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鱼塘有1.5米以上淤泥,面积1.5亩养殖什么最合适?

用户9189910488851


鱼塘有1.5米深的淤泥,面积大概1.5亩,大家觉得养殖些什么最合适?

首先鱼塘里有1.5米深的淤泥,我建议大家及时的清理。淤泥时间一长就会变黑,进而引起鱼塘底质的腐败,最后可能导致水体缺氧,大量的鱼虾因氧气供应不足而死亡。


面积1.5亩的鱼塘,最适合养殖些什么?

对于淡水鱼的养殖来说,我觉得四大家鱼混养是当下最好的养殖模式。鲢鱼、鳙鱼、草鱼和青鱼。首先鲢鱼生活在水体的最上层,主要食用一些浮游植物和藻类;鳙鱼生活在水体的中上层,主要食用一些浮游动物;草鱼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主要食用一些水草等植物;最后青鱼则生活在水体的最底层,主要食用一些软体动物和小鱼小虾等。四大家鱼的混养可以非常合理的利用鱼塘的垂直空间,不浪费一点点的资源,所以目前四大家鱼的混养相对来说是比较不错的鱼塘养殖模式。


除了四大家鱼的混养模式,带有淤泥的鱼塘也非常适合养殖黑鱼。黑鱼很多时候就喜欢这样的环境,淤泥多水草多的那种。我们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在养殖黑鱼的同时,我们可以在鱼塘里适当的放一些鲫鱼。鲫鱼本身具有很好的瘦塘作用,如果鱼塘里的淤泥过多,水体过肥的话可能不利于黑鱼的生长,由此鲫鱼的作用就显露出来了。至于在其它方面,它们二者互不影响,属于共栖的关系。


职业农民的故事


说到鱼塘,乡居小菜有一定的感触,老家那里鱼塘多,都是农户私人的,有大有小,最大一般就1亩这样,面积1.5亩的鱼塘若是专门的养殖水塘,算是有点小,若是一般的农户平时养些鱼,是足够了;那鱼塘淤泥比较多,深度有1.5米以上的淤泥,池塘面积1.5亩这样,养殖什么最合适?就乡居小菜在农村所见的,若是长期养殖,还是先把淤泥清一清再养些平时常见的淡水鱼比较好。

一、几种淡水鱼混养

在农村农户养鱼一般养的是淡水鱼,而且一般是同时养几种,而不只是养一种,这也是利用鱼的一些特性,让养的鱼生长得好,又没浪费鱼塘空间。

像一般会同时养鲤鱼、草鱼、青鱼、鲮鱼、鳊鱼、鲫鱼、鲢鱼、鳙鱼这几种中的两种甚至四五种食性不同的鱼;这些鱼中有些是生活在中上水层的,有些是生活在中下水层的,食性也不太一样,有些是肉食性的,吃浮游动物、小鱼虾等等,而有些是素食性的,吃水草、藻类等植物,混合养几种,让它们共处、生长。

当然了,要养殖哪种最好是先了解下市场,哪种鱼比较好卖!像文文家乡,养草鱼、鲢鱼、青鱼、鲮鱼比较常见。

这里还要说的一点就是,有些淡水鱼会吃其他的淡水鱼小鱼甚至鱼卵,吃得挺猛的,如黑鱼、罗非鱼,那就不要混养了;而若是不混养,这类鱼本身适应环境能力强,可以在塘里种植些不需要什么特别管理的水生植物,如莲藕,多一份收入。

二、养殖前先清鱼塘淤泥

鱼塘1.5米以上的淤泥,确实是挺厚的,淤泥里有不少的腐殖质,也有其他不太利于鱼生长的物质,要先清一清塘底淤泥,不留那么厚,必要时晒晒鱼塘或者撒生石灰消毒。


乡居小菜


1.池塘条件

养殖黄颡鱼的池塘面积要求不严,可大可小,但水深应保持在1.5米以上,池底淤泥不宜过厚,以泥沙质底为佳。池塘要求排灌方便,水量充足。鱼种下池前用生石灰进行消塘消毒,每亩池塘用生石灰75--90公斤,以彻底清除野杂鱼类和杀灭病原生物。

2.池塘主养

池塘主养黄颡鱼,鱼种规格以10--15厘米、体重15--35克左右为佳,每亩放2500--5000尾左右,并配养鲢、鳙鱼各100尾,用以调控水质。饵料日投喂量,全价配合饲料按鱼体重的1%--4%左右、小杂鱼虾按体重10%左右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可参照下述配方进行配制:鱼粉30%--40%,菜饼10%--35%,豆饼20--30%,次粉15%--18%,米皮糠10%--15%,诱食促长添加剂2%--5%。由于黄颡鱼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因此,对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和质量要求较高,否则影响黄颡鱼的正常生长。对已经驯食的人繁种苗可直接投喂人工饲料,对天然种苗还须经驯食1周左右才能正常摄食工作饲料。驯食方法:先用鱼糜沿池边泼撒,1--2天后,待鱼种开始前来摄食,再逐步添加人工饵料搅入鱼糜中定点投于水边,最后转为全部人工饲料进行定点、定时、定量投喂。

3.混养

黄颡鱼套养在其它养鱼池中,可以利用池内的一些野杂鱼虾,不必为黄颡鱼另行投喂饲料,每亩放50--100尾规格在35克左右的鱼种,可获得10--15公斤商品黄颡鱼。套养黄颡鱼种的放养规格不宜过小,池中不宜再配养其它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如大口鲶、乌鳢等。

4.水质管理

黄颡鱼耐低氧较常规鱼差,喜清洁水,因此,养殖黄颡鱼的池塘水透明度应保持在35--40厘米,放养密度高的池塘应设增氧机防止缺氧浮头。定期加注新水。黄颡鱼池水不宜碱性过强,用于防病的生石灰用量不宜超过20克/立方米。

5.鱼病防治

黄颡鱼的抗病能力强,养殖中一般无大病。但在饲养中受季节、气温、水质、投料及鱼体表无鳞的特点和养池中的细菌、寄生虫等影响,也会引起局部感染和寄生虫生于鱼体鳃丝及内脏各部位引发疾患,需在平时养殖中注意观察,针对异常情况提前预防。

池塘主养

塘口条件。凡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的土池、水泥池均可,面积2-15亩,水深1.5-2m为宜。

苗种放养。一般在每年的3-4月份放养,放养前池塘应清淤消毒,消毒后3天,加注水0.8-1m,然后施入有机肥。毒性完全消失后,亩放养10g左右的冬片鱼种8000-10000尾,另搭配15-20cm的花白鲢鱼种150尾调节水质。当年繁育的2—3cm的苗种亩投放10000-15000尾,另在黄颡鱼长到约7cm时搭养5-10cm的花白鲢鱼种200尾。当年鱼种也可养成100-150g的商品鱼。

饵料投放。鱼种放养前用3-5%的食盐水浸浴10-5min,用黄颡鱼专用的人工配合饵料或新鲜小杂鱼喂养,也可投喂小鱼虾、螺蚌肉、畜禽加工厂下脚料、鱼粉等动物性饲料,或可投豆饼、花生饼、麸皮、豆渣等植物性饲料,每日早、晚各投一次,上午1/3,下午2/3。

日常管理。注意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7-9月份10天左右换加水10-5cm,保持透明度35cm左右。日常管理还应加强防病,定期(一般一个月)对池水进行消毒。正常养殖情况下,池塘每亩可产100g左右的商品鱼200-300kg。黄颡鱼池塘主养应特别注意的是,最好投放人工繁育的苗种,如投放天然苗,生长速度慢,规格不整齐,成活率低。

人工繁殖

  亲鱼来源可在野外收集,也可用人工养殖的。要求选择体质健壮,体形肥满的1冬龄以上的成鱼进行培育。黄颡鱼以底栖为主,怕光且捕食能力不强,单养一般效果不佳。多以与鲢鳙混养为好。混养池要求水质优良,排灌方便,水面1~3亩,以沙壤土稍有淤泥为好。黄颡鱼放养密度一般为每亩300~500尾。

黄颡鱼主要食物为:螺蛳、小鱼、小虾、水生昆虫及其幼虫、水生植物的根、茎、叶,也摄食人工饲料。要保证黄颡鱼亲鱼有充足的食物,必须保持水质清新,并有一定的肥度,以利底栖生物的生长繁殖,可在池中放养小型鱼类。如?条、麦穗鱼、鲫鱼等作饲料生物。经过人工养殖的黄颡鱼后代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较强,人工饲料的配方要注意蛋白质的含量,一般不应低于38%,因为黄颡鱼是偏肉食性鱼类。

池塘选择。黄颡鱼亲鱼对培育池虽无严格的要求,但为了有利于亲鱼的生长、发育和饲养管理,在选择亲鱼培育池时,应尽量选择注排水方便、交通便利、池底平坦、硬底质、保水的池塘;亲鱼池要选样在靠近催产池、环境安静的地方。亲鱼培育池的面积一般为15-2亩,具体大小可依据苗种生产规模来定,培育池水深保持在2.2米左右。因为黄颡鱼亲鱼的个体较小,所以培育池的面积不宜过大。培育池面积过大,往往因催产不及时而造成黄颡鱼亲鱼的流产。培育池必须清塘1次,清除池塘中的野杂鱼,杀死敌害生物和病原体,改良池塘的水质。如果是老塘,则要清除池塘底部的淤泥。作为黄颡鱼亲鱼的培育池,不论是新开挖的池塘还是老塘,在亲鱼下池前都要进行池塘消毒。

合理放养。黄颡鱼亲鱼培育采用主养的方式。亲鱼的放养密度要适度,同时还应根据放养池塘面积的大小做适当调整。放养密度过高,黄颡鱼随着体重的增加,在培育的后期会增大水体的负载量,进而影响到亲鱼的性腺发育;另外,黄颡鱼具有集群抢食的特点,放养密度过高,某些黄颡鱼会因此进食困难而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相反,放养密度过低,池塘的利用效率不高,直接影响到经济效益。因此,每亩池塘一般放养2000-2500尾,同时可以在每亩池塘中放养10-13cm的花、白鲢鱼种200-300尾,利用花、白鲢摄食水中的浮游生物,以达到控制水质的目的。

亲鱼培育管理。亲鱼池要有专人负责、精心管理。做到经常巡塘,定时加注新水增加溶氧,防止渗漏,保持一定水位,以提高水体温度。当连续天晴、水温在6℃以上时,要投喂适量的精饲料,供鱼类直接摄食,以增强体质减少掉膘。在黄颡鱼亲鱼的整个培育过程中,必须加强池水的水质管理,使水质保持清新无污染,池水溶氧控制在4.0mg/升以上。

病害管理。在防治亲鱼鱼病时,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冬季黄颡鱼亲鱼容易得水霉、小瓜虫等鱼病,应注意在牵捕亲鱼时动作要轻快,避免伤害鱼的皮肤、鳞片;不要把受机械损伤较重的鱼,作为来年亲鱼使用。

人工催产

黄颡鱼为分批产卵型,产卵期较长,长江沿岸为5月上7月中旬。因为水温和日照的关系,南北相应缩短延长。黄颡鱼性成熟年龄为1冬龄,体长在13厘米~18厘米之间。同龄鱼一般雄鱼大于雌鱼。雌、雄鉴别可根据其外生殖孔的不同。雌鱼有生殖孔和泌尿孔,雄鱼只有一个泄殖孔,为乳突状。在繁殖季节,雌鱼腹部膨大柔软,生殖孔红肿外突,用手轻压腹部有流动感,雄鱼生殖孔突出,微红而膨大。

黄颡鱼的人工繁殖可采用2种方法。

人工催产自然受精:即将亲鱼催产后按1:1的雌雄比例放于设有鱼巢的产卵池中,让其自然受精。产卵池一般为1~2米的水泥池,鱼巢可用35目的乙纶网片,因为黄颡鱼喜暗厌光,可在产卵池中用石头和瓦片搭1~2处穴道。

人工授精:即将亲鱼催产后,放回暂养池,等到效应时间,先将雄鱼杀死,取出蜂窝状精巢剪碎,再将雌鱼的卵挤出,进行人工授精。这种方法受精率高,发育整齐,但雄鱼腹壁较厚、精巢较小。精液不易挤出,必须剖腹取精巢,操作麻烦且耗费亦大。催产药物以鲤鱼脑垂体(PG)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效果较好。一般剂量为雌鱼亲鱼体重在80~100克内,每尾鱼注射500国际单位HCG或者注射1毫克PG。雄鱼减半。

孵化

黄颡鱼卵呈黄色具粘性,自然受精的卵一般牢固地粘在鱼巢上,产卵后可取出置于流水或静水充氧池中孵化。人工受精的卵可直接均匀地洒在网片上,卵化同上。也可用滑石粉进行脱粘,在孵化器或环道中孵化。一般在水温23~27℃,受精卵经62~63小时出膜,出膜后7~8天,卵黄囊消失。水温和溶氧对黄颡鱼孵化影响很大,孵化的最佳温度是22~28℃。在此范围内,温度越高,发育越快。胚胎发育过程中,耗氧量骤然增加,孵化用水的含氧量一般每升水不应低于4~5毫克,此外,还要求水质清新。剑水蚤、小虾、小鱼、小蝌蚪等敌害生物对受精卵的危害很大,孵化用水一定要经过过滤处理。孵化过程中还要注意预防水霉的发生。


lcg农村大哥


很高兴来回答你的问题,如果真的在鱼塘底部存在这么深的淤泥,那么建议你不要饲养鱼类和虾。

1.这么深的淤泥会有很多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各种寄生虫,包括蚊虫的卵等,他们会攻击饲养的鱼类和水产类,它们会在鱼塘底部的淤泥下生存,即使你泼洒了杀菌和杀虫的水产养殖的药物也是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2.这么深的淤泥鱼塘以后对于你的打捞也是一个问题,即使鱼大了,你如何去打捞呢,人根本无法进入鱼塘的水里,所以打捞也是问题。

3.鱼塘淤泥这么深一定要出示警示牌,或者用围栏进行隔离。

4.如果打算养水生植物,比如荷花,芦苇等。很适合。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城乡兄弟


养殖黄颡鱼的池塘面积要求不严,可大可小,但水深应保持在1.5米以上,池底淤泥不宜过厚,以泥沙质底为佳。池塘要求排灌方便,水量充足。鱼种下池前用生石灰进行消塘消毒,每亩池塘用生石灰75--90公斤,以彻底清除野杂鱼类和杀灭病原生物。

2.池塘主养

池塘主养黄颡鱼,鱼种规格以10--15厘米、体重15--35克左右为佳,每亩放2500--5000尾左右,并配养鲢、鳙鱼各100尾,用以调控水质。饵料日投喂量,全价配合饲料按鱼体重的1%--4%左右、小杂鱼虾按体重10%左右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可参照下述配方进行配制:鱼粉30%--40%,菜饼10%--35%,豆饼20--30%,次粉15%--18%,米皮糠10%--15%,诱食促长添加剂2%--5%。由于黄颡鱼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因此,对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和质量要求较高,否则影响黄颡鱼的正常生长。对已经驯食的人繁种苗可直接投喂人工饲料,对天然种苗还须经驯食1周左右才能正常摄食工作饲料。驯食方法:先用鱼糜沿池边泼撒,1--2天后,待鱼种开始前来摄食,再逐步添加人工饵料搅入鱼糜中定点投于水边,最后转为全部人工饲料进行定点、定时、定量投喂。

3.混养

黄颡鱼套养在其它养鱼池中,可以利用池内的一些野杂鱼虾,不必为黄颡鱼另行投喂饲料,每亩放50--100尾规格在35克左右的鱼种,可获得10--15公斤商品黄颡鱼。套养黄颡鱼种的放养规格不宜过小,池中不宜再配养其它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如大口鲶、乌鳢等。

4.水质管理

黄颡鱼耐低氧较常规鱼差,喜清洁水,因此,养殖黄颡鱼的池塘水透明度应保持在35--40厘米,放养密度高的池塘应设增氧机防止缺氧浮头。定期加注新水。黄颡鱼池水不宜碱性过强,用于防病的生石灰用量不宜超过20克/立方米。

5.鱼病防治

黄颡鱼的抗病能力强,养殖中一般无大病。但在饲养中受季节、气温、水质、投料及鱼体表无鳞的特点和养池中的细菌、寄生虫等影响,也会引起局部感染和寄生虫生于鱼体鳃丝及内脏各部位引发疾患,需在平时养殖中注意观察,针对异常情况提前预防。

池塘主养

塘口条件。凡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的土池、水泥池均可,面积2-15亩,水深1.5-2m为宜。

苗种放养。一般在每年的3-4月份放养,放养前池塘应清淤消毒,消毒后3天,加注水0.8-1m,然后施入有机肥。毒性完全消失后,亩放养10g左右的冬片鱼种8000-10000尾,另搭配15-20cm的花白鲢鱼种150尾调节水质。当年繁育的2—3cm的苗种亩投放10000-15000尾,另在黄颡鱼长到约7cm时搭养5-10cm的花白鲢鱼种200尾。当年鱼种也可养成100-150g的商品鱼。

饵料投放。鱼种放养前用3-5%的食盐水浸浴10-5min,用黄颡鱼专用的人工配合饵料或新鲜小杂鱼喂养,也可投喂小鱼虾、螺蚌肉、畜禽加工厂下脚料、鱼粉等动物性饲料,或可投豆饼、花生饼、麸皮、豆渣等植物性饲料,每日早、晚各投一次,上午1/3,下午2/3。

日常管理。注意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7-9月份10天左右换加水10-5cm,保持透明度35cm左右。日常管理还应加强防病,定期(一般一个月)对池水进行消毒。正常养殖情况下,池塘每亩可产100g左右的商品鱼200-300kg。黄颡鱼池塘主养应特别注意的是,最好投放人工繁育的苗种,如投放天然苗,生长速度慢,规格不整齐,成活率低。

人工繁殖

  亲鱼来源可在野外收集,也可用人工养殖的。要求选择体质健壮,体形肥满的1冬龄以上的成鱼进行培育。黄颡鱼以底栖为主,怕光且捕食能力不强,单养一般效果不佳。多以与鲢鳙混养为好。混养池要求水质优良,排灌方便,水面1~3亩,以沙壤土稍有淤泥为好。黄颡鱼放养密度一般为每亩300~500尾。

黄颡鱼主要食物为:螺蛳、小鱼、小虾、水生昆虫及其幼虫、水生植物的根、茎、叶,也摄食人工饲料。要保证黄颡鱼亲鱼有充足的食物,必须保持水质清新,并有一定的肥度,以利底栖生物的生长繁殖,可在池中放养小型鱼类。如?条、麦穗鱼、鲫鱼等作饲料生物。经过人工养殖的黄颡鱼后代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较强,人工饲料的配方要注意蛋白质的含量,一般不应低于38%,因为黄颡鱼是偏肉食性鱼类。

池塘选择。黄颡鱼亲鱼对培育池虽无严格的要求,但为了有利于亲鱼的生长、发育和饲养管理,在选择亲鱼培育池时,应尽量选择注排水方便、交通便利、池底平坦、硬底质、保水的池塘;亲鱼池要选样在靠近催产池、环境安静的地方。亲鱼培育池的面积一般为15-2亩,具体大小可依据苗种生产规模来定,培育池水深保持在2.2米左右。因为黄颡鱼亲鱼的个体较小,所以培育池的面积不宜过大。培育池面积过大,往往因催产不及时而造成黄颡鱼亲鱼的流产。培育池必须清塘1次,清除池塘中的野杂鱼,杀死敌害生物和病原体,改良池塘的水质。如果是老塘,则要清除池塘底部的淤泥。作为黄颡鱼亲鱼的培育池,不论是新开挖的池塘还是老塘,在亲鱼下池前都要进行池塘消毒


滨州市大学


如果池塘有1.5米厚的淤泥,就会产生很多腐殖质,水质容易变坏。最好就是种上莲藕,水里养殖耐氧鱼类。譬如黄鳝、泥鳅、黑鱼、甲鱼等。


映山红176451965


都一米五深了,只能养泥鳅和黄鳝了,另外可以种莲藕,产量很高的


天时好好


泥鳅或黄鳝但不能混养,鱼塘周边种些果树,林下养鸡,慢慢发展,果树见意能深加工的那种,欢迎交流……


一元尝鲜DIY点滴积累


养什么都不合适,淤泥太深,池塘又小,花钱清淤泥又不划算。


渔农阿李


养泥鳅和黄鳝最美,还好管理也不易死。鲶鱼也可以养,它对水质要求不高只要没毒就死不了,塘水的要定时消毒以免死亡。养鲫鱼,鲤鱼,草鱼,可以垂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