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劉志勤:防控關鍵時刻,切勿“糊弄”疫情

本文大概2600字,讀完共需

3分鐘

「战疫」刘志勤:防控关键时刻,切勿“糊弄”疫情

作者劉志勤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本文刊於2月22日觀察者網。

正當全國疫情防控戰鬥高歌猛進,不斷取得新的成果之時,傳來部分監獄裡發生的“新型冠狀肺炎”的病例的消息,令人震驚和憤慨,人們有權利質問有關主管部門是否嚴格執行了疫情防控的措施,為什麼如此“草芥疫情”?

這個事件突出反映出我們的一些基層部門的幹部沒有認真嚴肅地對人民負責,沒有真正做到把關心人民的生命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而是在“糊弄”領導、“糊弄”群眾、“糊弄”疫情,其悲慘結果可想而知。

對待黨中央的指示和對待群眾的根本利益,歷來存在兩個截然不同的態度:一是嚴肅認真、一絲不苟;另外一個則是“糊弄敷衍”、虛言枉行。前者是人民的好乾部,是促進社會和諧的正能量。而後者則是經濟社會穩定的“破壞者”,應當受到輿論和群眾的譴責。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的會議中指出在疫情防控中出現的“作風漂浮”,就是指這一些“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幹部,及時把這些“病毒”清理出疫情防控隊伍,會大大有效提高整體的戰鬥力。

「战疫」刘志勤:防控关键时刻,切勿“糊弄”疫情

咬緊牙關,科學治疫

中國正在進行的抗疫戰鬥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由茫然慌亂到冷靜有序,其中經歷了許多煎熬和思考。這次疫情防控有三個特點,是過去沒有遇到的。

第一是它的“新”。這次病毒被定名為“新型冠狀肺炎”,突出了這個“新”字,它似曾相識卻又十分陌生。它的孿生兄弟以前到訪過人間,但是又尋不到它的“祖籍”在何處,這的確讓所有研究人員著急而無計可施。

第二個特點是它的“生”。人們只看到它到處橫行霸道、四處遊蕩、來無影去無蹤。中國古人常說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這個病毒面前失去了作用。人們只是用傳統和習慣的方式對它“圍追堵截”,雖有效果卻也不能趕盡殺絕,讓人頭疼。迄今為止,我們還不能完全識別它的真實面目和它的脾氣,所以不能準確對症下藥,這就給這個病毒有了囂張跋扈的機會。

目前有兩點令社會感到不安,一是由於我們人類還沒有研究出有效藥物治療此疫,凡不幸患病者只能聽天由命或靠自己免疫力,因為其它一切治療只是輔助和生命支持系統,基本要看患者本身的基礎條件。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能看到為什麼有的醫生或醫院高級人員染上此病毒,也有可能被奪走生命的緣故。這些病例加深了社會的惶恐和不安。在這個大背景下,“封城”或“圍城”就成為不二的選擇。

但是,當“封城”變為“圍城”時,人們的心態發生了不大不小的變化 ,人們逐步失去耐心,焦慮情緒開始蔓延,這對於整個防疫戰鬥會產生不利影響。

第三個特點是“熬”。當人們“苦熬”一個月後,滿以為經過兩個14天的觀察期應當進入安全狀態,以為可以鬆口氣的時候,卻又聽到專家們改口說病毒潛伏期也有24天,甚至更長時間的“潛伏期”,不少人聽到這些消息幾乎“崩潰” ,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充滿失望和恐懼。人們對這種“可能”,那種“可能”,無可奈何,不知該如何是好。

在這裡就給我們的疫情宣傳和報告提出了一個十分實際的問題:我們對疫情的嚴重性和不可預測性的解釋能否做到更加科學。因為我們對疫情的介紹與彙總,最終目的是要公眾“重視”和“關注”疫情,而不是引起公眾的“恐懼”和“害怕”。如果只是讓公眾“恐懼”,“害怕”疫情,會引起社會不安,或導致患者恐懼,產生這樣結果的宣傳就值得研究。我們在介紹和宣傳與疫情相關的信息時,切忌一切“模稜兩可”的結論或估計等含糊表述,也不可“糊弄”群眾,更不能“糊弄”事實真相。

只有用嚴肅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才能更好地擔負起”宣民”和”導民”的責任,讓社會歸於冷靜、平靜,才能理性處置疫情所帶來的衝擊。我們必須”咬緊牙關,絕不鬆勁循序漸進,科學治疫。

由於這次疫情的特殊性,和它帶給中國的衝擊很大,有的影響可能要“潛伏”多年之後才會顯現出來。它對社會結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價值鏈的重構,以及國家治理體制與機制的”再造”能力,都需要我們的認真研究。

未來可期,“報復性”消費刺激經濟發展

這次疫情防控戰鬥給我們的教訓十分深刻,越是事業興隆蒸蒸日上時,越不能忘記危機隨時會來。

中國實現民族復興大業會遇到兩個方面的敵人,一個在明處,更多的是在暗處。疫情是我們要時刻防備的“潛伏”者,絕不可掉以輕心。

由於“封城”產生的漣漪效應,許多產業關門停業。這是疫情發生初期不可避免的,也是我們必須付出的代價。真正的企業家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著眼長久與未來,“封城”不停產就是最好的選擇。中國古代軍事大師常教導人們:丟車保帥,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湖北武漢以外的地區,一面抗疫,一面復產,做到抗疫、發展兩不誤,是確保完成今年經濟發展計劃的關鍵抉擇。

這次疫情防控戰鬥給中國的經濟的影響有限,主要是在服務業的負面影響較大。首當其衝的應當是餐飲,旅遊和金融服務業,遊客稀少,需求方市場大幅度收縮,會給中國第一季度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消極影響。但是由於中央及時採取果斷措施,鼓勵復產復工可以把相關損失減到最低。

中國市場的特點是它的柔韌性很強,一般在遭遇大難之後,一定會有個大的反彈。最有說服力的例子,莫過於在文化大革命後的中國經濟由停頓轉為“解放式爆發”或“報復式反彈”,出現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經濟大跳躍。2003年SARS襲擊中國後,中國經濟同樣出現了“大反彈”,億萬公眾“報復式”消費,促進房地產業和旅遊業的迅猛發展就是另一個證明。

世界未來,還是中國

這次疫情防控雖然對中國經濟有一定傷害,但是僅僅是“外傷”、“表皮傷害”,沒有傷害中國的“元氣”和中國的“命門”。所以,中國在這次疫情結束之後,一定會出現“投資”和“消費”兩大洪流的強力“反彈”,一定會極大提高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

這場與疫情的搏鬥,對中國而言是一場“大考”。中國的出色表現和出色成績,舉世矚目,各國都在睜大眼睛看中國的舉國團結精神,和中國的高效治理能力,以及政府說到做到的承諾兌現實力是鼓舞和吸引國際投資者信任中國,迷戀中國市場的基本原因。

可以毫不謙虛的說,目前的世界上能夠賺錢的地方,能夠賺大錢的地方,非中國莫屬。這一點早就被許多西方聰明的企業家和投資家“心領神會”、“心照不宣”:投資家的樂園在中國,這個古老而時刻煥發青春,多災多難卻總能劫後重生,大放異彩的中國!

中國的未來充滿光明,當前的疫情只是幫助中國重新出發,踏上新的征途之前的“洗滌劑”,幫助中國盪滌身上不合時宜的舊規陋習,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全面小康社會”的到來!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成立於2013年1月19日,是重陽投資董事長裘國根先生向母校捐贈並設立教育基金運營的主要資助項目。

作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人大重陽聘請了全球數十位前政要、銀行家、知名學者為高級研究員,旨在關注現實、建言國家、服務人民。目前,人大重陽下設7個部門、運營管理4箇中心(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來,人大重陽在金融發展、全球治理、大國關係、宏觀政策等研究領域在國內外均具有較高認可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