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9 用精神分析指導育兒,做成熟父母

導語:精神分析是一門非常深刻的心理學系統,它既根植於對人類心理疾患的臨床工作,也根植於對兒童青少年的細緻觀察。所以用精神分析的理論和實現指導育兒實踐,會幫助父母更好的理解孩子,促進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智力的發育和人格養成,有效的避免錯誤教養導致的習得性問題,這在西方已經成為非常普及的思想。



一.什麼是精神分析

1.精神分析的誕生

在歐洲的維多利亞時代,道德濫用已經到了禁止思維和泯滅知識好奇的地步,而新的生產方式和經濟模式要求個體從家庭中脫離出來,尋求新的生活方式,所以舊文明壓制了人們的正常衝動,各種神經官能症高發,歇斯底里、強迫症、焦慮症、疑病症開始出現。

精神分析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心理治療的最早的方式誕生了。精神分析的創始人弗洛伊德,當時還是一個年輕的開業醫生,他對這一類的患者非常感興趣,先後嘗試用按摩、冷敷等自然療法和催眠暗示進行治療,但是效果都不太理想,直到在一次治療中,一位女士對他說:“請不要碰我,你只聽我說就好了!”於是,精神分析就在這個時刻誕生了。

用精神分析指導育兒,做成熟父母

西格蒙德·佛洛依德(1856-1939),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創始人。

2.傾聽是相遇的開始

也許您會問,為什麼說精神分析的誕生是在這個時刻呢?因為這是傾聽的開始,在這個時刻之前,弗洛伊德做的是治療、矯正和教育,而從這個時刻開始是真正不帶色彩的傾聽。正是這樣的傾聽讓來訪者有機會慢慢打開自己的內心世界,正是在這樣的傾聽中開始建立安全、信任的關係。親愛的朋友們,您有真正被傾聽的經驗嗎?您有能夠傾聽朋友和家庭嗎?您真正不帶個人評價和期待去傾聽父母和孩子了嗎?

用精神分析指導育兒,做成熟父母

傾聽是精神分析的開始


3.為什麼要了解精神分析

如果您去問任何一個大學生,老師和網上推薦的大學生必讀書目裡有哪些?他肯定在第4本或第5本回答是《夢的解析》,很多大學生的案頭上都放著這本書,儘管他(她)不一定能讀懂。

如果您問,20世紀科學領域最偉大的人是誰?那麼有三位猶太人肯定會位居前三甲,愛因斯坦、馬克思和弗洛伊德。愛因斯坦以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顛覆了我們對物理世界的認知,科技因此而實現能級跳躍;馬克思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顛覆了我們對社會的認知,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工人的權益、女性地位因此而改變;而弗洛伊德以對無意識的探索徹底顛覆了人類對自己的認知,文學、藝術、電影、人們生活觀念因此而改變。

二.精神分析對科學育兒的闡明

要想用精神分析的方法養育出智力發展良好人格健全的孩子,首先要深刻精神分析貢獻給人類獨一無二的思想有哪些:

第一點關於無意識的科學探索

什麼是無意識呢?通俗一點說,無意識就是人類的精神系統裡不可能知道但又存在著的事實(真理)。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精神系統就像浮在海里的一座巨大冰山,意識只是能看到的海面上的部分,更大一部分是無意識,正是這些無意識真正決定我們的心理行為乃至命運。

用精神分析指導育兒,做成熟父母

意識與無意識,使得復發的決定,是與否


比如,您會發現很可能你喜歡的對象有著某些共同的特徵,而這些特徵和父母某些方面非常相似,或者很可能您經常會做同一個夢,這個夢一定和某些已經發生但是又記不起來的事情有關,至於為什麼如此重要的事情又會被遺忘,這正是正是精神分析要探索的問題。

我曾經接待過一位年輕的女士,她因為不堪失戀的痛苦來尋求幫助,這位女士很漂亮,多才多藝,家庭條件和工作都很錯,但是感情的路總是不順,她不斷地重複一句話:“為什麼每次喜歡上了都會被拒絕。”我觀察她的身形和麵容,也有一種莫名的感受——彷彿她身上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被拒絕的“味道”,我們都不知道為什麼有這樣的“味道”,但它就是在那裡,好像在講訴著什麼重要的秘密。

於是,我邀請這位女士以房子、樹和人為主題畫一幅畫,等她畫完後我說:“您為什麼有兩個家呢?”她很驚訝:“您是怎麼知道的?這個事情我也懵,只是在我大學畢業那天,爸爸告訴我其實我是從孤兒院裡領養的,但是後來再也沒有談論過這個問題,全家人都當什麼也沒有發生過一樣。”到這裡,關於這位女士為什麼總被拒絕已經昭然若揭了,她身上那種“味道”也許是在提示一個很重要的秘密,關於她的身世之謎,她被親生父母拋棄的事實,儘管她自己已經完全記不起來了。

第二點關於衝動、幻想與文明關係的探索

人類有比較固化的生理需求和行動模式,這些模式是在文明進化過程中被逐漸規範起來的,這些模式的下面是一些能量,它們總是橫衝直撞尋找一切最快捷的方式釋放。如果您是父母一定能感受我在說什麼,一個4個月的寶寶當他餓了時會一直嚎啕大哭,絕不會因為你告訴他寶貝稍等一下媽媽馬上去給你衝奶粉而停止哭泣,而一個正常的成年男子則可以在大街上看到性感美女時控制自己的性衝動,但可能他的頭還是會不自覺地跟隨視線轉動。

這就是文明對沖動的塑造,它要求個體不能“太快樂”和為所欲為,要遵守一定的規則,這個塑造是通過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慢慢完成的,塑造過程太鬆就會導致孩子毫無規則、自我中心、散漫無禮甚至成為巨嬰或者精神病患者,塑造過程太緊往往導致孩子人生都畏懼規則、缺乏創造力、焦慮氾濫甚至自殘或成為神經症患者。

用精神分析指導育兒,做成熟父母

超越自我控制的衝動


為什麼會有幻覺、強迫性洗手、癔症性偏癱、表演性自殘這些古怪的症狀呢?當文明對沖動的塑造失敗後,幻想會發揮作用去嘗試修復衝動和文明的矛盾關係。

舉一個案例您可能就容易理解了:很多年前當我還是大學生的時候,我的一位鄰居姐姐在寒假期間找到我,請求我幫她翻譯一篇投給巴菲特慈善基金組織的求救信。她聲淚俱下地給我講述了悲慘經歷:孩子生下來就去世了,自己再也不能懷孕,丈夫因此和她離婚,然後她雙腿開始麻痺不能行走,她堅持認為是醫院在做手術時不小心損傷了她的腿部神經,所以兩年來不斷與醫院打官司但是個人鬥不過組織。

這個故事聽得我們全家潸然淚下,但是我母親的朋友,這位鄰居姐姐的主治醫生卻冷冷地告訴我們:哼!她簡直就是一個演員一個騙子,華西全面檢查了幾次,她的神經沒有任何問題,有一次我見她架著柺杖大搖大擺地過馬路,結果一輛車飛快的開過去,她見勢不對提著柺棍就往前跑,等過了馬路又一瘸一拐楚楚可憐的樣子。

我突然明白,也許她不是騙子而是患了癔症性神經症。連續的打擊突然讓生活失去了希望,整個精神系統特別是衝動被抑制了(也許原生家庭和童年經歷讓她習得一種特殊的情感隔離模式去迴避糟糕的體驗),於是無意識在通過幻想的方式尋找新的通道,雙腿的麻痺是在說——太痛苦了,我實在走不下去了。在這個案例中,這位女士以一種夢幻和神話般的方法表達著自己痛苦,這就是衝動—幻想—文明的混雜。

第三點:是關於主體的倫理學探索

精神分析堅持認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非常個性化的經驗史,對這些個性化經驗的尊重、傾聽、言說和重構是整個分析的全部過程,通過這個過程分析者不僅能夠讓困擾的症狀消失,更能夠清晰地認識自己,坦然地接納自己、形成個人風格。

在我們這個以集體主義為主導農業文明社會中,個人意志是不被允許的,百姓以馴化敦厚為主,只有一些文人士大夫有充足的權利和物質足以支撐他們去參禪論道、寄情山水。所以自古中國的文化就有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分。

用精神分析指導育兒,做成熟父母

精神的禪宗


個人意志的提倡是從新經濟形式進入和新文化運動開始的,今天,我們所處的社會已經和過去的農業文明有著根本的不同了,而過去的文化卻依然持續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個人意志的強調和對每一個主體的尊重應該成為家庭、學校、企業的基本倫理,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的意識,個體發展就會極大地受限,代際之間的矛盾和衝突也會極大的消耗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甚至阻礙整個家庭的成長,青春期的孩子所表現出的極端行為不正是這一個原因嗎?父母總是要求孩子聽話,而不尊重和鼓勵孩子獨立思考。

用精神分析指導育兒,做成熟父母

每個人的主體性都應該得到尊重


我曾經處理過一個青少年自殺的情況,父親希望孩子考公務員而孩子自己想成為一個健身教練,所以無論孩子健身做的多麼好,總是被父親否認甚至以死相逼,最後孩子用一根跳繩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所以尊重每個人的主體性,無論他(她)是咿呀學語的嬰兒,還是行為錯亂的精神病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性和經驗史,只有看到並尊重了這一點,才能說真正的尊重他人,才能說真正傾聽和理解他人。


總結:以上我們簡單介紹了什麼是精神分析以及用精神分析指導育兒首先要抓住的核心思想有哪些,尊重、傾聽、陪伴、在愛中建立規則,任何時候為孩子的發展打開一個開放的通道,這些都要求父母自身成熟,擁有獨立的人格、穩定的情緒和較高的心智化水平,能夠很好的在父母的位置上養育孩子,當然這也為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方向,即父母和孩子一同成長,這就是用精神分析指導育兒實踐的核心要義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