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大清國是誰玩完的?慈禧:這個黑鍋不應該我一個人背


大清國是誰玩完的?慈禧:這個黑鍋不應該我一個人背


說到大清王朝的覆滅,人們自然想起那個兩次垂簾聽政,把持大清朝政並登上權位最高峰的女人——慈禧太后。

都說因為慈禧的瞎搞,不顧大清垂暮之力,一味貪圖享受,弄得大清國烏煙瘴氣,最終留下一個爛攤子丟給了孤兒寡母,她死了,大清也完了。

大清朝的覆滅,慈禧固然有責任,但是這個“大罪”,不應該她一個人來承擔。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大清國上下的那些官員,難道就沒有責任?在慈禧之前的咸豐和同治兩個皇帝,就沒有責任?慈禧自己的侄子兼外甥的光緒皇帝,難道就沒有責任?

我們先來捋一捋慈禧太后與道光、咸豐皇帝、同治皇帝、光緒、宣統的關係

慈禧是道光帝的兒媳婦,是咸豐皇帝的貴妃,咸豐皇帝有記載的后妃共有18位,其中皇后三位,兩位是死後追封的。皇貴妃兩位、貴妃兩位、妃四位、嬪四位、常在三位。咸豐皇帝的皇后:孝德皇后、慈禧太后、慈安太后。

同治的母親是慈禧,兩人是母子關係。

光緒的母親是慈禧的親妹妹,光緒的父親是愛新覺羅奕譞(醇親王,道光帝第七子)。

也就是說,光緒既是慈禧的侄子,也是她的外甥,兩重親戚關係。

至於慈禧與宣統皇帝的關係。一句話:親外甥。因為同治是咸豐(道光四子)的兒子,光緒是醇親王奕儇(道光七子)的兒子,宣統是光緒親弟弟載灃的長子。 溥儀的祖父奕譞的嫡福晉葉赫那拉氏,為慈禧皇太后胞妹。溥儀的母親蘇完瓜爾佳氏是慈禧的養女。奕儇過世時,載灃8歲,因醇親王“世襲罔替”而承襲為醇親王。載灃承襲醇親王后,18歲開始在朝廷上效力,後任閱兵大臣。慈禧懿旨將心腹權臣榮祿之女,又是慈禧認作養女的蘇完瓜爾佳氏,指配給載灃為嫡福晉。

自同治皇帝開始,慈禧太后可以說把晚清的幾個皇帝,實際上都控制在自己的手裡。

因此,所有人都認為,大清王朝之所以覆滅,完全是因為慈禧惹的禍。大家之所以會這麼認為,也不是沒有道理。

畢竟慈禧一手把持朝政,卻不是為了天下百姓著想,而是為了自己的享受,怎樣才能讓自己過得更加舒服。

於是用銀子大修園林,為自己的生日幾經折騰,鋪張浪費。

可是,憑藉她一個女人,真的能夠敗光一個朝廷嗎?

顯然有些懸乎。事實上,清朝的覆滅並不是慈禧一個人的錯。其實從乾隆皇帝還在的時候,清朝就已經開始衰敗了。

乾隆皇帝自稱十全老人,早期確實有所作為,可是晚年的施政,可以用“糊塗”兩個字來概括。濫用權臣,閉關鎖國,這兩件事就足夠導致大清國力的衰敗。


大清國是誰玩完的?慈禧:這個黑鍋不應該我一個人背


到了嘉慶皇帝手上,大清朝國庫空虛,武力不振,鴉片開始進入中國,並在權貴之間開始流行。

嘉慶皇帝是個智力平庸的人,拿下了權臣和珅,是他一生最出彩的地方,儘管他努力施政,可是大清並沒有起色。

道光帝接下的,是千瘡百孔的大清,在位期間,整頓吏治,整釐鹽政,通海運,平定張格爾叛亂,嚴禁鴉片,力行節儉,勤於政務,但其才略有限,社會弊端積重難返。

眾所周知,古代皇帝幾乎都面臨著挑選皇位繼承人的困擾,畢竟這事關王朝延續與億兆黎民,不可不慎重。所以不僅要選出才德兼備的皇子,還需四肢健全、身體健康、耳聰目明。唯有如此,繼任者才可以擔當起統治天下的重任。

道光皇帝在選接班人的時候,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並沒有將皇位交給才能卓越的皇六子奕訢,而是遵照祖宗家法,給了身有殘疾且資質平庸的皇四子奕詝(咸豐皇帝)。大清國失去了一次難得中興機會,失去了一根救命稻草。

咸豐皇帝上位後,也一度整頓吏治,重用漢官,平定起義,抗擊英法,但是他的身體不行,根本幹不了皇帝這種高強度的工作。要知道,他的老祖雍正皇帝,勤於政務,每天批摺子都批到後半夜,這才有了乾隆王朝的大好江山。

身體不行,幹不了怎麼辦?那就便宜了身邊的人——那個對政務感興趣的懿貴人(慈禧),慈禧在批摺子的時候,享受到了權力帶來的快感,就像吸毒一樣上癮了。

不得不說,慈禧在處理政務上,還是有一套的,讓地方辦團練鎮壓太平天國,減少朝廷的負擔,就是她給出的主意,是以咸豐皇帝的名義頒發的詔令。這一詔令立竿見影,咸豐一看,不錯,乾脆交給她去辦,自己樂得逍遙自在。

但是女人終究是女人,在處理政務上有不到之處,可是她聰明,不懂的地方可以學,而且很快就把帝王之術學到手了。

大清國從此控制在了慈禧的手裡,長達幾十年。

咸豐死後,朝廷主要分為三股政治勢力:其一是顧命大臣勢力,其二是帝胤勢力,其三是帝后勢力。慈禧勾結奕訢發動北京政變,除掉了顧命大臣,牢牢抓住了權力。但是她是個女人,沒法學武則天那樣登基,怎麼辦呢?不是自己有個與咸豐皇帝的兒子嗎?正好繼位,自己和東宮太后一起垂簾聽政。


大清國是誰玩完的?慈禧:這個黑鍋不應該我一個人背


同治皇帝六歲登基,到十八歲親政,這十二年間,都是坐在龍椅上當傀儡,期間所有的政務都是慈禧辦理的,慈安太后只有點頭的份。不得不說,慈禧還是有些手段的,帝王之術運用得爐火純青,把大清朝處理得不錯。

清政府依靠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先後平定陝甘回變,同時興辦洋務新政,清朝後期出現了一個政治穩定的時期,史稱“同治中興”。

“同治中興”其實是慈禧的功勞,她也知道要改革,所以支持洋務運動。

慈禧一看兒子長大成人了,就想還政,讓兒子來管理大清,可是同治皇帝犯了一個錯誤,不該和母親的關係鬧得那麼僵。他從小就生活在母親的高壓之下,過得很鬱悶,什麼事情都是母親做主,他連半個不字都不敢說。好容易親政了,終於可以揚眉吐氣放開手腳大幹一番了,可是他並不急於施政,親政的第一件事,就是殺了備受慈禧寵愛的太監安德海。安德海九歲的時候就淨身入宮,因為自己腦袋瓜機靈,又能及時捕捉到主子心裡想的什麼,所以慈禧和咸豐皇帝都非常喜歡他,安德海在皇宮裡人五人六的,有時候不把同治皇帝放在眼裡,偶爾還告一下同治皇帝不安心讀書偷偷出宮遊玩的黑狀,所以同治皇帝恨他。

由此可見,同治皇帝小心眼,沒有帝王的廣闊胸襟,不管怎麼說,安德海那麼做,是出於對大清的忠心。(實際上,安德海除了賣弄一下權術,貪汙一點銀子外,並無太多的過錯,罪不至死。更何況,有他陪著慈禧,整日開心,慈禧也懶得過問朝政),如果同治皇帝抓住安德海違規的把柄加以利用,進而取悅慈禧,而不是借丁寶楨的手殺掉,那麼,大清的歷史也許會改寫了。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慈禧見同治皇帝授意丁寶楨殺掉安德海,女人的妒心使她變得瘋狂,也不管什麼兒子不兒子了,你不讓我好過,我也不讓你好過。不但收回了權力,而且控制兒子的私生活。在這種情況下,精力無處發洩的同治皇帝只能出宮發洩,後果就是染病而死。

同治皇帝的悲哀,就悲哀在他的小心眼上,如果他大氣一點,凡事多考慮一下,多一點忍耐。大清朝也會改寫。

還是那句話,歷史沒有如果!

同治皇帝一死,光緒皇帝繼位,他四歲登基,照樣是兩宮太后垂簾聽政,他同樣是一個傀儡皇帝,大清朝的權勢在慈禧的手裡。

區區一個女人,能夠應付那麼多勢力,而且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這些老謀深算的傢伙,以及那些親王牢牢控制住,其心計已經登峰造極。

大清國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壓在了光緒皇帝的身上。光緒皇帝比同治皇帝好一點點,這一點點就在於他對慈禧的忍耐上,你要管我的私生活,我沒有意見,你要幫我處理朝政,我也沒有意見,反正,你說什麼我都同意。

光緒一天天長大,終於到了親政的年紀。


大清國是誰玩完的?慈禧:這個黑鍋不應該我一個人背


在這種情況下,慈禧看到了希望:光緒是個好孩子!得了,把權力給他吧,我也該歇歇了,有李蓮英整天陪著,也不乏悶。

反正交代了一句,國事交給你了,但是遇到重大的事情,你還是要告訴我一聲。

光緒也很聽話,早請示晚彙報,弄得慈禧非常滿意。

光緒也勵精圖治,要當一個好皇帝,所以在得到慈禧同意之後,與一些變法的人走得很近。(慈禧是支持改革的,也同意變法,要不然,光緒根本沒有與康有為梁啟超等人見面的機會)

在這裡,不得不說維新派人士的出發點是好的,他們所提倡的維新條款,也都讓慈禧看過並徵得認可。

所以維新開始了。

不料康有為等人認為光緒皇帝作為大清的皇帝,不應該處處受制於後宮老女人慈禧,必須設法把真正的權力抓到手,必要的時候發起宮廷政變,囚禁慈禧。

光緒當然不敢那麼做,但是康有為等人很快聯繫上了手握重兵的袁世凱,認為只要能夠得到袁世凱的支持,則大事可成,為此,光緒皇帝還秘密幾次召見袁世凱,制定了一系列圍攻後宮的計劃,來了一場豪賭。不但給了袁世凱密詔,還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交給了袁世凱。

可是他們忽略了袁世凱的為人,忽略了袁世凱與榮祿的關係。

幾個維新黨人和年紀輕輕的光緒,哪裡能夠玩得過老謀深算的慈禧呀?光緒皇帝的這場賭博,註定是輸的。

就這樣,大清復興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就這麼失去了。

如果光緒一直忍著,熬到慈禧死去,那時候,權力歸在他一人身上,他想怎麼做都行。可是他操之過急。

所以,大清滅亡的罪名,其實不該慈禧一個人扛,他們幾個也有責任啊!

(大家如果覺得我講得有道理,支持一下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