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曾經被醫生判過死刑的孩子,是怎樣的一步步走過來的?

導讀:這是一篇被我在腦子裡無數次回憶的經歷,講述了我兩歲兒子的成長曆程。他從胎兒時期就遇到了各種困難和挑戰,曾經被知名產科醫生判過死刑,雖然有點誤判。這一路走來,很艱辛,但是又無比幸運,慶幸自己遇到了很多不曾見過面的好心人幫助我,也遇到了很多專業又善良的醫生給我正確的建議和指導。願我和兒子帶著這份福分,去愛這個世界。

那個曾經被醫生判過死刑的孩子,是怎樣的一步步走過來的?

每一次看到熟睡中的兒子,我都會忍不住想起過往這兩年多的生活。這個曾經被醫生判過死刑的孩子,如今在我們全家愛的滋養下,健康茁壯地在成長著。雖然斷奶後開始不斷生病,但是相比起曾經被判死刑的殘酷結果,這根本就是小菜一碟了。

這週末就是兒子陰曆兩歲生日了,看著他一天天地長大,本領也日益漸長,語言也開始進入爆發期,有時還會冒出個英文單詞,曾經差點抑鬱的老母親也開始鬆了一口氣。

想起過往的一幕幕,歷歷在目,記憶猶新,故事要從兩年半前說起。

意外驚訝

2017年7月下旬,女兒剛一歲三個多月,我還在哺乳中。那段時間是我工作最忙、也是壓力最大的時候。因為新的工作調整,無盡的瑣碎事務搞得我有些焦頭爛額,週末加班、熬夜工作是那段時間的家常便飯。例假很準時的我,那次推遲了一週還沒來,我原以為是工作壓力大、熬夜透支導致的內分泌失調,還準備和領導請假去檢查。那天週六我在單位加了一天班,下班時發現一天沒回家餵奶,怎麼感覺奶水沒怎麼多。突然腦子裡蹦出一個念頭:該不會是懷孕了吧?一般懷孕也會導致奶水減少。可轉念一想,不能吧,避孕措施都是有的。但回家路上我依然去了藥店買了幾支測孕棒,回到家一測,兩條槓出來了。當時覺得腦子一懵,怎麼會這麼詭異?明明做足了措施,竟然還能中獎。

那個曾經被醫生判過死刑的孩子,是怎樣的一步步走過來的?

第二天去了醫院進一步確認,結果確實懷孕了。接下來就和家人商量是否留下來,畢竟那段時間自己真的身心狀態都是亞健康狀態,但最終因為捨不得一條如此堅強的生命,即便設了千山萬阻竟然也能活下來,也覺得是一種緣分,冥冥中註定的一樣。但其實仍然是糾結的,擔心因為自己狀態不好,關鍵的那幾天還在熬夜,怕對胎兒不好。所以雖然決定留下來,但是順其自然,不會因為前期著床等不穩因素要小心翼翼。每天我騎著電動車顛簸上下班、有時在樓道里為了讓聲控燈亮,我也總忘記自己懷孕,會跺腳,包括一胎那會兒聽說不要抬胳膊晾衣服,我也一點都不注意了。

第一次危機

由於辦理母子健康檔案時,社區醫院需要出示B超,所以我特意去照了B超,沒想到檢查結果顯示肚子裡還有一個6-7cm大的畸胎瘤。醫生給出幾個建議,讓我們自己決定:手術切除畸胎瘤、帶著畸胎瘤冒險賭一把繼續妊娠、還是決定放棄妊娠。

當時心裡真的無比糾結,雖說我並沒做好心理準備迎接這條小生命,但更沒有心理準備失去他。醫生讓我趕緊決定,因為手術最佳時機是16周左右。醫生告訴我有的孕婦做了切除手術,保住了孩子,但對於麻藥是否對胎兒有副作用,醫生也不好說。也存在很多比我的畸胎瘤還大的孕婦,不做手術,冒險繼續妊娠,最終順利生產。但如果不做手術,一個很大的風險就是後期隨著胎兒的長大,子宮不斷增大可能會導致畸胎瘤受到壓迫,扭轉破裂,到時手術對胎兒依舊存在很大風險。我自己也查了資料,有一些媽媽也存在類似情況,但大多數都是選擇冒險帶著畸胎瘤繼續妊娠,也都很順利度過了孕期,只是少數的孕婦選擇做了手術。到底該如何選擇?我真的很糾結,一次次的找專家醫生,醫生見我一次次找她,都著急了,問我你到底做還是不做?再遲疑就錯過最佳時期了。最終我決定賭一把,帶著畸胎瘤和孩子一起繼續妊娠。

那個曾經被醫生判過死刑的孩子,是怎樣的一步步走過來的?

危機重重

儘管我平時做事風風火火,也不注意肚子裡還有一個孩子,該幹嘛幹嘛。兒子確實很堅強,三個月第一次檢查照B超,順利通過了。原本以為一切會很順利,沒想到更大的噩夢在等著我,考驗著我和兒子。在做大排畸的時候,本來我也沒緊張,但醫生做了很久,照了又照,讓我隱約覺得貌似有點問題。做完後醫生告訴我側腦室寬度超出了臨界值1.0cm,介於1cm-1.1cm之間,讓我找醫生好好看看。對於側腦室增寬這個詞語,其實我並不是第一次聽說,但也只是第二次聽說。第一次聽說是在一個寶媽群裡,一位媽媽二胎(比我兒子大一個半月)也是在做大排畸時發現胎兒存在側腦室增寬問題。當時我工作特別忙,本來沒時間關注這個群,但不知怎麼地就無意瞄了一眼,沒想到就那一眼,讓我再次與“側腦室增寬”相遇。我內心忐忑不安,但又覺得不應該是太嚴重的問題吧?我沒這麼倒黴吧?於是我專門預約了專家醫生,醫生讓我先做個心臟彩超,以排除心臟問題引起的側腦室增寬。心臟B超顯示沒有問題,後來醫生又給開了核磁共振的檢測單,我擔心核磁共振對胎兒不好,問醫生是否必須做,醫生說是的,必須做,以排除大腦發育異常問題。還問我是否做過羊水穿刺,我說沒有,然後問我做不做?我考慮了一下,擔心有風險就沒做,緊接著我預約了核磁共振。

那天是老公陪我去的,當我躺在封閉狹窄的空間內,異常緊張,生怕結果不好。因為有一個部位需要憋氣才能做,我始終憋不住,做完後才知道我竟然在裡面待了一個小時。半個月後,結果出來了,上面除了寫著側腦室增寬,還多了兩個不太好的結果:後顱窩略寬為0.95cm、透明隔壁局部顯示欠清,其他未發現異常。我拿著結果給開檢測單的醫生看,醫生看了後告訴我沒什麼大事,以後可以不用找她產檢了,去普通門診就可以。我問她,孩子沒事吧?畢竟不僅僅有側腦室增寬問題。她說生下來沒事不就沒事了?雖然這句話讓我覺得很模糊,心裡還是有點擔憂,但醫生沒讓我終止妊娠應該說明沒啥大事。我也明白其實這一切都是在賭,因為沒有哪個醫生敢告訴我一定百分之百沒問題。這時醫生再次問我是否做過羊穿,考慮到核磁共振的結果也不是很好,我實在心裡沒底了,和老公商量後,選擇了臍血穿刺(因為羊水穿刺已經錯過時間了,後期只能做起臍穿)。臍血穿刺被安排在了28周,當時我肚子已經很大,特別緊張,怕孩子在肚子裡動來動去,碰到針怎麼辦?好在沒想象的那麼可怕,很快搞定,比抽血扎一針還不疼的感覺,很順利。過了半個多月,檢測結果出來了,沒有發現異常!謝天謝地!

那個曾經被醫生判過死刑的孩子,是怎樣的一步步走過來的?

別剖腹,孩子不好

本以為就可以這樣安心等著二寶的到來,偏偏沒想到更可怕的來了。我的再一次產檢本來想約讓我做核磁共振的這個專家,可不小心約錯了,約到了另一名醫生,直到產檢那天我才發現。這名醫生是這家三甲醫院排名第二的產科專家,資格比之前的那位專家還老。因為第一次找她,我把之前所有檢查的結果都拿給了她。她看完後,我以為會和之前的那位醫生判定一樣,所以上來就問她是否可以剖腹產。她問我為什麼?我告訴她因為肚子裡還有一個畸胎瘤,想和孩子一起拿出來。她很嚴肅又很堅定地說還是順產吧,這個孩子不好,透明隔壁局部顯示欠清是有問題的。意思是剖腹產傷口太大,沒必要為了一個不好的孩子剖腹產。聽她這麼說,簡直就像晴天霹靂,我腦袋裡頓時一片空白,最後她又給我開了一個B超檢查單,讓我再查查透明隔壁局部欠清的問題。因為這家醫院是北京數一數二的醫院,產婦非常多,能約到的B超時間最早也就是兩週以後了,到時孩子就36周了。還記得當時有位朋友問我做這個B超還有什麼意義呢?倘若真的不好,我真的不要嗎?她一下子把我問住了。是啊,我該如何選擇?也許是工作太忙,我無心想太多,也許我內心深處對孩子是有信心的,所以很快調整好了心態,暫時忘記了這件事。

那個曾經被醫生判過死刑的孩子,是怎樣的一步步走過來的?

柳暗花明

好不容易到了做B超的日子,做B超的醫生告訴我胎兒太大,根本看不到透明隔壁了,也就是無法判定是否清楚,而側腦室依舊增寬,數值基本沒變化。還問我為什麼這麼晚了還要照B超看這個部位,這個時候很多部位都會因為胎兒太大,根本照不到的。語氣裡似乎也透著開單子的醫生有點不專業的意思。我本期待後期側腦室增寬會吸收,到底還是沒吸收,這讓心裡依舊沒底。當我再次把結果拿給那位老專家醫生看,她又笑著對我說不用過於擔心了,剛巧他們前段時間核磁科專家給他們產科上了課,提到透明隔壁局部顯示欠清不能代表什麼,好多正常成人都可能存在。真是戲劇性,不過這對我來說真的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雖然還是未知,但未知就代表有希望,帶著一份對孩子的信任,我安心地等著孩子的到來。

這裡真的是要感謝我的工作,確實很忙,但也正是忙碌讓我忘記了孩子的事情,可能我也是心大,認為既然決定生下來,想多了也沒用。

此外,提醒大家的是:現在醫學越來越發達,產科醫生雖然年齡越長可能經驗越多,但是對於現代技術和一些新的知識更新起來可能沒有較年輕的醫生快,所以我建議對於一些高危孕婦,儘量選擇中年、有經驗的專家醫生做檢查。

那個曾經被醫生判過死刑的孩子,是怎樣的一步步走過來的?

兒子成功與我見面

2018年3月的一天凌晨四點多,我肚子疼醒,憑藉當年生老大的經驗,我知道應該是二寶要出來了,由於不是巨疼,所以我忍到早上七點多大寶快起床時,才和老公去了醫院,但想到生大寶時,在產房的無助和那種窒息的氣氛,我和老公在醫院附近吃過飯後,磨蹭到11點多才去的產房。醫生做了檢查,本來是不滿足進產房的條件,但是考慮我宮頸很軟,又是二胎,一旦宮口開全,說生就生的。醫生收我入了院,本來我是在待產房的,但是由於胎心監測不好,12點多直接進了產房,下午3點15分兒子呱呱落地。看著兒子的樣子,我的心落地了。醫生得知兒子存在側腦室增寬的情況後,給孩子安排了第二天的顱內B超。B超顯示側腦室形態和大小基本正常,但存在陳舊性出血正在吸收。我又被出血嚇到了,關鍵還沒吸收完。我問醫生、查資料,均顯示陳舊性出血一般預後良好,我的心才又慢慢放下。醫生讓我一個月後帶孩子去兒保中心複查看看。滿月後兒子複查,結果還不錯,各項發育符合月齡。那個時候其實我基本已經快把側腦室增寬的事情忘記了,醫生通過孩子的出生情況記錄,給開了顱內B超單子,複查一下顱內出血的吸收情況。

那個曾經被醫生判過死刑的孩子,是怎樣的一步步走過來的?

又一個更可怕的噩夢來了

在我兒子一個多月的時候,我還清楚的記得那天是5月11日週五的下午,我和老公帶兒子去做B超,B超醫師查完後問我孩子的滿月體檢怎麼樣?我告訴她挺好的,醫生沒說不好。然後醫師給我看我兒子的兩次B超影像,指著圖像上的側腦室說:你看這裡比出生時變寬了,情況不好,去兒保中心建檔定期檢查吧。這次我徹徹底底懵了,比當時孩子在我肚子裡那次被告知不好還懵,畢竟現在在我面前的是我活生生的孩子。

我滿腦子又是一片空白,趕緊拿著結果去看兒科醫生。兒科醫生倒顯得很淡定,也許這樣的情況她見得多了。醫生告訴我側腦室數值是相對的,會隨著腦部變大,側腦室也會變大,只要是不急劇增寬就好。當然也有可能最差的情況是出血導致哪個部位沒吸收好,給堵住了,所以導致增寬,但即便這樣也可以手術,最重要還是看臨床發育情況。無論我再怎麼著急,臨床發育也是需要時間去觀察的。所以我只能帶著孩子無助地回家了,等待下一次複查。

那個曾經被醫生判過死刑的孩子,是怎樣的一步步走過來的?

尋找一切為兒子好的路

這期間我大量地查詢有關側腦室增寬的資料,在各大網站和母嬰APP去搜索相關信息,也認識了一些有著同樣經歷的父母們,加了好多相關群研究側腦室增寬,和有經驗的父母取經。同時每天給我兒子做撫觸,做被動操,帶他出去曬太陽,感受大自然的氣息,陪他說話,練習抬頭等,想盡辦法刺激孩子全方位的發育。因為醫生說顱內出血導致的增寬一般會影響大運動,所以我一有時間就給兒子按摩,做操,哪怕夏天天氣很熱大汗淋漓,我也在堅持著。

之後又分別在他兩個多月和五個月的時候照了兩次顱內B超,結果顯示一次比一次寬。每一次B超時,我都不敢呼吸,害怕面對不好的結果。每次看到還在持續增寬的數據,內心就崩潰一次。好在每次醫生都很淡定,也很客觀樂觀得評價,給我吃定心丸。我定期帶我兒子去做體檢,三個月和四個月的體檢結果還可以,不算超前發育,但也在正常範圍內。孩子在三個月抬頭慢慢穩了,一百天會翻身了,三個多月會主動抓物,四個多月會抓腳,開始吃腳。但他的身體一直軟軟的,尤其是脖子,五個月的時候豎抱著還不穩,經常後仰,頭控也不太好,抱坐時他的頭總低著,腿不負重,打彎不會站,而且去室外玩,總是面無表情,呆萌的樣子。雖然體檢結果還可以,但這些卻一直是我焦慮不堪的問題所在。

五個月的時候B超顯示側腦室繼續增寬時,側腦室有一個后角已經達到了2.7cm寬,雖然醫生覺得孩子發育還可以,但我還是擔心,強烈要求再細查,醫生見我很擔憂,很好心地幫我預約了醫院兒保中心的康復科醫生。在這期間,我還找國內著名的一位神內科醫生的助理檢查,他覺得孩子除了軟,眼神表情都很好,讓我不用擔心。後來預約的康復醫生給我兒子做了大運動評估,結果顯示大運動發育遲緩,但不嚴重。我很焦慮,但康復醫生雲淡風輕地說沒事,讓我不要太擔心,她甚至覺得我都可以不用帶孩子再去複查,也許她見得多了吧,之後給我開了康復訓練建議,讓我回家做。但我不放心,還是約了一個月後的複查。

那個曾經被醫生判過死刑的孩子,是怎樣的一步步走過來的?

因為孩子軟,六個月多月的時候豎抱著還是需要手扶著後背才可以,否則一不小心就後仰,而且如果抱不緊的話,就很容易像泥鰍一樣溜下去。我還記得當時國慶節走親戚,一個親戚抱我兒子,差點閃著腰,可能她覺得孩子已經6個多月了,根本不用扶後背。當時我兒子只會手撐坐,身體前傾地很厲害,全身軟踏踏的,手撐也不好,所以我又找其他醫生做了後續的一系列評估,這個醫生是南方很出名的一個婦產科醫院的康復科醫生,是在線幫忙評估,我給他發了我兒子的視頻,並介紹了孩子的發育情況,他評估後認為我兒子問題不大,不用去醫院或康復中心去做康復,在家做訓練就可以,然後給了我很多訓練建議。同時我還看了國內著名的那位神內科教授,她粗略看了一下我兒子,告訴我孩子沒事,軟根本不是問題。雖然坐不直,但是像他這個月齡會手撐坐也是可以的,只要九個月前坐穩都是符合要求的。我又讓她看了孩子的認知發育情況,沒想到這又讓我多了一個心病。當時她拿著玩具逗我兒子,看孩子的追視和反應情況,我兒子先看了一眼這位教授,然後又看了一眼她的助理,緊接著就又去看玩具了。教授說我兒子和人對視的時間短,需要多讓孩子和人交流,避免過多對著冰冷的玩具。當時檢查時,我兒子全程沒有發音,有一個助理讓我提防著點,別讓孩子不小心發展為自閉症。因為我兒子當時確實在外面對人包括孩子們都沒反應,助理這麼一說,我又開始擔心了。好在後面沒兩天我兩個同事去家裡看我和孩子,我兒子盯著兩位同事看來看去,才解除了我的擔憂。

緊接著是康復科複查,複查時我兒子是六個半月,那次我們很幸運,除了上次的醫生,還有一位美國的康復醫生,一起給我兒子做得複查。醫生測評後,告訴我孩子的大運動追上了,已經符合月齡。其實距離上次檢查,我覺得沒太大變化,腿依舊不怎麼會站,唯一的進步就是會腹部趴著轉圈了,也有意識要腹爬了,而且竟然能坐一秒了,應該是醫生比較會引導。然後醫生給我開了單子,給出瞭如何練習孩子爬和坐的建議,讓我回家給孩子做練習。訓練了沒多久,七個月先會的腹爬,然後緊接著七個多月會坐直,八個半月會扶著沙發站起來,腿開始負重了。等九個月再去複查時我兒子已經完全沒問題了,康復醫生告訴我可以不用去找她了,如果到時孩子學走路時遇到問題可以再去找她。那次複查回去後,在康復師的預測下,我兒子真的是九個半月會四點爬了。認知也在進步,七個多月開始認識我了,特別喜歡爸爸,在家也越來越活潑,在室外雖然還是有點呆,但偶爾還是會和別人有些互動的。我想這應該和我兒子的性格有關,屬於慢熱、偏靜的孩子。

那個曾經被醫生判過死刑的孩子,是怎樣的一步步走過來的?

無限信心充滿未來

我兒子在一歲一個月自己在圍欄的爬墊上摸爬滾打學會了走路,當時還是軟,還是會一不小心就會溜到地上的那種,但醫生告訴我沒影響走路就沒事。一歲兩個月喜歡上拿東西拍球,最喜歡去小區裡看人打乒乓球。除了語言,認知也越來越好。一歲三個多月知道用鑰匙開門,會踢球、會知道護著自己的東西不讓姐姐碰……本領越來越多,因為他曾經的特別情況,我開始注重早教,讓他接觸的東西比姐姐那時候多了很多,各種教,我和爺爺因此對他都變成了話癆,而且他和姐姐在一起,也能學到很多。

最近會背的第一首詩、會說的第一個英語單詞、包括會哼的一首英文歌,都是當時給姐姐進行國學啟蒙和英語啟蒙放的歌,沒想到就被他藏在了腦袋裡,幾個月後輸出了。

看著兒子一天天地長大,那些過往都已經成了他堅強的盔甲。相信這段經歷,於我於他都將是人生的一筆財富,未來路上,我更加堅信,一切會越來越好。

以我和我兒子曾經最喜歡的一本繪本《你是我的奇蹟》結尾,也送給你和你的孩子。

那個曾經被醫生判過死刑的孩子,是怎樣的一步步走過來的?


你降臨人世的那一天,

太陽也追隨著你的腳步,

來到黑夜裡照亮了你的小臉。

來到我身邊的你, 就是我的奇蹟。

你第一次笑的那一天,

花兒們彷彿也被你感染了,

一起綻放笑顏。

你那迎春花一般的笑臉,

就是我的幸福。

你長出小牙的那天,

小草們彷彿也按耐不住,

爭先恐後地鑽出土壤。

你那比寶石還奪目的小牙,

就是我眼中最閃耀的寶物。

你第一次叫“媽媽”的那一天,

田野上奔跑的小鹿們都不禁停下腳步,

回身傾聽你的聲音,

你叫我“媽媽”的那一瞬間,

我彷彿擁有了整個世界。

你學會走路的那天,

風停了,路平坦了,

彷彿全世界都在保護著你。

你左搖右擺地蹣跚學步,

在我眼中是世界上最美的舞蹈。

你笑著閉眼睡去,

小鳥、大樹、整個世界,

彷彿都在等待著黎明的到來。

與你一起醒來的早晨,

就是我最好的禮物。

你第一次眼眶充滿淚水的那天,

雨水彷彿也在附和你,

嘀嗒嘀嗒地下個不停,

沒事的,一切都會沒事的。

寶貝別難過,一切都會好的。

生病的那天,

星星們彷彿也都在為你擔心,

不再閃耀。

晚上,我緊緊地抱著你,

只求能夠為你分擔痛苦。

你從深夜中醒來的那天,

眼鏡彷彿秋天晴朗的天空,

無比清澈。

看到你驚慌又惹人憐愛的眼神,

我只想安慰你。

寶貝別擔心,

媽媽會永遠保護你。

在我疲憊不堪的那天,

你用小手抱住我的脖子,

輕輕地對我說:

“我要守護著媽媽。”

在這句話前,

任何話語都頓失顏色。

我愛你,我愛你。

我的孩子,媽媽愛你。

你第一次說:“我自己也行”的那天,

企鵝們都為你跳舞,

冰山也為你變得平坦。

雖然你自己做得很好、很出色,

但我還是會永遠陪在你身邊,

呵護著你。

你第一天上學的日子,

彷彿全世界都在為你加油。

“別怕,你能做好!”

你第一次踏入外面世界的這天,

我的心裡不覺間湧出一股暖流。

與你度過的每一天,

與你度過的每個月,

與你度過的每一年,

全部都是我的奇蹟。

你是我的孩子,

你是我奇蹟。

寫在最後:

誰無暴風勁雨時,守得雲開見月明。這段特別的經歷,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也讓我更加堅強和成熟。我始終相信只要我們持續努力耕耘,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請相信“相信的力量”。

我是倆娃全職媽媽,家有兒女各一枚,關注孩子成長和教育,並踐行育兒即育己的理念,努力提升自己,和孩子們一起成長。歡迎關注我@陪兩小隻蝸牛去散步,共同成長和進步。

(圖片均來自網絡,侵必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