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阮籍的狂放不羁,是对礼法的蔑视,还是对时代的控诉?

引言

在中国历史上,魏晋时期的文人一直是风流的代表,他们不畏权贵,不被礼法所约束,有着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独特的道德追求,也让魏晋时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令人神往的文化大发展时代。这种独特气氛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结构息息相关,在魏晋时期,士族文化正在逐渐兴起,世家们掌握了大量的教育资源以及政治资源,而魏晋名士们也大都出身于名门,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了解。

阮籍的狂放不羁,是对礼法的蔑视,还是对时代的控诉?

魏晋文人形象

而与此同时,中国的政治形态和政治伦理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连续的朝代更替都是通过权臣篡权的方式完成的,这让当时皇权的合理性受到了比较大的质疑。由于这些名士对于篡权建立的朝代都不是十分信任,因此他们中的不少人纷纷放弃了入仕的念头,过起了寄情山水的生活,阮籍就是其中一位。

阮籍作为后来竹林七贤中的前辈,既没有像嵇康那样愤世嫉俗,也没有像山涛那般身居高位,他在官场中谋生的同时,又不攀权附贵,保持着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和思维方式,成为了那个时代亮丽的风景。而阮籍这种独特的行为方式,却很有可能是其在那个混乱时代的妥协。

阮籍的狂放不羁,是对礼法的蔑视,还是对时代的控诉?

魏晋时期名士阮籍



年少才名满天下,不羁才俊不为官

阮籍在魏晋时期出生在官门世家,其父亲阮瑀在曹魏时期曾经担任过政府中的丞相掾,因为其出色的政治表现而名满天下,阮籍因此在年轻的时候也接受了比较好的教育。但是在当时普遍流行的儒家文化之外,阮籍对于道家文化更加情有独钟,对于《老子》、《庄子》都有深刻的理解。而且阮籍在年少的时候就表现出了自己不羁的一面,他热爱学习,但是却不是一味苦读,而是根据自己的心情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在他想学习的时候,他甚至可以几个月不出门,但是他也可以出去游山玩水,忘情玩乐,多日不归。

阮籍的狂放不羁,是对礼法的蔑视,还是对时代的控诉?

阮籍热爱音律,喜欢弹琴

除了学习之外,阮籍还热爱弹琴,长啸,做事不拘泥于礼法,给世人留下了放浪形骸的印象。因此也有一些人认为阮籍为人痴狂,后来可能难有成就。但是阮籍的族兄每次见到阮籍都会感叹其才能,这才让其他人重新审视阮籍,并发现其过人之处。此事在《晋书》中有如下记载:

"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当时阮籍曾经跟着自己的叔父前去东郡,兖州刺史王昶之前听说过他的才名,希望能够与其见面,但是在见面之后,阮籍却不发一言,王昶感觉阮籍深不可测,便不再求见。在此之后当朝太尉蒋济听说阮籍有能力,便想征辟他为自己所用。

听说此事之后,阮籍便上疏向蒋济解释自己不愿为官的原因。他说之前子夏,邹子等人都值得其他贤明的君主访求,而自己的才能远不如之前的前辈,而且形容不足为官,希望蒋济不要再征召自己了。蒋济在起初接到文书的时候,还觉得阮籍是在谦虚,但是之后蒋济派人去迎接阮籍的时候,却发现阮籍已经离开了,这让蒋济勃然大怒。

阮籍的狂放不羁,是对礼法的蔑视,还是对时代的控诉?

魏晋重臣蒋济

而此事引起了阮籍身边人的警觉,他们认为阮籍不应该如此和政府作对,便鼓励他前去为官来缓和其与政府的关系,阮籍也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但是在为官的时候,阮籍的身体一直不是特别好,经常辞官回乡。在曹爽辅政的时候,曾经希望阮籍能够做自己的参军,但是阮籍以身体不适为借口,拒绝了这一请求。在不久之后就发生了高平陵之变,人们都称赞阮籍出众的政治眼光。

但其实阮籍对于曹爽的拒绝可能并不是因为他看出了曹爽的衰势,而是其自己本身已经对政治失去了信心。当时的名士有不少在投身政治之后,都没有好的下场,他们的结局也对阮籍造成了极大的打击,这可能也是阮籍不愿意出仕的重要原因之一。

阮籍的狂放不羁,是对礼法的蔑视,还是对时代的控诉?

曹爽画像

轻纲常却重情义,名士的率性人生

在司马氏掌权之后,阮籍虽然不愿意再进入仕途,但是为了家族,他还是接受了政府的征辟,入仕为官。但是阮籍与其他混迹于官场的人不同,他并不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只想求一个闲职,了此余生。

因此阮籍曾经用醉酒为借口拒绝了司马昭的求亲,之后他又向司马昭请求,说自己曾经去过东平,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司马昭听说之后,便将其派遣到东平担任地方官员,来满足他的要求。

阮籍的狂放不羁,是对礼法的蔑视,还是对时代的控诉?

阮籍借醉酒拒绝了司马昭的提亲

在到达东平之后,阮籍就改变了当地相府的布置,破坏其高墙,使得内外得以相望。之后阮籍又在东平推行相对宽松的管理政策,使当地得到了有效的治理。从阮籍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摆官员架子的人,能够做到与当地的人民平等地相处,这在提倡封建礼教的魏晋时期是十分难得的,这也体现出了阮籍对于传统礼法的抗拒。

还有一件事更能体现阮籍的这个特点,当时有一个人杀死了自己的母亲,这件事传到了阮籍的耳朵里,让其十分震惊,令他说出了"杀父乃可,至杀母乎?"的言论。这样的说法在讲究传统纲常的封建时代无疑是大逆不道的,在那种文化氛围中,父亲的地位明显是高于母亲的,因此周围听到此言论的人都责怪其说错了话。

阮籍的狂放不羁,是对礼法的蔑视,还是对时代的控诉?

真性情的阮籍是当时礼教的挑战者

但是阮籍却向他们解释到,禽兽知道自己的母亲,却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因此经常出现杀父的情况,因此杀死父亲是禽兽的行为。然而禽兽们却不会杀死自己的母亲,这个人杀了自己的母亲,难道不是禽兽不如吗。众人在听到阮籍的解释之后,都表示心悦诚服,也没有人再指责其食言了。此事在《晋书》中有如下记载:

"有司言有子杀母者,籍曰:'嘻!杀父乃可,至杀母乎!'坐者怪其失言。帝曰:'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可乎?'籍曰:'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众乃悦服。"

其实阮籍自己是一个十分讲究孝道的人,因此说出杀父乃可的时候,并不是其对于孝义的漠视,而是对于传统礼教的反抗,希望人们能够在注意对父亲尽孝的同时也能关注自己的母亲,这在当时是十分难得的,也显示出了阮籍不受时代束缚的一面。

阮籍的狂放不羁,是对礼法的蔑视,还是对时代的控诉?

阮籍画像

青白眼分憎恶,少臧否显束缚,潇洒名士的时代局限

阮籍作为当世名士,虽然行为方式不拘泥于礼教,但是其思想深远,言论富有思想,得到了当时人们的敬重。阮籍对于朋友也有自己的评价方式,他有一项独特的技能,在见不同的朋友的时候,阮籍会用不同的眼色与他们交流。他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人的时候,就会对他们翻白眼,只有遇到自己欣赏的人的时候,才会用正常的目光与之交流,因此也留下了"青眼有加"这个成语。此事在《晋书》中有如下记载: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阮籍的狂放不羁,是对礼法的蔑视,还是对时代的控诉?

魏晋文人形象

阮籍虽然有这样的习惯,但是他却不敢在平日里随意品评人物,凡是有人向他询问对某人的看法的时候,阮籍都闭口不言。阮籍这样的举动有两种解释:

  • 其一是当时晋朝刚刚建立,政治氛围比较紧张,一旦自己的言论引起当权者的不满,那么很有可能给自己,甚至自己的家族带来灾难。因此阮籍虽然做事洒脱随性,但是这样的事情毕竟不是只牵扯到自己,所以他也会有一定的顾虑。
  • 第二种解释则是阮籍为人平易近人,虽然自己有独特的价值判断,但对于其余的价值观也有一定的尊重。毕竟阮籍不像嵇康那样狂傲,而这种对于文化多样性的包容与尊重也是魏晋时期文化能够得到大发展的重要原因。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能看到阮籍的行为在当时还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的,其儿子阮浑也十分羡慕自己父亲的生活方式,想要效仿他。但是阮籍却说他绝对不能这样,并希望其入仕,由此可见阮籍也知道自己的作法并不为世俗所容,在那个年代中想必阮籍还是会感到孤寂的吧。

阮籍的狂放不羁,是对礼法的蔑视,还是对时代的控诉?

阮籍的行为和追求导致了竹林七贤的出现



结语

自从魏晋南北朝以来,潇洒风流便被视为一种文人的最高境界,在人们看来,当时的名士们能够从黑暗的政治斗争之中脱身,寄情山水,清谈哲学,是文人高尚情操的集中体现,成为了隐士们的偶像。但实际上虽然他们都有出世的情怀,但也都受到了那个时代的压迫。

就像阮籍,作为当时的名士,他有着善良的情怀和强烈的斗争精神,他看到了传统礼教对于人们的压迫和束缚,因此他成为了当时与礼教传统对抗的先锋。但与此同时,他也能深刻认识到自己能力的不足,因此他只是自己做这些逾矩的事情,却不强求其他人效仿,就连自己的儿子想要学习自己,他都予以禁止,由此可见其对于现实的清晰认知。

而且作为名士,阮籍的一生都过得相对谨慎,他不敢对他人妄加议论,这显然也是其做出的妥协。不过阮籍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向我们展示出了其优秀的品格与高尚的气节,堪称千古名士。



参考文献

1《晋书》

2《世说新语》

3《资治通鉴》

文章内容为本号100%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