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人之初,性是本著善的。不是性本來是善的。這樣解讀對嗎?

吳山野士


人之初,性本善。是《三字經》的開篇第一句。是說人從娘肚子裡最初出生的時候,天性本來是善良純真,沒有任何邪念的。只是由於後天成長環境的不同,在日復一日的來自周圍的所有一切影響下,包括有意的和無意的,在潛移默化中才有了世上具有各種或善良,或邪惡,或真誠,或虛偽,或誠實,或奸詐,或恭謹,或粗劣,或勤奮,或懶惰,或斯文,或粗魯......等不同的性格德行的人。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這個道理。“人之初,性本善”最初提出這一觀點的是儒家思想創建者孟子。在孟子的言論中,重點以“仁”為主。“做人要仁”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為使後人個個真誠善良,個個都成為尊老愛幼,刻苦勤奮,有愛有德,遵紀守法,愛家愛國,忠勇無私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我們(包括社會,家庭,學校以及一切人生環境)就應該注意或注重對後輩尤其兒童的影響和教育默化。

這裡我還想專門說說一個家庭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對孩子人格人性人品的影響是無時不刻,無處不在的。包括家庭裡的一切陳設佈置,樣式格調,甚至色彩明暗,空間大小,冷暖,髒淨等等這些看是無關的因素,都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養成。也包括家裡的一切行為活動,各種聲音。這些行為活動和聲音包括針對孩子的和不針對孩子的。具體如何影響孩子我在這裡就不贅述了。

這些影響是從孩子呱呱墜地開始的,這叫做學齡前教育,這一段教育非常重要,對孩子的性格養成起很大的作用。很多的性情品格習慣在入學前已經形成了,再要改變是很難的。不要以為孩子尚小,什麼也不懂。大家不是都知道現在很多人都注重胎教嗎?其實我剛說得從呱呱墜地開始就遲了,就是應該從十月懷胎開始。

我之拙見,供大家參考,謝謝!




忘憂草77808


首先回答問題,個人認為,是不能這樣解讀的。

要明白這個問題,就要先明白春秋戰國時期,關於這個問題的三種不同人性理論。

孟子的性善論。

荀子的性惡論。

告子的性無善無不善論。

在這三種理論裡,能看出來,這裡的性,是說的人性。用現在的眼光來看,那種人初出生,懵懵懂懂的無善無惡狀態,這三種理論顯然都有所偏頗,這裡不做深究。

那回到提問者的問題,本著善,還是本來善的問題。

如果是本著善來的,怎麼會有惡人,怎麼會有戰爭,毀滅,荼毒生靈。

當然,如前所論,性本善,也不對,渾渾噩噩十月懷胎,呱呱落地之時,人性怎麼會是單純的善呢?從這個角度,我個人倒是支持告子的無善無不善理論。本無善惡,後天引導,才出現善惡的分化。

當然,後來又有各大宗教對人性的理解,那就高深的多了。










中國幹細胞醫療


這話是化自儒家的性善論。


想要理解這個觀點,就要說一下著名的“惻隱之心”。


當人提到人性本善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惻隱之心出自《孟子》,但人們卻習慣性的捨棄前半部分,只留下後半部分。


惻隱之心的前提是:“怵惕”,也就是心存恐懼,厚黑學說,人之所以有惻隱之心,完全是由於恐懼。


他這話是否定性善論的,其本質卻是“斷章取義”。


我國孔孟之道, 主張人性本善。 孟子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 所不慮而知者, 其良知也。


這話就提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叫做“不學而能者”,這裡不學而能,就是先天具備的。


荀子說: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


這裡的不學而能,就是性。


所謂的"性",其實就是人的一種先天屬性,人之初,性本善,就是說,人的天性本來是善良的。


楊絳先生曾這樣解釋過,我覺得很合理: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荀子認為人性本惡,為此,他寫了一個著作,叫性惡論。荀子認為人性本惡,善者偽也。據荀子《性惡》:“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第一句說明“性”不是學來的,而是天生的。這話正可解釋嬰兒有靈性良心是嬰兒的本性,是天生的。第二句說明:人能學,也能學好;這就是偽。“偽”指人為,不是虛偽。荀子認為人性本惡,要努力學好,才成好人。但是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劣根性是嬰兒失去赤子之心以後,身體裡的劣根性漸漸發展出來的。他說人性本惡,就否定了人的本性,也否定了他自己肯定的“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這就是說,性是天生的)。人原先本性是好的,劣根性發展後變壞了,經過努力,還能改好。如本性是惡的,就改不好了。荀子性惡之說是不全面的,有缺點的。但他說“善者偽也”,還得承認,人性本善,才學得好;否則荀子也難於自圓其說了。

秋倏


人之初,性本善,人出生後,由於對社會無知,如一張白紙,反天的影響非常重要,性本善,一出生什麼都不會,不善也不行呀,弱者善,隨社會影響,才有了善惡之分



姚氏能量姓名學


這句話出自《三字經》,作者是王應麟。部分節選如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人出生之初,稟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後天所處的環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習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別。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而人要是不懂得學習,以自己的知識、技能來實現自己的價值,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人之初,性本善的善字解釋為善良


令狐騷俠


對錯本來就是相對的,事物的本質幾人能看透?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發現了的有了觀點,那沒有發現的呢?當下覺得很有道理,隨著時間的推移,也許就不同了。


海飛愛分享


人:初一性一惡。


崔風朝


《中庸》開篇說:天命謂之性。代入 人之初,性本善,可以說天命本善。講得是人在開始之時,純於天命,非由人定,是至善無別之狀態。後面說,性相近,習相遠,乃是人的主體意識參與其中而有差別。


礦工063


性的意思 是善良


華夏玉文化古玩收藏


人本性善,善良是中華美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