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破甲弹在二战和冷战中使用不广?

抽烟喝酒和烫头


实际上“RPG”、反坦克导弹等都是也是属于破甲弹(破甲原理),不过我想题主说的是炮射破甲弹。至于炮射破甲弹使用不广泛的原因只能是相较于穿甲弹而言,毕竟穿甲弹是坦克炮最主要的弹种,不过就此说破甲弹使用不广泛就比较片面了,要知道面对二战时期的单一装甲(非间隙装甲)坦克,破甲弹的毁伤效果比穿深较高的次口径穿甲弹好很多(冷战时期的破甲弹厚度也超过了次口径穿甲弹的穿甲厚度,不过要面对采用间隙装甲的坦克正面有些吃力)。破甲厚度比全口径穿甲弹的穿甲厚度也要高。

二战时期的众多短管坦克火炮都配备有破甲弹,四号坦克最普遍,当然88mm炮的反坦克炮也有这种弹种,多用途炮弹替代榴弹是一种趋势。

炮射破甲弹的效用在二战时期还是比较多的,穿甲弹的动能穿甲效果在中小口径火炮上在经历一系列坦克战以后逐渐替换为较大口径的火炮,但是除了使用高炮弹支援步兵外,一般破甲弹还用于远距离杀伤敌人的坦克装甲车辆和步兵。远距离使用破甲弹与破甲弹毁伤形式有关,只要命中它的金属射流射穿的装甲厚度没有多大折扣,是坦克火炮发射穿甲弹远距离穿甲能力衰减的替代弹种,是不可替代的弹种之一。当然今天的主战坦克也装备有尾翼稳定破甲弹,不存在说不广泛一说。此外二战还有多种便携反坦克火箭筒,在非常近的距离实施偷袭,能够有效毁伤坦克和杀死里面的乘员。美军的“巴祖卡”和德军“铁拳”最为出名,在东南亚战场上我国的远征军也曾使用过巴祖卡火箭筒。而德国方面后来装甲部队不够用,不得不靠士兵或者大量平民携带铁拳火箭筒来充当反坦克工具,造成双方极大的伤亡。

破甲弹的破甲厚度远超穿甲弹的穿甲厚度,即便不使用串联战斗部,只要攻击主战坦克侧后也是极具威力的炮弹。尾翼稳定破甲弹具有较高的初速,效用比较丰富,反坦克、打击工事及轻装甲软目标非常有效。

不过破甲弹也有它自己的缺点,在二战时期的破甲弹口径是比较小的,炮弹初速与榴弹差不多,使用形式也几乎一致。一般的短管坦克炮会携带不少的破甲弹用于反坦克或是毁伤工事打步兵,这时的破甲弹要用于远距离反坦克只能是静对静射击才有战果,对远距离(1000m以上)移动目标的打击几乎不可能。而且使用破甲弹还受地形影响,丛林、森林的坦克战使用破甲弹的可能就更少,因此坦克战就很少有战果,也正是题主猜疑的使用不广。

在破甲弹出现后不久碎甲弹也在冷战中发扬起来,这种炮弹兼具了远距离毁伤效果没有大的衰减而且对掩体工事的破坏能力还要优于破甲弹,特别是对“苏联钢”制造的卵型炮塔特别有效,跳弹的几率变得极小(有跳弹也是魔法,除非是间隙装甲未能毁伤),不过还是破甲弹要更广泛一些,毕竟破甲弹的破甲能力也在不停更新,尾翼稳定破甲弹的初速远远高于碎甲弹,反坦克能力并不是很不堪。而碎甲弹似乎替代了坦克炮携带的榴弹,成为少数军队的主力弹种之一。

反坦克导弹也是应用了破甲弹的原理,因此在“攻顶”方面是坦克最大的威胁。


如果破甲弹使用不广为何当今还要更新坦克炮使用的炮射破甲弹呢,当然对付敌方的步兵要使用炮弹打击也不可能要使用脱壳穿甲弹打吧!因此部分国家用破甲弹和碎甲弹替代了坦克炮的炮射榴弹。也正是如此坦克与敌人交火时一定有破甲弹被使用。局部的地区战争大多是不对称的战争,几乎只有“两伊战争”比较能够说明炮射破甲弹的作用并不弱。

恐怖分子和中东地区的民兵武装偷袭坦克一般有钱用反坦克导弹,没钱用"RPG",某些直接送的我就不谈了。



穿甲弹的作用一直都是反坦克,而破甲弹的效用实际上比穿甲弹要好,至少绕侧偷袭摧毁坦克还是能够做到的,与大部分轻型坦克(使用115mm口径以下火炮的轻型载具)作用差不多,毕竟轻型坦克没有正面击毁主战坦克的能力是不会去送的。使用破甲弹打坦克时找机会攻击侧后完全没问题。反观弹芯细长的脱壳穿甲弹反步兵摧毁软目标的能力非常差,完全不及破甲弹的杀伤能力。再者主战坦克也正是需要装备破甲弹有效摧毁敌人的软目标,尽可能保证自身侧后安全和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

最早的坦克是为步兵开道,突破堑壕战僵局的,而今武器多样化也没有改变坦克需要杀伤步兵的基本任务。

未来破甲弹也不会被淘汰,反坦克导弹多是破甲战斗部,与破甲炮弹的原理一致,这也会大大巩固破甲弹的地位。穿甲弹是坦克最主力的弹种,不会淘汰,地位也不会降低但是绝对不代表破甲弹存在的意义只是辅助弹种,坦克最先应用于战场时榴弹也曾是坦克的主力弹种不是吗?反步兵今天依旧存在啊。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客矢解


破甲弹 HEAT(High-Explosive Anti-Tank)破甲弹又称空心装药破甲弹,是以聚能装药爆炸后形成的金属射流穿透装甲的炸弹。也称聚能装药破甲弹,是反坦克的主要弹种之一。

破甲弹是基于门罗效应开发的化学能反装甲弹种,将锥型中空的装药 (常见药型还有半球型、喇叭型等) 在距离装甲板一定高度的位置起爆,以聚焦的高温高速射流击穿装甲板并对人员器材进行杀伤,因此也常称为锥型装药、成型装药、中空装药、聚能装药。通过合理设计装药形状和炸高(理论上的理想炸高为直径五倍)并加装金属药型罩,现代破甲弹的静破甲深度通常可达药型罩直径的五倍以上,破深随药型罩直径增大有所提高,但药型罩直径大于150mm时破深提高不明显。

科普完基本知识,我们看一下二战坦克主要使用什么样的火炮。由于工艺水平限制,二战坦克炮以线膛炮为主。

破甲弹用在线膛炮上威力很小,强烈的旋转会分散破甲射流,二战后发明的旋转(滑动)弹带技术解决这个问题,线膛炮才用上破甲弹。再之后,工艺水平的提高,使得滑膛炮越来越多的被使用,破甲弹的优势得以发挥。


Jeefance


破甲弹在二战中已经开始装备使用,只是反坦克炮手不喜欢使用而已。回答你这个问题,先要搞明白什么是破甲弹 穿甲弹

穿甲弹(AP)一种动能弹,通常为高密度合金材料重金属材料,依靠弹丸强度、重量和速度穿透装甲的炮弹,结构和原理可见图一图二

破甲弹(HEAT),是一种化学能弹药,又称空心装药或聚能装药弹,是利用炸药的锥型中空装药的聚能原理,在装药爆炸后形成金属射流穿透装甲.结构和原理看图三图四

破甲弹在当时有明显的缺点,最主要的是威力小!二战时期,火炮多为线膛炮,弹头为保证射击精度在空中极速旋转,破甲弹主要依靠金属射流来击穿装甲,如果使用线膛炮发射,那么高速旋转的炮弹会产生强大的离心力,对金属射流产生离散和破坏作用,高速旋转会损失70%以上的破甲威力。二战之后,在解决了弹体旋转问题后,破甲弹才大放异彩。

当时著名的反坦克火箭筒如铁拳 巴祖卡 弹头都是破甲弹,由于没有旋转的问题,所以在当时打坦克威力都不错


冬雨AK


破甲弹在二战中后期已经大量使用了。

这是最早的破甲弹发射器——PIAT,在我们的叫法叫做铁拳火箭发射器。

这是一个典型的破甲弹结构。原型出现于1940年,在1941年被拿到了北非战场上试用。在1942年开始大量生产。

德国在二战期间一共生产了11万5千具发射器。弹药生产了30多万枚。

这已经属于一个典型的量产武器了,不过当年受携带弹药数量的限制,铁拳真正取得的战果的确有限。不过由于其庞大的生产基数这个型号的武器一直到朝鲜战争还在使用。

所以说这并不是一个在二战使用不广泛的武器装备。同时,德国之外的美国也有!英国还有!


这是英国的68型反坦克枪榴弹,同样也是破甲弹。
美国的巴祖卡也配有破甲弹战斗部的。

甚至说日本的70毫米的92式步兵炮其实也有破甲弹的弹种。

当然了如果大家觉得小口径不给力,德国还有大的pak36

这是超口径的破甲弹。套在炮管外面打的。

至于为什么破甲弹应用很广泛。主要在于其技术难度相对简单,门槛较低(只要做成空心装药结构就能提高穿甲效率,当然做好还有一定困难),这就比同时期同口径的高爆弹药有更大的威力。所以各国青睐。

至于冷战期间,那W君提一个东西吧RPG。

这东西家喻户晓了吧?

也是最常见的这种就是破甲弹战斗部的。能说不广泛使用吗?

当然了在W君这里孤品不举例,再看:

结构熟悉吗?看起来小是吧,这是美国的40mm枪榴弹。

M406是杀伤榴弹,M550就是破甲弹了。

相似的各种破甲弹弹种多了去了,真不能说应用不广泛的。

课后作业:每人说出5种破甲弹战斗部的弹药。


军武数据库


破甲弹在二战后期使用很广泛。

美帝的巴祖卡火箭

德国的“铁拳”

德国的“坦克杀手”


英国的PIAT反坦克榴弹抛射器(这个发射原理比较另类,可以看这个视频 )


还有苏德双方都装备了反坦克手榴弹

苏联的的反坦克手榴弹,左边RPG-43型;右边为RPG-6型

德国的磁性反坦克手榴弹


还有各种反坦克枪榴弹,制造能力比较强的国家都有装备,

这些反坦克武器使用的都是锥形装药的破甲原理,都是破甲弹。

冷战期间各国也都大量装备了反坦克火箭,反坦克无后坐力炮,并开始大规模装备反坦克导弹,仍然都是用锥形装药破甲原理,按照毁伤方式来说都是破甲弹。

这个大名鼎鼎的就不用介绍了。


美帝的无后坐力炮


我国的红箭73反坦克导弹


锥形装药的破甲原理弹药直到今天仍然是非常大量装备的反装甲武器,所以现在各大国的坦克首上装甲,侧后装甲都加装了厚厚的反应装甲和格栅装甲,用于抵御破甲弹的攻击。甚至有些国家开始研发海军用的小口径鱼雷,都开始采用锥形装药技术在厚厚的潜艇耐压壳体上打孔,来击沉潜艇。


躺赢主要靠实力


破甲弹这种依据蒙罗效应的空心装药原理用于反装甲在二战中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啊。

先解释下蒙罗效应,这是美国科学家查理斯·蒙罗在1885年时发现的一种现象,当你将炸药放置于圆锥筒定顶点时爆炸,然后爆炸带着半融的金属射流(但不是液态,而是带有大量细碎固体金属的射流)以超过3000,甚至4000米/秒的速度向前喷射。真鸡儿狠!

然并卵的是这玩意到1939年才由瑞士人莫豪普特获得武器专利,1940年英国人根据这原理研发了68号HEAT枪榴弹

然并卵,这种早期的破甲弹装药很少,50多mm的穿深在当年来看算是步兵反装甲武器中的翘楚。但这点装药和金属射流即便是打穿了也没多少后效杀伤,而且蒙罗效应除了对入射角度比较讲究,还得有一定起爆距离。另外快速旋转的破甲弹头会导致起爆时候金属射流被旋转甩的到处都是,影响射流聚能力。

因此二战时期都在攻克破甲弹这些固有难关上,但绝对不能说二战很少见破甲弹啊?毕竟这玩意不依靠膛口动能,只讲究爆炸时射流穿甲的弹非常适合步兵

光是诸如巴祖卡、铁拳、坦克杀手、PIAT这些破甲弹武器就让单兵也能在一定距离内有效对付坦克。而一些短管坦克,比如IV号短75这类本来只能用来打榴弹的支援坦克也能用上破甲弹实行反坦克作战。

到二战末,破甲弹的穿深已经达到口径的3倍左右,到冷战更是飙到7倍。这玩意一定程度上和APCR(次口径穿甲弹)一度导致了装甲无用论(比如豹1、AMX30这种裸奔脆皮)

所以...题主的问题不成立


疯狗的轻武



二战时期,面对着已经在陆地战场称霸的坦克,各国一方面不断研发提升坦克性能,另一方面积极寻找对付坦克的有效办法。曾经饱享装甲部队“闪电战”福利的纳粹德国在1936-1939年西班牙内战时期发现了一种对付坦克的新式弹药——破甲弹,其实二战期间,破甲弹因为造价低廉、使用简单,曾在二战期间大量使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战果,直到二战后期和冷战期间,破甲弹的使用度才逐渐的降低,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分析一下。


1.到二战后期,因为破甲弹造价特别低,却可以对坦克可以造成很大的威胁,使得盟军不得不想方设法防御这种武器,美军就想到了一种简单实用并且效果奇佳的方法,就是在坦克的外面挂上一层沙包,这样可以对破甲弹起到非常好的防御作用,因为一旦破甲弹打在沙包上的时候,会提前触发引爆装置,而且沙包里面的沙子也可以减少破甲弹的威力,将其分散。 当破甲弹真正打在钢板上的时候,已经没有多大的威力了,自然也就不会对坦克造成太大的伤害了,此外还有当时苏军,采用的对策是在坦克上专门焊上了一种钢架,把钢板之类的东西放在上面,也可以减少破甲弹对坦克的伤害,这些方法在二战后期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一次美军的坦克正是使用了这种防御方式在和德军作战的时候,被德军的四发破甲弹击中,依然没有被摧毁,而且还能继续在战场上驰骋,这也导致了二战后期破甲弹的使用热度极速降低。主要是因为二战期间破甲弹用在线膛炮上威力很小,强烈的旋转会分散破甲射流,直到二战后发明的旋转弹带技术解决这个问题,线膛炮才用上破甲弹。


2.二战结束后,随着破甲弹的技术革新,破甲弹又一度危机到坦克“陆战之王”的桂冠,但是好景不长,60年代苏联在T-64坦克上发明了一种新式装甲——复合装甲。当时T-64的装甲厚度为204毫米,由三层组成,其中最外层是80毫米钢质装甲,最内层是20毫米钢质装甲,中间是104毫米的玻璃纤维板,这种类似三合板的复合装甲对抵抗破甲弹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当破甲弹穿透不同防护层时,由于防护层物理属性不同会改变弹丸或者射流的方向,甚至折断穿甲弹的弹丸。实验表明,T-64坦克204毫米的复合装甲抵挡穿甲弹的能力等同于300毫米钢质装甲,抵挡破甲弹的能力等同于600毫米钢质装甲。同一时期,其他国家也紧随苏联其后研制复合装甲。由于所选取的“夹心”材料不同,出现了英国以复合陶瓷材料为主的乔巴姆装甲和美国以复合贫铀合金为主的贫铀装甲,这些装甲的发明成为了破甲弹的克星,让坦克再一次在“陆战之王”宝座上坐稳。海湾战争中,美国曾经有1辆M1A1坦克身陷泥沼,原本因为无法移动需要就地摧毁。在承受同伴M1A1坦克120MM坦克炮连续三发命中后,坦克的复合装甲才勉强被击穿。后来这辆M1A1坦克又被装甲抢救车拖出泥潭,人们发现坦克只有瞄准器损坏,其他功能还能继续使用,由此看出贫铀装甲的防护能力实在太强。因此,破甲弹在冷战期间几乎毫无用武之地,使用范围自然也就不广了。

综上所述,随着复合装甲在世人面前展示了自身对破甲弹惊人的防护,破甲弹在二战后期和冷战期间让人们觉得没有人再使用破甲弹这种武器了,人们研制反坦克炮弹的思路也再次回归到了穿甲弹。


米曹说事


跳弹是二战时期反坦克作战时经常碰到事情,那时候的穿甲弹和破甲弹毁伤效率不高,跟存在大量的跳弹有很大关系,主战坦克的设计也通过大倾角的装甲,来增大跳弹的几率,增强防护力。倾斜为60度的主装甲不仅能使自身装甲相对厚度增加了近一倍,而且还经常引起跳弹。普通的穿甲弹打上去大多只是叮当作响,响完之后被弹开,起不了什么作用。


肌氮人


因为那时还没有发铀,穿甲弹的威力在于铀,又叫贫铀弹。


也许不易668


因为那时还没有发铀,穿甲弹的威力在于轴,又叫贫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