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破甲彈在二戰和冷戰中使用不廣?

抽菸喝酒和燙頭


實際上“RPG”、反坦克導彈等都是也是屬於破甲彈(破甲原理),不過我想題主說的是炮射破甲彈。至於炮射破甲彈使用不廣泛的原因只能是相較於穿甲彈而言,畢竟穿甲彈是坦克炮最主要的彈種,不過就此說破甲彈使用不廣泛就比較片面了,要知道面對二戰時期的單一裝甲(非間隙裝甲)坦克,破甲彈的毀傷效果比穿深較高的次口徑穿甲彈好很多(冷戰時期的破甲彈厚度也超過了次口徑穿甲彈的穿甲厚度,不過要面對採用間隙裝甲的坦克正面有些吃力)。破甲厚度比全口徑穿甲彈的穿甲厚度也要高。

二戰時期的眾多短管坦克火炮都配備有破甲彈,四號坦克最普遍,當然88mm炮的反坦克炮也有這種彈種,多用途炮彈替代榴彈是一種趨勢。

炮射破甲彈的效用在二戰時期還是比較多的,穿甲彈的動能穿甲效果在中小口徑火炮上在經歷一系列坦克戰以後逐漸替換為較大口徑的火炮,但是除了使用高炮彈支援步兵外,一般破甲彈還用於遠距離殺傷敵人的坦克裝甲車輛和步兵。遠距離使用破甲彈與破甲彈毀傷形式有關,只要命中它的金屬射流射穿的裝甲厚度沒有多大折扣,是坦克火炮發射穿甲彈遠距離穿甲能力衰減的替代彈種,是不可替代的彈種之一。當然今天的主戰坦克也裝備有尾翼穩定破甲彈,不存在說不廣泛一說。此外二戰還有多種便攜反坦克火箭筒,在非常近的距離實施偷襲,能夠有效毀傷坦克和殺死裡面的乘員。美軍的“巴祖卡”和德軍“鐵拳”最為出名,在東南亞戰場上我國的遠征軍也曾使用過巴祖卡火箭筒。而德國方面後來裝甲部隊不夠用,不得不靠士兵或者大量平民攜帶鐵拳火箭筒來充當反坦克工具,造成雙方極大的傷亡。

破甲彈的破甲厚度遠超穿甲彈的穿甲厚度,即便不使用串聯戰鬥部,只要攻擊主戰坦克側後也是極具威力的炮彈。尾翼穩定破甲彈具有較高的初速,效用比較豐富,反坦克、打擊工事及輕裝甲軟目標非常有效。

不過破甲彈也有它自己的缺點,在二戰時期的破甲彈口徑是比較小的,炮彈初速與榴彈差不多,使用形式也幾乎一致。一般的短管坦克炮會攜帶不少的破甲彈用於反坦克或是毀傷工事打步兵,這時的破甲彈要用於遠距離反坦克只能是靜對靜射擊才有戰果,對遠距離(1000m以上)移動目標的打擊幾乎不可能。而且使用破甲彈還受地形影響,叢林、森林的坦克戰使用破甲彈的可能就更少,因此坦克戰就很少有戰果,也正是題主猜疑的使用不廣。

在破甲彈出現後不久碎甲彈也在冷戰中發揚起來,這種炮彈兼具了遠距離毀傷效果沒有大的衰減而且對掩體工事的破壞能力還要優於破甲彈,特別是對“蘇聯鋼”製造的卵型炮塔特別有效,跳彈的幾率變得極小(有跳彈也是魔法,除非是間隙裝甲未能毀傷),不過還是破甲彈要更廣泛一些,畢竟破甲彈的破甲能力也在不停更新,尾翼穩定破甲彈的初速遠遠高於碎甲彈,反坦克能力並不是很不堪。而碎甲彈似乎替代了坦克炮攜帶的榴彈,成為少數軍隊的主力彈種之一。

反坦克導彈也是應用了破甲彈的原理,因此在“攻頂”方面是坦克最大的威脅。


如果破甲彈使用不廣為何當今還要更新坦克炮使用的炮射破甲彈呢,當然對付敵方的步兵要使用炮彈打擊也不可能要使用脫殼穿甲彈打吧!因此部分國家用破甲彈和碎甲彈替代了坦克炮的炮射榴彈。也正是如此坦克與敵人交火時一定有破甲彈被使用。局部的地區戰爭大多是不對稱的戰爭,幾乎只有“兩伊戰爭”比較能夠說明炮射破甲彈的作用並不弱。

恐怖分子和中東地區的民兵武裝偷襲坦克一般有錢用反坦克導彈,沒錢用"RPG",某些直接送的我就不談了。



穿甲彈的作用一直都是反坦克,而破甲彈的效用實際上比穿甲彈要好,至少繞側偷襲摧毀坦克還是能夠做到的,與大部分輕型坦克(使用115mm口徑以下火炮的輕型載具)作用差不多,畢竟輕型坦克沒有正面擊毀主戰坦克的能力是不會去送的。使用破甲彈打坦克時找機會攻擊側後完全沒問題。反觀彈芯細長的脫殼穿甲彈反步兵摧毀軟目標的能力非常差,完全不及破甲彈的殺傷能力。再者主戰坦克也正是需要裝備破甲彈有效摧毀敵人的軟目標,儘可能保證自身側後安全和殺傷敵人的有生力量。

最早的坦克是為步兵開道,突破塹壕戰僵局的,而今武器多樣化也沒有改變坦克需要殺傷步兵的基本任務。

未來破甲彈也不會被淘汰,反坦克導彈多是破甲戰鬥部,與破甲炮彈的原理一致,這也會大大鞏固破甲彈的地位。穿甲彈是坦克最主力的彈種,不會淘汰,地位也不會降低但是絕對不代表破甲彈存在的意義只是輔助彈種,坦克最先應用於戰場時榴彈也曾是坦克的主力彈種不是嗎?反步兵今天依舊存在啊。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


客矢解


破甲彈 HEAT(High-Explosive Anti-Tank)破甲彈又稱空心裝藥破甲彈,是以聚能裝藥爆炸後形成的金屬射流穿透裝甲的炸彈。也稱聚能裝藥破甲彈,是反坦克的主要彈種之一。

破甲彈是基於門羅效應開發的化學能反裝甲彈種,將錐型中空的裝藥 (常見藥型還有半球型、喇叭型等) 在距離裝甲板一定高度的位置起爆,以聚焦的高溫高速射流擊穿裝甲板並對人員器材進行殺傷,因此也常稱為錐型裝藥、成型裝藥、中空裝藥、聚能裝藥。通過合理設計裝藥形狀和炸高(理論上的理想炸高為直徑五倍)並加裝金屬藥型罩,現代破甲彈的靜破甲深度通常可達藥型罩直徑的五倍以上,破深隨藥型罩直徑增大有所提高,但藥型罩直徑大於150mm時破深提高不明顯。

科普完基本知識,我們看一下二戰坦克主要使用什麼樣的火炮。由於工藝水平限制,二戰坦克炮以線膛炮為主。

破甲彈用在線膛炮上威力很小,強烈的旋轉會分散破甲射流,二戰後發明的旋轉(滑動)彈帶技術解決這個問題,線膛炮才用上破甲彈。再之後,工藝水平的提高,使得滑膛炮越來越多的被使用,破甲彈的優勢得以發揮。


Jeefance


破甲彈在二戰中已經開始裝備使用,只是反坦克炮手不喜歡使用而已。回答你這個問題,先要搞明白什麼是破甲彈 穿甲彈

穿甲彈(AP)一種動能彈,通常為高密度合金材料重金屬材料,依靠彈丸強度、重量和速度穿透裝甲的炮彈,結構和原理可見圖一圖二

破甲彈(HEAT),是一種化學能彈藥,又稱空心裝藥或聚能裝藥彈,是利用炸藥的錐型中空裝藥的聚能原理,在裝藥爆炸後形成金屬射流穿透裝甲.結構和原理看圖三圖四

破甲彈在當時有明顯的缺點,最主要的是威力小!二戰時期,火炮多為線膛炮,彈頭為保證射擊精度在空中極速旋轉,破甲彈主要依靠金屬射流來擊穿裝甲,如果使用線膛炮發射,那麼高速旋轉的炮彈會產生強大的離心力,對金屬射流產生離散和破壞作用,高速旋轉會損失70%以上的破甲威力。二戰之後,在解決了彈體旋轉問題後,破甲彈才大放異彩。

當時著名的反坦克火箭筒如鐵拳 巴祖卡 彈頭都是破甲彈,由於沒有旋轉的問題,所以在當時打坦克威力都不錯


冬雨AK


破甲彈在二戰中後期已經大量使用了。

這是最早的破甲彈發射器——PIAT,在我們的叫法叫做鐵拳火箭發射器。

這是一個典型的破甲彈結構。原型出現於1940年,在1941年被拿到了北非戰場上試用。在1942年開始大量生產。

德國在二戰期間一共生產了11萬5千具發射器。彈藥生產了30多萬枚。

這已經屬於一個典型的量產武器了,不過當年受攜帶彈藥數量的限制,鐵拳真正取得的戰果的確有限。不過由於其龐大的生產基數這個型號的武器一直到朝鮮戰爭還在使用。

所以說這並不是一個在二戰使用不廣泛的武器裝備。同時,德國之外的美國也有!英國還有!


這是英國的68型反坦克槍榴彈,同樣也是破甲彈。
美國的巴祖卡也配有破甲彈戰鬥部的。

甚至說日本的70毫米的92式步兵炮其實也有破甲彈的彈種。

當然瞭如果大家覺得小口徑不給力,德國還有大的pak36

這是超口徑的破甲彈。套在炮管外面打的。

至於為什麼破甲彈應用很廣泛。主要在於其技術難度相對簡單,門檻較低(只要做成空心裝藥結構就能提高穿甲效率,當然做好還有一定困難),這就比同時期同口徑的高爆彈藥有更大的威力。所以各國青睞。

至於冷戰期間,那W君提一個東西吧RPG。

這東西家喻戶曉了吧?

也是最常見的這種就是破甲彈戰鬥部的。能說不廣泛使用嗎?

當然了在W君這裡孤品不舉例,再看:

結構熟悉嗎?看起來小是吧,這是美國的40mm槍榴彈。

M406是殺傷榴彈,M550就是破甲彈了。

相似的各種破甲彈彈種多了去了,真不能說應用不廣泛的。

課後作業:每人說出5種破甲彈戰鬥部的彈藥。


軍武數據庫


破甲彈在二戰後期使用很廣泛。

美帝的巴祖卡火箭

德國的“鐵拳”

德國的“坦克殺手”


英國的PIAT反坦克榴彈拋射器(這個發射原理比較另類,可以看這個視頻 )


還有蘇德雙方都裝備了反坦克手榴彈

蘇聯的的反坦克手榴彈,左邊RPG-43型;右邊為RPG-6型

德國的磁性反坦克手榴彈


還有各種反坦克槍榴彈,製造能力比較強的國家都有裝備,

這些反坦克武器使用的都是錐形裝藥的破甲原理,都是破甲彈。

冷戰期間各國也都大量裝備了反坦克火箭,反坦克無後坐力炮,並開始大規模裝備反坦克導彈,仍然都是用錐形裝藥破甲原理,按照毀傷方式來說都是破甲彈。

這個大名鼎鼎的就不用介紹了。


美帝的無後坐力炮


我國的紅箭73反坦克導彈


錐形裝藥的破甲原理彈藥直到今天仍然是非常大量裝備的反裝甲武器,所以現在各大國的坦克首上裝甲,側後裝甲都加裝了厚厚的反應裝甲和格柵裝甲,用於抵禦破甲彈的攻擊。甚至有些國家開始研發海軍用的小口徑魚雷,都開始採用錐形裝藥技術在厚厚的潛艇耐壓殼體上打孔,來擊沉潛艇。


躺贏主要靠實力


破甲彈這種依據蒙羅效應的空心裝藥原理用於反裝甲在二戰中處於發展起步階段啊。

先解釋下蒙羅效應,這是美國科學家查理斯·蒙羅在1885年時發現的一種現象,當你將炸藥放置於圓錐筒定頂點時爆炸,然後爆炸帶著半融的金屬射流(但不是液態,而是帶有大量細碎固體金屬的射流)以超過3000,甚至4000米/秒的速度向前噴射。真雞兒狠!

然並卵的是這玩意到1939年才由瑞士人莫豪普特獲得武器專利,1940年英國人根據這原理研發了68號HEAT槍榴彈

然並卵,這種早期的破甲彈裝藥很少,50多mm的穿深在當年來看算是步兵反裝甲武器中的翹楚。但這點裝藥和金屬射流即便是打穿了也沒多少後效殺傷,而且蒙羅效應除了對入射角度比較講究,還得有一定起爆距離。另外快速旋轉的破甲彈頭會導致起爆時候金屬射流被旋轉甩的到處都是,影響射流聚能力。

因此二戰時期都在攻克破甲彈這些固有難關上,但絕對不能說二戰很少見破甲彈啊?畢竟這玩意不依靠膛口動能,只講究爆炸時射流穿甲的彈非常適合步兵

光是諸如巴祖卡、鐵拳、坦克殺手、PIAT這些破甲彈武器就讓單兵也能在一定距離內有效對付坦克。而一些短管坦克,比如IV號短75這類本來只能用來打榴彈的支援坦克也能用上破甲彈實行反坦克作戰。

到二戰末,破甲彈的穿深已經達到口徑的3倍左右,到冷戰更是飆到7倍。這玩意一定程度上和APCR(次口徑穿甲彈)一度導致了裝甲無用論(比如豹1、AMX30這種裸奔脆皮)

所以...題主的問題不成立


瘋狗的輕武



二戰時期,面對著已經在陸地戰場稱霸的坦克,各國一方面不斷研發提升坦克性能,另一方面積極尋找對付坦克的有效辦法。曾經飽享裝甲部隊“閃電戰”福利的納粹德國在1936-1939年西班牙內戰時期發現了一種對付坦克的新式彈藥——破甲彈,其實二戰期間,破甲彈因為造價低廉、使用簡單,曾在二戰期間大量使用,並取得了顯著的戰果,直到二戰後期和冷戰期間,破甲彈的使用度才逐漸的降低,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下面我們就一起分析一下。


1.到二戰後期,因為破甲彈造價特別低,卻可以對坦克可以造成很大的威脅,使得盟軍不得不想方設法防禦這種武器,美軍就想到了一種簡單實用並且效果奇佳的方法,就是在坦克的外面掛上一層沙包,這樣可以對破甲彈起到非常好的防禦作用,因為一旦破甲彈打在沙包上的時候,會提前觸發引爆裝置,而且沙包裡面的沙子也可以減少破甲彈的威力,將其分散。 當破甲彈真正打在鋼板上的時候,已經沒有多大的威力了,自然也就不會對坦克造成太大的傷害了,此外還有當時蘇軍,採用的對策是在坦克上專門焊上了一種鋼架,把鋼板之類的東西放在上面,也可以減少破甲彈對坦克的傷害,這些方法在二戰後期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一次美軍的坦克正是使用了這種防禦方式在和德軍作戰的時候,被德軍的四發破甲彈擊中,依然沒有被摧毀,而且還能繼續在戰場上馳騁,這也導致了二戰後期破甲彈的使用熱度極速降低。主要是因為二戰期間破甲彈用在線膛炮上威力很小,強烈的旋轉會分散破甲射流,直到二戰後發明的旋轉彈帶技術解決這個問題,線膛炮才用上破甲彈。


2.二戰結束後,隨著破甲彈的技術革新,破甲彈又一度危機到坦克“陸戰之王”的桂冠,但是好景不長,60年代蘇聯在T-64坦克上發明了一種新式裝甲——複合裝甲。當時T-64的裝甲厚度為204毫米,由三層組成,其中最外層是80毫米鋼質裝甲,最內層是20毫米鋼質裝甲,中間是104毫米的玻璃纖維板,這種類似三合板的複合裝甲對抵抗破甲彈有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為當破甲彈穿透不同防護層時,由於防護層物理屬性不同會改變彈丸或者射流的方向,甚至折斷穿甲彈的彈丸。實驗表明,T-64坦克204毫米的複合裝甲抵擋穿甲彈的能力等同於300毫米鋼質裝甲,抵擋破甲彈的能力等同於600毫米鋼質裝甲。同一時期,其他國家也緊隨蘇聯其後研製複合裝甲。由於所選取的“夾心”材料不同,出現了英國以複合陶瓷材料為主的喬巴姆裝甲和美國以複合貧鈾合金為主的貧鈾裝甲,這些裝甲的發明成為了破甲彈的剋星,讓坦克再一次在“陸戰之王”寶座上坐穩。海灣戰爭中,美國曾經有1輛M1A1坦克身陷泥沼,原本因為無法移動需要就地摧毀。在承受同伴M1A1坦克120MM坦克炮連續三發命中後,坦克的複合裝甲才勉強被擊穿。後來這輛M1A1坦克又被裝甲搶救車拖出泥潭,人們發現坦克只有瞄準器損壞,其他功能還能繼續使用,由此看出貧鈾裝甲的防護能力實在太強。因此,破甲彈在冷戰期間幾乎毫無用武之地,使用範圍自然也就不廣了。

綜上所述,隨著複合裝甲在世人面前展示了自身對破甲彈驚人的防護,破甲彈在二戰後期和冷戰期間讓人們覺得沒有人再使用破甲彈這種武器了,人們研製反坦克炮彈的思路也再次迴歸到了穿甲彈。


米曹說事


跳彈是二戰時期反坦克作戰時經常碰到事情,那時候的穿甲彈和破甲彈毀傷效率不高,跟存在大量的跳彈有很大關係,主戰坦克的設計也通過大傾角的裝甲,來增大跳彈的幾率,增強防護力。傾斜為60度的主裝甲不僅能使自身裝甲相對厚度增加了近一倍,而且還經常引起跳彈。普通的穿甲彈打上去大多隻是叮噹作響,響完之後被彈開,起不了什麼作用。


肌氮人


因為那時還沒有發鈾,穿甲彈的威力在於鈾,又叫貧鈾彈。


也許不易668


因為那時還沒有發鈾,穿甲彈的威力在於軸,又叫貧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