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每天背唐诗为什么我不会用,不能出口成章?

我到老家在东原


我是红楼骚客,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出口成章这个成语的意思:形容人文思敏捷,口才好。

所以,想要做到出口成章,仅仅每天背唐诗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多读书、多思考,以及锻炼自己的口才。

 

这里,我想借《红楼梦》中香菱向林黛玉学作诗的事进一步回答这个问题。

《红楼梦》第八十四回,因为薛蟠出门去做生意,香菱跟着薛宝钗进了大观园,得了空儿拜师林黛玉学习作诗。我们来看下黛玉是怎样教学的。

第一:作诗第一要义要紧,词句究竟还是末事。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词不害意”。

所以想要出口成诗,在学诗的过程中,首先就要明白这个道理,不能死学,不能拘泥于形式。

第二:大量阅读,细心揣摩学习。

林黛玉给了香菱一本《王摩诘全集》,让她读一百首五言律,细心揣摩熟透了,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然后李白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人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谢,阮,庚,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看到了吧,做诗翁之前需要如此大的阅读量做储备。而且这里还包含了两个条件,其一,聪明伶俐。其二,差不多需要用一年的工夫。

第三: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有不明白的地方需要多请教,多思考领悟。

第四:进行模仿练习。

最后,让我来看下香菱整个学习过程的状态。

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这会子自然另作呢。”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宝钗笑道:“你能够象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宝玉不答.

 

所以,想要做到出口成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需要有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然后进行大量的阅读和科学训练,做到持之以恒,相信一定可以做到出口成章。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红楼骚客


我是把酒沐唐风,我来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很敬佩您的毅力,每天背唐诗,看得出,您是一个爱好诗词的朋友,握个手🤗。

至于要达到您说得出口成章的那一步,恭喜您,继续走下去,相信会有那一天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听我解释:

1),首先,您已经爱上了诗,并为此付出了努力(每天背诵),从这一点来看,这是最最基础的。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对诗的兴趣,学诗写诗都是枯燥无味的。

另外,学写诗,尤其是格律诗,更尤其是平水韵的格律诗,背诵唐诗也是最佳途径。这不仅练习了您的诗感,还可以熟悉韵字,以及入声字的掌握。对于这一点,我最有发言权。因为在我初学格律诗的时候,老师就要求我们,每天至少读20首唐诗(格律诗),熟知每一首韵部,辨识每一首的入声字。就这样,在领读老师的带领下,经过一年多的晨读,我从两眼一抹黑的菜鸟,到常用入声字基本不查平水韵就能一眼辨别出来。常用韵部的韵字也能熟练掌握。

所以,我说,您的付出绝不会是徒劳。

2)不过,在此,我也想提醒您,您在背诵唐诗的时候,不要单纯为了背诵而背诵。要想写出唐诗味道的格律诗,必须用心,带着问题去诵读。静下心来想一想:这首诗的物都有哪些?

这首诗的起承转合是如何连贯的?这首诗的承转句是如何对偶的?

转句是如何做到的不断裂?

合句是如何扣回起句的?

这首诗的韵部是平水韵的哪一个韵?

这首诗中的入声字都是哪些?

……

3)另外,在您坚持诵读唐诗的同时,建议您系统学习一下格律诗的基本写作技巧和章法。多读唐诗,多练笔写,多琢磨自己诗中存在的问题,才能熟能生巧,运用自如。

4)综上所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也希望您早一天梦想成真,让大家欣赏您的大作。

把酒沐唐风 2020.02.25


把酒沐唐风


我是偷听制笔的强哥,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关于每天背唐诗为什么我不会用,不能出口成章?

我的回答是:背的不够熟,用的不够勤,生活经历太少。

一、背的不够熟

光每天背,但并不去分析,去赏析,那是比较容易遗忘的,在死记硬背之外,更要做功夫去研究诗人的背景,诗歌创作的背景,诗的意境,以及其他名人对它的评价。这样你就光知道了它的文字内容,更能理解他诗歌所表达的真情切意。真正的熟,是能通过生活场景,或者感情的触动,而自然联系到一首诗词,这说明你就非常熟了。

二、用的不够勤

如果只是完成任务一样,去背一背,背完之后完全不用,那也是白背。要有目的的去背,去用。比如明天你要去踏青,你可以把踏青相关的诗词都找出来用,然后踏青的时候结合场景心情,在心里把最适合的诗词吟诵出来,这就能做的应景。又比如,您要给人送礼或者恭贺新婚、乔迁、升迁。你可以把这相关心情的诗词找出来,写在贺卡上,微信里或者电话里说。这就是用,东西背下来并不是你的,用起来才是你的。心情舒畅时用什么,暗恋人用什么,伤心用什么,多用勤用,功夫自然就涨起来了,因为你用的时候才能体会诗人为什么用这个词语,为什么这样描写,能提高你的创作理解能力。

三、生活经历太少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你让一个8岁小孩去背李白背李商隐,他没有经历过郁郁不得志,没有经历过风花雪月,他的背也就是死记硬背,并不能产生共鸣,不能产生共鸣也就缺乏那种情绪,感受不到它的魅力,更无法激发真情实意的诗歌。当你生活有了起伏,经历了酸甜苦辣,你要去表达情绪,就会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去描述,会画画的,会画一幅符合自己心境的画,会弹琴的会作一首曲,会诗歌的,就会去创作一首诗歌。生活经历是创作必不可少的源泉,闭门造车的诗歌都是没有灵魂的。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带给你帮助。


偷听制笔


俗话说“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暂时不会出口成章,不要着急。

1、做任何事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来就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情。出口成章是个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都需要经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个不能偷懒,需要继续背诵。

2、不知道你在背诵的时候有没有做赏析。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篇,本来都是无声的文字,但是,如果你能做细致的赏析,那就变成了一幅幅跨越时空的精美画作,还可以是有声有色的视频片段。这里边有诗人的所见所闻、风雨人生、喜怒哀乐……这都需要细细的品读。

3、要大胆的练习。认真学习平仄的韵律,仔细研究推敲,遣词用句的准确度。要有“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的耐心的学习态度。完不成整首的诗作,可以从练习短句开始,尽可能精炼,也可以练习对对联,等等。

最后想说,诗意是需要用真心去体会的,真不是简单背诵就可以的,更不可能为了诗而诗。切勿浮躁,只问付出不问结果,有一天你一定可以出口成章。





凡人小兵


不是你背的太少,就是你的生活经历太少。

如果有人说背诗有很多好处,那都是骗人的。

除了让你的生命更丰满之外,这件事根本毫无用处。

背诗究竟有什么用?

没用!

如果你指望它致富,那么就该知道,靠它吃饭的人不仅少之又少,并且大都活得都不太好;

如果你指望它提升优越感,不妨想想自己对待朋友圈里那些 " 出口成章 " 的朋友,有几句赞美是真心的?

如果你指望它拿高分,它的分数和 " 严禁写成诗歌 " 的作文,差距又有多大!

四五岁的时候,妈妈就教我背唐诗。不觉得痛苦,诗词押韵,和儿歌差不多,

" 粒粒皆辛苦 "," 上山打老虎 ",也分不出高下,背着玩就是了。

慢慢的,就长大了。

春天,看到了盛开的桃花,突然明白什么是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冬天,西风凛冽,天空阴沉,行人都急匆匆的奔走,到了家,烤着炉子,外边洋洋洒洒的下起了雪。知道了什么是 "晚来天欲雪",什么是 " 红泥小火炉 "。

夏天,跟爸妈去湖里玩,小舟在荷叶中穿过,知道了什么是 "接天莲叶无穷碧",什么是 " 水光潋滟晴方好 "。

秋天,过了天高云淡,就是凉风乍起,梧叶飘黄,知道了什么是 " 老树呈秋色 ",什么是 "苒苒物华休"。

约会的时候,知道什么是 " 月上柳梢头 ";灯会的时候,知道什么是 " 一夜鱼龙舞 "。

愁的时候," 伫倚危楼风细细 ";乐的时候," 春风得意马蹄疾 "。

小的时候," 卧看牛郎织女星 ";大的时候," 金风玉露一相逢 "。

背的那些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

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诗,那句词,那幅画。

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的词语形容。



where有好剧


会背诵唐诗只是表象,是机械的,并没有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

首先,要真正弄懂每一首唐诗的真正含义,包括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诗,弄明白作这首诗的背景主题是什么,究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又是什么。这样,把这些唐诗背后的知识揉碎了,嚼烂了,熟记在心里,才会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当我们每每遇到一个情景,大脑里就会浮现出这个情景唐诗里有哪一首正好和它相吻合,这时候你就可以信手拈来的拿出来用了。所以你不能出口成章的根本原因还是你没有真正弄透唐诗的背景、意境、情感、主题、场景。

其次,想要达到出口成章的地步,必须要大量的下功夫,我们都很欣赏央视主持人董卿老师的才华,董卿老师虽然有才华,但是也是靠每天不停的说,不停的练,不断的运用,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不去用,永远都是生疏的。所以建议日常生活中多用、多练,就像学习外语,如果不经常读,不经常用外语去交流,不可能一上来就能和外国人直接熟练的对话的,这都是背后长期的练习的结果。

所以树立一个榜样,努力加油吧!看好你!






周易研究与应用学者


未经咀嚼就把食物吞进肚里,食物消化不良就不可能为你充分提供营养。唐诗这样的精神食粮也同此理。

不知道你的具体情况,但一般这种现象,都是因为背诵时不经理解死记硬背。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里的“熟读”,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有口无心地诵读,而是指“烂熟于心”。而熟,来自于对唐诗从整体到局部逐字逐句的解读。

对唐诗做到“烂熟”,不仅要吃透每个文言字、词、句的表面涵义,还要深究每个句子所蕴含的寓意和“画外音”,最后才能精确地把握适合该句运用的语境。———买了一部新手机,你不能用它来砸核桃,也不能只知道它能打电话,你还要知道它的全部用途。

举个例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字面涵义为“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只因为自己身处山中”,如果你不了解其更广阔的引申义,你就只能等到与庐山相关时才能用上这首唐诗,所以你用的机会就大为减少。实际上,其“画外音”为“不能跳出事物之外就不能全面了解事物”,类似于“当局者迷”。———通过研究和解析你会发现,唐诗的应用之路非常的宽阔———原来手机除了打电话,还能上网。

“烂熟于心”之后将其融会贯通,在平时的语言中有意识地经常运用,随着你文学素养的提升,自然而然地就能对唐诗信手拈来,做到出口成章了。


一剑lxd


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人们时常会背诵大量的唐诗宋词,但怎么也用不好。究其原因,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做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我们通常只是做到了因强记而会,而没有做到和自己贯通。实际上真正要想做到融会贯通确是非常困难的,这里面有很多因素的影响。首先是语言环境,古代文人的学习语言凝练,非常适合古诗体裁的表达,古诗本身就是他们精神生活和情感沟通表达重要栽体,每字每句反复推敲,务求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情感。反关今天,追求语言通俗易懂,文体自由随性,这就使我们失去了练习使用的环境。其次现在我们所背诵的古诗都是经过大浪淘沙,在岁月的长河中汇集的经典,这背后体现的是古代文人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心里感受,如果没有过相似的经历,哪怕诵读的时候会有感触,可也无法转变为自己的表达。那这样是不是是说背诗就无用了?答案肯定不是的。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诗是语言美妙的凝聚,是情感表达的精华,她能丰富人的精神,如果能把古诗的内涵认真品味贯通,慢慢沉淀,当自身情感爆发的时候,也许就会自然而然的诗如泉涌了。



海哥说


每天背唐诗是对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背诗是基础,有些古诗必须要背,好比中医学里面的汤头歌,背熟了,到用的时候信手拈来,举重若轻。曾有一个中国学者到印度去游学,连印度官员都会引用先秦时期《管子》的:“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何况是中国人?”如果杜甫没有“读书破万卷”,那么哪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读完了,背完了,接着就是用了。腹内有藏,出口成章,那不是一天两天可以达到的。光背死诗是呆滞的,机械的,麻木的,你还要学格律,攻对仗,辨虚实才能活用,才能在合适的语境里出口成章、一鸣惊人!


楚襄蛮


文化创作中,无论篇章长短,思维必须酿造成熟。

文章是表述作者自己思想和心声的形式。作者用自己的学识,见识和生话体验阅历表述自已内心含义。针对自己想表达中心思想含义筛选恰当内容素材,巧妙的写作方式,段落结构设计和词句修辞的运用等都是在脑海有成熟的整套构思,这就写作下笔前做到了“胸有成竹”。所以文字表述流畅,字词造句合情合理,文章有血有肉,耐人寻味。

如此可见,作者明白自己每字每句意思,才不会饥不择食,错用滥用字词和糊乱选用字,词和一些真理名言,哲学句段,词诗句段。

学以致用,要活学活用。只是背诵,不求甚解,不知甚含意,如同你拿着筷子,识其样知名却不知其何以用,那拥有这筷子也就没意义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谈书很多很广,重在于“破”,何为破?即把内容理解透彻,知其确切意思含义,才能融汇贯通到自己的思维中,用起来才可以随心所欲,运用自如。对诗词理解的过程就是思维消化和汲收的过程。

诗词的记忆要讲究从理解中记忆,从记忆中灵活娴熟运用。

热爱诗词,热爱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基因,传承弘扬中华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