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英年早逝的郭嘉为何受曹操如此推崇?

马鹏堃


不知从何时起,“奉孝(郭嘉)不死,卧龙不出”成为了网络上的流行语,让曹操手下这位英年早逝的鬼才军师成为众人追捧的偶像。但奇怪的是,当笔者去翻看各种史料后,却并没有查到这句话的出处,也许它真的只是某位网络大神给出的“经典总结”吧。

不过,别看这句话源于现代,没有什么历史依据,但细细品味却也有一番道理。只是,笔者认为奉孝的生死与孔明的出山没有必然的联系,仅仅是他曾经有机会改变当时的历史格局。为了解释清楚在下这种观点是如何产生的,咱们先要了解一下郭嘉这个人。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他虽没有“卧龙”、“凤雏”这样响亮的名号,但却是当时及后世公认的鬼才。他眼光犀利,可以看透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加之其头脑灵活机变,所以妙计频出、令人捉摸不透。然而,郭嘉最为人称道的一点,还是他那“算无遗策”的惊人本领。那郭嘉到底都算到了哪些事呢?

1、奉孝算出了袁绍的无能,也看到了曹操的优秀

据《三国志·郭嘉传》记载,奉孝最初之时并没有投奔曹操,而是在袁绍帐下任职。可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之后,他却发现了袁绍致命的弱点,因此他对同为袁绍谋臣的辛评、郭图说了这样的话:

“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也就是说袁绍虽然看上去礼贤下士,却优柔寡断、不得要领,难以成就霸业。因此,郭嘉拂袖而去,离开了袁绍。

之后,郭嘉有幸被荀彧推荐给了曹操,经过一番攀谈,二人真是相见恨晚。曹操认为“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郭嘉)也”,郭嘉也高兴地认定曹操“真吾主也”。于是,二人一拍即合,曹操让郭嘉做了司空军师祭酒,郭嘉也成了曹操最忠实的智囊。

大家看看,郭嘉这第一算是不是很厉害,一下子就把曹操和袁绍之间的胜与败给看透了。

2、奉孝阻止曹操退兵,又用一计生擒吕布

这事发生在曹操与吕布最后一次交锋的时候,当时双方交战已久,曹操见手下众军疲惫不堪,意欲收兵来日再战。但郭嘉和荀攸立刻站出来阻止撤军,并劝说曹操一定要猛攻吕布,不日便有成效。除此以外,郭嘉他们还为曹操献上了一条妙计,那便是掘开泗、沂两条河的河堤,让大水淹了下邳城。很快如奉孝所料,吕布手下叛变,将他和陈宫一并绑了献给曹公。

3、奉孝料定孙策将死于非命

战胜吕布后,曹操开始了与袁绍的对峙,但他总是担心刚刚占据了江东之地的孙策会偷袭自己的后方。这时,又是郭嘉站了出来,为曹操分析了当时江东的形势,认为孙策不足为惧,是不会对曹操的后方产生威胁的。并且,奉孝还料定孙策其人轻率而不善防备,早晚必死于非命。结果,孙策还真的被许贡派来的刺客给杀死了。

4、奉孝献计,助曹操轻松搞定袁家俩小儿

袁绍官渡战败后遗憾离世,他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继承父业,继续与曹操作战,但依然是屡战屡败。正当曹操想乘胜追击之时,郭嘉却让曹操以退为进,装作回撤的样子,让谭、尚二人自相残杀。曹操听从了郭嘉的妙计,假意回师让袁家的两个小儿内讧,最终轻松地干掉了袁谭,并令袁熙(袁绍次子)、袁尚远遁辽西,彻底占领了河北。

5、奉孝算准刘表为人,坚定曹操平辽决心

曹操占据了河北以后,本想继续追击袁熙、袁尚,可又担心荆州刘表及投奔于他的刘备联合起来偷袭自己。还是郭嘉算准了刘表乃是个座谈客而已,没有大的作为,也不可能重用刘备,因此必定不会前来偷袭。结果,正如郭嘉所料,曹操大军远征辽西,刘表根本没有任何举动。

6、坚持让曹操追击袁尚,并助曹操偷袭成功

曹操杀了袁谭拿下河北以后,一方面看到袁熙、袁尚已经远遁辽西、乌丸,一方面担心后方被刘表偷袭,所以并不是很想追击。郭嘉在解释清楚后方安全的同时,告诉曹操放任袁氏兄弟不管的话,将来和乌丸联合起来必是大患,力劝曹操一定要乘胜追击。

曹操听从了郭嘉的建议,率大军追击袁尚等人。但走到一半的时候,郭嘉又建议曹操立刻轻装疾行,好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结果,正如郭嘉所料,当曹军出现在乌丸大军面前时,对方一点察觉都没有,就这样轻轻松松搞定了辽西,杀了袁家两兄弟。

大家看看,从郭嘉跟随曹操以后,还真是算无遗策,帮曹魏占据整个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随着这基础奠定以后,郭嘉也英年早逝,这让曹操痛不欲生。正是这带有悲情色彩的遗憾,以及郭嘉算无遗策的能力,才让曹操对他如此的信任与推崇。

但郭嘉的算无遗策与诸葛亮出山的关系到底是哪里呢?笔者认为,如果郭嘉没有英年早逝的话,一定会帮助曹操尽快南下平定刘表和刘备,不给他们喘息之机。如此下来,如果刘备真能因此而被曹操早早解决的话,那三国整个的历史格局将会打破,当然也就没有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孔明也就难遇明主而不再出山了。

不过这都仅仅是一种可能性,并不能保证必定会发生。也许刘备就算被曹操、郭嘉击败也没有丧生,还是会遇到孔明再有另一番三国景象呢?

最后的最后,笔者还要说明一点,那就是郭嘉和诸葛亮其实没有太大的可比性。他二人一位是献计献策的军师谋士,一位是设计大局、管理国家的丞相,完全是不同的职务。如果非要让诸葛亮去跟曹魏的一位文臣比较的话,似乎荀彧更为合适一些。


闲叙春秋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句话是完全错误的。

郭嘉在曹操的手下颇受曹操的器重。他也给曹操出了不少的主意,为曹操的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我们从史书上看,曹操的谋主是荀彧。郭嘉对于曹操的作用要远低于荀彧。他只是曹操的一名比较出色的谋士。

历史上曹操对郭嘉的赞扬,主要在两个场合。一个是在郭嘉的丧礼上,一个是在赤壁之战后。这两次的话实际上是话中有话,暗指荀彧。

在郭嘉的丧礼上,曹操说郭嘉年轻,自己培养他,是准备把后事交给郭嘉。


这里,曹操已经暗示了对谋主荀彧的不满。郭嘉是对曹操忠心耿耿的,为曹操篡夺汉室江山尽心尽力。是个只知道曹操,不知道汉室的人。

荀彧则是心怀汉室,和曹操不一心的人。曹操已经暗示,如果荀彧再不改变,自己将要寻找替代他的人。郭嘉虽死,但有的是和郭嘉一样的人。


到了赤壁之战后,曹操明着追想郭嘉,实际上是在找荀彧的事,是暗中指责荀彧为首的谋士团失职。

可是,这种指责是毫无道理的。因为赤壁之战前,就已经有人向曹操指出了问题。但曹操根本没有采纳。

到这个时候,曹操指责荀彧,一是推卸责任,二是打压荀彧。这一切都表明,曹操已经对荀彧越来越不能容忍了。

最终,荀彧因为反对曹操篡汉,被迫自杀。

所谓的曹操哭郭嘉,不过都是曹操为了打压制服荀彧而项庄舞剑罢了。郭嘉对于曹操,是忠实的手下,为将来篡汉做准备的好帮手。他的作用远远低于荀彧。

至于说,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就更是无稽之谈了。


刘备和诸葛亮相遇,在时间上和郭嘉死活无关。刘备必然会遇上诸葛亮,如果郭嘉活着,也不会改变什么历史。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和我的问答文章,谢谢。


历史笑春风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英年早逝的郭嘉为什么受到曹操的推崇?】

先说“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句话传说出自诸葛亮的老师水镜先生司马徽之口。

司马徽,东汉末年名士,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世称"水镜先生"。司马徽为人清雅,学识广博,是诸葛亮、庞统等人的老师,受到世人的敬重。


郭嘉,字孝丰,三国时期的曹操的高参,帮助曹操消灭了袁绍,统一了北方,其谋略可以说是奇世之才。但郭嘉性格放荡不羁,喜酒好色,三十八岁时因病去世。

郭嘉时候对曹操的影响非常大,未能统一天下就是最大的影响。

郭嘉协助曹操的十一年里,曹操可谓捷报频传,可郭嘉一死,曹操的军事成就就显得平平淡淡,要对付刘备、孙权这量大枭雄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在赤壁就被刘备和孙权打得焦头烂额。

诸葛亮的老师水镜先生认为,郭嘉的军事才能远在诸葛亮之上,曾预言,只有待其死后,方可出山。意思很简单,郭嘉的锋芒太盛了,你们要等到他死了,才能出山作出一番事业。

果真,郭嘉去世(207年)后,同一年(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也正是因为这个巧合,才有了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传闻。

郭嘉为什么受到曹操的推崇?

曹操另外还有一个高参,叫荀彧,他和郭嘉都为曹操的霸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郭嘉受到了曹操的器重,而荀彧却遭到了曹操的忌恨,最终被曹操赐予的一盒空食逼死。为什么两人的遭遇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原因有三:

一、 郭嘉与曹操的家庭出身接近。

荀彧,出身名门,是荀子之后,荀子又是春秋时期晋国六卿之一的中行氏后裔,可是说是家族显赫。

而曹操和郭嘉一样,属于没落士族,靠着大宦官曹腾才上位的。

荀彧的传统教育更为深厚,接受的正统文化更多一些,而曹操和郭嘉,家世和经历两人更为接近。因此他们更为愤世,因为他们动力十足,急于改变现状。

二、 郭嘉知恩图报。

荀彧是因为看不上袁绍而加入曹操的,而郭嘉是因为被曹操看中才出仕的。荀彧是一心要匡扶天下,以达到天下统一;而郭嘉则是谁能让自己改命,就跟着谁!曹操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有这样一个不拘一格、胆大妄为而又死心塌地地的谋事跟在身边,岂不是如虎添翼吗?

三、“鬼才”郭嘉。

郭嘉与荀彧相比,无论功劳和职位都比,都比荀彧逊色。但郭嘉用兵很“鬼”,历史记载郭嘉有《十胜十败论》专著,论述了袁绍必败的十项原因,曹操必胜的十项原因,为曹操赢得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毛主席高度评价:“郭嘉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智谋之士,他的十胜十败论几乎涉及了中国兵法思想的各个方面,切中要害,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古今罕成。”,郭嘉“才识超群,足智多谋,出谋划策,功绩卓著,才能和见识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另据《三国志》记载,“嘉深通有算略,达於事情。唯奉孝为能知孤意”意思是说,郭嘉不仅会算计军事,还很懂事,许多事只有郭嘉懂得我(曹操)的意思。这个评价非常高。

郭嘉的职位仅仅相当与现在的一个高级参谋,有这样一个既会出谋划策,又能善解人意的参谋,曹操能不推崇吗?


云烟有痕


这要从郭嘉的履历来解答,郭嘉字奉孝,他有一个非常突出常人不及的特点就是善于洞悉人性,料事如神。他或许没有卓越的治兵政治才能但是谋略确却是三国独一号。具体表现如下:他曾在袁绍处任职知道袁绍不行对郭图,辛评说了这段话“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可以说对袁绍的评价一针见血就是好谋无决,不会用人,袁绍最终败给曹操这很关键。 曹操与袁绍官渡相持,孙策已占据江东,想要偷袭许昌,“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觽,无异於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这个就比较经典和无解了,他不光知道孙策是什么人,就连孙策怎么死他都知道,关键还被他说对了。孙策这个人论打仗是很牛的,可惜他好杀,而且杀的都是部下能为之死的名人,虽有百万众无异于独行中原,太经典了。 曹操征乌丸的时候,大家都担心刘表会派刘备偷袭许昌,郭嘉说“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太祖遂行。”又劝曹操兵贵神速,放下辎重,千里奔袭,在加上张辽的勇猛果然出其不意大破乌丸,斩了单于塌顿。他把刘表跟刘备看的都相当透彻,通过人性来料事,还算无遗策,诸如此类事件就不一一列举了。这就难怪曹操会这么信任和喜欢郭嘉了。 我们知道曹操本事就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他需要的不是自己这种人,就是郭嘉,荀彧这种给自己出谋划策制定计划的人,而郭嘉更是谋士里的佼佼者,所以非常合拍,就连罗贯中这种极端贬曹的人士在演义里都没黑郭嘉,把他抬得很高可见罗贯中都是很佩服他的,都不用像给诸葛亮硬添加什么借东风火烧博望坡气周瑜这些乱七八糟虚构的事来抬高他,直接引用历史事迹就让郭嘉如此出彩,所以即使在演义党看来,郭嘉都是一个料事如神的奇才,堪比演义里诸葛亮了都,而也就是因为郭嘉英年早逝,罗贯中才敢大胆的描写后续,不然这么一个危险的人物还存在的话诸葛亮庞统周瑜的发挥即使在演义里那肯定也是受到限制的,他已经抬起了郭嘉,如果还活着让曹操吃这么多败仗肯定不合适吧,读者那也不能相信。所以郭嘉跟演义里得诸葛亮还是真有一比的,而正好郭嘉死后诸葛亮的戏份才开始出现,所以“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句话出现就不意外了,曹操在赤壁之战后能说出“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也能理解了。但这句话并不是来羞辱其他谋臣的,因为曹操五大谋士可都不比郭嘉差,而是擅长的不同,郭嘉了解曹操,能劝得住他,肯定能给曹操减少损失的。总而言之,郭嘉作为一个出谋划策得谋士而言绝对是首屈一指,料事如神的。


木尤如此


死人比较好利用,没有后顾之忧,拔高死人,打压活人,这一手曹操玩的溜。


白浪河畔3


在三国中,郭嘉出场的次数不多,他的职位只是一个军师祭酒。就这一个小小的祭酒却有着一大波粉丝,得到了曹操重用。在有些的人眼中,郭嘉的能力堪比诸葛亮,但是在三国这个大缸中他活得时间太短了,年纪轻轻就死了。郭嘉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有着精准的判断力,而且直截了当不会犹犹豫豫。

郭嘉的判断能力很强,能够把控未来。郭嘉对一个敌人的心理状态的分析很准确,也很到位,能够帮助曹操获得战争的胜利。拥有这样的分析能力,哪一个领导人不喜欢?郭嘉也是一个极为透彻的人,在曹操对抗袁绍的战争中,郭嘉提出了“十胜十败”的说法。他的分析让曹操彻底服气,直接给曹军明确了怎么去打仗。

怎么能够取得胜利,给人的感觉是郭嘉真正的看透了整个战争,而且是以旁观者的角度看透了整个战争。因为他的存在,曹操听取了他的意见,拿下了下邳,捉住了吕布。最为神奇的是他预料到了孙策会死,破了二袁。在一开始,郭嘉就让曹操提防刘备,但是曹操没有听从。赤壁之战,曹军大败,曹操就对他的谋臣们说“郭奉孝在此,孤何至于此”。

可见曹操对郭嘉的评价之高,郭嘉这个人有自己的个性,属于放浪形之外却又有着满腹计谋的人。在当时来说属于稀有物种,他给人的反差很大,有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感觉。郭嘉能够很好地把握住平衡这个度,在曹操的眼中,郭嘉很有能力,必须得重用。在很多的时候,郭嘉给曹操的建议曹操都会听从。

在郭嘉死之前曾说过让曹操提防司马懿的话语,但是曹操并未当回事。或许因为曹操是一个爱才的人,即便是郭嘉说过这样的话也没有当回事。可惜天妒英才,曹操大败袁绍后,郭嘉就因为得病死去了。纵观郭嘉的一生,年轻有为,他的建议能够给曹操很好地思考,帮助曹操取得战争的胜利。

若是郭嘉能够活着,在赤壁之战曹操会不会赢得战争,又或者不会输得那么凄惨。那么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会不会改变,这一切都是我们的猜想,谁也不知会是什么样的结局。郭嘉的英年早逝是个遗憾,曹营损失一名奇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