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2 民國的剿匪縣長——鎮安滕仲黃被譽為剿匪第一人,令土匪心驚膽戰

藤公仲黃,字竹村,河南人氏。從小剛直敏學,很有才幹。民國十三年(1924年)滕公被提拔為陝西周至縣執事,周至縣山大溝深,土匪眾多。滕公執掌周至縣三年,多方奔走籌措糧餉,組建民間武裝,掃清了匪患,被省府推舉為關中剿匪第一人。

民國十六年(1927年)九月,滕仲黃被任命為鎮安縣長。當時的鎮安縣正值漬害嚴重,糧食絕收糧價飛漲,一斗米價格甚至達到萬錢。同時,陝西境內軍閥混戰政權更迭頻繁。時常有遊兵潰匪流入鎮安境內,民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鎮安縣有鎮嵩軍部分駐軍,共有三千人,每個月鎮安縣要負擔駐軍所需糧餉要三萬餘元。滕仲黃思前想後日夜焦慮,覺得民眾已經負擔不起鎮嵩軍的糧餉。思慮再三,滕公向鎮嵩軍司令修書一封,盡數陳述鎮安人民的疾苦,並託人以家財賄賂鎮嵩軍司令之幕僚,幾度曲折坎坷,終於調走了駐鎮安縣的鎮嵩軍。

誰知道鎮嵩軍一走,鎮安縣境內立刻土匪橫行,光天化日就敢殺人放火攔路搶劫。其中以盤踞在縣城南部劉東如為首的數百土匪危害最為嚴重。有人寫詩為證:“鎮安匪盜狂,槍彈無情傷;雲暗花垂淚,日愁鳥飛翔。”

滕縣長上任伊始,立即整頓各鄉的民團武裝,裁撤冗員,增添槍炮;他事無鉅細,身體力行,不過半年的時間,鎮安縣的治安情況煥然一新。

民國十七年(1928年)四月初,匪首劉東如聽說縣城存放了不少徵集來的錢糧,就糾集各路匪徒1000餘人,準備偷襲縣城。滕縣長提前得到密報,立即召集縣城保安隊及各鄉團練,在縣城南五里廟溝口處設伏。四月五日拂曉,當劉東如率領一眾土匪大搖大擺地進入包圍圈中時,伏兵四起;保安隊和民團佔據地利優勢,自上而下痛擊土匪。一直從早上廝殺到日落時分,土匪死傷慘重,四散潰逃,抓獲匪首劉東如等數十名,於四月二十日在縣府門前梟首示眾。

九月初,柞水縣土匪李青山糾集潰兵散匪500餘人,佔據柞水縣城,自任縣長,徵糧派款,土匪的勢力迅速向鎮安縣擴散。柞水縣長逃到鎮安,懇請滕縣長協助剿匪。滕公慨然曰:“鎮安、柞水唇亡齒寒也,柞水危而鎮安隨之”。九月二十五日,滕公調集鎮安縣南、北、中區團練一千二百人,並親自帶隊馳援柞水縣。二十七日,滕縣長匯合柞水各鄉民團共有二千餘人,乃分派團丁四面圍城,鼓舞聲勢。匪眾一時不知虛實,見民團人多勢眾就一鬨而散,柞水縣城得以解脫困境。

經過藤縣長的幾次剿匪,鎮安縣境的各類土匪個個膽戰心驚,紛紛流竄出鎮安。鎮安縣境內民生得到了休整,人民生活逐漸趨於平靜。各鄉士紳感謝滕縣令的勤於民政、剷除匪患事蹟,捐資刻“滕竹村德政碑”立於縣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