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有书法家说:“练习书法如果不临帖,练再多也白练”,为什么呢?

大圣福来借人说理


临帖是我每天的必修课,在刚刚临完《张迁碑》今天任务的这个时候,让我也来说一说关于临帖的话题吧。临帖是学好书法的不二法则。我从2013年开始学习《张迁碑》,至今临了多少遍我不知道,但每天都在临。我的书法老师说,要想把一本碑帖学好,在掌握正确笔法的前提下,至少通临100遍以上。以下我就以我的第一位书法老师为例,说说临帖的重要性和方法吧。

我的第一位书法老师廖炳智老师。廖老师原先是柳州市二十八中的美术老师,书法科班出身,书画都有一定的功底,在业余时间坚持学习书法,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一位真正的书法家,当他把自己的书法作品拿出来给这位书法家看的时候,书法家却当面否定了他并告诉他,他的笔法不对并建议他学书法是要跟随老师的,他这种自以为的闭门造车似地自学只会南猿北辙,在书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出于对书法的执着和热爱,廖炳智老师于1998年毅然辞去公职,只身来到北京向当代隶书名家刘文华求教。正是这份勇气成就了廖炳智老师。1998年一2008 年,不经一番风霜雪,哪来梅花扑鼻香?十年磨砺,功到自然成,廖炳智老师终于在书法上有所造诣,获得了累累硕果:书法作品获中国第四届书法最高奖,兰亭佳作奖(楷书);书法作品获第五届中国最高奖,兰亭佳作奖(隶书);书法作品入选第五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书法作品获第九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奖;书法作品获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提名奖;书法作品入选首届全国册页书法作品展;书法作品入选第六届全国新人新作书法篆刻展;书法作品入选首届全国篆书作品展;书法作品入选"福文化"全国名家书法邀请展;书法作品入选中国宝鸡首届"翰墨石鼓"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廖老师之所以取得这样出色的成绩,和他的正确学习方法和坚持临帖分不开的。廖老师每天临帖,从前不带学生的时候每天至少6小时以上,学生多了之后,因为要教学所以临帖的时间不一定保证6小时,但也是坚持临帖。他教我们的临帖方法有三种:

第一种对临。这种方法就是把你要学习的碑帖打开,看着字帖,一个字一个字的临。对临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准确地把握字型,这也是是我们平时说的,把字写得好,写得像,就是写得跟碑帖一样,尽量接近碑帖,越接近,越像,我们就算过关了。这是在字形上的把控。

第二种背临。这种方法和我们平时背书差不多,也就是把碑帖合上,根据记忆,把碑帖上的字一个一个地默写出来。这个就比对临有了一定的难度,这个就要有个记忆的过程了,而且还不能死背,死记,这个时侯就要有一点自己的方法和技巧了。

第三种意临。这种方法算是临帖的最高境界了。那就是熟读碑帖,对临,背临之后,对碑帖烂熟于胸,了然于脑,然后,放下碑帖,此时写下的字或许不会和碑帖一模一样,但味道还是那个味道但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与个性。

好吧,以上方法我也在践行当中。书法也是一种修行,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也一直在路上,愿我们一起前行……








千叶书院祝秀老师


我是初学者,但同时也是临帖受益者。练字三年半,我感受到了认真临帖的好处。我认为字帖就是一位老师,临摹字帖的过程就是向老师学习的过程。老师讲的知识,学生不认真学怎么能交出满意答卷呢?不按字帖练字,等于把错题重复写千百次,没任何意义。

我的一些朋友看我练字有进步,纷纷买笔墨学习起来,也常常发照片我给看。这其中就有不按字帖练字的人。有些是不用心读贴,随心所欲抄字帖的。也有会读贴却带着批判意识练字的。并且振振有词:我觉得字帖某个字或笔画,写的不漂亮,所以不想这么练!

后来我也思考这个问题,书法家在写字时的确可能有不完美的地方。但大多数时候是我们的审美观问题。就拿服装款式来举例吧,三十年前的衣服现在看很土,可是六十年前的款式却又流行回来了,循环往复。所以对待字帖也是这样,不能用当下审美标准去评判它,用尊重的态度进行学习,时间久了,自会发现它的不寻常。如果永远都是满足于自我眼光,这和坐井观天有何区别呢?

临摹是分为几个阶段的,初学就是追求形似,不仅是结构像,更要细节像。而要细节像,就必须研究其笔法,笔法正确才能正真做到形似。每个书法家都有自己独到的结构笔法及章法奥秘,认真临帖就是解开奥秘的钥匙。书法是需要传承的艺术形式,临摹前人优秀作品等于站在巨人肩膀上,何乐而不为。

到目前为止通过三年半的学习,我主要临摹过三本字帖,最开始是《灵飞经》练习两年多、然后是文征明《草堂十志》、最近开始王宠《游包山集》。认真临帖让我受益良多。


墨淡花开


书法艺术是中国独特的文字书写艺术,所谓艺术,他不单单的是写字,字的结体美,形体的成形,也是几千年智慧沉淀集存的成果,不是一代两代人能完成的,我们习字有了临帖之路,可不走弯路,便捷,速达目标!临帖,要从形似,到神似,这要求我们,从结字形体变化,到运笔方法,用心体会,达到意在笔端,运笔自如,出上等作品,

临帖的选择,要临古帖,它是经过时间检验的,今人近代之帖,不可取。正可为,取其上,得其中,临其中,得其下,所以取其高古,也未必得其精髓,

初字分布,但求平正,即能平正,务追险绝,即能险绝,复归平正,通汇之际,人书俱老。,

书法作品,是写字结体的升华,是艺术,,

所谓艺术他涵养许多!浓,淡,干,湿,大小错落有致,布白,虚实,这是要文化内涵的,正可为,功夫在字外了。

创作文字,是要求有情,传神,正能量!




中阳寺河山


稍有书法常识的人都知道,临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但每天又能坚持做到多少呢?那么克服书法学习中的不临帖就是很突出的一个首要问题。要知道,很多不入流的书法爱好者,其作品难以进步的根本原因,不临帖占大头,更有甚者,本身毫无根基,却标榜个性,大写特写,尽情展示,精神虽可嘉,殊不知被业内贻笑大方。

这里,我们综合分析不临帖的三个主要理由:

一、太懒惰。理由再多,说到底就是懒;

二、非真爱。觉得无聊、枯燥、没意思;

三、太主观。过多的个性与主见太强烈。

实际上,这三者可以说是相辅相成,但也有实质上的不同。懒是人的天性,是人性很正常的一面,但对待学习书法,如果懒,说的毫不夸张一点,就是完蛋,一无所成。但从懒也透出一些问题,为什么懒?是真的懒,不想学,还是贪玩?(尤其是少儿)还是觉得没兴趣?这就过渡到不临帖的第二个理由上了。很多人觉得学习书法很枯燥,无聊,没意思,特别是就着墨水和碑帖来回临摹,是多枯燥的事啊!

其实,从简单意义上的学习书法,到知道临帖重要性,本身就是一个过程,简单的学习书法,自己写,抒情达意,也是一种乐趣,到了临帖的时候,说明是对书法的又一种感悟,上了一个台阶、甚至是对自己审美观有了新的理解。临帖带给学习书法者确实很多启迪,有的人在临帖的路上飞跃了,有的人倒下了,有的人固定不前了。说明临帖确实是学习书法很关键的一面,觉得枯燥无味而不临帖的人绝对是错误的。

书法家常说,看帖十遍不如临帖一遍,由此可见临过程是一种实践操作,一种转化,一味地看帖,只会提高眼界,往往最后会造成眼高手低,严重者还会养成心高气傲的脾气。而临帖实际上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枯燥,深入进去,其实是很快乐的。

造成不临帖现象的最后一个原因,事实上始终贯穿在不临帖现象的当局中,那就是过多的个性与自己武断的主见,这种毛病,是临帖不扎实的一种明显表现,或者是看帖不准的一种直观下笔,继而心生出所谓个性的笔病,可能当时自己还觉得那是自己创新的好的一面,殊不知如果按照帖的标准一定会更好。

真正的临帖高手,可以做到复制,大家几人能够做到。当然临帖也有多种方法,比如实临,意临,背临等,但临临之间一定是循环渐进的,没有准确的实临功夫,想做到意临,只会是自欺欺人。

所以,谁都有一万个不临帖的理由,但要知道,那并不能叫书法。











长江山水画


学书法如果从来都不临帖,是一定会走大弯路的!等到自己回过头来慢慢认识到真的须要老老实实从正规的临帖学起的时候已经有点迟了,以前花了多少精力和时间,所做的一切练习都是无用功、白练了。不但没有收获,还练坏了手势和习惯,要纠正错误就恐怕难了!凡不临帖还自以为“天才”的人眼中看不着中华文化艺术的辉煌发展史,也不知道中国书法发展的来龙去脉,心中不知敬畏传统先贤的人都鼠目寸光、坐井观天的人,试问这样的人怎能虑心地学好书法呢?

学书法如果不从临帖学起,从何学起呢?从自己的所谓“非凡的天赋”学起吗?中国书法不是三几个人、三几个圈子群体的人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创造出来的,是经过千百年来无数艺术家和广大劳动人民一步步从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楷书和行书一路演变和发展而创造出来的。中国书法凝聚和闪耀着历代先贤们的智慧光芒,处处散发着翰墨书香和魅力。。。

因此,临帖学书是永远推不倒的定律,是学书者特别是初学书者的不二选择。初学书法必须经过临帖入门,这是唯一的入门途径。第一步是按照自己的真实兴趣和爱好选择好一种适合自己学习的字帖,沉下心来按步就班地认真从笔划、单字等学起,不要老是三心二意、朝秦暮楚,努力走正走好第一步最重要,不要盲目倚赖自己那似是而非的“小聪明”,自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百倍,完全可以走出一条“捷径”省却了一段刻苦临帖的时间,如果以这样的侥幸心态来入门自学书法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样的第一步就已经走差,已经滑入了“江湖体”之列了,也就是说一开始就遇见了“瓶颈”,不可能再走第二步、第三步了,建议此人还是选学别的领域的专业吧,勉强学书法也是无用的!

其实历代先贤为我们留下的宝贵墨迹、技法和理论知识让我们在学习书法的各个阶段得以及时的借鉴和指引,这已经是最大的“捷径”了,如果我们弃古人的成就而不顾,反而要重新独自走那艰难的茫然无边的暗淡无光的道路,岂不成了“大蠢才”?中国书法艺术在全世界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和特色,英语等外文字体无法对中国书法冲击,书法与绘画不同,绘画尚有西方美术的影响和比较,但中国画独特的神韵气格有引领未来世界美术发展的可能,国画能“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扬长避短(西画不擅汲纳中式元素)。。。

能写出超凡脱俗的书法作品的名家大师都不会轻视临帖的作用,他就算名成利就影响八方了还不断临帖、读帖、跟古人交流、比较,每一笔每一字探究古人笔意,欣赏古人的高妙境界,一幅一幅的研究其章法布局和整体神韵格调等等的形成,汲取有益的营养,掌握其要领,进而引发自己再进一步突破和创出新境界。所以临帖和读帖在学习书法及整个书法创作阶段中都起着相当大的作用。题中所说“练习书法如果不临帖,练再多也是白练”这句话成立,说得有道理。。。我以上拙见希望对初学书法的人有用,谢谢你们阅读!

梦幻画派创始人陈展鸣

二O二O年二月二十三日


陈展鸣


作为一个多年书法创作的书法家,我认为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临帖是历代书法家一致公认的学习书法的必经过程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一、练习书法的同时,可以按照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顺序学习欣赏名家作品,使自己的书法眼界开阔起来。二、通过对帖子中字的大小,长短,宽窄,粗细,方圆、斜正之

章法与技法等进行研习,避免自由发挥,避免养成随意坏毛病,导致无缘走进书法艺术的殿堂。三、临帖如能达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再根据自己的特点选取其中适合自己的部分,获取笔法、获取墨法、获取章法,获取其风格;还有临帖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思考比较记忆的过程。长期坚持下去,循序渐进,消化吸收,真正把各家的长处融会到自己的作品中来,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四、如果仅仅作为书法爱好者来讲,通过临帖才能够让自己的书法作品像模像样,像样的书法作品会使自己心情愉悦,从而增强学习书法的浓厚兴趣,大家都知道,良好的心境才是兴趣爱好的“保鲜剂”。





张根喜GX


我是雨夜构想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我基本上同意书法家的说法,练习书法不临帖基本上实在做无用功。

为什么说基本同意书法家的说法呢!就是还会有一种特例产生,那就是有一种人天赋秉异,无师自通,对书法有很强的感悟能力,不必临帖只要看上几眼就已经烂熟于胸,完全不必临帖也可以挥洒自如。当然这只是个例,我们要说的还是普遍的大多数人,大多数人是没有这种天赋的,所以练习书法还是要临帖。

不但要临帖还要背帖,这些都是必要的功课,可以说缺一不可。不临帖不叫练习书法,只能叫练习写字。没有技术的支撑,练习的再久也只是在练习,进步缓慢不说,还有可能失去对书法的初心。什么是书法的初心呢!那就是一颗秉承古法的心,既然已经不临帖了,那就一定不能掌握先辈给我们留下的技法,这种技法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书法的初心。

一旦抛开字帖自行练习,还会出现一个后果。就是不知道自己的字体出自何处,也就是所谓的专家们说的,练的再多也是白练。练习书法的人讲究每一字每一笔都有出处,脱离字帖以后你的每一笔都不知来自哪里。这就是脱离了大众的范畴,离开了群众基础,以后的路极其不好走。或许有些人可以不临帖,就能把字写到大师级水准,更有甚者到达了开宗立派的境界。这样的奇才是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的,所以,既然没有开宗立派的本事,还是老老实实的回到临帖这条路上来吧。

专心致志的练习临帖,不要有非分只想。书法练习没有捷径可以走,唯有专注学习。


雨夜构想


这个是书法中的共识问题,但是圈外的人大多不赞成。但凡提到书法,临帖是不可少的步骤和环节,简单点说「书法是学出来的,不仅仅是埋头苦练」。刚才说到圈外,就是不学习书法的人,他们的思想是只要字好看就是高手就是书法家。写字和书法不同,写字是技巧,书法是文化。

再聊一下为什么临帖 :

就像我们做人,要向品格高尚优秀的人学习一样,我说的这类人当然是公众认可的人物。书法中的字帖碑帖都是文化遗产,是书法历史上的上品,我们需要从中学习汲取营养。书法中说的「取法乎上」就是说的就是要学习经典字帖,你可以借鉴今人的学习方法,但最好是临写古人的法帖。

当然,如果不在书法范围内探讨,写字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啦,公正清晰足以够用了。真正的学习书法,还是要对这个文化有敬畏之心。

自己的一点体会,不妥之处请见谅!





枫墨园


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可以说是书法领域、书法教育传承方面具有指导性的论断。

正如我们从小到大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是要首先学习前人已经创造出来的知识成果,其根本就是学习客观的原理、方式方法形成一种个体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

学书法也是一样的,书法字文字产生以来(我们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殷商的甲骨文)已经有几千年历史,先后产生了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种主要书体。大大小小的书家数之不尽,碑帖也是满目琳琅。书法的内涵非常之丰富。

问题当中提到了“书法”,所以要理解和明确什么是书法?要对书法的内涵和概念加以发掘,才能很好的去理解“为什么联系书法一定要临帖”。我认为,综合上面所提到的,书法的概念首先是书法史,就是文字、书法艺术产生产生、变化发展的总的历史过程。那么历史的演进归根结底是人在推动着的,这里必须还要强调人在这个历史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就是人的活动。所以书法的第二层含义我认为就是在这个总的历史过程中由历朝历代众多书法家学习创作实践活动以及实践创作活动而产生的他们的优秀作品,这个优秀的作品就是今天展现在我们眼前、印在书上、陈列在博物馆里的碑帖。有篆书的碑帖,楷书的碑帖、隶书的碑帖等等,篆书的碑帖有《石鼓文》、秦丞相李斯《绎山碑》、唐代李阳冰的《三坟记》,隶书有婀娜多姿的《曹全碑》,隶中大草《石门颂》、《华山碑》,楷书,草书,不胜枚举……

所以一定程度上书法艺术这个概念就是整个书法史,就是所有书家和他们碑帖的总和,就是张三的碑帖1+碑帖2+碑帖3+李四的…,

所以我们要练习或者说要学习书法艺术,就是要探求历史,接近书法史。就是要首先学习古人,系统的学习继承他们的优秀的作品,探究里面的笔法(用笔的方法、规则)、章法(每种书体布局的方法、规则)、精神面貌、格调气质,其他的都不能称之为书法,可能只能叫做用毛笔在用自己不自觉的、潜意识的方法写汉字,没有继承性很难达到书法艺术的领域和高度,最后附上一些优秀的作品照片,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槐庵


说得非常对!学习书法如果不临帖,只是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写,这样的练习无疑于等于自&杀。

陈新亚临习金文作品

因为每个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也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习惯。这种风格不需要学习,这种喜欢也不要训练,是与生俱来的,但是绝大多数的风格都不具有审美意义,也不具有普遍性。大众无法有效解读。就像每个人的声音一样,也是独一无二的,但要成为歌唱家,同样需要正确训练,他们的发音才能满足歌唱的需要。学习书法也一样,只有通过临帖,向古人学习,把古人成熟的艺术之美与具有普遍性的审美标准都置换到我们自己的身体里来。然后通过不断的练习与强化,使得我们的书写的东西也具有审美意义和认知普遍性。

陈新亚章草作品

其次学习书法临帖是向优秀的传统学习,向经典学习。只有通过对古人优秀法帖的临摹学习,书法学习者才有可能掌握书写的技能技巧,如结字、用笔、章法、布局等等都需要在这种学习中才能有效掌握。随着技能技巧的不断娴熟,我们还要关注墨色的浓、淡、枯、湿、润、燥,线条的长、短、粗、细、曲、直,这些细节都需要我们通过对古人范本的正确临摹、学习,才能有效掌握。不可能自己随意练习就能产生的。如果没有古代法帖作为练习范本,那么我们所有的练习都是在强化我们所固有的缺点和不良习惯。越努力练习,就越强化我们的缺点,最后就变成缺点却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突出,一无是处。

陈新亚读书笔记手稿

最后也只有经过对古代优秀法帖的临摹学习,我们才能感知作品的风格特点、精神气韵。然后潜移默化、谙熟于心。然后不断体察、总结,在我们自己的创作中,我们的作品也会产生审美情趣、具有艺术感染力。古人有价值的东西就变成了我们自己的东西,也变的有审美价值。

陈新亚章草作品

我是无心斋苦果,专注书画艺术欣赏与鉴定,欢迎同道一起交流,共同进步!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