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既然草书很多人看不懂,为什么还要发明草书?

舛驰


首先,你要明白一点,草书不是谁发明的,也是从实用角度发展起来的,它最开始也是与现在使用的楷书、行书一样,都是常用记事文字。

从左到右:有点像隶书的章草、没有那么连的今草、“鬼画符”狂草

汉代初期,人们在书写隶书时有时比较着急,写得太快了,逐渐形成了“草书”。由于汉章帝喜欢草书,因此草书最初被称为“章草”,是一种隶书草书。“章草” 字字独立,接近于行草。后来楷书出现,草书又演变为“今草”,即楷书草书,“今草” 写起来很快,往往上下连写,末笔与起笔相呼应。

到唐朝时,草书逐渐演变成为“狂草”,是否能让人认清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它更重要的是一种艺术作品。

唐代书法家张旭是一位极富个性的草书大家,他常常喝得大醉,到处乱跑乱叫,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有“张颠”的雅称。

有时候,他写的草书连自己都不认识。一次,张旭拿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他的侄子看到后便问他写的是什么字,张旭看了半天,搪塞道:“你怎么不早问我,现在问,我也忘了写的是什么字了。“


墨池轩书法


我是大成,我爱国学。

这个问题提得充满暴力美学,让人不禁莞尔。

对幽默的您,我给一点比较直接的回答,尽量模仿您的幽默。

交响乐音乐会每年要举行,听得打瞌睡(包括我)的观众花了老多钱最后发现自己只是买了一个没人知道的(除非主动暴力刷朋友圈)装B格的机会,就算是你提前半个月看了一本交响乐普及读物以及一套老厚的《约翰克里斯多夫》还是没暖用。

所以在维也纳,有人愤怒了,脱下燕尾服,露出一巴掌宽护心毛,吼到:“这个鸟乐都没人听懂,要来作甚?”

艺术从来都是为大致能懂的人准备的,也可以为不懂理论不懂实践但客观上能作用于受众的心理感受服务,比如专为宝宝做的胎教古典音乐,解决胎儿肚子里暴力乱踢就很有效。

不要因为书法由中国文字书写来承载其创作就以为懂写点中国字(仅是常用简体字和书法用字从繁简、字体、异体上差别就不小,中华文字几千年一直在发展和嬗变)就天生获得书法的欣赏权和裁判权,就像不要以为会两下狗刨式就可以上奥运会做水上芭蕾的裁判长,事儿不同而理同。

草书产生的初心是加快书写效率,因实用性而起,正因为如此,草书并不是看到那样乱画圈圈云山雾罩。事实上草书的单字写法有一套极其严格的规则,笔画毫厘见对错,所以草书的学习比起楷书的学习,要多了一个艰难的过程,就是背下每个字的写法,于右任先生的《标准草书》就是这样的范本。当每个字的草书形态和笔画走法都得到了约束和规定,会写草书的人彼此之间的作品欣赏根本不存在看不懂的问题。

对于普通欣赏者,就算单个文字全看不懂也没关系,章法、气韵、墨色浓淡干湿润燥,如果对书写内容有一定认知,前后连蒙带猜也能明白写的啥,一样可以进入欣赏的情境,否则毛主席的狂草诗词怎样进入平常百姓家?

艺术,不能成为悬空的自得其乐和小圈子关起门来嘚瑟的玩意儿,但也绝不能庸俗化倾向的认为老百姓搞不明白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这就未免有些群众暴力至上了。对吗?

我是大成,我爱国学。敬请点赞关注,深夜码字,顿感盛情!谢谢!

大成国学堂


问题:既然草书很多人看不懂,为什么还要发明草书呢?

1、草书并不是发明的,草书是在书法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草书分为今草和章草两个部分,章草是由隶书的草写发展而来,是一种更加简单的字体,我们现在的简化字很多都来自于草书。

2、草书是一种特殊的符号,就和一门外语一样,需要去学习这种符号才能看的懂,我们现代人不学习这种符号了,我们看不懂,但是当时使用草书的古代人是能够看的懂的,不仅能看的懂,相对于隶书和篆书,更加方便实用。

其实,篆书我们现在也看不懂,隶书也有很多字我们看不懂,繁体字也是一样,古文的文字古人能看懂,不是为现代人发明的。



3、草书现在不再做为实用性的书体存在了,但是文人墨客的学习和推动把它艺术化了,成了一门艺术。现代人学习草书主要还是出于欣赏的目的。大部分练习书法的人还是能够看懂草书的。

你觉得呢?


不二斋


草书的起源也是实用,有了隶书后,为了加急书写,然后便有了章草!还是因为加急的问题,去掉章草的蚕头雁尾,有了今草!张芝、张旭、王献之把今草连绵化,又有了狂草!

从这一角度来说,实用性始终是存在其中的!即便是王献之的鸭丸帖,也是为了书信!

张旭狂草、怀素狂草要多指向艺术化!

我们发现,所有的书体里,最能体现书法艺术真正内涵的便是草书了!我们来深入了解,书法艺术的真正内涵是中国传统的阴阳文化!

笔法上,有露有藏,有行有驻,有快有慢,有方有圆,有牵丝引带,有笔断意连,有顿有提,等等,是一个二元对比并统一的阴阳关系!

快慢对比,行书达不到草书的要求,楷书更是!草书可以融入所有书体的笔法,而其他书体却不能!

字法上,有疏有密,有紧有松,有收有放,有高有低,有点有线,有块有面……有均衡有破匀,有错落有呼应……

字法上,草书达到了极限,有时候精简到极致,甚至于于我们今天见到一些简化字是从草书来的!变化上也是到了极致,一个简单的变化就是另外一个字!

章法上,有疏有密,有紧有松,有大有小,有正有斜,有扁有长,有动有静,有粗有细,有紧凑有疏朗……

墨法上,有焦,有浓,有湿,有干,有淡……

章法、墨法上,没有书体能够达到草书的境界……

可以摇摇摆摆,斜到其他两三行里去,可以一个字大到占地四五行,可以空到几行不见人!浓时可以数个字洇到一起,淡时可以用笔根擦捣!





陈天哲


这些是俩字的图,

是繁体写法,你认为这么写,比简体字慢吗?

简体才几十年时间,繁体确不知道用了多少年了,也可以说建国前一直在用,

一个(难)字,可以说是十九笔,可以看作左上一个(廿)起头,下面是(口),再下是个(夫)字,右面再加个(佳)字,

这么多东西,古人写草体确只用了几笔,不仅让你认识,知道什么字,还得明白意思,

今人很多字,有些是在草体上简化的。省了很多,这个难字,左面就剩个又字偏旁了,别的都没了,右边的到是全在,

繁体的(离)字,这可以说是个偏旁,它的右边还有个(佳)字的,

想学草书,就得考慮繁体,几乎都是繁体,好认的,是借助草体转变的简体字,

有些字简体字根繁体不搭边了,这也是看不出的一部分原因,








夜雨随缘1


这个题目有点意思,早在东汉时,赵壹在《非草书》也提到过,他一方面认为草书为“博学余暇”,艺术高下关乎人,不在草体本身;另一方面他认为草书无益于治,故对于狂热的习草风气予以否定。


这从侧面反映了汉代杜操、崔瑗、张芝以后,草书艺术性已得到高度发展,而且有广大的受众。

但近两千年前,草书就已偏离实用,但两千年后的今天,草书并没有消失,反而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爱,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是:草书的人性化。草书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庄子说,无用之用是为大用。这话用在草书上最合适不过。草书的书写技巧,使点画、结体丶章法等合乎自然规则,而人之情在这过程中由个人喜怒哀乐到关怀整个人类社会,最后达到合乎自然,故草书之起缘于情,而指向“道”。



草书的产生,源于书写的便捷,源于实用,最终因其艺术性与人性化而发扬光大。

更大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1草书作为书法中一门单独的书体,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以及草书所具有的实用价值!

2之所以会形成草书,它有特殊的历史形成背景!古代战争时期,传达书信,需要短时间内完成,而且越快越好,这就是体现了草书的实用价值,最早草书是从隶书演变而来的章草,后来又发展成今草,代表人物有张旭,怀素等人。



3草书的章法给不懂书法人的感觉,比较杂乱无章,眼花缭乱,或者是直接看不懂。其实草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草书的点画富有变化,多姿多态,字与字之间引带衔接,富有韵律,章法上布白随心不造作,用墨干湿,浓淡,也是很有讲究。我们欣赏书法不能以认识与不认识为衡量标准!一是要看外在给人们的美感,其次还要注重文字所表达的内涵与修养。


3一副好的草书作品,给人的感觉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断,视觉冲击感强烈,审美富有价值!而且草书还最能抒发人们的情感,最能表达人们的情绪。所以草书不但具有审美价值,还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风雅书法


学了草书,你就知道原来这个字可以这样写。当代是一种发明,便于快速记录,现在简体字许多是草书写法。

个人认为,既然已经通过草书改革了文字。那么他的使命就完成了。打个比方,会稽山的会,已经简写到这个地步了,你草书给他三个点,上下的下,你也给他三个点,之乎者也的之你也给他三个点,如果来句会下之,你怎么写。当然还有很多偏旁部首,在草书中很多部首可以用提手旁代替,就造成很难辨认。除非你这首诗本来就会背,边看边猜,边背。

而且很多人草书都TMD自己创造的乱写体,一言不合就波浪线。你TMD到底有没有学过草书啊。

再言之,如果简单几个字都无法辨认,要猜。那么对社会发展,起到的是倒退的作用。

汉字一个字,能表达多层意思。其蕴含的内容非常广。如果为了快,全用拼音,不是更快吗。最长的字也就6个字母。

再谈看不懂的草书,谈什么格局。谈什么线条美。都是装逼的表现。格局是什么,是摆放的位置距离,任何格局都是有章可循的。举个例子比如园林,盆景,家居摆放,城市建筑。那些毛线书法,反应的是什么,是拆毛线时弄乱了,找不出那根是头,或是打了多少结。

其二谈线条,有什么线条比画更美。你要玩线条,去写画画好了,看看你能不能画个素描出来。

也行,有些言辞过于激烈。那些拿毛线字出来显摆的大家们。有本事就把自己名字写两个正楷拿出来晒晒。

就说这些,不喜勿喷。


辉爷39478141


在中国书法史上,没有楷圣、隶圣、篆圣,只有草圣,因为篆、隶、楷书体理性成份居多,一点一划,一招一式,经过无数书家的努力,各种书体的点划、结构已成固定格式,在这些固定格式上发挥的余地较小。而草书尤其是大草书,书家可以随心所欲,尽情展现自己的喜怒哀乐,或轻灵,或厚重,或迟涩,或飞动,或高山流水,或长江大河,或崩岩堕石,或枯藤老树,导之则泉涌,顿之则山安......,总之,它是人心的展现,是情绪的喧泄,很多人虽然认不了字,但那飞动的线条,音乐般的节奏,还是能唤起人们的共鸣。因此,很多人认识不了草书,也很喜欢草书。



戴朝模



要是反过来,这又会说,既然多数人看不懂楷书何必发明。

书谱有云,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骛沿革,物理常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font>

赵孟頫又说,/<font>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则千古不易。

都说明字体会因时而变,在魏晋时代,篆隶楷行草已经全体集合。在此之后只是对楷书多重视了,唐代楷书到顶。明清受政府管制,更应该写标准漂亮的楷书。发展到当代,哪个语文老师都强调字体必须整齐,不能潦草,卷面要保持整洁。这个标准从小学到高中一直不变,虽然不是那个老师都懂书法,但这么说明显就是让你写楷书。

都是时代标准不一样加强某些管制需求推波助澜,变得原本百花齐放的项目变成单一寡味。可是总有那么些执迷不悟的人喜欢你道而行,不管你中意与否,我就要遵循古法,追随魏晋,终得古法。然后还有一部分把这些有笔法有结构有章法的草书,伪装成艺术,明明不得法,随便有个形状配合一点章法就肆意叫嚣。

对于外行来说,看不懂就是艺术,助长了那些鼠目寸光之人。并且有了你这么肤浅的提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