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为什么梁启超在甲午战败后还会肯定李鸿章,并为其挥笔写传记?

牧思孤骑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成了人民公敌,一时间遭到几乎所有人的谩骂,但李死后梁启超很快就为他写传记。客观地评价了李鸿章的一生。梁启超和李鸿章没有什么私交,为他写传应该没有什么私利。

首先,李鸿章确实为大清做出了贡献,无论是镇压起义军还是洋务运动,甲午战败和李没有什么关系,在大清生死存亡之际,无人能解决问题的时候,自己去日本谈判,不仅受尽了屈辱还差的丢了性命,总算保住了大清王朝,可能正是基于此梁启超才为他写传记的吧。


争流5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正处于慈禧正在交权的边缘,北洋水师很大一部分成为帝党和后党争权的牺牲品了。慈禧一手提拔的李鸿章,李鸿章一手创办北洋水师。李鸿章自然是后党。

帝党翁同龢自接管户部便以国家度支艰难为由,停了北洋的水师的经费。自光绪十六年(1890)到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未得到更新设备,购买军火。

英国人曾经建议李鸿章,购买两艘快舰,以防备日本。翁同龢不断拖延,最终两艘快舰为日本买去,其中一艘“吉野号”成为击沉中国舰队最多的战舰。

另一方面,光绪因为急于用一场胜仗来摆脱慈禧亲政。隔过李鸿章直接指挥北洋水师,最终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作为北洋水师的直接领导,更清楚北洋水师内部状况。光绪因为着急证明自己,加上朝中的酸儒以日本弹丸之地不能敌天朝上国的主战派。

平心而论,北洋水师的覆灭。李鸿章的责任很小。正如梁启超先生在《李鸿章传》前言所写: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李鸿章在环游欧洲之时,在德国见到其首相俾斯麦,问他说 如果一个大臣想要尽力给国家办事,但是朝廷上所有人都同他意见不合,合在一起拖他后腿,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想按自己的办法来办事,应该怎么办呢? 俾麦斯回答到 最重要是得到皇帝的支持,有他的支持就大权独揽,还有什么事办不了,李说 现在有一个大臣,他的君主无论谁的话都听,君主身边那些人狐假虎威,要是这样,这个大臣该怎么办呢? 俾麦斯想了很久才说 一个当大臣的,假如真心操劳国事,估计没有不被君主体谅的,唯独在妇人手低办事,就不好说了。李鸿章听了这话沉默不语。

中堂只是身不逢时。



史争朝夕


梁启超的《李鸿章传》写于1901年农历十一月,也就是阳历12月,而李鸿章则死于1901年11月7日,也就是说,在李鸿章死后一个月,梁启超就为李鸿章写下了传记。为一个名人写传记,时间如此迅速,实属罕见。

在《李鸿章传》一书的前言中,梁启超对自己写作初衷进行了说明,“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故为李鸿章作传,不可不以作近世之笔力行之。”

梁启超也承认,李鸿章之于中国的重要性。在晚清历史舞台上,李鸿章活跃了四十年,从创办淮军、创办洋务、创建北洋水师,到镇压太平军、剿灭捻军,再到主持外交三十年,参与各种涉外事务。这样的人物,梁启超认为要大书特书。

但梁启超也认为,李鸿章是争议颇多的历史人物,“合肥之负谤于中国甚矣”。为此,梁启超特别提到了两人的关系,“著者与彼,于政治上为公敌,其私交亦泛泛不深,必非有心为之作冤词也。”

梁启超坦承,两人是政治公敌,其实并没有多少私交,因此为李鸿章写传记也不是有意为其鸣冤。

“盖作史必当以公平之心行之”,梁启超表明了自己的写作态度。他希望,自己站在一个理性、客观的立场上,对李鸿章作出公正的评价。

由此,可以看出,梁启超敢于抛弃成见,秉持公正的立场,毅然为一个饱受争议的政敌写传记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也是梁启超人格闪亮的地方。

梁启超为李鸿章立传,其实还有其他原因。首先梁启超是一个史学家,而且还是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奠基人。众所周知,他是维新派,这其中就包括史学的维新,他呼吁要来一场“史学革命”。他的代表作《中国史叙论》、《新史学》与《李鸿章传》几乎同时推出,震动一时。

梁启超认为,“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他认为,中国的传统历史观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为此,他特别列举了四大弊端。

第一便是“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中国史书成了帝王一家的历史,甚至是皇帝的家谱。中国史书很少能从国家、民族、国民出发。

第二则是“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中国史书中只注重知名人物,不注重社会群体。突出个人,忽视集体。

第三是“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物”,中国人记史,只能记前朝,对当朝多有各种隐晦,如此不利于国民了解当下的社会趋势。

第四是“知有事实不知有理想”。中国史书更多注重事实的记载,而少有社会趋势变化的总结与未来发展的预判。

因此,梁启超写李鸿章,一方面是因为历史责任感的推动,一方面则是希望重构国人的历史观。或许,后者的原因更大。毕竟,只有打破原有的中国传统,才能凸显梁启超等人维新的价值。

在写作《李鸿章传》时,梁启超也提到了这点,“中国旧文体,凡记载一人事迹者,或以传,或以年谱,或以行状,类皆记事,不下论赞,其有之则附于篇末耳。”

梁启超批评的,正是中国传统的写作手法。写人物,只记事,却不敢评论。

对于《李鸿章传》一书,梁启超打破了传统局限,“全仿西人传记之体,载述李鸿章一生行事,而加以论断,使后之读者知其为人。”简单说,就是夹叙夹议,敢于对李鸿章进行评判。有赞扬、有批评,总之,梁启超要的就是观点鲜明,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梁启超评价李鸿章,非常不客气。如他将李鸿章与多个古今中外的历史知名人物作了对比。人们常说李鸿章是“东方的俾斯麦”,但在梁启超眼里,李鸿章给俾斯麦提鞋都不配。

梁启超拿军事、内政、外交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以兵事论,俾斯麦所胜者敌国也,李鸿章所夷者同胞也;以内政论,俾斯麦能合向来散漫之列国而为一大联邦,李鸿章乃使庞然硕大之支那降为二等国;以外交论,俾斯麦联奥意而使为我用,李鸿章联俄而反坠彼谋。三者相较,其宵壤何如也!”

梁启超的评价很犀利,李鸿章与俾斯麦,一个地一个天,差得太远。“李鸿章之学问、智术、胆力,无一能如俾斯麦者,其成就不能如彼,实优胜劣败之公例然也。”

梁启超的这部传记大约10万字,只有薄薄的一本。后世出版的很多大块头传记,都是现代人翻译而成,大概就像“注水肉”。

梁启超不光写《李鸿章传》,还写过《王安石传》。李鸿章与王安石,虽然朝代不同,但两人都是一代相国。两者最显著的区别则是,李鸿章“缝缝补补”,王安石破旧立新。为王安石立传,或许梁启超与王安石更有惺惺相惜之感。为李鸿章立传,梁启超批判的味道更浓。

《李鸿章传》让梁启超成了纪传体文学写作第一人。有人称其达到了司马迁以来史家从未企及的高度,该书成了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

用全新的文体,引入现代历史观,与中国传统历史观告别,以此唤醒国人,推动史学进步,或许这才是梁启超为李鸿章立传的真正目的。


诗雨花魂


甲午战争之前,李鸿章反对开战,光绪帝急于杀日本这只鸡立威,并想趁机掌握军权,坚决对日开战。

战败后又让李鸿章背锅,成为了卖国贼,李鸿章冤比窦娥。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正处于慈禧正在交权的边缘,北洋水师很大一部分成为帝党和后党争权的牺牲品了。慈禧一手提拔的李鸿章,李鸿章一手创办北洋水师。李鸿章自然是后党。

帝党翁同龢自接管户部便以国家度支艰难为由,停了北洋的水师的经费。自光绪十六年(1890)到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未得到更新设备,购买军火。

英国人曾经建议李鸿章,购买两艘快舰,以防备日本。翁同龢不断拖延,最终两艘快舰为日本买去,其中一艘“吉野号”成为击沉中国舰队最多的战舰。

另一方面,光绪因为急于用一场胜仗来摆脱慈禧亲政。隔过李鸿章直接指挥北洋水师,最终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作为北洋水师的直接领导,更清楚北洋水师内部状况。光绪因为着急证明自己,加上朝中的酸儒以日本弹丸之地不能敌天朝上国的主战派。

平心而论,北洋水师的覆灭。李鸿章的责任很小。正如梁启超先生在《李鸿章传》前言所写: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李鸿章在环游欧洲之时,在德国见到其首相俾斯麦,问他说 如果一个大臣想要尽力给国家办事,但是朝廷上所有人都同他意见不合,合在一起拖他后腿,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想按自己的办法来办事,应该怎么办呢? 俾麦斯回答到 最重要是得到皇帝的支持,有他的支持就大权独揽,还有什么事办不了,李说 现在有一个大臣,他的君主无论谁的话都听,君主身边那些人狐假虎威,要是这样,这个大臣该怎么办呢? 俾麦斯想了很久才说 一个当大臣的,假如真心操劳国事,估计没有不被君主体谅的,唯独在妇人手低办事,就不好说了。李鸿章听了这话沉默不语。

中堂只是身不逢时。

李鸿章平定太平天国与捻军,推行洋务运动,大兴洋务,建北洋水师,铺电报线及铁路,促成同光中兴。其文武双全,是晚清少数具备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与美国总统格兰特、德国宰相俾斯麦并称为世界三大伟人。

梁启超曾为李鸿章政敌,不过是客观评价而已!

清末亚圣李鸿章,流芳千古!

劳劳车马未离鞍,

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

八千里外吊民残。

中堂大人,一路走好!



当代曹植


此时的李鸿章是可以被争取的对象。

李鸿章手下的军力消耗殆尽,早已远离权力核心,但是,李鸿章不仅在官场还有列强那里,都还有一定的“威望”。

为什么梁启超提出给李鸿章立传?

那是因为震惊中外的“东南互保”案发生了,海外流亡的维新派和革命派看到了希望。

李鸿章被称为“东方俾斯麦”,在人家那里,首相与总统的身份是可以转换的。

题主的这个角度是从精英的视角提出的。

第一,肯定精英不同于凡夫俗子。

第二,精英具有超前的视角。

第三,精英可以决定历史的评判标准。

可能梁启超自己也没有想到吧!后来人这么推崇他!

根据事实:第一、朝廷给钱,让李鸿章扩充淮军、发展水师。第二、甲午战争确实失败,李鸿章的军力没有了。

第三、签订“马关条约”。前半生已经结束。

正确的理解:全国都在骂他;清朝自己都练兵了――北洋军;他远离权力核心。

李鸿章重要的官职是:北洋大臣、直隶总督。之后呢?

曾任两广总督。

大家都知道:晚清汉族督抚的势力主要在湖广、两江。曾国藩曾同时节制安徽、江苏、江西浙江四省的军事。其他的总督巡抚,朝廷还能号令一二,唯独这两处地方已经做大。例如,两江总督马新贻、安徽巡抚恩铭遇刺,封疆大吏命丧当场。

李鸿章能最后接任两广总督,不是他本身的政治实力,而是处理外事的需要,仅仅一个“官吏”,而不是“实力派”。梁启超推举李鸿章,是因为,只有李鸿章才可以和列强交涉。

之后签署“辛丑条约”,命不久矣,也不可能引来同情。之前在马关挨了一枪,在当时国人那里、不仅是普通人,谁肯说一句话?

一个彻底的失败者,无论前半生有多长时间,做了什么,洋务运动的标志北洋水师已证明不堪一击了,之后的半生,没半点实力,当时的活动家却去肯定他!这是什么道理?

是否说明:五四运动后,梁启超的影响力大不如前,也是有道理的。


李鸿章是时代的错误,还是职责的失败?

大家,可以在下面评论、探讨!谢谢!


话史烟云


我们来看,甲午战争失败谁来负责?

李鸿章肯定是要负责的,不管什么原因,他是北洋舰队的主帅就必须负责,这一点是毋庸置疑。

我们还要把这场战役的环境分析一下:

当时是慈禧太后执政,慈禧这个人善于玩弄权术,毫无治国能力,晚清越来越腐败。李鸿章创办洋务运动和北洋舰队,遭到朝廷中顽固派的打压,费尽了好多心血才开展起来。创建北洋舰队遭到了朝廷官员的处处掣肘。慈禧过六十大寿极其铺张浪费,克扣了北洋舰队大部分军饷,以至于后来没炮弹。再加上北洋舰队管理方面也没什么经验。

综上种种原因,造成了甲午战争的失败。所以李鸿章要负责任,清朝的执政者和官员更要负责任。

李鸿章有许多过人之处,比如善于出谋划策,善于带兵打仗,文学方面也不错,眼界开阔开展洋务运动和善于外交。所以可取之处还是非常多的,因此梁启超会为李鸿章写自传。


小庆说历史文化


老李一个北洋对抗整个日本。整个大清朝廷,只有光绪帝一个人希望北洋打胜的。剩下的各怀鬼胎,共同掣肘老李,北洋能特么打赢就出鬼了。康梁想干的事儿和老李是一样的,更是把希望都放在光绪帝一个人身上,失败后撒丫子颠了。不肯定老李就是不肯定梁二炮自己,您说他有那么二吗?


长叹一生


李鸿章死后两个月,梁启超即写出皇皇大作《李鸿章传》,称“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故“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口李鸿章;而读李鸿章传者,势不得不手中国近世史!”

然而,李鸿章毕竟只是晚清“庸众中的杰士”,他“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他向西方学习,毕生追求的富国强兵的梦想,始终只停留在器物层面上。他没有也不可能去改变腐朽的封建体制,于是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只是“沙上建塔”。正如他自己所说,终其一生,他“只是一个裱糊匠,面对一个破屋只知修葺却不能改造。”所以,梁启超认为李“有才气而无学识,有阅历而无血性”,他说“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有人将李鸿章称为卖国贼,将他比作秦桧,梁启超大骂:“中国俗儒骂李鸿章为秦桧者最多焉。出于市井野人之口,犹可言也,士君子而为此言,吾无以名之,名之曰狂吠而已。”

总结,个人认为基于以上观点梁启超才会为李鸿章写一本中肯的传记。


公子灵均


作者梁启超在书的开头就已经交代了,梁启超曾经自己与李鸿章是政治上的死敌,他与李鸿章的私人交情也很一般,所以梁启超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更多的是以一个客观的角度,以一个公平心的角度来写的,李鸿章对于中国近代晚清时期的影响实在是太重要了,几乎每一件事都有李鸿章的参与,所以想要真正了解晚清的历史,就不得不先去了解李鸿章这个人,这也是梁启超为李鸿章立传的初衷。

梁启超对于李鸿章一生的评价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第一句: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第二句:李鸿章是个英雄。

梁启超先生首先肯定了李鸿章杰出的才能,如果李鸿章是一个庸人的话,他最后也绝不可能做到那样可呼风唤雨的位置,李鸿章创办洋务运动,组建北洋水师都是他杰出才能的表现。

同时梁启超又惋惜李鸿章的见识不足,因为李鸿章一生都是清政府统治集团内的一员,虽然李鸿章一生都提倡富国、强兵,他的一生也都在将此付诸于实践,但由于李鸿章自身利益及局限性,导致李鸿章也做了很多的错事、做了很多的糊涂事。

最后梁启超同情李鸿章的遭遇,李鸿章身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一个战乱的时代,李鸿章作为一个守成者去改革与动摇自身集团的利益,这本身就是不可能、也不会成功的,李鸿章所处的时代加上李鸿章自身的局限性导致了李鸿章最后的失败,所以,梁启超同情李鸿章的遭遇。

梁启超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李鸿章是一个英雄,但是英雄又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创造时势的英雄,第二种是时势造就的英雄,很明显,李鸿章属于后者,李鸿章是晚清战乱、变革时期历史造就的英雄,李鸿章顺应历史的潮流而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李鸿章也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但是他终究无法改变那个时代,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李鸿章就属于这种英雄雄。



御前带刀侍卫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大清朝的裱糊匠,共同的出发点,维新,人走以后惠风和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