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戰“疫”有我 志願同行

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不畏艱險、衝鋒在前,積極投身到疫情防控第一線,守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在共克時艱的這一刻,有這樣一群默默無聞的人,他們自發集結入列,舍小家為大家,風雨同舟戰瘟疫。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一個個平時穿著紅馬甲的志願者,此刻戴上口罩、套上袖標,走進社區居民家,站在村口路口點……勸導行人出門戴口罩,為在家隔離的居民買東西,保障疫區物資運輸安全……

今天,我們聚焦幾位志願者的身影,聆聽他們在深夜和凌晨時分抽空向記者吐露的志願心聲。


戰“疫”有我 志願同行

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志願者在小區裡開展疫情防控知識宣傳,倡導大家不出門,阻斷病毒傳播。供圖/肖丹

本報記者 李海雁

“蒼天無情人有情,人在青山在……”近日,湖北省武漢市武昌方艙醫院“區長”張鳳玲帶領艙友們跳手勢舞的視頻被刷屏,網友們紛紛點贊,為他們的樂觀加油。 說起自己在方艙醫院當“區長”的經歷,張鳳玲很感慨:“剛入院時,感到很恐慌,但看到醫生、護士溫暖的笑臉,還有社會工作者的在線鼓勵,我慢慢就放心了。”在社會工作者的動員下,張鳳玲毛遂自薦成為了方艙醫院A區的“區長”。

說是“區長”,其實就是方艙醫院的志願者。醫生護士忙不過來時,她就過去幫忙發飯發藥;角落的垃圾桶裡堆滿了垃圾,她就帶著幾名輕症的病友一起倒垃圾,同時也向大家宣傳醫院垃圾分類的知識;醫院裡24小時開燈,很多艙友難以入睡,她就把這一情況反饋給社會工作者,成功對接了一批眼罩……“住院期間,我每天的步數都超過了1萬步。”張鳳玲說,“我們都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醫護人員們就不用那麼辛苦了。”

戰“疫”有我 志願同行

看到剛入院的患者經常掉眼淚,張鳳玲主動撫慰關心,她把社會工作者在群裡轉發的解壓技巧分享過來,比如焦慮的時候,可以做深呼吸或下床稍稍活動,也可以和病友們聊天交流,傾訴心中的煩悶。一次,她看到一名剛入院的女士嚎啕大哭,細問後才知道她的老伴去世了,孩子也躺在重症監護室。張鳳玲主動到病床前關心:“你現在發燒、肌肉痠痛、呼吸困難,我都經歷過,聽從醫生治療,慢慢會好起來的。”張鳳玲也有意識地找些其他話題,比如怎麼做菜、怎麼挑選水果等,轉移她的注意力。

因為平時有鍛鍊的習慣,張鳳玲覺得“不能總是躺在床上”,於是就和艙友們想辦法“找樂子”。上午她組織病友們唱歌,下午拉著大家跳廣場舞,臨睡前再打一套太極拳。看到樂觀的張鳳玲為了患者們忙前忙後,其他患者也積極加入志願者行列,“大家都覺得做志願服務生活充實多了,不再整天苦著臉了。”張鳳玲說。

2月11日,張鳳玲迎來了“新生”,她和12名患者成為武昌方艙醫院首批出院患者。出院回家後,她依然記掛著一起與病魔作抗爭的病友們,作為一名線上志願者分享自己的戰“疫”歷程、解答病友們的困惑、幫助大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希望病友們都能早日康復!”這是張鳳玲最大的心願。

戰“疫”有我 志願同行

城中村的小城大愛

本報記者 顏小釵

“我離社區近,有需要馬上就到”;

“哪裡需要就到哪裡去”;

“如果有隔離家庭需要生活用品的可以呼我代購,我有車,可以送去”……

在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健康U站站長吳麗建立的海樂義工群裡,時不時地閃爍著這些信息,讓吳麗心生溫暖和感動。

今年春節,她家四口人都沒回老家湖南過年,而是選擇留在社區戰“疫”。吳麗生活的海樂社區位於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的一個城中村,有近4萬人,70%都是外來人口。

當記者聯繫上吳麗時,她正在社區路口給進出的居民測體溫、做登記。半個月來,她早出晚歸,哪個時間點要幹什麼,爛熟於心。

戰“疫”有我 志願同行


每天9點給出入的人員做完登記後,她隨小區車隊到各站點為同事送熱茶熱水,順便補充缺失的物資;10點左右巡邏社區,看到沒戴口罩的居民上前提醒,派發防疫手冊;中午11點時,吳麗返回辦公室,打電話核實返深人員信息;下午2點,繼續登記社區進出人員信息;下午3點隨訪居家隔離人員,瞭解他們的需求;下午5點左右彙總返深人員信息。

重複、枯燥的工作,吳麗和她召集的20名志願者每天都要不厭其煩地去做。“病毒有多細小,防疫就得有多細緻。”吳麗說。

隨著返工潮的來臨,防疫任務更艱鉅了。回深居家隔離14天的人,也是吳麗的重點關注對象。吳麗會與這些家庭進行一對一的線上交流,及時瞭解健康狀況,疏導情緒。

在微信一端,有居民問:垃圾能否下樓丟,網上買的菜能否下樓拿?吳麗一一進行解答。也有居民反映沒有口罩、消毒液、生活物資了,吳麗會及時反饋給社區採購,送貨上門時還會附一張關愛卡,上面寫著“您不是在隔離,您是在戰鬥……”

“剛開始看新聞有關疫情的報道,我心裡有點怕,”吳麗說,“但不參與防疫,我會很難過。”吳麗的家人雖然擔心但也沒阻止,只是每天叮囑她注意安全。吳麗欣慰地說,她10年志願之路與家人的支持分不開。目前,她的服務時長已達4000多個小時。

像吳麗這樣參與疫情防控的志願者,在深圳已有近萬名。他們參與聯防聯控,有的成為深圳“菜籃子”志願者,有的成為醫護志願者,有的成為心理諮詢志願者……為這座城市注入紅馬甲的正能量。

戰“疫”有我 志願同行

“我們習慣了衝在前線”

本報記者 李芳

“鼓樓的志願者,你們在哪裡?防疫青年突擊隊需要你的支援!育才公寓東片73-85號值守點18:30-22:00暫由馬連平團隊下班後堅守。”江蘇省南京市抗“疫”志願者馬連平在微信朋友圈發佈了這條召集令。這支20餘人的抗“疫”青年突擊隊已在南京市鼓樓區和江寧區的5個社區開展志願服務。

突擊隊選取的服務點均為城市老舊社區和鄉村社區,服務內容包括防疫宣傳、協助篩查和物資採買。江寧區祿口街道謝村社區設置了22個固定疫情防控值守點,2個流動疫情值守點,志願者們協助村“兩委”幹部、網格員24小時對外來人員、車輛進行登記檢查、測量體溫、宣傳防護措施;志願者們一張張張貼海報、一戶戶發放防疫宣傳單等,告知村民做好防護,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

在江寧區祿口街道新生社區,志願者幫助居家隔離居民購買生活物資,扔生活垃圾。“香菇火鍋底料一袋,小青菜一把……”看到居民在微信群裡的留言,馬連平調侃道:“這戶居民要吃火鍋了,心情不錯嘛。”讓他感動的是,志願者在寒夜將熱騰騰的奶茶送到值守點;而讓他感到心疼的是志願者們怕錯過任何一個緊急情況,一天不敢大量喝水,以免上廁所誤事……

80後的馬連平從高中時就開始參加志願服務,現在則從志願者轉型成了一名社工。“我們服務的社區有確診病例,不是不害怕,而是習慣了衝在前線。”馬連平說。除了自己做志願者,馬連平還鼓勵機構社工為社區鏈接防護、消毒用品等物資。

“每天6點起床,午夜歸來,你是家裡早出晚歸的人。你說感謝我照顧孩子,我說感謝你為孩子作出榜樣。”妻子的支持是馬連平衝在前線的堅強後盾。疫情中,無數個馬連平這樣的志願者構成一道溫暖的防線。有他們,抗“疫”更加有力量。

戰“疫”有我 志願同行

我的名字是“武漢志願者”

本報記者 張燕

高速路口執勤、聯絡救援物資、搬運捐贈物資、組織聯絡志願者、接送醫護人員、為患者送藥……自從成為湖北省武漢市青山區的一名疫情防控志願者,張忠就沒有停止這樣的忙碌。接受採訪時,他說:“我很平凡,我只是武漢數萬志願者中的一員。”

疫情突然暴發時,張忠正出差在外,親友勸他不要回武漢,他卻說:“武漢是我的家,我必須為他做點什麼!”

1月23日,張忠趕回武漢,第二天報名加入青山區疫情防控志願者隊伍。1月27日,張忠開始在北湖收費站協助交警和醫護人員對來往車輛人員進行登記和體溫檢測。四川樂山的蔬菜、黑龍江的大米、內蒙古的土豆……運輸物資的車輛源源不斷地通過各個收費站進入武漢,志願者們默默地保障著這個城市生活供給的通暢。

戰“疫”有我 志願同行


天很冷,雨夾雪溼透了衣裳;一遍遍地清洗消毒,手指指紋消磨得無法打開手機的指紋密碼,但心很暖。他在朋友圈中寫道:“雨夾雪的武漢,比任何一個春天都要寒冷,但我們比任何時候都覺得內心溫暖。這種景象可能一生都不一定會遇到,但是,遇到了一定要付出畢生。”

為了鼓勵更多的人加入志願服務行列,發揮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在張忠的提議下,經過上級黨組織批准,疫情防控志願者北湖測溫點成立了臨時黨支部,張忠擔任臨時黨支部書記。

除了每天到站點值勤外,張忠的其他時間也投入了志願服務。他服務過隔離點,參加過方艙醫院建設;他接送過戰鬥在抗“疫”第一線的醫護人員;他給住院的新冠肺炎患者送過急需的藥品。

他告訴記者,他現在是捐贈物資聯絡員,工作更加忙碌了。手機裡不停地閃出信息:“武漢市第七醫院急需以下物資……”“四川樂山捐贈105噸蔬菜……”“四川樂山捐贈方艙醫院530箱方便麵、700箱八寶粥、240箱火腿腸……”“後天將有284桶酒精、180桶84消毒液到達,請小夥伴們做好準備……”捐贈物資運抵武漢後,張忠從高速路口將車輛引導到轉運點,再和志願者們一起將捐贈物資搬下車。

2月17日,張忠和50多名志願者整整忙碌了13個小時,才把四川樂山捐贈的105噸蔬菜卸下車,累得胳膊都抬不起來,可他說:“醫護人員比我們更辛苦,能夠讓他們吃上新鮮的蔬菜,吃上雞蛋,我們累也願意!”

深夜12點採訪張忠時,他還在忙著處理事情,他告訴記者:“這段時間,早上6點起床,夜裡一兩點睡覺已是常態。”

戰“疫”有我 志願同行

一個關於口罩的志願招募令

本報記者 徐蘊

“從1月29日至2月8日,每晚12個小時,通宵加工生產口罩!”上海市第2420號公益基地益路同行公益促進中心周蓉的志願招募令一發出,就引來志願者爭先恐後的報名。

1月28日,上海市松江區車墩鎮的一家口罩生產商接到了政府緊急徵用2500萬隻一次性口罩的任務,但春節放假,工人回家,產能告急。出於職業敏感,周蓉覺得要做點什麼。她馬上想到可以在“公益上海”平臺上招募志願者當“臨時工”。“11天,每天連續工作12個小時,200多名志願者,能招到嗎?”起初周蓉有點擔心。但兩天後,名額爆滿,還有很多人想申請。報名後臺的管理員由3人增加到了12人,才能及時回覆、篩選報名志願者的信息。周蓉說:“擔心是多餘的。”

從1月29日起,每天晚上7時,周蓉和志願者們準時出現在口罩廠大門口。點名、培訓、消毒,穿上一次性防護服,戴上帽子、鞋套、耳塞,20名志願者在她的帶領下進入機器轟鳴的車間,成為“臨時工”。口罩成型、斷切、耳帶焊接、包裝……車間內,每一臺機器都開足馬力滿負荷生產,志願者們緊跟節奏,完成每一個口罩的生產質檢、裝箱、封箱等工作。這些人中,有夫妻、有聽障人士、有大學生,還有餐廳後廚、外企白領、記者……他們為了共同的目標相聚在這裡。

每天都會有一群沒有報上名而直接“衝”到工廠的志願者。陳寧潔和男友就是看到招募信息後,直接開車趕到口罩廠的。“那天等了1個多小時,周蓉終於放我們進去了,”陳寧潔說。施偉銘和愛人就沒有陳寧潔那麼“幸運”了。“沒事,我們等著,誰累了,我們去替換他們。”面對周蓉的勸說,施偉銘翻來覆去就這麼一句話。他覺得這麼多崗位,總能幹點兒什麼,早在幾天前,施偉銘個人募捐了20萬隻口罩發往武漢。倔強的施偉銘終於等來了給口罩裝箱的活兒。

雖然每天在一起工作,但都戴著口罩,彼此的面容並不熟悉。 11天的奮戰結束了,他們說等春暖花開後再相約,看看脫掉口罩後那一張張溫暖的臉。

戰“疫”有我 志願同行

把服務做到最需要之處

本報記者 閆薇

“四川人民把愛心蔬菜送到武漢,武漢人不認識兒菜,四川人又熱心提供菜譜!”對於網絡上這個熱鬧的話題,劉澤宇笑著確認,“我們樂山向湖北捐贈的蔬菜就有兒菜。”

劉澤宇,四川省樂山市善誠志願者協會的資深志願者,參加過汶川地震等一系列自然災害救援服務,對志願者參與突發事件很有經驗。“這次疫情與以往不一樣,志願者不能去武漢,我們就協助做好當地疫情防控,並隨時關注看看能為武漢做些什麼。”劉澤宇說。

戰“疫”有我 志願同行

在走訪中,劉澤宇發現做疫情排查的志願者、社區工作者和執勤的警察只戴了口罩,“他們的任務這麼重,沒有其他防護措施,風險太大了!”劉澤宇著急了,馬上向善誠志願者協會理事會工作群彙報,請求物資支援。理事會同意後,協會的志願者很快籌集到2萬多元。物資緊缺,他們就發動各種關係找貨源,終於買到了200多瓶酒精、20多件消毒液和6箱一次性手套。當志願者把物品送到7個社區、2個防疫檢查站和樂山市公安局特警支隊,社區工作者和警察特別感動,說他們太需要這些物資了,志願者真是雪中送炭!

劉澤宇一直在琢磨武漢那邊的需求,醫療防護物資他們沒辦法解決,那普通市民需要什麼?“經常有人問我們,想給武漢捐東西,送什麼合適?我想武漢缺生活物資,尤其是蔬菜,而樂山蔬菜特別豐富,那我們就把新鮮蔬菜送過去嘛!”劉澤宇說,志願者們說幹就幹,一方面聯繫有意捐贈的菜農,一方面協調運輸車輛,還要聯絡武漢的社會組織接收。

樂山的菜農很踴躍,一大早就去採收蔬菜,保證新鮮,很多志願者也幫忙整理、裝車。因為運送力量有限,收不了那麼多,沒收自家菜的菜農還很不高興。最難的是運輸,卡車來回一趟油費近萬元,這讓劉澤宇有些焦心:“這些車都是個人的,他們負擔太重了,很難持續。”於是,他又開始瘋狂尋找資源,皇天不負有心人,終於找到可以資助運輸費用的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的項目,解了燃眉之急。

劉澤宇對武漢社會組織的效率交口稱讚:“執行力很強,我們運往青山區的5車蔬菜,下午4點到,志願者們當天就派送到社區了。”

記者採訪他時,他剛和孝感市義工聯合會對接好捐贈蔬菜的事情:電話那頭的他開心地說:“樂山的菜農捐贈給孝感6車蔬菜,昨天已經發走1車,還有5車整裝待發!”這笑聲,傳遞的是一位志願者把服務做到最需要處的自豪。

戰“疫”有我 志願同行

隔離病毒 不隔離溫暖

本報記者 閆薇

“真心感謝集中醫學觀察點的志願者,感謝你們送來的陣陣溫暖!你們辛苦了!”2月11日,浙江省平陽縣鰲江鎮的黃女士一家解除醫學觀察,她寫信表達對志願者的真誠謝意。

“黃女士手寫的長長的感謝信讓我們志願者蠻感動的,對我們是鼓勵也是激勵,讓我們覺得服務還是很有意義的。”鰲江鎮集中醫學觀察點志願服務隊負責人潘克鵬說。

2月初,平陽縣發佈招募集中醫學觀察點志願者的信息,潘克鵬第一時間報名,和另外40名志願者一起在鰲江鎮8個集中醫學觀察點開展服務。他們的工作聽起來不難:送餐、代購、問候,但做起來可不那麼容易。

戰“疫”有我 志願同行

“送餐的時候要問到每個人的情況,有沒有不舒服?有什麼需要嗎?老人、小孩覺得飯硬,我們就跟配餐的反映,或者把我們自己的蛋糕送給老人家。”潘克鵬說。志願者在醫學觀察點一樓大堂支了塊黑板,每個需要注意的情況都寫在上邊,如“410房間每次要多加一份飯”“308房間是行動不便的70歲女性老人”“502咽喉痛,要多加註意”等,一目瞭然。

接受醫學觀察的這些人心理壓力極大,對於恐慌害怕的,志願者會做心理疏導、緩解他們的緊張情緒;對於不情願、不配合而故意“找茬”的,志願者要耐心做工作,緩解他們的對立情緒。“總之,就是盡我們所能,用熱心、細心和耐心做好服務保障,讓他們安心接受醫學觀察。”潘克鵬說。

黃女士在微信群寫道:志願者在封路、物資不豐富的情況下為孩子買來文具,她很感動。但實際情況更為曲折:志願者跑了好幾個地方都買不到,便從自己家裡拿了幾支筆和筆記本,還主動送上彩筆和白紙給孩子畫畫。物品代購剛開始每天上午一次,後來發現孩子們起得晚,趕不上,就改成一天兩次。有的老人不會用微信,志願者就主動打電話詢問。平陽縣很多門店都關閉,志願者往往要去幾個地方才能買齊。物品採買回來後,志願者們進行分類、寫清單、裝袋、寫標籤,最後清點好送到每個房間。“代買什麼的都有,生活用品、藥品、食品、小吃、零食等,我們都盡力買到。有個小女孩解除醫學觀察後還不想走,她說在家裡媽媽不在的話還會餓肚子。”潘克鵬笑著說。

志願者細緻周到的服務撫慰了接受醫學觀察者忐忑不安的心,很多人留言或錄製視頻表示感謝,鰲江鎮政府也對志願者細緻周到的服務給予高度肯定,認為幫了政府的大忙。潘克鵬和他的志願者夥伴卻認為:“志願者能在國家需要的時候站出來做點兒事,理所應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