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中国古代历朝,你喜欢哪个朝代的哪个皇帝,为什么认为他是一代明君?

墨染万城


排名第一:秦始皇嬴政 排名第二:汉宣帝刘病已 没有秦始皇没有中国 汉宣帝刘病已古今第一好男人,老百姓群体走出来的平民皇帝,低调 平易近人 优秀的男朋友 模范丈夫 对女朋友好 老婆好,没有绯闻,政绩杰出 👍 汉宣帝刘病已统治中国的时候,版图面积多大?


户外摄影123


在中国历史上几十个朝代,几百位皇帝中,不乏一些明君,明帝。笔者本人喜欢秦始皇嬴政,小天下面介绍一下秦始皇,及的他的功绩,各位同仁朋友看一下秦始皇是一个什么样的明君。

秦始皇嬴政简介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称赵政、祖龙等 。秦庄襄王和赵姬之子。
中国古代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嬴政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后回到秦国。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前238年,平定长信侯嫪毐的叛乱,之后又除掉权臣吕不韦,开始独揽大政。
重用李斯、尉缭等人,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

秦始皇功绩:

1,统一六国,开创帝制,建立中央集权的政府。

公元前247年,嬴政即王位。公元前238年,在故都雍城举行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灭六国后,以王号不足以显其业,乃称皇帝,是为秦始皇。并继续执行孝公变法以来商鞅的法家政策,加强君主专制,削弱旧贵族势力,提拔由军功而上升起来的贵族。秦帝国的土地所有制基本上仍维持西周的“王有”土地制,而变“王有”为“国有”。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权机构。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员,是百官之首,掌政事。太尉掌军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贰,掌监察百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与诸卿议论政务,皇帝作裁决。秦王朝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机构的政权机构,以后一直被历代王朝所仿效


2,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加强中央统一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将地方治理权收归中央,这是秦朝的一大创举。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郡设守、尉、监(监御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辅佐郡守,并典兵事。郡监掌监察事宜。秦始皇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一郡。

秦朝以前,周天子推行的是分封制,将天下分成若干个小国,分封诸侯治理。周天子以天下共主的身份,通过任命诸侯治理全国,实际上,是将地方治理权给了诸侯,一旦诸侯国做大,便会威胁周天子的统治。周朝立国八百年,但实际上由周天子掌权的时间不过二百年,其余六百年则是诸侯纷争。


秦始皇鉴于分封制的弊端,在统一全国后便推行郡县制,由皇帝任命郡县长官治理地方。郡县长官要定期向皇帝述职,定期进行升迁调动,这样一来,对全国的治理权就掌握在了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对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到促进作用。

秦末天下大乱,项羽推行的是周天子的分封制,最终以失败告终,而刘邦称皇帝,推行郡县制,确立了汉朝四百年江山。

郡县制和皇帝制造就了中央集权的政府,为我国的统一做出巨大贡献,这是秦始皇一大功绩。

3,统一度量,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货币

(度量)秦始皇以原秦国的度、量、衡为单位标准,淘汰与此不合的制度。秦廷在原商鞅颁布的标准器上再加刻诏书铭文,或另行制作相同的标准器刻上铭文,发到全国。与标准器不同的度、量、衡一律禁止使用。在田制上,秦王朝规定6步(合今230厘米)为尺,240步为一亩。这一亩制以后沿用千年而不变。
(文字)李斯以战国时候秦人通用的大篆为基础,吸取齐鲁等地通行的蝌蚪文笔划简省的优点,创造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笔划简略的新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同时废除其他异体字,最终进行总结。制定出一种新字体,这便是“隶书”。隶书打破了古体汉字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了书写效率。


秦始皇下令统一和简化文字,是对中国古代文字发展、演变做了一次总结,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车同轨)战国时期,各国车辆形制不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定车宽以六尺为制,一车可通行全国。修建驰道,驰道的作用有数项,一说是使交通方便,以利管理六国旧地,二说为方便北方战争前线的补给,还有一说是方便始皇出巡时能畅通无阻。
著名的驰道包括:上郡道、临晋道、东方道、武关道、秦栈道、西方道及秦直道。

(行同伦)

“行同伦”就是端正风俗,建立起统一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秦朝也给予相当的重视。比如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来到泰山下。这里原是齐国故地,号称“礼仪之邦”。
秦始皇就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记下男女之间界限分明,以礼相待,女治内,男治外,各尽其责,从而给后代树立好的榜样,予以表彰。 而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在会稽刻石上留的铭文,则对当地盛行的淫泆之风,大加鞭笞,以杀奸夫无罪的条文来矫正吴越地区男女之大防不严的习俗。
(货币)

秦始皇采取了两种统一货币的主要途径:
一是由国家统一铸币,严惩私人铸币,将货币的制造权掌握在国家手中。
二是统一通行两种货币,即上币黄金和下币铜钱。改黄金以“镒”为单位,一镒为二十两。铜钱以“半两”为单位,并明确铸金币明“半两”二字。铜钱造型为圆形方孔,俗称“秦半两”。
原来六国通行的珠玉、龟贝、银锡等不得再充当货币,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4,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匈奴。

秦灭六国之后,即开始北筑长城。修建长城,是为了保护北部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其目的也是为了减少人民的负担;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其骑兵活动范围很大,没有长城的话,要很多军队来防守,这会给人民增加很大的负担。

万里长城不是他开创的,他只是把原来秦国,赵国和燕国北边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东西横贯西吉、固原、彭阳三县。在固阳县城北7公里处的色尔腾山上,一条蜿蜒的巨龙盘亘静卧于崇山峻岭之间。远远望去,雄伟壮观,气势非凡。这就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秦长城。

5,北击匈奴,南征百越

(北击匈奴)

战国时期中原各国忙于征战,无暇北顾,匈奴经常袭掠与其接壤的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地。为解除匈奴对秦的威胁,秦始皇命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
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春,蒙恬统主力军从上郡(郡治肤施,今陕西榆林市南)北出长城攻其东;杨翁子率偏师由肖关(宁夏固原东南)出长城攻其西。匈奴败逃。秦遂取河南地(内蒙古乌加河以南及伊克昭盟地)。沿河置44县,移民垦守。

因匈奴不断来攻,次年秋,秦始皇复命蒙恬军又北渡黄河,取高阙(内蒙古狼山中部计兰山口),攻占阳山(内蒙古乌加河北的狼山、阴山)、北假(乌加河以南夹山带河地区)。匈奴不敌,向北迁徙。为巩固河南地区,秦置九原郡(郡治九原,内蒙古包头市西北)。这场反击战,解除了匈奴贵族的侵扰与破坏,“悉收河南地”,使今河套内外,大河南北的广大地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摆脱了兵祸的灾难。(南征百越)

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原的大业之后,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始皇帝二十九年(前218年),命大将屠睢和赵佗率50万大军,发动了征服岭南越族的战争。

秦军兵分五路,经广西北部的越城岭、湖南南部的九嶷山以及江西南康和余干等地,向两广地区的越族进军。其中,攻占番禺的这支秦军最为迅速。他们经九嶷要塞,顺北江而下,直达珠江三角洲地区,并占领了番禺。战争前后相持达三年之久。

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命任嚣和赵佗再次进攻百越各部族。秦军势如破竹,很快击溃了今广西等地的西瓯族和今越南中、北部的雒越族的反抗,整个岭南地区从此划入了秦朝的版图。

综上所述是秦始皇的五大功绩,秦始皇是笔者心中喜欢的皇帝,是笔者心中的明君。不要忘了,汉承秦制,若是你觉得汉朝有伟大之处,那你就必须要承认秦始皇的伟大。秦始皇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感谢您的观看,了解更多历史知识,欢迎关注。


帝天陌


最喜欢秦朝秦始皇,虽然秦朝是短命王朝,而且还而施行暴政,因为他最大贡献是完成统一六国。这是划时代的进步,有了统一政权,就能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各项事业的发展。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一说名“正”),又称赵政、祖龙等。秦庄襄王和赵姬之子。中国古代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富有传奇色彩的划时代人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治制度基本格局,被誉为“千古一帝”。

嬴政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后回到秦国。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前238年,平定长信侯嫪毐的叛乱,之后又除掉权臣吕不韦,开始独揽大政。重用李斯、尉缭等人,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

统一之后,秦始皇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同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但是到了晚年,秦始皇求仙梦想长生,苛政虐民,扼杀民智,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


应对现实者


明孝宗。

明君者—明天下大事,明人间疾苦,明四时更替,明忠奸暴仁

明孝宗,朱佑樘,宪宗第三子,1487年至1505年在位。

《明史》对他的评价是“恭俭有制,勤政爱民”。

虽然他只在位18年,但是却被称为“弘治中兴”。

明孝宗,在位期间,虽然和太祖、成祖相比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是他在关心百姓疾苦,体恤百姓方面是做的最好。

例如,他在位十八年,由于自然灾害比较频繁,所以光赈灾和免赋不下六十次,另外每年还有不同程度的减免。

在位期间,非常注意减少对百姓的骚扰,减轻百姓的负担。

能积极妥善处理官宦和豪强在侵占百姓的事件。

在位处就处理了一批奸臣小人,任用刘大夏等这样的贤臣,同时注意抑制外戚。

甚至在武功方面,击败吐鲁番,收复嘉峪关以西土地,经营哈密,防备蒙古。

终弘治一朝,阶级矛盾得到了缓和,人民生活改善,对外没有大的战争,对内没有大的内乱,名臣贤士层出不群。

孝宗皇帝为人宽厚,特别是他作为皇帝一生只娶张皇后一人,在封建皇帝里面是唯一一个,就令人称赞。

晚明学者朱国桢曾评价:“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如果孝宗皇帝多在位20年,明朝后来也就不会那么快覆灭。


渭缭子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中国古代王朝,皇帝众多,我最喜欢的是隋朝的隋文帝杨坚。

杨坚,鲜卑小字为那罗延(金刚不坏),鲜卑姓氏为普六茹,普六茹鲜卑姓氏是其父杨忠受西魏恭帝所赐的。后杨坚掌权后恢复汉姓"杨"。杨坚在位期间,攻灭陈国,成功地统一了严重分裂数百年的中国,击破突厥,被尊为"圣人可汗"。

统一全国后,杨坚励精图治,开创了辉煌的“开皇之治”。结束了自西晋末年到隋统一前近300年的分割割据状态,实现了自秦汉以来中国的又一次统一,使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发展。

  政治方面,杨坚结束了西魏宇文泰的鲜卑化政策,将被改成鲜卑姓的汉人大臣以及府兵将领(以及其所辖府兵)恢复汉姓。复姓,代表汉化的主流,终究战胜了鲜卑化的逆流。表明府兵不再是一支胡人的军队,而是一支名副其实汉人或者夏人的军队。军与民的胡汉之分,至此消除。也表明关陇贵族集团事实上名义上都是关陇地区的一个汉人集团。

  另外,杨坚废除九品中正制,改为五省六曹制,后改称五省六部制,是为唐代三省六部制之蓝图。中书、门下两省负责诏令的起草和封驳,尚书省负责政务的管理。尚书省又下设吏、民、礼、兵、刑、工六部。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和调动;民部,掌管全国的土地、户籍以及赋税、财政收支;礼部,掌管祭祀、礼仪和对外交往;兵部,掌管全国武官的选拔,和兵籍、军械等;刑部,掌管全国的刑律、断狱;工部,掌管各种工程、工匠、水利、交通等。

  军事上,杨坚改变府兵制初设时,兵农分离情况。转变为和平时期府兵耕地种田,并在折冲领导下进行日常训练;战争发生时,由朝廷另派将领聚集各地府兵出征的“兵农合一”的制度。

  经济上鉴于五胡乱华以来南北分裂达二百七十年之久,民生困苦,国库空虚。故自开皇九年(589年)统一天下后,即以富国为首要目标。轻徭薄赋以解民困。在确保国家赋税收入之同时,稳定民生。由于魏晋南北朝以来,户籍不清,税收不稳。于是于开皇五年(585年)下令实行大索貌阅(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进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并接纳尚书左仆射高颎之建议,推行输籍法,作全国性户口调查,结果查获没有户籍的百姓达165万余口,其中丁壮44.3万人,以增加国家税收,改善经济,尽扫魏晋南北朝以来隐瞒户籍之积弊。

  隋初经历南北朝长期的战乱,民生疲弊困苦,故杨坚接纳司马苏威建议,罢盐、酒专卖及入市税,其后多次减税,减轻人民负担,促进国家农业生产,稳定经济发展。杨坚在位时代之富饶既非重敛于民,究其原因,与全国推行均田制有关。此举既可增加赋税,又可稳定经济发展,且南朝士族亦渐由衰弱至于消逝。均田制能顺利推行,对隋前中期的经济发展收益甚大。

  加上隋代以关中作为本位,关中粮食短缺,需依赖关东漕运接济,故杨坚于洛州等地设立常平仓等官仓,贮存关东运来粮食,建广通渠,便利关中漕运。又于民间设义仓,人民捐纳粮食以防凶年。

  在地方行政方面,文帝鉴于南北朝政区划分繁杂随意,地方行政交错混乱,支出庞大,杨坚遂于开皇三年(583年),尽罢诸郡,实行州县二级制,使国家地方行政渐上轨道。诚如学者钱穆所言:开皇之治的成功,简化地方行政机构是一个基本因素。据统计杨坚时期朝廷开支减省三分之二,地方官府之开支减省四分之三,全国于行政之经费,大约是南北朝时期开支三分一而已。故隋国库之丰积,不无原因。



havesummer


中国古代历朝皇帝我个人比较钦佩汉高祖刘邦。正如毛泽东主席说:“老粗出人物。”刘邦出身草根,一老粗者,却用智慧赢得了天下。

这也使我不禁想起韩非子说的一句话:“下君者尽己之能,中君者尽人之力 ,上君者尽人之智。”

下面我的一篇国学文章总结了一下刘邦的人生智慧,现分享给大家:

汉高祖刘邦的人生智慧

(张清义谈国学智慧)

萨孟武先生说,在中国历史上,夺取帝位者不外两种人,一种是豪族,如杨坚、李世民。一种是流氓,如刘邦、朱元璋。

我们知道,英雄争天下,定江山,大多是靠一个“赌”字。

豪族敢赌,是因为本钱大,输得起。

流氓敢赌,是因为没有本钱,输不怕。

刘邦就是一个输不怕的流氓,他什么也没有,就有胆量。如果这样简单地评论刘邦,肯定有失偏颇。因为一个有胆量的流氓不可能从卑贱者蜕变成高贵者,更不可能从“泗水亭长”变成千古一帝。所以刘邦身上肯定凝聚了人生的大智慧,值得一一细数,慢慢盘点。

面对历史长河,如果我们渚岸望江,就会看到无数帝王将相随着滚滚逝水被浪水淘尽。这些帝王或昏庸,或圣明。刘邦当然属于圣明帝王,他是帝王之星中最耀眼的一颗,因为他即是流氓,又是流氓中的英雄。他不仅有胆量,而且有胆识。

下面逐一谈谈刘邦的人生智慧,也就是分析一下刘邦为什么本来一无所能,最后却无所不能,本来势力弱小,最后却赢得天下的具体原因:

1、刘邦懂得人性,知道分享的重要。

我们知道楚汉之争,也就是刘邦和项羽之争。这里我们反思一个问题:

刘邦很粗俗,出身卑微,并且慢而侮人,就是喜欢骂人,高兴骂,不高兴也骂。

项羽出身贵族,重视礼数,并且有仁爱之心。韩信说他“恭敬慈爱”,陈平说他“恭敬爱人”,王陵说他“仁而爱人”,看法真可谓一致。

两个人的反差如此之大,刘邦反而赢得了天下。这里面的玄妙也正是我们谈的智慧,下面我们就从人生智慧角度看看刘邦是如何做事的:

首先说,刘邦能做到知人。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了解人,而是他深知人性的最大优点和弱点。他明白,自己要得天下做皇上的同时,其他人也想封妻荫子光宗耀祖,所以他慷慨封赏。手下将军把一座城攻下来,他会马上把这座城封赏给这位将军。所以跟随刘邦的人都能感受到他“春风风人,夏雨雨人。解衣衣我,推食食我”的恩情。刘邦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很明白,所谓的得天下,就是得人心。这种“有饭大家吃,有衣大家穿,有钱大家赚,有财大家发”的想法和做派,在中国就是最大的得人心。

而项羽在这方面远不如刘邦,他充其量给下属来点小恩小惠,自己却拼命树立个人英雄形象,经常卖弄自己的权威。

高起和王陵总结说,刘邦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刘邦派人攻城略地后把城池赐给他。项羽手下打了胜仗不论功劳,攻下城也不给好处。所以韩信说项羽是妇人之仁。

所以我们总结出刘邦的智慧就是与人分享,与天下人同利。他的对部下封土赐爵,升官发财与项羽对部下嘘寒问暖,送汤送饭比较起来,效果可谓天壤之别。

2、刘邦把人看做人世间最宝贵的,与人相处胸襟开阔,不拘小节。驭人之术更是炉火纯青,用人时放得开手,整人时下得了手。

《资治通鉴》里讲,刘邦性格豪爽大度,和任何人都相处得很好,包括看门人和低层士兵,一见面就成为老朋友。因为在刘邦眼中,所有人都是财富和资源,唯恐其少,不厌其多。刘邦的大度,不耍小聪明,性格豪爽,从很多事情里都能看出来。比如他做亭长时,押送服劳役的犯人到骊山去,一路上开小差的人很多。于是刘邦把捆绑犯人的绳子全解开,说:你们逃命去吧。老子也走。什么亭长、什么王法、什么犯人感恩等等问题他都不理会,一件事想干就干了。心里没有什么小算盘。

刘邦用人放得开手,已经到了不拘一格的地步。 请看他的手下各色人都有,真可谓英雄不问出生地。你看: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韩信是平民,樊哙是狗屠,周勃是吹鼓手,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这些人刘邦一视同仁,各尽所长。

刘邦整人也下得去手。他杀了很多功勋卓著的人,如韩信、彭越、卢绾等,还差一点杀了樊哙。下面就樊哙的例子谈谈,我们看看刘邦在政治需要面前做决定处理人是从来不顾情面,从不会犹豫不决。樊哙是什么人?刘邦在沛县时最好的朋友。他追随刘邦转战南北,战功赫赫。初入咸阳,正是这个樊哙力劝刘邦秋毫无犯,还军霸上,树立了刘邦的威望。他还是吕后的妹夫,同刘邦连襟。可见这个樊哙是刘邦至亲至爱的人,但当他听信谗言说樊哙有不臣之心要谋反时,没有核实情况就让陈平诛杀樊哙,陈平没有执行命令,恰逢刘邦受了重伤,此事才不了了之。人虽然没有杀,但充分可以看出刘邦的毫无情面,该出手时豪不手软。

3、刘邦能自律,能克制自己的欲望。

公元前206年,刘邦自武关入秦,进入咸阳。在他面前出现了“官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使刘邦这个流氓混混知道了什么是奇珍异宝、如花似玉、金碧辉煌,这一切自然使他心神恍惚。但听了张良的逆耳忠言后,他毅然退出秦宫,还军霸上。并且对秦人犒劳军队的牛羊酒食也没有接受,树立了秋毫无犯的形象。

4、刘邦斗智不斗勇,他重视智谋的运用,常常集众人之智。

《韩非子•八经》里有八题,韩非子在“主道”一题里讲:“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意思是说才能最低的君王事事亲力亲为,中等才能的君王可以用他人之力做事,上等才能的君王经常集众人智慧解决问题。

刘邦就是一个智者。一次,他和群臣谈论得到天下的原因,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供应军需,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将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天下最优秀的人才为我所用,所以我得到了天下。刘邦用了三个大才,换句话说,他也是尽了三人之智,所以我们说刘邦是上君,是大智者。

刘邦是智者,在他一生很多事例当中都可以体现出来。一次,项羽对刘邦说:天下是因为我们两个争雄,才不得安宁,不如我们两个单挑,不连累其他人,谁赢了,天下就是谁的。只见刘邦一脸痞笑,说:刘某斗智不斗勇。我们知道,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从这个角度来看,刘邦讲战略战术是对的,拒绝单挑也不是胆怯。反而项羽却尽显“匹夫之勇”,把战争当成争强好胜的打架,这分明就是孩子气。难怪司马迁批评项羽“奋其私智”(靠个人英勇),“欲以力争”(只靠暴力)。

5、刘邦以实用为目的,承认自己无知,虚心采纳各种建议,知错后立即改正。

下面谈四件事来看看刘邦在平凡事中的不平凡:

第一件:刘邦对治国安邦的各种礼仪一窍不通,不知礼仪为何物。儒生名士郦食其去拜访他,他居然大大咧咧叉开两腿坐在床上,让两个女孩为其洗脚。郦食其看到如此场景严肃地说:足下既然想诛灭无道暴秦,就不应该对我无礼。刘邦连忙起身,整整衣冠,说:对不起。然后请郦食其上座。

第二件: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讲了很多道理。只见刘邦挥挥手,说:好了,好了,不用讲了,就让他做一个将军吧。萧何说:你让他做将军也留不住他。刘邦说:那就让他做个大将军,你让他进来吧。萧何说:你这个人向来简慢无礼,如今要拜大将军,怎么像使唤小孩一样。刘邦听后马上承认错误,答应选择良辰吉日斋戒,设坛具礼。

第三件:公元前200年,刘邦对形势和军情做出错误判断,他不听娄敬的极力劝阻,结果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幸亏陈平密计才脱离危险。刘邦班师回到广武,立即释放关押的娄敬,向他赔礼道歉,承认错误,并封娄敬两千户,升关内侯。

第四件:刘邦杀了彭越,屠三族,在洛阳城外处决弃市,并扬言有胆敢收尸者,杀无赦。这时梁国大夫栾布回到洛阳,汇报完出使过程后,扑倒在地,祭拜彭越,并大哭了一场。刘邦勃然大怒,下令将栾布扔进油锅。栾布一面从容向油锅走去,一面回过头来说:“愿一言而死。”刘邦说:你讲吧。栾布就说:当年,皇上困于彭城,败于荥阳,项羽之所以不能西进穷追,就是因为彭越大王据守在大梁,与汉联盟。那时,彭王只要稍微把头一歪,你就没有今天了。垓下之战,没有彭王,项羽也不会败。如今天下已定,彭王不该受封享福吗?现在只是因为一次彭王有病没有听从你的调遣,你就说他谋反,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你屠三族,这岂不让天下功臣人人自危。既然彭王都被你杀了,我活着也没什么意思,看来我自己主动跳到油锅里吧。刘邦一听,肃然起敬,下令立即释放栾布,并拜他为都蔚。

通过以上四件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刘邦和项羽有截然不同的地方。项羽不知人,更不自知,一生不肯认错。兵败垓下,也要说天要灭他。简直就是死不认错。刘邦就不同,不仅知人,而且自知。不管他犯了判断错误和战略错误,他都能承认并积极改正。

今天我们细数刘邦的人生智慧,也是肤浅地泛泛而谈。囿于篇幅和认知水平两方面的原因,我们不可能把这位千古一帝的智慧做详尽地阐述。但大道从简,我们在这里能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我们基本讲述了刘邦人生智慧的精髓,一个是我们为刘邦的人品正名。

众所周知,英才有智慧,以文才为名。雄才有胆力,以武略为名。英才为宰相,雄才为将帅。刘邦之所以从草根流民到至高统治者,一举打破出身和世袭的传统,靠的就是他不仅兼备了英才和雄才,还具备了伟大的人品。

自从《厚黑学》出现,刘邦就成了人品不好的代名词。刘邦的人品一直不被看好,最多夸他一句拯救黎民于水火。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甚至发出了“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感叹。

谈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对刘邦的评价提出质疑。其实在这里我们需要冷静下来,不人云亦云,只要做一下简单的推理,最后就能发现司马迁对刘邦的评价还是客观准确的,他称刘邦为“大圣”,话句话说,刘邦就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开创了伟大的事业,所以他必须有伟大的人格,人格伟大,人的品行肯定值得赞誉。如果不认同这个观点,就会违犯帝王之道,就会错误地推断出:伟大的事业是一个人品不端的人造就的。


张清义聊家教


我想是宋仁宗吧,他也许没有开疆拓土的雄心壮志,但是宋朝在他的治理下繁荣稳定,经济文化空前绝后,是中国最好的时代之一。

据元代盛如梓的《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宋仁宗在位期间, 后宫嫔妃很久没有升迁, 屡屡向仁宗提出申请, 仁宗总是推托说没有先例, 大臣们不会答应。妃子们不信, 仍然向仁宗讨封, 仁宗也不推辞, 取来彩笺写上某宫某氏转任某官, 到了发放官俸时, 妃子们各自拿出御笔要求加薪, 宫廷财务部门却一律不予理睬。妃子们失望之下, 当着皇上的面将御书撕毁。

宋仁宗实实在在地执掌最高权力达30多年, 是个思维、智力正常的皇帝, 他完全可以将权力的锋芒运用到极致, 从而为所欲为, 从心所欲。可是为何仁宗皇帝的“金口玉言”竟然那样的不值钱?

我从仁宗身上看到了某种“权力约束”的内在自觉性, 他还通过制度性安排而加以固化。当时有个专有名词叫做“内降”, 也就是皇帝的手诏, “内降”只有通过朝廷的审批认可才能生效。当时杜衍担任吏部侍郎和枢密使, 常常不买皇帝的账, 将他不认可的“内降”攒到十多份就拿去还给皇帝。

一次, 仁宗感慨地对谏官欧阳修说:“外人知道杜衍封还内降的事吗?殊不知那些原本有求于联, 却因杜衍会阻拦而中止的人, 要远远多于他所封还的。”

正是他的自觉性,仁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出现了许多名臣。


历史研究课


明朝的朱棣时期和东汉的光武帝刘秀是汉族生活最幸福的时代,两朝均重拳反腐吏治清明,公平正义,官场没有腐败,所以没有官绅鱼肉百姓的现象。两朝对外开疆拓土对外保持攻势,所以没有蛮族入侵,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安全得以保障。尤其是明朝是科举武举的辉煌时期,许多平民子弟得以鲤鱼跳龙门改变命运实现人生的理想。东汉经营陆上草原沙漠丝绸之路,明朝开海洋丝绸之路商业发达白银从国外流入大明和东汉,因此老百姓生活富足。


红星照耀神州


要说最喜欢的还是雍正吧,毕竟辫子戏太多了,说到皇帝不由得想到了他,而且他也真的足够勤政!而且他确实也是推行了不少与民生相关的好政策:摊丁入亩改土归流,耗羡归公。这些政策在当时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举扭转了康熙留下的财政赤子。康乾盛世如果没有雍正在中间给拾遗补缺,也不会有什么康乾盛世!而且他用人也不拘一格,对属下调教的也好,他的心腹李卫,年羹尧,田文镜都是当世的名臣。

作为一名封建君王,他也有局限性,大型文字狱导致文化发展受到抑制,民智不开。重农抑商,导致了商业凋敝货物流通率低。避关锁国导致中断了与外界交流的机会,不能及时与世界接轨,间接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言之不语


中国古代历朝,没有一个皇帝是真正国家强大,为人民谋福谋利的!他们都是为谋权利耍权威!为谋名利称万岁!打江山时他们是英雄,获政权时他们变狗熊背叛人民!不顾人民的生死存亡!没有一个皇帝是我喜欢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