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东亚儒家文化圈,相互学习,我们学到了什么?如何讲好中国文化?

后生可畏农小帝


要讲好中國文化,必深谙儒释道三家还有中医文著。可现实是现時的中國的中华传统文化即中國文化已几乎丧失殆尽。國人从上到下应即刻重视并行动起来,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那是我们祖先历经几干年学习和实践的精华!神圣,玄妙的那么无以伦比,却被现人那么忍心不负责任地漠视。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本质。切实行动起来,从娃娃抓起,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任重而道远。努力!


初心87086


儒家文化圈是一个过去概念。是以儒家文化构建基础社会的区域的统称。为文化圈的概念之一。其指的是文化相近、历史上受中国政治及中华文化影响、过去或现在使用汉字、并曾共同使用文言文(日韩越称之为"汉文")作为书面语(并不使用口头语言的汉语官话作为交流媒介)、覆盖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文化区域。

儒家学说初步形成于中国春秋时期,约西元前500年前后,创始人为孔子。以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的发展,更趋成熟。汉武帝在元光元年(西元前134年)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学说成为国家信仰,中国进入儒家社会。以后,儒家学说又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地区,在这些地区发展,并成为官方学说。同时,在儒家社会,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近代以来,则在不少地区失去官方地位。

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者常和朝鲜的儒学者用汉字笔谈的方式来争论儒学问题;明清时代来华朝贡使节团的安南(越南)使节与朝鲜使节互赠汉诗。

即使在现代社会,利用汉字的笔谈也为东亚人民之间的交流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越战期间,一名被派遣至越南的韩国国军排长在与越南当地村长以汉字笔谈后,让这个小村落的无辜村民逃过了美军的猛烈轰炸;一些南朝鲜游客在前往中国旅行时,因水土不服而泻吐时,向中国药剂师递上写有"腹痛"和"消化不良"的字条后,即迅速获得处方。

折叠


历史天空星光闪耀


文化,就是一种软实力。古代中国的文化对周边国家人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同化力”,日本从唐朝直至明治维新长期效法中国,朝鲜半岛、越南等地常可见孔庙和汉文。80年代以来,东亚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中展现落后,区域内文化发展不够,未来东亚的复兴有赖于文化的复兴,作为东亚大国的中国,应展现其儒家文化大国的地位。

现代新儒家,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特别是中国和平崛起之后,这种强劲势头又有新的拓展。中国作为儒家的发源地,对待儒家文化,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发挥其积极作用。“求同存异”的展开合作,建设一个有世界影响力的新东亚,而中国对于东亚合作应发挥文化主导作用,为东亚合作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凸显其文化大国地位,复兴东亚共同的文化,引领东亚展开合作,向世界证明中国在世界发展中和平崛起。


灵玉一休


东亚儒家文化圈,中国更多是个强势输出的身份,至少主动学习的应该不多;

反而在交流过程中,自身的文化包括精神不断在衰减,遗失,其他国家可能得到部分遗存。特别是在华夏两次被灭国之际,所谓唐存日本,明遗朝鲜;

当然,咱们家大业大,底子也够厚,悲观乐观之人皆有,也各有道理;

我个人觉得中国文化的前途是开放心胸,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来脚踏实地的深挖和提炼我们的传统,而不是碎片化的,浮光掠影式的抱残守缺。


老古走江湖


过去农耕文明我们最先进,所以有儒家文化圈这一说!当代世界早已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国家不同,条件不同,互相学习这种话其实是我们东方人的场面话而已,从来都是落后向先进学习,哪有什么互相学习?当前全世界都还在向西方学习,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几乎包含一切方面,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西方虽然开创了整个工业文明,但是人类的危机却不断加重,地球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如何能从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中摆脱出来,中国政府做出了一个伟大尝试,就是提出生态文明战略!如何讲好这个故事,如何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看待当前的国际问题,社会问题,环保问题等个个领域的问题,维护人类最根本的利益—生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保护地球,人人有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