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城老城記憶——時光倒流話觀巷

晉城老城記憶——時光倒流話觀巷

朱和平 攝

位於晉城新市西街的觀巷,曾經和現在都是澤州古城內最為繁華的地方,特別是每逢節日,更是人滿為患、擁擠不堪。凡到過這裡的,一開始很多人都曾有過疑問:這條小巷為什麼叫觀巷?方圓數十里的百姓,一進城為什麼非要到這個地方轉一轉,看一看?

晉城古稱澤州,《澤州府志》圖考中載有澤州府治圖。其中老城的東南角有一排地名,分別為忠烈祠、明道祠、文廟、魁樓。這個圖沒有標出街巷名稱,按照圖中顯示的方位,以上的幾個地名,大概在今天的朝陽小吃街一帶。可是觀巷的名字,並不在其中。

清光緒年間的《鳳臺縣續志》有一張鳳臺縣城坊圖,其中有觀巷小街的確切位置。南起文廟,北到東大街,從南往北的地名,依次為文廟、縣學署、後學署和元妙觀。在這裡我們終於找到了和觀巷有關的一個地方,這便是元妙觀。

晉城老城記憶——時光倒流話觀巷

朱和平 攝

據《澤州府志》“寺觀”一章記載:“元妙觀在城安遠坊,宋建,內有開元銅鐘,後唐李嗣昭鑄。”這就是說,元妙觀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據《鳳臺縣志》記載,這裡最初的道觀叫“天慶觀”,始建於唐開元年間。唐代李氏皇室自稱系老子後裔,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唐代李隆基當上皇帝后,道教被尊為皇族宗教,並下令在全國各州府所在地創修道觀。澤、潞一帶曾是李隆基的避難所和發跡之地(李隆基曾在當皇帝前任潞州別駕),上黨民眾對他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晉城看到他崇尚道教,就很快建起了“天慶觀”。

宋代徽宗皇帝也同樣崇信道教,他手下有一位道教徒叫林靈素,曾經被徽宗賜號為“通真達靈元妙先生”,御筆賜之為“玉真教主”。負責道教事務的元妙先生親自到晉城視察道場建設,天慶觀自此改為元妙觀”。當時朝中有一位大書法家叫蔡京,林靈素請求他為元妙觀題字,蔡京也欣然同意。只是由於蔡京是個奸相,後人很少提及。元妙觀在這一時期進入鼎盛階段。經過歷朝歷代的增修,元妙觀的規模不斷擴大。除原有的三清殿外,到明清時期,這裡還修建有文昌帝君行祠、關侯祠、呂祖祠、三皇祠等,成為晉城老城中規模最大的一處公共建築。

晉城老城記憶——時光倒流話觀巷

朱和平 攝

古代的寺、廟、祠、觀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載體,廟會是古代商業形成的催化劑。在這條南北小巷的周圍,有祠、廟、觀五處之多,最大的為文廟建築,古代的節慶、廟會、祭祀活動常在這一帶進行。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五日為老君誕辰,當時的元妙觀都要舉行隆重的祭拜活動,法師道徒要齋戒沐浴,建道壇,誦經文,為民間信徒打醮、做道場,以祈福消災,生活平安,這裡就漸漸成了一個人流、物流、信息流相交匯的地方。明、清兩代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社會安定、商業活動頻繁,其時古澤州城廂開始發展,到清代初年,老城有六街三十巷的說法,最熱鬧的去處便是觀巷。每逢初一、十五或節慶日,前來祭祀的、趕會的,人來人往,摩肩接踵,熱鬧非凡,小商小販也雲集此地,或擺攤設點,或沿街叫賣,這樣在元妙觀西側便形成了一條商業小街,觀巷的名字大概由此產生。南京市有條小吃街叫夫子廟街,觀巷地名形成的原因可能與此類似。


可惜的是,元妙觀早已經不存在了,毀於何時,地方史志也無記載。一位搞城市規劃設計的朋友曾說,在戰亂年代以至於解放後,政府部門佔用的地方多是這些社會公共建築。據此推測,元妙觀可能就在今天吐月面粉廠的位置。這種推測也和《風臺縣續志》的城坊圖相對應。而文廟的位置,大概在今觀巷內華廈小商品市場這個地方。文廟前有一條東西小街,西起南大街,穿過觀巷,東到城牆根,清代叫文廟衚衕。文廟是觀巷最重要的古代建築。據當年住在文廟衚衕中的賀光祖老人回憶,他小時候的文廟,有十八座院落,南起文廟衚衕,北到東谷洞口,西至觀巷,東到城牆根,佔地面積很大,,每年都要行祭祀孔子和程明道等活動。可多惜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文廟北邊開始興建“模範學校”,拆毀了一些廟宇建築。“模範學校”後來改為實驗學校,實驗學校往南又拆毀了一部分原文廟的建築,建了一所女子學校,這些都是民國年間所發生的事。

日軍侵佔晉城後,拆毀了“模範學校”,改為遙拜場,取朝東方遙拜日本天皇之意,同時又拆毀了大部分文廟建築,供其操練和舉行活動。解放後,人民政府將日本人所建的遙拜場拆掉了,許多群眾大會在這裡召開,1949年晉城各界慶祝建國的群眾大會,就在這裡舉行。到後來,這裡又改成了運動場,供市民休閒健身用,這也是今天晉城許多人仍把觀巷叫作老運動場的由來。

晉城老城記憶——時光倒流話觀巷

朱和平 攝

在“文革”中,運動場的南邊修建了一個毛主席展覽館。展館在東,文廟衚衕在西,所以當時的紅衛兵將文廟衚衕改名叫“朝陽街”。到這時候,文廟已基本完全被拆除,僅剩下了觀巷臨街一點殘垣斷壁,後來城、郊兩區建人民法院時拆除了。至此,老城東南角上一個重要的文化標誌性建築,在晉城市民的眼中就永遠徹底消失了,沒有留下一絲一毫的痕跡。

就在觀巷的文脈日漸衰微的時候,它的商業氣息卻日漸濃烈。1981年,在觀巷西側的朝陽街建起了小商品市場;1988年,又改建成了朝陽小吃街,晉城的燒大蔥、炒涼粉、汆湯丸子、酸菜黑圪條、蘭州拉麵、雲南米線、河南燴麵等傳統名吃和各地風味都擠在衚衕兩旁,來城裡趕集購物的鄉下人,來晉城做生意的外地人,一入觀巷,遠遠就能聞到一股子人間煙火的香味。1986年,觀巷也被正式命名為”“觀巷市場”。改革開放以來,晉城最活躍的商業活動,怕首先是從這裡發軔的吧。從新市西街走入觀巷口,首先看到小巷兩邊修鎖的、配鑰匙的、釘鞋的、修車的打首飾的,再往裡走,賣花生瓜子的、賣衣帽鞋襪的、賣鍋碗瓢盆的、賣菸酒副食的、賣家用電器的,可以說應有盡有且價格低廉,可以討價還價,是平民百姓想去的地方,不像富麗堂皇的大商場那般嚇人。小巷間或也有肩挑車推的小商小販,“賣雞蛋”、“換茶壺底——”、“豆腐豆芽酸菜——”等叫賣聲不絕於耳。也有流浪藝人沿街拉著胡琴或吹著嗩吶,或嘹亮或幽怨的旋律在觀巷上空迴盪,這一切世俗的音符匯在一起,溫暖過多少市民百姓和過往行人的身心,同時也渲染出一種濃濃的市井生活的溫馨滋味。

晉城老城記憶——時光倒流話觀巷

朱和平 攝

觀巷在變,幾年不見就變一個樣,但唯一不變的,是晉城老百姓對它深深的牽掛情懷。但願晉城的觀巷在未來的日子裡,能像北京的王府井、南京的夫子廟、太原的柳巷一樣,走出沉重與灰暗,走向繁華與靚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