结卢多逊,企图谋害赵光义夺位,事泄后被夺开封府尹,迁徙西京洛阳。不久有官员告赵廷美,在洛阳期间不思反悔,言多不逊。因此赵廷美被削王爵,改封涪陵县公,迁徙房州:

“赵普以廷美谪居西洛非便,复教知开封府李符上言:‘廷美不悔过,怨望,乞徙远郡,以防他变。’诏降廷美为涪陵县公,房州安置。”

史料背后透露的种种疑问直指赵光义

从史料记载来看,似乎三人的死亡很正常,没什么可说的。不过,有几个背景材料交代后,大家或许就会觉得,这三起死亡案件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1.赵光义作为赵匡胤的弟弟是如何得到皇位的?

2.赵匡胤为何不把皇位传给儿子赵德昭或者赵德芳?

3.如果说赵光义是按“金匮之盟”上位,赵廷美死得也太是时候了吧?

4.赵廷美的谋反案是否属实?

之所以由以上疑问,根子就在赵光义的皇位获得存在争议。偏偏在赵光义上位不久,五年内跟皇嗣有牵连的三个人,都先后去世。

赵德昭、赵德芳的死,似乎是赵光义为了掩盖杀兄谋位的罪行,彻底绝了赵匡胤的儿子们,以巩固自己的皇位。赵廷美之死,又像是为金匮之盟打补丁,解除赵廷美作为皇嗣对赵光义的威胁。

不过,以上说法仅仅是从逻辑关系推演的结果,需要事实作证。基于结论,人们还是从史料中得出了一些分析结果。比如,赵德昭之死,明显是被逼死,所谓吃肥肉吃死太欲盖弥彰;赵德芳睡死,大概率是遇害;赵廷美谋反就是冤案,他也是被一步步逼死的。

客观来讲,虽然三个人的死亡时间节点疑点太大,但是真的没有确凿证据证明,他们就是被害死的。那么,三人的死亡到底是时间巧合,还是另有阴谋呢?

是巧合还是阴谋?没有实证指控赵光义

我认为,从时间本身来讲,就是巧合,从意愿上将,确实更符合赵光义的愿望!直白一点说就是,三个人的死,是赵光义愿意看到的事,但不能因此就说一定是赵光义下了毒手。

赵德昭之死赵光义是有责任的,不过这个责任属于无心之责。试想一下,在自己失踪的情况下,竟然有人准备拥立赵德昭,这样的事件,无论哪一位皇帝都不会无动于衷。至少它释放了一个信号:人们对赵光义的皇位是存在疑虑的!

在这种情况下,赵光义表现出来的猜忌可以理解,不算过分。赵德昭进谏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显然时机不好。打了败仗还想请赏,尤其是发生自己差点被拥立的情况下,换谁做皇帝,都会联想到:别人拥立你,你就替别人请赏,想干嘛啊?

所以,赵德昭之死赵光义虽有责任,属于无心之责。

赵德芳之死史书记载很简略,后世的争议仅仅是猜测,没有任何根据。从时间节点和死亡方式上,虽说有点离奇,但丝毫没有赵光义谋害的影子。

赵廷美谋反事件,应该是真假各半,至少赵廷美自己也是有责任的,不完全是冤案。

赵廷美谋反案由多部门联合审结,是公开的,假如完全是冤案,赵光义不敢这么做,也没法做到明目张胆地构陷。案件审结后,由王溥牵头,朝中重要官员联合奏请处置。至少从程序上看,赵廷美谋反案的处置是合法的,不能单凭猜测就认为是冤案。

这个案子之所以带来猜疑,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赵普和卢多逊之间的政治斗争惨杂其中,让案情复杂化;二是赵廷美敏感的身份。猜疑归猜疑,如果想坐实赵光义谋害赵廷美,没有实证。

结论不在史册在人心

其实历史的真相永远也无法还原了,留下的只有争议。我个人认为,这三个人的死属于正常死亡,没有阴谋。

赵德昭之死,赵光义有轻微责任,不是故意陷害。赵德芳之死跟他们家族的遗传病史有关,赵氏皇族遗传基因的问题,从赵弘殷开始就有所体现。赵廷美谋反虽有扩大化的倾向,但是绝不是完全捕风捉影,肯定不是赵光义制造的冤案。

人们之所以更倾向于赵光义是凶手,其原因就是赵光义得位不正,人们带着这个情感偏向,用审视的目光看待每一件发生在赵光义身边的事。

赵光义即便没有杀兄,他得位肯定不正,至少他是在没有合法即位手续的情况下,非法自立的。本质上,他是从侄子手上抢过来的皇位,从道德层面说,他该受到谴责。

所以,有时候过度纠缠于真相也很没意思,人们愿意将赵光义列为嫌疑犯,推上被告席,那就这么做吧,公道有时候不在史册,而在于人心!


寻根拜祖


这事情有些意外,又有些情理之中。

“高粱河之战”失利,宋太宗且身受重伤,而雨军中“夜惊”引发的从征将士欲拥戴武功郡王赵德昭的举动,更触发宋朝内部权力之争,使得“金匮之盟”之后遗症逐渐爆发。


宋太宗登基后,为消弭乃兄影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而此次低,然皇弟、开封尹赵廷美也从征,但在作战失利、天子重伤之非常时竞然动议拥立皇侄赵德昭,显然是对宋太祖之子“失位”心怀不满、使赵光义颇为心惊。


在古代社会中,臣下擅自推戴他人为天子,其罪当诛,但因为此事本不宣张扬,且牵涉颇众,加上赵德昭本是“金匮之盟”中人、所以宋太宗虽然闻知此事后心中颇“衔之”,却没有其他表示,更只是在回到京城以后,“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赏”,并低调地对“金合失律”者稍加处罚而已。


宋太祖之子赵德昭,其母为贺皇后,自宋太宗即位以来,一直小心低调,其喜怒不形于色。因为宋太宗十分恼怒此次北伐先胜后败,所以不对平定北汉有功的将士颁赐奖赏,军中颇有不悦之言。

因宋太京后深居内宫疗伤,众臣无由觐见,于是赵德昭利用自己特殊身份入宫去劝说叔叔,当时赵光义正在郁闷之中,赵德昭这么一说,他勃然大怒道:“等我死后,你当皇帝你再颁赏也不迟啊。”赵德昭一听,以为叔叔要对自己动手了,惶恐而回,自刎而死年仅29岁。


实际上赵光义也就随口这么一说,你哪壶不开提哪壶啊,而宋太宗心胸不及乃兄,且又初经惨败、重伤,加上“军中夜惊”至此仅一月有余,故而发此怨恨之语。赵德昭自杀也是个意外。当初烛影斧声赵匡胤就死的不明不白了,这一次他死了虽说意外但是逼死皇侄的恶名却也难逃,况且赵德昭还名列“金匮之盟”,处理不当,极易酿成一场政治风波。


史书记载宋太宗“闻之,惊悔”,即刻前往抱着赵德昭尸体痛哭道:“痴儿,何至于此耶!”当亦非全是惺惺作态。自己根本就没想杀他,就骂了他一句,谁知道这侄子心理承受能力如此差,直接去了。


眼看闹成这样子,不封赏也不行了。于是,宋太宗颁发平定北汉的赏赐:齐王赵廷美进封秦王,宰相薛居正加司空、沈伦加左仆射、卢多逊兼兵部尚书,枢密使曹彬兼侍中等。

宋太宗为抚平因赵德昭自刎引起的皇室内部风波,对赵廷美极尽慰抚之策。此前宋军围攻太原,北汉主刘继元降,宋太宗令殿前都虞候、武泰节度使崔翰先入城慰抚,并禁止“俘略之物”出城。当时赵廷美率数十骑将冒禁出城,被崔翰呵止。


赵廷美怨愤,“遂谗于上”,故不久宋太宗便罢崔翰为感德节度使。次年(980年)十一月,宋太宗再次率军巡视河北,即以秦王赵廷美为东京留守,宣徽北院使王仁赡为大内部署,枢密承旨陈从信为大内部副署,以示宠信。于是一场政治风波暂得平息。


但又过了不到半年,981年三月,宋太祖次子赵德芳猝死,年仅23岁。对于赵德芳死因,史书中全未见记载,仅称赵德芳“寝疾薨”,即是卧病而亡,却又未载其得何病。因在“烛影斧声”之夜,宋皇后曾遣太监去召赵德芳,宋太宗即位后曾赐德芳“皇帝信宝”,因此赵德芳的存在,当使宋太宗如鲠在喉。可以说,赵德芳死得颇不分明。

宋太宗继位之初,皇弟赵廷美被授任开封尹兼中书令、封齐王,并位在宰相之上,俨然享受着宋太宗即位前的待遇,静心等待着宋太宗依“金匮之盟”而传位给自己。而宋太宗亲征太原、燕京,让其长子赵德崇从行,已有培育其阅历,为传位作准备的含义。但赵廷美目睹赵德昭、德芳俩兄弟相继夭折,心中大为不安,便开始自救,与宰相卢多逊厚相结交。


为了对付赵廷美,赵光义让卢多逊的死敌赵普复相,于是赵普告发卢多逊与秦王赵廷美暗通,图谋不轨。卢多逊被判死刑。后念其久事朝廷,下诏夺官,全家发配崖州(今海南岛三亚崖城镇)。赵廷美因为这事情被降为涪陵县公。雍熙元年(984年)至迁移至房州(今湖北省房县),因忧悸成疾而卒。


总的来说,赵德昭的死是个意外,而赵德芳死成谜,至于赵廷美就是完全赵光义在作祟了。反正侄子已经死了,这个弟弟还敢结党营私干脆一并了解得了。


鄜延路节度使李


首先明确的回答,赵德昭、赵德芳和赵廷美的死都和赵光义有关系,而且是有很大的关系。咱们接下来一一说明。

赵德昭之死

公元979年,赵德昭在都城开封自己的府内自杀身亡。太宗赵光义得知消息后,悲痛异常,并说:“痴儿何至此耶!”,随即追封赵德昭为中书令、魏王。

赵德昭之所以会在家中自杀,这与赵光义的恶语相向,以及自己的性格有关。太祖在世时,赵德昭完全有机会成为继任者,然而父亲的离奇死亡,叔叔赵光义搬出个世所未见的“金匮之盟”,把帝位给抢过去了。赵光义担任皇帝之后封赵德昭为京兆尹,后又封为武功郡王。就这样,叔侄二人保持着表面上的和谐。

在公元979年,高梁河之战,宋军大败,太宗乘驴车逃走,腿还被射了一箭。事后,宋军重新整顿,发现皇帝不见了,都以为其死在乱军中。众将着急,认为不能群龙无首,此时有人提议立赵德昭为皇帝。后来宋太宗听闻此事后很不悦。《宋史》中有记载:“四年,从征幽州。军中尝夜惊,不知上所在,有谋立德昭者,上闻不悦。”

大军回朝后,太宗一直闷闷不乐,也没有给出征的有功将士行赏,后有人找赵德昭,希望他去找太宗皇帝提醒一下,于是赵德昭就去了。结果,太宗大怒,冷笑着说:“等你当上皇帝后再行赏也不迟!”结果,当晚回去后,赵德昭就自刎了。

赵德昭的性格内向,自从父亲离奇死亡后,性格变得更加敏感了,经过太宗的恶言相向后,赵德昭为了自证清白或者是有点想不开于是就自杀了。总之在这个事件中,赵光义的责任很大。

赵德芳之死

赵德芳之死也显得疑点重重,他是在哥哥赵德昭死后不久就病死了,据《宋史》中的《宗室传》中有关于赵德芳的死用来“寝疾薨”,意思是得病后无药可治而死。如此简单的记载,实在是令人不能不想这其中是否有阴谋。

赵廷美之死

赵廷美之死也与赵光义有关,赵光义在登上皇位后,为证明自己的继位的合法性,“金匮之盟”的真实性,便让赵廷美担任京兆尹。此后又启用赵普为相,赵普本身是支持太祖立嗣的,到了赵光义担任皇帝后,他任然支持太宗立嗣,因此他的想法与太宗一样,随后就开始谋划除掉赵廷美。

赵廷美此人个性比较张扬,不懂得收敛,加之本人有些才学,因此朝中许多大臣都与他关系比较密切,这让赵光义很是多疑,后来找了个借口把他调离京城,随后赵普诬告他意欲谋反,赵廷美惊惧之下生了疾病,没过多久就病逝了。赵廷美之死,完全是由太宗与赵普的阴谋造成的。

综述

根据史实表明,赵德昭、赵德芳和赵廷美叔侄三人之死与赵光义脱不了关系,因为这三人是赵光义想把皇位留给自己子孙继承的最大障碍,自从他搞出个“金匮之盟”让自己继位,结果这个事情也相当于公布与众了,如果自己不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廷美的话,说明他得位不正。为了皇位能一直在自己一脉中传承,只能杀了弟弟与两个侄子了。

如果各位看官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在下方评论留言讨论哦!


汗青长绵


赵光义害死了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以及弟弟赵廷美的事情,似乎已经成为历史公论。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宋朝正史《宋史》,我们会发现,这种说法,似乎有点冤枉赵光义。

(赵光义剧照)

如果真是赵光义害死了他们,只有一种可能。什么可能呢?

我们先来看看《宋史》记载中三人去世的情况。

赵德昭是赵匡胤的次子。由于赵匡胤长子早夭,因此他也就算是赵匡胤的嫡长子。

不过,由于赵匡胤生前并没有确立他为皇位继承人,而是明里暗里做出想立赵光义为继承人的样子。再加上赵匡胤死得突然,因此,最终赵德昭没有继承皇位,而是赵光义继承了皇位。

赵德昭在赵匡胤活着的时候,并没有为当继承人做过什么努力。赵光义当了皇帝以后,赵德昭也没有任何不满的表现。其实,他这是很不正常的。咱们从历史上来看,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的第二代,都会为了皇位争得你死我活。比如李渊儿子的争夺,朱元璋儿孙的争夺,康熙儿子的争夺等等,但是,赵匡胤儿子却没有争夺。这会不会是因为赵德昭自己性格比较软弱,因此赵匡胤才没有想过传位给他,而是一直在培养赵光义呢?

(赵德昭剧照)

我们再来看看赵德昭的死。在宋辽战争中,由于北宋失败,赵光义南逃过程中下落不明,因此大臣们决定把赵德昭扶起来,让他当皇帝。但不久就找到赵光义了,这件事也就算了。回朝廷后,赵光义觉得打了败仗,因此并没有打算赏赐大臣们。于是赵德昭去向赵光义争取。赵光义当时冷冷地说,还是等你将来当了皇帝以后再说吧。赵德昭回去后,一下就自杀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赵德昭的死,与赵光义关系是不大的。这只能说明,其一,赵德昭不智。他本来是敏感人物,就不该去给大臣们争取什么。这是一种交通大臣的做法,难道他不明白吗?其二,赵德昭不勇。赵光义一句话,他就吓得自杀了,可见他有多么荏弱。而这两点,也证明了我们上面所说的,为什么当初赵匡胤没有立他为太子。

(赵德芳剧照)

再看赵匡胤四子赵德芳。

赵德芳实际上是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他既不是嫡长子,也不是赵匡胤培养的对象。他与皇位扯上关系,仅仅因为赵匡胤去世的时候,宋皇后给太监王继恩吩咐,去把赵德芳叫来。

其实,宋皇后这样做,无非是因为赵德芳是宋皇后养子(宋皇后没有生育,把赵德芳当养子)。这多少有些徇私舞弊。后来王继恩把赵光义叫来后,宋皇后立马就称呼赵光义为“官家”,承认了赵光义当皇帝这事。

显然,宋皇后自己也觉得做得不太恰当,否则的话,她当时不会立马就承认赵光义是“官家”的。

赵德芳的死,历史记载是他睡觉以后,第二天就没有醒过来。很显然,这是得了心肌梗塞之类暴病的样子。毕竟赵光义并没有赐过什么食物给他吃,也没派过刺客去。显然,赵德芳的死,不能平白赖在赵光义头上。

(赵廷美剧照)

赵廷美的死,《宋史》上是有明确记载的。当时,赵廷美在担任开封府尹的时候,曾两次试图对赵光义下手,要暗害赵光义夺位。赵光义很生气,不过仍然让他担任西京留守。但是他担任西京留守的时候,又和大臣卢多逊勾结,密谋夺位。因此赵光义又才把他贬谪到房州。他在房州过了两年就去世了。他的去世,《宋史》上说他是因为“忧悸成疾”。

也就是说他是担忧害怕而生病,才没有活两年就去世的。

虽然说,他担忧害怕的人是赵光义,却也是因为他确实有想造反的表现,赵光义才贬谪他的。贬谪去房州以后,也就让他在那里,并没有杀他或者毒死他的行为。他担忧害怕而生病,也是因为他自己做了那些事情造成的。

从《宋史》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这三个人虽然看起来都是不正常死亡,都与赵光义有关。但是赵光义并没有谋害他们的行动。

如果赵光义生活在现代社会,我们不能因为这三个人的死,就判处赵光义死刑,因为并没有相关的行为。

那么。究竟有没有赵光义害死三个人的行为呢?肯定不能说没有。

如果史书被赵光义篡改过,隐蔽赵光义杀人事实,也是可能的。虽然《宋史》是元朝人写的,但《宋史》的依据,主要是根据《宋实录》。赵光义当时是可以动《宋实录》的。

关于这一点,其实《宋史》作者就有过一些怀疑。比如赵廷美想谋害赵光义的事,《宋史》上说,都是赵光义自己说出来的。既然是他自己说出来的,是否就有点查无实据呢?《宋史》作者是不是想通过这样的表述,对那一段历史产生怀疑呢?


张生全精彩历史


你好!这三个人我们一个一个来分析。

首先,德昭是被逼死的。

宋太宗赵光义

赵光义即位后,挥师北上,先灭北汉,紧接着又与辽人大战于高粱河,损失惨重,大败而归。

赵光义因为战败恼羞成怒,很长一段时间不给灭北汉的功臣论功行赏。

有功不赏不是为君之道,会寒了众将士的心。所以德昭就劝赵光义,对有功之士进行封赏。

德昭

赵光义大怒,说了句:

  • 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

等你自己当皇帝了,再封赏吧!

德昭惶恐不安,赵光义即位本来就疑点重重,这几乎是他最敏感的地方。自己为国家着想,却被这样猜忌。

回家就自杀了。

两年后德芳也死了,享年二十三,死因不明,或说是病死的,或说是毒死的。

八贤王就是以德芳为原型的

廷美之死主要是自己做。

赵廷美本来就嚣张跋扈,后来听说了金匮之盟,更是蠢蠢欲动(按杜太后所立金匮之盟,太祖死后太宗即位,太宗死后廷美即位。),阴谋篡夺皇位,后来事发,开封府尹的位子没了(表面上看也是按储君培养的啊),改成去西京洛阳留守。

在洛阳廷美仍不死心,和兵部尚书卢多逊勾结,事败,剥夺一切官职。

后来又一贬再贬,王爵降公爵,又迁房州,廷美忧愤难当,吐血而亡。

至此,太祖一支和魏王一支都大受打击,一蹶不振。皇位世世代代传于太宗一支——直到靖康之变。


煮酒放歌


谢谢平台说两句,五代内乱,首先说,柴荣,继承他姑父的一致,也就是郭威,做了,大周天子,礼贤下士,兢兢业业,之所以取得这些成绩,他和赵匡胤,郑子明,学桃园三结义,以后柴荣英年早逝,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皇帝,以后,赵匡胤,去世以后,他的二弟,也就是宋太宗,赵光义,做了皇帝,没有保位置,传给他侄子,赵德芳吧!作者,所说,他叔叔,杀了三个侄子,无中生有,超了很多宋朝资料,都是清朝原版的,民国初期,手抄本,他没有加害他的侄子,故事记载者,赵光义做了皇帝以后,他理亏,他的嫂子,也就是皇后,领着年幼的赵德芳,拿着,赵匡胤的,拿着金龙宝剑,上八宝金店,当着文武百官,大骂他小叔子,皇上,太宗赵光义,欺负孤儿寡母,没办法,赵光义,生米做成熟饭,于是,当着他嫂子的,面,家风,他的侄子赵德芳,八大王,也就是8000岁,金龙剑,上打君王不正,掌管三宫六院,建官,大三级,有先斩后奏之权,上八宝金店,不参拜皇上,给很大的权力,也就是宋朝二号皇帝,同时赐给,八王赵德芳,免死金牌,历史上,没有此事,太宗加害他亲侄子,无中生有,道听途说,历史就是历史,都有记载,谢谢


北斗星3557


赵德昭、赵德芳和赵廷美的死都和赵光义有关系。

基本2个人们熟知的历史典故就差不多理清了。一个是“烛影斧声”,也称“斧声烛影”,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赵匡胤大病,召晋王赵光义进宫议事,左右不得闻。席间有人遥见得烛光下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另有记载说“好做,好做”)。后晋王赵光义继位,史称太宗。对此事件后世议论不一,一说光义谋害太祖篡位;又有说太后杜氏去世前与太祖、赵普立下“金匮之盟”,定下太祖去世后由其弟光义继位,所以当时只是太祖向晋王嘱咐后事,并不是赵光义行篡逆之事。

二是“金匮之盟”, 宋太祖赵匡胤曾经和母亲杜太后商议,在赵匡胤百年后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赵光义再传给弟弟赵廷美,赵廷美再传回到赵匡胤的儿子。这样皇位就轮回来了。如此麻烦的做法唯一的好处就是防止主少国疑,因为老宋家是从后周柴家孤儿寡母手中夺来的天下,担心历史重演, 因据说遗书藏于金匮之中,故这份遗昭被称为“金匮之盟”。

再看看后来,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在跟随赵光义出征时,只因赵德昭提出封赏有功之臣,赵光义就训斥道:“等你当了皇帝后再说吧!”这样的诛心之言,逼得赵德昭退朝后自刎而死,时年仅28岁。另一个活到成年的儿子赵德芳也在22岁时英年早逝,《宋史·宗室传》中,仅仅用了“寝疾薨”三个字描述其死亡,其真正死因也不得而知。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已死,下来唯一有可能与赵光义争夺皇位的,就是赵光义的弟弟赵光美了, 时因避赵光义讳赵光美改名为赵廷美 。 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赵廷美被人告发阴谋篡夺皇位,被赵光义贬到西京(今河南洛阳) ,到西京后,又有人告发赵廷美与兵部尚书卢多逊勾结,阴谋造反,于是赵光义再次将赵廷美贬到房州(今湖北房县)。到房州不久,赵廷美就忧愤成疾,吐血而终,年仅38岁。

这样经过7年的时间,赵匡胤、赵德昭、赵德芳、赵廷美先后死掉了。故通过以上过程不难看出所有的一切都是赵光义为了稳固皇位或直接或间接操作实施的,清除了有可能对自己皇位带来威胁的一切力量,达到了使自己的皇位牢固永久的目的。


刘文广


你好,我是理简。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他们的死和赵光义有关系。具体述论如下:

烛影斧声中的赵氏后代:

赵德昭之死

一、赵德昭在宋太祖时期的人生轨迹

赵德昭(951-979),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次子。

在乾德二年(964)被授予贵州防御使。

一生做过的官有兴元府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在此有两点需要普及:

(一)山南对于中古中国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统治区域,可以说是王朝统治的关键。

详解如图:


(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宋朝的宰相之称谓。

我们都知道明朝朱元璋是废宰相的第一人,但在秦汉、魏晋南北朝以后的隋唐、宋、元时期的宰相并不是直接称谓“宰相”。唐宋时期的宰相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也是为什么《新唐书》、《旧唐书》皆载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而没有宰相称谓的原因。

所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可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实质的宰相之职。

赵德昭能做到这个位置与他的出身不无关系。

二、赵德昭在宋太宗(赵光义)时期的人生轨迹

他被改授京兆尹,移镇永兴,封武功郡王,加检校太尉。

太平兴国(979),从征幽州。败。将士纷纷有谋求拥立赵德昭者。

此事被太宗所知。

而赵德昭回朝后,请太宗为平定太原之事颁行赏赐。遭到太宗的怒斥。

赵德昭回家后自刎而死。

死后赠中书令,追封魏王,谥曰懿。明道二年(1033)时,改封吴王,后又改封燕王。

三、赵德昭之死与太宗不无关系

1、太宗即位对赵德昭的系列迁转,或本就是一场阴谋的开始。

2、将士谋筹立赵德昭之事,犯了历代皇帝的大忌,必将至其死始罢。

3、关于自刎或他杀,又或者是真的自刎,原因何在,尚需深究。

4、为何死后分封。正确历史逻辑的打开方式是:正因为死了,才要显示太宗的仁义。

这是清代以前王朝的传统:王室人员死后,必然封侯封爵,以示亡者荣耀。

而且这样的传统自晚唐五代以来尤其被朝廷重视。晚唐五代时期的高官养有养子的现象非常多,但多被养子所杀。如义武军节度使王处直便被其养子王都所杀,但王处直死后,王都还为其立碑以彰显孝道等等。


关于赵德芳之死:

对赵德芳之死为何,若持谨慎态度的话,目前并不知道谁是赵德芳之死的元首。若作大胆的猜测,当与宋太宗有关系。

一、赵德芳的人生轨迹

赵德芳在戏剧中被称为八贤王,而是否真的封为八贤王以及是否在北宋初期驰骋风云于政坛,尚需研究。

赵德芳也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儿子。在赵德昭死后两年便死了,年仅23岁。

但史书记载中的宋太宗对赵德芳因其年少尤其有爱:

详情如下


关于赵廷美之死是赵普所为还是宋太宗所为?
尽管对此有争议,但我的观点是宋太宗所为。原因如下:

一、赵廷美的人生轨迹

赵廷美是赵匡胤和赵光义的弟弟。

在赵德昭和赵德芳死后,赵廷美感觉到兔死狐悲的悲伤。就在此时,有人举报,赵廷美有造反之意。

于是被罢官削爵,至于房州。雍熙元年(984)赵廷美到房州,不久因忧疾而抑郁至死。

二、关于赵普所为的争论:

当然,上述也是一种说法。

但是详细推论,赵廷美之死背后元凶应当归于宋太宗。

1、赵挺美,是因网罗造反之名,才被贬。因贬而死。

为何宋太宗会相信网罗的造反之名,而不彻查?又直接贬官?

谁是背后造反之名的网络者?或许宋太宗对这样一个揭示造反的事件是默许授意的。

况且依据宋朝的法律,谋反是要被杀头的。而宋太宗仅仅选择贬官,对造反之罪的判刑未免太轻。较为合理的解释是其造反之实是假的。

2、赵廷美之死与赵德昭、赵德芳不无关系。

赵挺美因忧疾而死,所忧为何?我想与赵德昭、赵德芳之死有重要关系。联系二人的人生际遇皆在宋太宗上位后死亡,下一个目标与至亲之人不无关系。这也是赵廷美所惧之事。

关于三者之死与宋代历史

1、三者之死在北宋历史上可谓是非常重要的政治史内容。历来有诸多历史学家倾心于探研这段政治构造,尤其在20世纪80到90年代的宋代历史著作中较为常见。但遍缀史籍,当年“烛影斧声”的谜团还是未能解开。倒是民间戏剧和文学作品中都给出了些许答案。但我认为,本着审慎和精确的态度,还是以存疑为好。

2、对这段政治的实际情况究竟为何,还是有解开的可能的。近年来的宋代墓志大量出土,或有朝一日,关于这三位人物与宋代朝廷相关人物的墓志也会被更多的发掘。或者期待新的宫廷证据被发现。


理简


赵德昭,赵德芳,赵廷美的死与赵光义有莫大的关系,无论是用了哪种方式,赵光义都难逃嫌疑!

中国自古皇位正常传承的方式基本都是父死子继,虽然也有兄终弟及的方式,但大多数都是特殊情况下的特例!比如,嘉靖皇帝继承正德皇帝的皇位,明代宗继承明英宗的皇位!

因此,作为一个开国皇帝,宋太祖的皇位由弟弟赵光义继承,原本就显得不同寻常!按照金匮之盟的说法,杜太后害怕宋朝江山也重蹈五代覆灭的前辙,让宋太祖发誓,死后皇位由赵光义继承,所谓年长者管天下。按照金匮之盟的说法:赵光义死后,应该由弟弟赵廷美继承。赵廷美死后,由赵德昭继承皇位。然后是赵德芳继承皇位。但是这种继承方式,显然是想由自己一脉继承皇位的赵光义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他必然要有所动作!

其实,宋太祖与宋太宗之间除了金匮之盟外,还有斧声烛影的历史传说,真相到底如何,一时众说纷纭。最终的谜底在一百多年后由赵光义的后人宋高宗赵构借着宋太祖托梦说了出来,他最终选择宋太祖后人继承皇位,未必不是间接回应了斧声烛影的传说,宋太祖死于赵光义的蓄意谋杀!因此作为一个篡位者,赵光义的内心是不安的,自己弟弟与哥哥儿子的存在始终是一个威胁,因此他必须清除这些皇位的潜在威胁者!

因此,赵光义与自己弟弟和侄子们的死有莫大关系!



猫哥读历史


赵光义的皇位来的并不是那么名正言顺,因此赵德昭,赵德芳和赵廷美的死都和太宗有直接的关系,毕竟他们都是皇位的有利争夺者,只有把他们都解决了才能让自己的儿子顺利的继承皇位。

烛影斧声,宋太宗的皇位有抢班夺权的意味

公元979年宋太祖基本完成了对南方的统一,正当他筹谋北伐的时候却突然病倒了。宋太祖想召见自己的第四子赵德芳进宫安排后事时却突然暴毙了,率先得到消息的晋王赵光义却抢先进宫安排了宋太祖的后事。

如梦初醒的宋皇后才明白了此时皇权已经在赵光义手中,因此不得不承认太宗的合法地位。太宗对夺取地位可谓是蓄谋已久,但是太祖对于他还是过于仁慈,看到他拉拢朝中大臣甚至后宫的太监也未加制止,最终导致了消息在第一时间传递到了太宗哪里,从而为他夺取帝位创造了条件。

金匮之盟不过是掩人耳目,打压继承人才是真实目的

为了证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宋太宗自己抛出了金匮之盟的所谓遗诏,但是遗诏的真实性无人知晓,其实不过是掩人耳目罢了。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宋太宗还是对这几位潜在的竞争人开始了无情的打压。

首先倒霉的就是赵德昭,他直接被宋太宗送去了和辽军对战的前线,这个差事本就非常危险,但他干的也算是不错。可是好景不长宋太宗就得知了赵德昭要造反自己当皇帝的事,宋太宗听后大为不悦就严加痛斥了赵德昭,最终逼迫他自杀。

然后就是赵德芳,这位老兄要不是太宗夺位就是皇帝了,因此受到打压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赵德芳也算是人中龙凤,不到20岁就干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也许是成绩太过于突出,不到23岁的他就不明不白的去世了。

赵廷美虽然是赵光义的弟弟,但根据金匮之盟也有继承帝位的权力。这个三弟也不是省油的灯,他对二哥抢班夺权的事非常的不满。宋太宗虽然多次贬谪训导他仍然难改他反叛之心,对与赵廷美来说忧愤致死才是他最好的结果,最终只活了38岁。

帝位传给儿子才是正统

伴随着太祖的两位杰出的二儿子和赵廷美相继的死去,太宗的皇位做的是越来越稳当,他终于可以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了。认真分析不难看出这几位的死和太宗都有直接关系,说他们都是正常死亡那才是不正常。

对于太宗而言夺了帝位还不能传给自己的儿子那么这个夺权就意义不大,但想要传递下去还是需要用些手段,而赵德昭,赵德芳,赵廷美三人也是太宗实现子承父业的皇权传递的重要障碍,因此必须除掉。

历史上弟弟继位都不是名正言顺的,唐太宗的玄武门之变也是政变,宋太宗的继位也是如此,只不过没有流血牺牲罢了。对于自己皇位有威胁的人是必须除掉,而不能给他们任何的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