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图史春秋】为何称霸的是楚庄王,而不是武王和成王?

纵观整个春秋战国,楚国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巨无霸,从春秋霸主的非晋必楚,到战国一统的非秦必楚,楚国一直保持强大。

那么早就强大的楚国,为什么在雄才大略、对外扩张气势汹汹的楚武王和楚成王时期不能称霸中原,反而在低调的楚庄王称霸呢?

楚武王和楚成王也有称霸的资本:

辽阔的疆域,整个南方都被楚国征服;强大的军事实力,中原诸多国家臣服;占领了铜绿山,拥有象征着实力的丰富铜矿。

楚武王的功绩

楚武王(公元前740年—公元前690年):称王,灭权,三次伐随,征伐绞、罗、鄖、邓等国,拓地千里。

可以说楚武王是一位非常有魄力有血性的君主,在楚武王时期,楚国疆域扩张很大,已经是疆域最辽阔的国家,军事实力也非常强大。

为什么楚武王不能入主中原称霸呢?

1.楚武王弑君夺权,僭越称王,践踏周礼,文化礼仪为中原国家所不耻,中原国家从内心都鄙视楚国这个蛮夷之地,更别说是尊称它是扛起仁义大旗的霸主了。

2.楚武王时期,楚国和中原之间还有数十个大大小小的国家,尤其是以申国为首的汉阳诸姬,依然封锁了楚国入住主中原的通道。

3.楚武王在位时中原还没有出现霸主,周王室勉强维持自己的号召力,中原各国也没有遇到蛮夷山戎的进攻,暂时还不需要一个霸主来维持新秩序。

【图史春秋】为何称霸的是楚庄王,而不是武王和成王?

楚武王在位时疆域图

楚成王的功绩

楚成王(公元前672年—公元前626年):灭弦、黄、夔等国,伐徐、陈、宋等国,称雄中原,疆域主要向东南和东北中原方向拓展,楚成王也是野心勃勃的君主,在位时吞并众多诸侯国,疆域更加辽阔,而且时刻怀有称霸中原的野心。

楚成王为什么不能称霸中原呢?

1.还是践踏周礼,随意吞并诸侯国,让中原各个诸侯国产生的不是敬服而是恐惧。

2.礼仪文化相差太大,与中原国家格格不入。楚国无信无义,奸诈重利,为了利益可以随时背叛弑杀,为中原各国所不耻。

3.楚成王在位期间,中原出现了齐桓公和晋文公两任霸主。第一次企图入主中原,却被齐桓公纠结的诸侯八国联军吓退。第二次入主中原,被晋国为首的诸侯联军在城濮之战中大败,迫使楚国暂时放弃了北进,国家陷入混乱。

【图史春秋】为何称霸的是楚庄王,而不是武王和成王?

楚成王在位时疆域图

楚庄王的功绩

楚庄王(公元前613年—公元前591年):灭庸、麋等国,伐陈、郑、宋等国,与晋国的邲之战中大获全胜。饮马黄河,问鼎中原,会盟称霸,疆域主要向西北和东部扩张。

【图史春秋】为何称霸的是楚庄王,而不是武王和成王?

楚庄王问鼎中原的启示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讨伐靠近中原的“陆浑之戎”,大败陆浑之戎后,陈兵洛水,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并且野心勃勃的向王孙满问周王鼎之轻重。王孙满回答:“在德不在鼎”。

楚庄王终于明白,楚国要称霸不仅要有强大的国力和军事,还要有先进的文化、仁德信义,还要维护周礼,获得中原国家的认可,才能称霸中原。

【图史春秋】为何称霸的是楚庄王,而不是武王和成王?

楚庄王迅速撤回示威的军队,回国后励精图治。一方面任用孙叔敖改革变法,国力蒸蒸日上,楚国国力已不可同日而语。另一方面学习中原的文化习俗,按照周礼的要求来规范自己和楚国上下的行为,以下是楚庄王值得称道的一些举动:

1.全面学习中原的礼仪礼节,楚国外交官在外交场合熟练的使用诗经。

2.郑国朝晋暮楚,反复无常,楚庄王讨伐郑国,俘虏郑国国君后,将士们要求杀掉,楚庄王却仁义的赦免了他。

3.陈国内乱,楚庄王兴兵讨伐,占领陈国后并没有吞并陈国土地,而是迎回太子帮助陈国复国。

4.在晋楚争霸战中的邲之战中大获全胜,晋军混乱,楚军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止戈为武。

5.晋楚战争楚国终于战胜,各将军建议用晋军人头建设“京观”,以供楚国人炫耀观赏,纪念这次胜利,楚庄王觉得这违背仁义之举,坚决反对。

连孔子都盛赞楚庄王:“贤哉楚庄王”,认为楚庄王是春秋时期少有的仁义之君,更是孔子思想文化中理想的君主。

楚庄王称霸中原


【图史春秋】为何称霸的是楚庄王,而不是武王和成王?

楚庄王推行仁义,学习中原文化,维护周礼,深受各诸侯国认可,中原各国不在把楚国作为蛮夷之邦,而是深情地拥抱楚国进入华夏文明大家庭,此时楚国称霸已经是势在必行。再加上良好的外部形势,中原首霸齐桓公去世三十多年,晋文公也去世十多年,中原各国都没有像楚庄王那样雄才大略的君主。

终于公元前597年楚军北上伐郑,挑战晋国霸权地位,晋国出兵救郑,在邲之战中楚军大获全胜,一举称霸中原,诸侯皆臣服。于是先祖楚武王和楚成王没做到的,在楚庄王身上做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