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全聚德上市12年後利潤回原點,單店顧客滑坡下費用上升

​全聚德上市12年後利潤回原點,單店顧客滑坡下費用上升

全聚德上市12年,如今利潤回原點。25日,知名餐飲企業全聚德發佈了2019年業績快報,上市來首現年度營收、利潤等關鍵業績指標全面兩位數下滑,更關鍵的是2019年無論營業利潤、淨利潤還是歸母淨利潤,均低於2007年上市首年,彷彿12年“黃粱一夢”。背後是全聚德多年來門店擴張下單店平均顧客滑坡、費用還在上升。嗅覺靈敏的“聰明錢”QFII已在撤退。

2019年利潤低於上市首年

實現營業總收入15.66億元,同比減少11.87%;實現營業利潤6901.74萬元,同比減少41.76%;實現利潤總額7039.45萬元,同比減少41.37%;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4718.697萬元,同比減少35.40%。這就是全聚德25日交出的2019年業績快報。

這意味著,2018年利潤指標為兩位數下滑、但營收只是同比下降4.48%的全聚德,業績滑坡再加劇,營收、利潤等關鍵指標全部兩位數下滑,是上市12年來最難看的一年。其中營收、營業利潤、利潤總額這三大直接反映主業情況的下滑幅度,為上市來年度最大。

更值得注意的是,大眾證券報記者查閱全聚德2007年上市來財報發現,全聚德12年來年度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和歸母淨利潤最少的年份是2007年上市當年,但公司2019年業績快報顯示營收15.66億元局面下的歸母淨利潤僅4718.70萬元,遠遜於2007年的6432萬元,而2007年營收為9.17億元。2019年的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同樣不如2007年。

也就是說,上市12年的全聚德,如今營收、利潤全面出現兩位數的大幅下滑後,無論營業利潤、利潤總額還是歸母淨利潤的金額都回到了原點。

單店顧客滑坡、費用還在上升

記者梳理發現,全聚德的單店平均接待賓客人次變化,可能折射出全聚德利潤何以上市12年後回到原點。全聚德上市來門店數量整體呈現增長,例如2007年全聚德等各類直營店11家、加盟店62家,合計73家;2012年時,直營店28家、加盟店66家,合計94家;2015年直營店31家、加盟店76家,合計107家;2018年直營店46家、加盟店75家,合計121家。

而全聚德同期全年接待賓客數量上,2007年為386萬人次、2012年為756.54萬人次、2015年為726.82萬人次、2018年為770.47萬人次,2012年後出現起伏和增加不多,但單店平均接待人次上,2012年後卻呈現較明顯的下降趨勢——2007年單店平均接待人次為5.29萬,2012年為8.05萬人次,2015年降至6.79萬人次,2018年進一步減少為6.37萬人次。

與之對應的是全聚德上市後的利潤變化:2007年後一路增長,到2012年達到頂峰,接著出現滑坡和恢復,但到2018年迎來斷崖式下跌。2017年公司營業利潤、利潤總額、歸母利潤分別為2.01億元、2.05億元、1.36億元,2018年全部幾乎腰斬,陡降後分別為1.19億元、1.20億元、7304.22萬元。

此外,全聚德2007年上市後毛利率穩中還有一定提升,淨利率卻整體呈現下滑態勢,與之對應的銷售期間費用率上升較為明顯,意味著費用吞噬了不少利潤。例如2018年公司業績大幅下滑,毛利率仍有60.03%,只較2017年減少不到1.9個百分點,與2017年基本相當,而2015年之前則在54%-58%左右。而全聚德上市後的銷售期間費用率上升較明顯,從2007年的40%出頭增長至2018年的53.41%,去年三季報時為54.54%。

作為傳統餐飲老店的全聚德,多年來單店平均接待人次不斷下滑,意味著門店擴張下對顧客吸引力、黏性卻可能在下降,老字號含金量有下降跡象,同時費用卻不斷增長吞噬大量淨利潤,這對實體店為主的全聚德並不是好兆頭。雪上加霜的是,主業本已不濟的全聚德當前還面臨疫情衝擊。

敏感的“聰明錢”在撤退

“聰明錢”QFII可能已經敏銳地嗅到全聚德不妙處境,2018年二季度以來,全聚德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中的兩家QFII先後在撤退。

2019年三季報顯示,截至期末,全聚德遭第三大流通股股東IDG三季度減持了308.46萬股,尚持有925.40萬股。而2019年中報顯示,IDG二季度已經減持過287.30萬股。實際上,自2018年二季度起,IDG便開始對全聚德開始賣賣賣,逐季減持。截至去年三季度末,IDG從2018年一季度末的持有全聚德1810.28萬股,已經降為925.40萬股,持股幾乎減半。

除了IDG,另一家QFII機構更是已經退出前十大流通股股東。財報顯示,領航新興市場基金在2016年三季度新進95.28萬股後,位列全聚德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並一直持股未動。但去年三季報時,領航新興市場基金從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中消失。

公開資料顯示,領航集團的新興市場基金為全球最大的新興市場基金之一,與追蹤MSCI指數的最大規模之一新興市場基金:貝萊德旗下的安碩新興市場基金,合稱外資佈局A股的“先遣隊”和“風向標”。

記者 陳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