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会泽为什么被称为“钱王之乡”?是有钱吗?

看看云南


会泽之名,源于境内金沙江、牛栏江、小江、以礼河等数水汇合而得名。

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堂琅县,属犍为郡。

隋朝属恭州地。

唐初设唐兴县。

南诏置东川郡。

大理国设东川大都督。

元代为东川路。

明朝时为东川府。

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隶云南省,开置会泽县驻巧家,翌年迁到钟屏。

民国二年(1913年),裁东川府,改名东川县;1927年又复会泽县。1947年属曲靖专署。

新中国后改属昭通专署;1958年10月撤会泽县并东川市;1964年12月恢复会泽县,改隶曲靖地区至今。

会泽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金沙江东岸、曲靖市西北部,地处东经103°03′~103°55′、北纬25°48′~27°04′之间。东邻宣威市、贵州省威宁县,南与沾益县、寻甸县毗邻,西接东川区、巧家县,北与鲁甸县接壤。县境东西最大横距8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38公里,国土面积5854平方公里,山区占95.7%。县城钟屏镇,海拔2120米,距曲靖市区254公里,距省会昆明273公里。会泽县历史悠久,遗存丰富,街区集中成片,古城传统格局和风貌保存完整,历史地位突出,2013年5月18日国务院同意将会泽县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上的会泽被封为“天南铜城”,以铜矿资源的开发、冶炼、京运而著称。保存完好的明朝开炉纪念币“嘉庆通宝”乃世界最大最重的金属古钱币,已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因此会泽也获得了“钱王之乡”的美誉。


坦荡并非没烦恼


我们先来了解下会泽。

会泽位于云南东北部乌蒙山主峰地段的会泽县,建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建元年间,是云南1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因铜矿的开采和冶炼而绵延3000多年的铜商文化闻名遐迩。

会泽,曾分布着大大小小数十座矿厂,各矿厂所开采的铜矿,初冶成锭后,将其送往县城大铜店(耐火材料厂)集中,再由大铜店分发于各路,人背马驮至水运船上,经昭通直往泸州,入长江进瓜州,经大运河直抵北京。

清军入关后,首先在工部和户部设立“宝源”和“宝泉”两个中央造币厂,这两个造币厂铸造了清代历朝钱币。清代云南是铸钱重地,清政府在云南设立了一系列的铸钱机构,以维持清政府的货币流通和财政,清代云南的铜还运至四方铸钱。

清雍乾时期,会泽设有新、旧“宝云”两个铸钱局,这是仅次于北京中央铸局的“中国第二大铸钱局”。铸造后来,这两个钱局改称“宝东钱局”,铸造钱币前后历时200多年,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

会泽铜业在清廷国家财政金融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会泽铸钱的鼎盛时期,设炉70座,年铸币44万串。炉头、匠役1500人。正所谓“一山宝气钟千古, 四野炉烟绕万年”。

乾嘉时期,东川府年铸币为4亿枚。清朝后期的每个中国人几乎都使用过会泽宝云铸钱局铸造的铜钱。清朝人手里的铜钱,一半来自会泽。

另外,保存完好的明朝开炉纪念币“嘉庆通宝”乃世界最大最重的金属古钱币,重达41.47公斤,已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因此会泽也获得了“钱王之乡”的美誉。


走走转转


会泽,是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云南九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秦汉时期为古夜郎地,汉代设堂琅县,唐代置唐兴县,明代置东川府,直到清才定名为会泽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熟悉会泽古城的人大都知道,这片青瓦绿苔下,不仅仅是云南历史的见证,更是那个年代商贸货资云集于此的盛况留痕。这里鲜有民宿、酒吧,甚至想找一个娱乐休闲的地方都显得格外奢侈,但只要你来过会泽古城,无需细心,你也会发现专属于这座古城的与众不同……在0.92平方千米的会泽古城核心区及近郊,坐落了十二省的八大会馆,九府厅州县的八小会馆,二十二座规模较大的宗教性庙宇,加上大大小小的各类庙宇、宗祠,共计一百零八座。
由于矿冶业的兴旺,会泽一度吸引了赣浙桂川黔等地商贾云集,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铜文化和会馆文化。如今的会泽古城建筑基本保持了会馆盛行年代的古朴风格,现代的新建筑并不多,新建筑也倾向于与旧建筑的统一,古辕门内外一片暖融融的古意,廊檐的油彩被夕阳照得透亮,人们好像千百年前的样子,不慌不忙的从辕门口进进出出,一声声不尽相同的吆喝响彻街头巷尾……会泽,不可不谓是会馆之都,庙宇之城。
除去会馆鲜明的文化烙印,会泽也是举世闻名的钱王之乡。初到会泽,就被它那独特的街心地标给吸引住!一枚硕大的古币铜质雕塑,非常惹眼, 围绕着这枚古币布置了盆景花卉、绿植喷泉,如众星捧月般尊贵,仔细辨认外圆内方的古币上还印有四个字,即“嘉靖通宝”。

据悉,东汉时期的会泽以铸造锻打“堂琅铜洗”闻名遐迩。到了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会泽的铜、铅进入了一定规模的开采时期,这也是云南铸币的开始。为纪念开炉,特用黄铜铸造了一枚“嘉靖通宝”,堪称“钱王”。清雍正十二年( 1734),会泽成立“宝云”铸钱局时,这枚“钱王”就收藏于铸钱局“东川宝云局”。每逢佳节喜庆之日,就将这枚大通宝悬挂于牌坊中央,喜庆过后,便又将其取下收藏好。
这枚直径57.8厘米,重414千克、铸有“嘉靖通宝”的开炉纪念币,不论从直径和质量上都堪称世界古金属钱币之最,是世界上最大、最重、最厚的古钱币。在此之前,江苏省江阴县的“咸丰重宝”、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太平天国的“圣宝”大钱,号称最大、最重的古钱币,但无论直径、重量、铸造历史都不能和“嘉靖通宝”相提并论。钱王之乡的美誉也正是因这枚“ 嘉靖通宝”开炉纪念币而得名。

目前位于公园中心广场上的“嘉靖通宝”大钱币街心地标建筑,便是在原型的基础上放大39倍而成,高22.62米,重7777公斤,还有一道120米长的彩虹桥,从嘉靖通宝的方孔中斜穿而过。


看看云南


会泽称“钱王之乡”,因藏有“ 嘉靖通宝”开炉纪念币而得名。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于云南造钱,是云南铸币的开始。为纪念开炉,特用黄铜铸造了一枚“嘉靖通宝”,堪称“钱王”。清雍正十二年( 1734),会泽成立“宝云”铸钱局时,这枚“钱王”就收藏于铸钱局“东川宝云局”。每逢佳节喜庆之日,就将这枚大通宝悬挂于牌坊中央,喜庆过后,便又将其取下收藏好。

“嘉靖通宝”为圆形方孔铜钱,直径58厘米,重41.50千克,厚3.70厘米。币面铸“嘉靖通宝”四字,每字边长7厘米,对读,为魏碑书体。“嘉靖通宝”堪称世界金属币之最,是世界上最大、最重、最厚的古钱币,国家一级文物,实至名归的世界“钱王”。在此之前,江苏省江阴县的“咸丰重宝”、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太平天国的“圣宝”大钱,号称最大、最重的古钱币,但无论直径、重量、铸造历史都不能和“嘉靖通宝”相提并论。2002年6月18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颁发证书,认定“嘉靖通宝”为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嘉靖通宝”外圆内方,浑厚朴拙、古意盎然。“嘉靖通宝”反映了会泽乃至整个中国铜业的辉煌历史。“嘉靖通宝”是会泽明清时期冶铸技术、经济文化发展及交流的实物,是会泽铜开采、冶炼、鼓铸的“说明书”。

通宝,旧时中国钱币的种名称,始于唐代,以后历朝历代沿用。历代天子登基,往往改铸铜钱,在“通宝”前面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铸于币面,烙上王朝的印记,作为昭告天下的标志。从出土的铜钱看,东川府制钱铸有“通宝”二字的有“乾隆通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咸丰通宝”“同治通宝”“光绪通宝”“宣统通宝”“民国通宝”等。



    孔雀寨子


    会泽是滇铜的最大集散中心和铜产品加工与铸币中心。可以说,会泽的历史,就是一部 3000年开采、冶炼、鼓铸、运铜的历史。


    会功夫的小会计


    历史上的会泽被封为“天南铜城”,以铜矿资源的开发、冶炼、京运而著称。保存完好的明朝开炉纪念币“嘉庆通宝”乃世界最大最重的金属古钱币,已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因此会泽也获得了“钱王之乡”的美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