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馴兔記》:暗黑童話裡的思考,應該告訴孩子的4點啟示

《馴兔記》是由“童話大話”鄭淵潔創作的一個奇幻寓言故事,陳靜導演團隊將其拍攝製作成了時長24分鐘的短片,於2018年上映,豆瓣評分8.2,是第五屆豆瓣電影年度榜單上評分最高的短片。

《馴兔記》:暗黑童話裡的思考,應該告訴孩子的4點啟示

《馴兔記》講述了主人公皮皮魯上小學後的一系列荒誕遭遇,暴露了現有教育制度和兒童個性發展之間矛盾,並將其發展演繹到極致——人喪失了人性,並以異化成為“兔子”為榮。

很多家長看後覺得心裡五味雜陳,一方面他們對故事裡極端的做法並不認同,如果上學的目的只是為了變成兔子(學會聽話),批量生產“好學生”,完全不允許個性的發展,甚至以扭曲審美為代價,那麼這樣的學校是恐怖的,這樣的社會也讓人不寒而慄。

另一方面,儘管我們不願承認,但做家長或做老師的,普遍還是希望孩子們能聽話一些、懂事一些,最好不要調皮搗蛋,少給自己惹一些麻煩。希望孩子乖巧、聰明、學有所成,是全天下父母最最樸實的共同願望。

《馴兔記》:暗黑童話裡的思考,應該告訴孩子的4點啟示

一個好的教育者應該用50種教育方式去教育一個孩子,而不是用一種教育方式去教育50個孩子。——鄭淵潔

作品的內涵深刻,實為對當下教育制度所面臨的困境的理性透視,而如何在“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與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之間達到平衡,也是每個家長都需要思考和學習的。養育孩子很難說有標準答案,但也許我們可以通過影片獲得下面4點啟示。

01允許非標準答案的存在

電影的開場,老師拋出了一個問題:如果皮球掉進一個深坑裡,應該怎麼把它弄出來?

第一個舉手的孩子回答:“用網子撈”。老師不置可否,讓她“想想再說”。

優等生李小曼站了起來,給出了標準答案——“倒水讓皮球浮起來”,於是老師臉上終於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馴兔記》:暗黑童話裡的思考,應該告訴孩子的4點啟示

而當老師想為難走神的皮皮魯時,皮皮魯反問老師:“坑有多深”,出於對孩子提問的意外,老師很含糊地回答了句:“很深”,皮皮魯立即回答:“那就讓爸爸再買一個球吧”,小朋友們鬨堂大笑,而老師也被激怒了,指責孩子“故意搗亂”。

在影片中,面對老師的憤怒,皮皮魯非常認真地給出了自己的解釋“如果是個很深的坑,我們這麼大的小孩去撿球會不會不安全?要是發生意外怎麼辦?”

這個時候,老師並沒有關注皮皮魯的答案是否有道理,只是感覺自己作為老師的權威受到了挑戰,憤怒地指責他“真是胡攪蠻纏”。

《馴兔記》:暗黑童話裡的思考,應該告訴孩子的4點啟示

對於劇中的老師來說,問題的答案已經是確定好了的,那只有“標準答案”才是唯一正確的答案,只有答出“標準答案”的學生才是正確地回答了問題。

然而我們知道,現實社會並不會凡事都有“標準答案”,我們可以說某個問題暫且有一個或幾個已知答案,但是不該扼殺問題被多角度思考的可能,不該圖省心地希望孩子總能得到“標準答案”。因為最好的那個答案,有可能正是不被你知道的那個。

尊重孩子的好奇心與發散性思維,當他給你的答案並不是你心裡想的那個“標準答案”,不要急於否定和指責,多問問孩子是怎麼想的,和孩子一起探討想法的合理性,沒準你會有意外的驚喜與收穫。

02 “權威”不代表永遠都是正確

在影片中,李小曼同學作為“思想覺悟最高”的學生,第一個獲得了變成兔子的殊榮,在皮皮魯反駁老師的時候,李小曼同學非常果斷地站起來指責皮皮魯說:“老師的知識那麼豐富,怎麼會不正確呢!”

《馴兔記》:暗黑童話裡的思考,應該告訴孩子的4點啟示

李小曼的這句話在劇中是一句反問語,意為:“老師的知識那麼豐富,所以老師一定正確”。

在劇外的我們不妨討論一下,老師就一定正確嗎?放大來說,社會上所謂的權威,就一定正確嗎?

這個問題可以發散為兩個思考:

  1. 什麼是“權威” ?
  2. 我們是不是可以把認知判斷事物的權利交給他人?

針對第一個思考,資料顯示“權威”一共有五種解釋,分別是:

  • 權力,威勢。
  • 使人信從的力量和威望。
  • 統治,威懾。
  • 在某種範圍裡最有地位的人或事物。
  • 權威就是對權力的一種自願的服從和支持。

根據這五種解釋,大致可以把權威分為兩類:附著在權力地位上的一種威勢和因專業能力使人信服的威望。直白來說,一種權威是身份的副產品,另一種權威是實力的憑證。

針對第二個思考,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有句名言:

在真理和認識方面,任何以權威者自居的人,必將在上帝的戲笑中垮臺!

所以,因為對方的身份,而輕易認同,奉為圭臬,無疑是愚蠢的。

而面對各領域中的專家意見,我們也不應該盲目相信,因為人類認知的侷限性決定大自然的智慧是很難被窮盡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無知的領域。

經過認真思考之後,再選擇是否相信,是我們需要讓孩子明白的。

03好孩子該如何定義?

劇中,皮皮魯因為堅決不肯變為兔子(聽話服從)而變成了老師、同學眼裡的怪咖壞孩子。

而在老師眼裡,像李小曼一樣溫柔、順從、不調皮搗蛋、不惹是生非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才可愛。

《馴兔記》:暗黑童話裡的思考,應該告訴孩子的4點啟示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品質,比如善良、樂觀、勇敢、堅強、自信、獨立等等。而劇中老師所認可的“好”恰恰與以上幾點都不相關,反而全部是指向一個標準——聽話。

但是,聽話所體現出來的好既不是歌頌品質,也不是讚揚能力,究其根本是人們普遍不願意承認的控制慾。就像那句著名的“我還不是為了你好”,要求對方,按照我們認為對的方式去做。

所以評價一個孩子是否為一個好孩子的理由可以有很多,但唯獨最不該是“聽話”,比起什麼都聽話,經過思考後有選擇地聽話才是更為可貴的。

在孩子調皮搗蛋、惹事生非的時候,我們不應該簡單粗暴地指責“你是一個壞孩子”或偷偷在心裡貼標籤認為這個孩子天生頑劣,而是可以仔細觀察,友好溝通孩子“惹是生非”背後的原因,這樣做除了不太省心,麻煩一點,多花一點時間以外,並不會有什麼壞處。而好處是,你可能會少了一個“壞孩子”多了一個“好孩子”。

因為這世界上很少有真正意義上的壞孩子,更多的是不被理解的孩子。

04你願不願意你的孩子偽裝成好孩子?

在故事的最後一部分,皮皮魯被所有人孤立了,因為自己的不聽話,給周圍人都帶來了許許多多的麻煩:

  • 爸爸媽媽被老師呼來喝去地批評以至於在班級在學校丟盡了臉面;
  • 老師成天加班花時間做思想工作以至於耽誤了照顧女兒;
  • 自己的固執不順從影響了班級全兔班的榮譽。

這些外界的壓力,壓得皮皮魯喘不過氣來,他不想違背自己的內心,但他也不忍心讓身邊的人為自己受苦,不斷在懷疑自己行為的正確性,所以最終,他妥協了,哪怕心裡再不認同,他還是很體貼地帶上兔子頭套,偽裝成一隻溫順的兔子。

《馴兔記》:暗黑童話裡的思考,應該告訴孩子的4點啟示

沒有人關注皮皮魯到底是怎麼想的,人們只是高興於皮皮魯變成兔子後自己少了很多麻煩:

  • 爸爸媽媽不用再被老師批評;
  • 班主任老師不必再擔心不能被評獎為優秀班級;
  • 同學也再不以他為異類甚至非常高興地為他慶祝。

只是那些高興的人們沒有注意到,曾經那個活潑開朗的小男孩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隻憂心忡忡垂頭喪氣的兔子。

《馴兔記》:暗黑童話裡的思考,應該告訴孩子的4點啟示

而這樣,真的好嗎?若你是家長,你會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世俗眼裡聽話的好孩子,哪怕是偽裝成的?

詩人徐志摩曾經說過:

由於我們過於習慣在別人面前戴面具,因此最後導致在自己面前偽裝自己。

一個習慣於通過偽裝來獲得認同的人,很難想象他的人生會是幸福的。

結語

奇異與荒誕向來是童話重要的審美品質,在《馴兔記》中表現出的大膽的誇張和想象實際是作者從教育的現狀出發,對人們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某種真實進行的陌生化加工和提煉。

皮皮魯拒絕變成真正的兔子,但善良純潔的天性卻使他被自我譴責和憂慮折磨著,精神方面雖沒被完全異化卻無法做出有力的抗爭,無法以正常方式表達自己的生活願望,更無法選擇自己喜歡的發展方式,只得以通過偽裝來妥協。

這部奇幻寓言以荒誕的形式向觀眾們傳達著創作者對中國教育現狀深刻的思考,有著濃郁的憂患意識和現實主義格調,值得大人和孩子們一起觀看並展開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