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驯兔记》:暗黑童话里的思考,应该告诉孩子的4点启示

《驯兔记》是由“童话大话”郑渊洁创作的一个奇幻寓言故事,陈静导演团队将其拍摄制作成了时长24分钟的短片,于2018年上映,豆瓣评分8.2,是第五届豆瓣电影年度榜单上评分最高的短片。

《驯兔记》:暗黑童话里的思考,应该告诉孩子的4点启示

《驯兔记》讲述了主人公皮皮鲁上小学后的一系列荒诞遭遇,暴露了现有教育制度和儿童个性发展之间矛盾,并将其发展演绎到极致——人丧失了人性,并以异化成为“兔子”为荣。

很多家长看后觉得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他们对故事里极端的做法并不认同,如果上学的目的只是为了变成兔子(学会听话),批量生产“好学生”,完全不允许个性的发展,甚至以扭曲审美为代价,那么这样的学校是恐怖的,这样的社会也让人不寒而栗。

另一方面,尽管我们不愿承认,但做家长或做老师的,普遍还是希望孩子们能听话一些、懂事一些,最好不要调皮捣蛋,少给自己惹一些麻烦。希望孩子乖巧、聪明、学有所成,是全天下父母最最朴实的共同愿望。

《驯兔记》:暗黑童话里的思考,应该告诉孩子的4点启示

一个好的教育者应该用50种教育方式去教育一个孩子,而不是用一种教育方式去教育50个孩子。——郑渊洁

作品的内涵深刻,实为对当下教育制度所面临的困境的理性透视,而如何在“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与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之间达到平衡,也是每个家长都需要思考和学习的。养育孩子很难说有标准答案,但也许我们可以通过影片获得下面4点启示。

01允许非标准答案的存在

电影的开场,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皮球掉进一个深坑里,应该怎么把它弄出来?

第一个举手的孩子回答:“用网子捞”。老师不置可否,让她“想想再说”。

优等生李小曼站了起来,给出了标准答案——“倒水让皮球浮起来”,于是老师脸上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驯兔记》:暗黑童话里的思考,应该告诉孩子的4点启示

而当老师想为难走神的皮皮鲁时,皮皮鲁反问老师:“坑有多深”,出于对孩子提问的意外,老师很含糊地回答了句:“很深”,皮皮鲁立即回答:“那就让爸爸再买一个球吧”,小朋友们哄堂大笑,而老师也被激怒了,指责孩子“故意捣乱”。

在影片中,面对老师的愤怒,皮皮鲁非常认真地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如果是个很深的坑,我们这么大的小孩去捡球会不会不安全?要是发生意外怎么办?”

这个时候,老师并没有关注皮皮鲁的答案是否有道理,只是感觉自己作为老师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愤怒地指责他“真是胡搅蛮缠”。

《驯兔记》:暗黑童话里的思考,应该告诉孩子的4点启示

对于剧中的老师来说,问题的答案已经是确定好了的,那只有“标准答案”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只有答出“标准答案”的学生才是正确地回答了问题。

然而我们知道,现实社会并不会凡事都有“标准答案”,我们可以说某个问题暂且有一个或几个已知答案,但是不该扼杀问题被多角度思考的可能,不该图省心地希望孩子总能得到“标准答案”。因为最好的那个答案,有可能正是不被你知道的那个。

尊重孩子的好奇心与发散性思维,当他给你的答案并不是你心里想的那个“标准答案”,不要急于否定和指责,多问问孩子是怎么想的,和孩子一起探讨想法的合理性,没准你会有意外的惊喜与收获。

02 “权威”不代表永远都是正确

在影片中,李小曼同学作为“思想觉悟最高”的学生,第一个获得了变成兔子的殊荣,在皮皮鲁反驳老师的时候,李小曼同学非常果断地站起来指责皮皮鲁说:“老师的知识那么丰富,怎么会不正确呢!”

《驯兔记》:暗黑童话里的思考,应该告诉孩子的4点启示

李小曼的这句话在剧中是一句反问语,意为:“老师的知识那么丰富,所以老师一定正确”。

在剧外的我们不妨讨论一下,老师就一定正确吗?放大来说,社会上所谓的权威,就一定正确吗?

这个问题可以发散为两个思考:

  1. 什么是“权威” ?
  2. 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认知判断事物的权利交给他人?

针对第一个思考,资料显示“权威”一共有五种解释,分别是:

  • 权力,威势。
  • 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
  • 统治,威慑。
  • 在某种范围里最有地位的人或事物。
  • 权威就是对权力的一种自愿的服从和支持。

根据这五种解释,大致可以把权威分为两类:附着在权力地位上的一种威势和因专业能力使人信服的威望。直白来说,一种权威是身份的副产品,另一种权威是实力的凭证。

针对第二个思考,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

在真理和认识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戏笑中垮台!

所以,因为对方的身份,而轻易认同,奉为圭臬,无疑是愚蠢的。

而面对各领域中的专家意见,我们也不应该盲目相信,因为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决定大自然的智慧是很难被穷尽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无知的领域。

经过认真思考之后,再选择是否相信,是我们需要让孩子明白的。

03好孩子该如何定义?

剧中,皮皮鲁因为坚决不肯变为兔子(听话服从)而变成了老师、同学眼里的怪咖坏孩子。

而在老师眼里,像李小曼一样温柔、顺从、不调皮捣蛋、不惹是生非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才可爱。

《驯兔记》:暗黑童话里的思考,应该告诉孩子的4点启示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品质,比如善良、乐观、勇敢、坚强、自信、独立等等。而剧中老师所认可的“好”恰恰与以上几点都不相关,反而全部是指向一个标准——听话。

但是,听话所体现出来的好既不是歌颂品质,也不是赞扬能力,究其根本是人们普遍不愿意承认的控制欲。就像那句著名的“我还不是为了你好”,要求对方,按照我们认为对的方式去做。

所以评价一个孩子是否为一个好孩子的理由可以有很多,但唯独最不该是“听话”,比起什么都听话,经过思考后有选择地听话才是更为可贵的。

在孩子调皮捣蛋、惹事生非的时候,我们不应该简单粗暴地指责“你是一个坏孩子”或偷偷在心里贴标签认为这个孩子天生顽劣,而是可以仔细观察,友好沟通孩子“惹是生非”背后的原因,这样做除了不太省心,麻烦一点,多花一点时间以外,并不会有什么坏处。而好处是,你可能会少了一个“坏孩子”多了一个“好孩子”。

因为这世界上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坏孩子,更多的是不被理解的孩子。

04你愿不愿意你的孩子伪装成好孩子?

在故事的最后一部分,皮皮鲁被所有人孤立了,因为自己的不听话,给周围人都带来了许许多多的麻烦:

  • 爸爸妈妈被老师呼来喝去地批评以至于在班级在学校丢尽了脸面;
  • 老师成天加班花时间做思想工作以至于耽误了照顾女儿;
  • 自己的固执不顺从影响了班级全兔班的荣誉。

这些外界的压力,压得皮皮鲁喘不过气来,他不想违背自己的内心,但他也不忍心让身边的人为自己受苦,不断在怀疑自己行为的正确性,所以最终,他妥协了,哪怕心里再不认同,他还是很体贴地带上兔子头套,伪装成一只温顺的兔子。

《驯兔记》:暗黑童话里的思考,应该告诉孩子的4点启示

没有人关注皮皮鲁到底是怎么想的,人们只是高兴于皮皮鲁变成兔子后自己少了很多麻烦:

  • 爸爸妈妈不用再被老师批评;
  • 班主任老师不必再担心不能被评奖为优秀班级;
  • 同学也再不以他为异类甚至非常高兴地为他庆祝。

只是那些高兴的人们没有注意到,曾经那个活泼开朗的小男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只忧心忡忡垂头丧气的兔子。

《驯兔记》:暗黑童话里的思考,应该告诉孩子的4点启示

而这样,真的好吗?若你是家长,你会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世俗眼里听话的好孩子,哪怕是伪装成的?

诗人徐志摩曾经说过:

由于我们过于习惯在别人面前戴面具,因此最后导致在自己面前伪装自己。

一个习惯于通过伪装来获得认同的人,很难想象他的人生会是幸福的。

结语

奇异与荒诞向来是童话重要的审美品质,在《驯兔记》中表现出的大胆的夸张和想象实际是作者从教育的现状出发,对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某种真实进行的陌生化加工和提炼。

皮皮鲁拒绝变成真正的兔子,但善良纯洁的天性却使他被自我谴责和忧虑折磨着,精神方面虽没被完全异化却无法做出有力的抗争,无法以正常方式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更无法选择自己喜欢的发展方式,只得以通过伪装来妥协。

这部奇幻寓言以荒诞的形式向观众们传达着创作者对中国教育现状深刻的思考,有着浓郁的忧患意识和现实主义格调,值得大人和孩子们一起观看并展开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