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特殊的时代背景,带来特殊的人才发展——谈谈先秦时期的士人文化


特殊的时代背景,带来特殊的人才发展——谈谈先秦时期的士人文化

几千年前,中国爆发了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革命。作为这场革命中的主要群体,士人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他们游说各方,在政治上参与国与国之间的纷争与较量,更有甚者,以其思想和治国策略,直接改变了当时的局势,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也有的士人寄情山水,在田园之中寻找出人生的真谛,以精神上的富有为毕生追求,并最终影响无数人。总而言之,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人们既是历史的亲历者,也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形成了古代中国思想发展的基本形式。

一、士人群体形成且壮大的过程

1、教育制度

提到西周的教育制度,想必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第一个印象便是其“学在官府”的基本特征。由于官府掌控了文字、仪器、典籍等一切可以用于教授知识的物品,知识分子也几乎都是贵族,与平民有着极大的身份差距。而囿于当时

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和社会制度的落后,使得官府即便想要推行普遍化的教育,也没有足够的能力。这些都导致学术在当时未能流传到民间,民间自然也无学校的存在,出现学术垄断的情况

但是,贵族当中并非人人都是精英,平民当中也会出现人才。这使的西周在“学在官府”的整体特征上,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规定:平民表现出一定能力后,也可以被送往贵族学校学习知识,为国家所用。这就为当时天生为平民的人获取知识而开辟了一条道路。这些接受过教育的平民在后来身居要职后,或多或少也会在政策上对平民有所倾斜,给予更多机会给那些身份受限的人以让他们学习。再加上地方学校的设立和增多,“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久而久之,平民当中受教育的人,也就愈来愈多。

特殊的时代背景,带来特殊的人才发展——谈谈先秦时期的士人文化

2、知识传播

没落贵族家庭也会推动知识传播的广度。虽然他们的权力和地位已经大幅度跌落至平民等级,甚至有的在金钱上也有所紧张,但精神层面的东西却可以代代相传。这些家庭在与平民们的日常相处中,自然会不可避免地将一些知识与习惯显露出来。如孔子的祖上便是宋国粟邑的贵族,其父亲叔梁纥也曾官至陬邑大夫。虽然孔子在小时候的生活一直过得十分清贫,但出生于这种家庭,必然是对他的习惯养成、知识学习等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孔子后来在形成自己的儒家思想后也广泛游学,开设私人学校,收弟子三千,培养了一大批圣贤的同时,也为知识的传播做出了卓越贡献

除此之外,有些地方还专门建立了供士人们讲学、辩论的机构,如齐国的稷下学宫在当时便成为百家争鸣的中心园地,促进了思想争锋局面的出现。齐国官方对稷下学宫的管理政策十分放松,规定到达稷下学宫的人,无论其年龄、思想观念、国别、资历如何,都可以尽情发言。同时,齐国还对其中的著名士人采取了十分优待的礼遇政策,

不仅给予他们“上大夫之禄”,甚至允许他们“不论职而论国事”的特权,荀子就曾担任过三次祭酒。因为这些机构的存在,士人们得以相互交流经验,不同学术流派之间也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身,并最终由士人运用到政治当中。

正是由于知识传播途径的增多和教育的普及,才使得有文化、有学识的人越来越多,士人也就渐渐增多。同时,由于当时国家形势之间的混乱和自身争霸的野心,在政治上出现了对人才的强烈渴求以强盛国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私学开始在中国盛行,官学反倒没落。再加上“不争轻重尊卑贵贱,而争于道”的文化理念成为主流,使社会对这一士人阶层不再有以前的偏见看法,学识成为第一重要的事情。士人阶层终于在长期的积累和适当的时代背景下崛起,并逐渐进入政治中心地带。

特殊的时代背景,带来特殊的人才发展——谈谈先秦时期的士人文化

二、士人选拔过程的变化和发展

1、制度变革

西周早期的士人专指有官职或者有爵位的人,虽然其处于贵族阶级的最底层,但依旧是平民不可接触的层面。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士人的定义逐渐发生了变化,最后成为了有学问、有学识的人的通称。这一定义上的改变使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人数量大大增加,在士人的选拔上,也因此相应地产生了一些变化

最初士人的选拔是由王室举办大考,考中者在获得爵位后,才能相应地获得官职,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映衬出了西周贵族政治的特点。但后来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和列国间争霸战争的频起,士人的选拔却成了引荐、自荐或者由政府自己培养人才,其次便是秦国经历商鞅变法后所盛行的军功制度,“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无所芬华”、“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士人选拔方式的变革使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情况成为普遍现象,不同国家也借此开始了相应的改革之路。如楚国申公巫臣投奔晋国之后,因楚共王灭杀其族人,而定下了“通吴于上国”、“与其射御,教吴乘车,教之战阵,教之叛楚”的策略,从而使楚国腹背受敌,疲于奔命,承受了巨大的损失。毛遂身为赵胜的门客,在自我推荐后代表赵国出使楚国,从而促成了赵楚两国的联合,不仅挽救赵国于水火之中,也为自己赢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

特殊的时代背景,带来特殊的人才发展——谈谈先秦时期的士人文化

商鞅也是因为在魏国得不到重用,才趁秦国笼络人才之际而前往投奔,而由他发起的商鞅变法,也彻底改变了秦国的命运,并为后来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不是因为自己有真才实学,这些人又怎么敢向官府自我推荐。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正是因为士人选拔方式的变革,才使更多人才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

2、历史局限下的学术缺漏

但是,并非所有学术流派都能得到君王的重视,也并非所有人才都能得到重用。孔子虽周游列国,但在政治上却一直处于不得意的状态。虽然有国军昏庸才没有把握住机会的影响,但儒家思想的特点对这一结果的形成却也有着推动作用。春秋时期正是诸侯积蓄力量准备争霸的时期,但儒家思想却要求政府休养生息、以礼治国,这与社会发展潮流相悖,孔子得不到重用,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除孔子外,韩非子也是士人群体中富有遗憾色彩的一位。他生于韩国,从小就立志要使韩国富强,也因此很早便学习了各家思想以充实自己。再加上他自己天赋异禀、文采过人,很快就成为一位大思想家。但其在韩国却因“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而退出朝廷,在受到秦始皇的赏识后又因李斯的陷害而被迫自杀,终究没有建功立业。虽然孔子和韩非子都是富有才干的人,但却因为时局、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而留下人生遗憾

特殊的时代背景,带来特殊的人才发展——谈谈先秦时期的士人文化

三、命士的不同选择引起的不同结果

1、任命过程

在士人的任命上,不同国家也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和看法,并因此引发了不同的结果。三家分晋后,作为诸侯中巨无霸存在的晋国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韩赵魏燕齐秦楚七雄病理的局面。在这七个国家中,魏国首先任用李悝,并开始了政治上的改革变法,使其在战国初期成为最强盛的国家。这一现象的出现也标志着贵族政治为官僚政治所取代

同时,魏国的这一做法开启了士人的繁华之路,各大诸侯国意识到士人的重要性,并都实行了笼络人才的条例。楚国便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接纳了吴起,并由楚悼王为主要发起人,开始了吴起变法,这一改革使楚国“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

2、任命影响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在春秋战国时期,杰出士人的任命与否,已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因为士人大多为普通百姓,他们有着相比于贵族更为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因此更加发愤图强,饱读诗书,只为有朝一日受到重用。同时,他们在看待事物的角度上,也与国君有着不同方面的考量,让他们身居要职,往往能有着出其不意的效果。

另外,由于贵族世袭,他们经历几十代的政治经营后,早已在国家内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连国君都要礼让三分。此时任命士人为改革官员,不仅可以削弱旧贵族的势力,将权力送回到王室手中,也可以使国家强盛。因此,其实整个战国时期就是一幅国家改革、制度变化的时期。正如商鞅所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特殊的时代背景,带来特殊的人才发展——谈谈先秦时期的士人文化

四、总结

先秦士人群体的形成、发展与壮大,与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他们作为先秦历史的创造者,对后世产生了无论是军事、政治还是思想上来看都不可磨灭的影响,士人文化也成为社会主流,并绵延至今

参考文献:

《先秦士人生存形态对士文化形成的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