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让你领悟了什么?

每天读名著


诗词原文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 宋 ] 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译文赏析

常常羡慕这人世间那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王巩),大概是上天也怜惜他,赠予他柔美聪慧的佳人(寓娘)与他作伴。

人人都说那女子歌声清亮美妙,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传出,就似风起时,雪花一般的歌声让人感到在炎热的夏日里整个世界都变得清凉。

她从遥远的地方归来,看起来却容光焕发,更加年轻了。微微一笑,笑靥里好像还夹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

我问她:“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

她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作为这首酬赠诗的点睛之笔,“此心安处是吾乡”一句让我领悟到了三个方面的深意。

1.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的深情厚意

苏轼这首词是为了赠给他的好友王巩的一个歌姬。

那么为什么苏东坡要特地写这样一首诗呢?还得从我们的东坡居士那著名的“乌台诗案”说起。

宋神宗元丰二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与苏轼政见相背的新党们从他的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激起朝廷内的倒苏之声。

而后,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也称乌台)的吏卒逮捕,不仅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还使得数十人受到了牵连。

苏轼有一个好友叫做王巩,字定国,他也受到了牵连。时任秘书省正字的王巩被贬谪到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今广西宾阳),内疚的苏轼也写诗道:“兹行我累君,乃反得安宅。”

王巩有一个歌女叫做柔奴(寓娘),他受贬时,其歌妓寓娘毅然陪伴王巩共赴宾州。

事实上,寓娘并非不知此去是往人尽皆知的蛮荒之地,但忠诚的她却毫无怨言。

元丰六年,王巩北归,苏东坡去看望他。王巩叫出寓娘为苏轼献歌。苏轼只觉寓娘容颜更为年轻,就问她“你在岭南生活是不是不习惯,毕竟曾经住在京师各方面都很优渥。”

寓娘答以八个字:“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感叹于一个纤柔女子竟能说出如此豁达之语,遂作《定风波》词以称赞。

白居易有诗曰:“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念事,结在深深肠。”

所爱之人就如同故乡一般,牢牢占据我们的内心深处。

所幸的是,尽管身处瘴疠横行的地域,但身边有他不是吗?

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让人感到内心安定自在,足以慰藉我客居他乡的愁苦。

有爱的地方,就是家,就有故乡。

2.坦然超尘、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当然,苏东坡写这首词,自然不仅仅只是为了歌颂二人深情,更是为了突出那句“此心安处是吾乡”背后的人生态度。

寓娘的遭遇和她的乐观,与苏轼自身的境遇和人生态度却有相似,尽管“乌台诗案”让苏东坡受到牢狱之灾继而贬谪,这般的委屈与愤懑,苏轼也能够随遇而安。

苏子的豪放豁达,就如同我们所了解的那样——

醉归遇雨,苏轼潇洒徐行,他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被一贬再贬,流放南方,北归时他却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乘船游于赤壁之下时,他说:“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偶尔受到功名利禄的影响,但他及时想到应放下一切,“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心中怀揣着青云之志,而现实中却仕途坎坷,屡遭贬谪。

尽管身处逆境,却依旧怀有旷达超脱的胸襟,九死不悔的倨傲以及超凡脱俗的理想。

人生的飘零沉浮、情感的忧思欢乐,功名利禄就似水中花镜中月,最后回首时,不过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罢了。

因此,这一句也是苏轼的内心写照。

不管被贬谪到多远的地方,只要自己能够平心静气,随遇而安,那么“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3.心安感恩、随缘自在的精神境界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白居易《初出城留别》

三毛曾说:“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既然心安处是故乡,那么究竟怎样能够心安呢?

我们知道物质世界需要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精神世界更需要不悲不喜、自然安稳。

我们醉心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宁静幽美,我们惊异于“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生活情调,我们陶醉于“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诗情画意,殊不知如此美丽的诗句背后,都是因为那恬静自然、超脱物外的高雅心境。

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叫慧可的少年,年纪轻轻就精通世学,后来龙门香山出家。有一天,他去拜谒达摩始祖。

慧可想要成为达摩的入室弟子,达摩没准许,于是他就在门外站着等候。

那时正值风雪漫天的冬日,许久过后积雪就深地快接近他的腰部。

达摩见他确实真诚求法,就允许他入内,并问他:“你来这里究竟所求何事?”

慧可答道:“弟子心未安,希望您帮我安下心。”

达摩伸手说:“将心拿来,吾为汝安!”

慧可愕然地说:“可是心在哪儿呢?”

达摩微笑道:“已经帮你安完心了。”

神光慧可这时豁然大悟,没有心,自然无所谓安与不安。


无论贫穷也好,富贵也罢;无论是达官贵族,亦或是平头百姓,我们的心都要安。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放下心中的烦恼,才能收获安定安宁的心境,才能明白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我心安,便是吾乡。


黍离Willow


我是万方,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此心安处是吾乡”出自苏轼的词作《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里应该是苏轼问柔奴,岭南应该是不太好?(岭南在中原人心目当中还是未开发地区)柔奴的回答。

岭南到开封四千多里地,在当时中原人心目中乃蛮荒之地,没想到如此一个柔弱女子竟能脱口说出如此豁达之语。

读了这一句,我们很想能如此”豁达”。能真正做到此心安处是吾乡!

但现实是生硬和冰冷的,我不到十八岁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一直在离家二百里之遥的瑞昌,一混二十多年,也真正做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

到两千年,到深圳打工,却很难有此心安处是故乡的感觉!为什么?在外打工的常有的一句话"进厂打工,一脚在门外,一脚在门里。”就没得你心安,又如何是吾乡?年龄大了还得回真正的吾乡九江。

中国的城市何时才能让打工仔心安?中国的老板在高叫要员工以厂为家时,又几时让员工此心安处是吾家?

我是万方,热爱诗词以及人生哲理。读过我的文章请赐评、讨论、点赞和关注!(如有想互关的朋友请私信与我)


万方谈人生


苏东坡不仅是北宋朝的翰林学士和资政殿学士,而且还是一位佛教居士。这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有很深的禅意境界,教人于此中安的不是人心,而是道心。此等境界,非有返观内照之能,不足以窥其微妙。所谓人心者,欲观人先观我,观见我后起纷飞意念,分别有是非人我,即知此非菩提心,是人心也。若观见我本来清净觉性,即知此是菩提心,也就是所谓的道心耳!

佛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肇法师曰:“闻说诸心,谓有实心。故须破遣,明三世皆空。故论云:“过去已灭,未来未起,现在虚妄,三世推求,了不可得”。心无所住,不在内外中间。心无色相,非青黄赤白。心无造化,无作者故。心非幻化,本真实故。心无边际,非限量故。心无取舍,非善恶故。心无转动,非生灭故。心等虚空,无障碍故。心非染净,离一切数故。于一切法中,求心不可得。何以故?心之自性,即诸法性。诸法性空,即真实性。

赵州问南泉云:“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圆悟禅师颂曰:“欲识平常道,天真任自然。行船宜举棹,骑马即加鞭。若遇饥来饭,还应困即眠。尽从缘所得,所得亦非缘。”西方极乐世界就在凡尘里,只要用平常心悟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飞龙在天231272723


“此心安处是吾乡”出自苏轼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王定国,即王巩。当年因为“乌台诗案”,王巩被贬出京,到了遥远的岭南宾州,歌妓柔奴一路随行,苏轼在这首词里写道: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岭南宾州,偏僻之地,跟着王巩来此,柔奴可适应当地的风土吗?但在苏轼问到之时,柔奴只回: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可见,在柔奴心里,原生故土在哪里并不重要,只要心有所安定,便能归于安宁。

此句由柔奴说出,但熟悉苏轼生平与人生的人,也知道,这种随性自然、达观其实也代表了苏轼的人生态度。浮浮沉沉几十年,从家乡眉山出发,苏轼到过杭州、密州、徐州,也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此后起起落落落落,一路到了惠州,最后还到了真的是荒芜的海南儋州…

但即使如此,他的诗词里,也并不见消沉,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所以,通过这一句诗,再结合苏轼本身的生平,真的能得到很大的感动。用他的诗词来回复,恰如其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很多事,只能坦然面对,淡然处之,这样,或许更能品味生活的快乐滋味吧。


读书灯下


“此心安处是吾乡”,说这话的是宋代大词人苏东坡。苏东坡是个大才子,但命运多舛,一生数次被贬谪,但“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林语堂语)。所以,无论遭受什么磨难,被贬到多么偏远的地方,他都能心存乐观,随遇而安,该干嘛干嘛,该吃啥吃啥。这句词,就是苏东坡真性情的流露。

“此心安处是吾乡”,字面意思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能不能达到这种境界。

80年代初,我在一乡镇中学读书,有一位物理老师,上海人,60年代复旦大学毕业生,“文革”中下放农村,最先在村小学教书,后调到乡中学教书,是全县学历最好的老师。恢复高考后,县里的中学就要他去,他不去;后来有了政策,他可以返回上海,他没有回去;90年代,他的一位同班同学调到县里任县委书记,当时县里人才奇缺,动员他当县教育局长,他也坚决拒绝。一直在教师岗位上教书育人,直至退休。他娶的是当地一位农村女孩,生了2男1女。他从一个大都市的“娇子”,变成一个乡村普通教师,落差应该很大,委屈一定不少。难能可贵的是,无论何时何地,他数十年给人的感觉都是心满意足,少有怨言。他是真正做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

说实话,现在像我这位老师这种人已经少见。有的人只是变动了一下工作岗位就心燥不安,牢骚满腹,觉得全世界的人都亏待了他,以致意志消沉,怨天尤人,搞得上下关系紧张,自己也整天闷闷不乐。结果工作做不好,又影响了身体。

重读“此心安处是吾乡”,我认为人生短短一辈子,也可以说是“牛短熊长”,苏东坡的胸襟确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蓝色杨宗海


一、此句的出处

苏轼的人生中,有一道坎坷。

就是乌台诗案!

这次打击,不仅差点让苏轼本人丢了性命,还牵连了很多朋友。

其中有一个人叫王巩,他被贬到了岭南。他的一个侍女寓娘对他不离不弃,一直跟随他,在岭南生活了好些年。

王巩此人擅长养生,保养得益,虽身处岭南,一点儿没有风尘之色,脸色红润有光泽。

1083年,王巩北归,苏轼宴请他,席上苏轼略带歉疚,问他们:“在岭南,日子过的很苦吧?”

谁知他俩只是笑了笑,寓娘更是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这句话深深震动了苏轼,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这不正是他内心里的话吗?却能从别人口中听到。

有感于此,他挥笔写下了《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女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一个人如果心安,在哪里又有什么区别呢?岭南条件虽苦,然而有我家人。

这是寓娘的回答。

二、我的感触

有一段时间,我很消沉。工作不顺利,爱情也遇到了挫折。

我是个喜欢独处的人,各种苦闷无法诉说,就常常跑到海边,静静地坐在那里,听着海浪的声音,看着别人嬉笑打闹,心很容易安静下来。

焦躁、苦闷的情绪会慢慢被抚平。

此心安处是吾乡,重点是心安二字。

什么是心安?

高兴时,有家人分享快乐;伤心时,有朋友互相安慰;独处时,有东西可以寄托。

不彷徨、不焦躁,内心安宁。

心安可以有很多方法,对我而言,那段时间,海浪声可以让我心安。

我不信佛,不信教。

以前,我对那些烧香拜佛、作礼拜的人感到很不可思议。

泥胎塑像有什么好拜的?

后来,我意识到,他们求佛,求的不过就是心安二字。

他们不知道那些佛像就是石头,泥巴吗?他们知道,他们还是愿意虔诚下跪,再三叩拜。

只求心安!

我突然羡慕起了他们。

历史上,很多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最后都皈依了宗教。

是他们学问不行吗?江郎才尽了吗?

我想,他们求的,也是心安二字。

三、流浪大师

看到这句突然想起了最近网上很火的“流浪大师”沈巍。

大学生、公务员、流浪汉,都是他的身份标签。

一个公务员,仅仅是因为喜欢捡垃圾,就被人当成了精神病,流浪了26年。

他对此并不后悔!

原因就在于心安。

他喜欢看书,捡垃圾卖的钱就拿来买书,所以他能给路人解说《尚书》、《左传》。

人们对于流浪汉,通常觉得很苦,然而沈巍却活的很快乐。

他很好地诠释了一点。

身在流浪,心不能流浪。

这是心安的真谛。


君子豹


此心安处是吾乡,意思是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家乡,抒发的是一种随遇而安的乐观与旷达。

<strong><strong>

这句词出自苏轼的巜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原文如下: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涼。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微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苏轼的好友王巩被贬到岭南荒僻之地,几年后归来。苏轼就问起南方的艰苦生活,随王巩一同到岭南生活的柔奴却笑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大为感动,作此词赞。

其实,与其说苏轼作此词赞柔奴,倒不如说是苏轼自我抒怀。我们不妨看看他的经历。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大文学家,在政治仕途上屡遭贬斥,但他并未消沉,反而走向旷达豪放。第一次被贬黄州,是他的诗词被指责为讥讽朝政之类的,他当时是大文豪,性格直率,那可能难免。但第二次被贬到惠州,就没有具体啥,纯属政治派别的打压。不过呢,他老人家反倒怡然自得。广东南方盛产荔枝,他又最爱甜食,所以当年杨貴妃在城墙上巴望的荔枝,苏轼却大饱口福,还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这样的佳句;第三次被贬儋州,也就是说海南岛,那时的海南岛,属最蛮荒之地,他都做好了死在海南的心理准备“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当作墓”,但就在那艰苦的环境里,他心态超然,以写作为乐。据统计,在儋州他创作了诗词140多首,散文100多篇,著《书传》一部,还对《易传》和《论语》进行了修订。在艰苦的岁月里居然写出了人生与文学的辉煌!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一种境界,一种处世观,善处穷通,随缘而安。可以说,苏轼的一生也完美诠释了这句人生的真谛。


用心去感受YY


首先说明“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诗的来历,苏轼和朝廷中诸多新党派政见不和,一些人想要陷害苏轼,便上奏苏轼的诗有诽谤朝廷之意。苏轼被贬黄州后,他的好友王巩也收到牵连被贬,苏轼得知后为旧友北归接风。

两人饮酒之时王巩的爱妾柔奴唱歌助兴,苏轼为柔奴的歌声打动,唱闭,苏轼问柔奴从岭南来到穷乡僻壤是否习惯,柔奴回答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句话让苏轼对眼前这个女子极为佩服,同时也触动了苏轼的内心,所以,他当即为柔奴提诗一首: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宋】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正是“此心安处是吾乡”一句升华了全诗,而从这一句,读者也能受益匪浅。

心灵的回归

“乡”指的是每个人的归宿,对于柔奴来说,有王巩的地方便是归宿,而苏轼一生辗转,居无定所,但无论被贬谪到哪里,他总能随遇而安,因为他的归宿,永远是自己的内心。

苏轼一身的官位曾仅次于丞相,当然,他也当过农民,在自己的五十亩东坡田地里耕耘。

不同于陶渊明的寻一处桃园的归隐心态,也不像李白仗剑走天涯的潇洒,更没有很多书生一生只为为官的渴望,苏轼一生都处于那种“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入世与出世的重复之中,面对人生的起起降降,作为乐天派的苏轼却绝不可能被打垮,他总能平衡古往今来文人所面对的那种内心的仕隐矛盾。

因为无论何时何地,自己处于何境地,苏轼总会让自己回归内心,身在庙堂,他仍然不屈从于奸佞小人,身在江湖,他也可以抛下自己曾经的荣华富贵,与农民打成一片,这便是苏轼!

多种思想的熏陶

从“此心安处是吾乡”一句,我们看到的是一种随遇而安的心态,苏轼也曾渴望做官,所以,他是信奉儒家思想的,但是,从他的很多行为,作品都可以看出他思想绝不只限于儒家思想。

苏轼一生与很多佛家人交好,长期的相处交谈在一定程度上也使他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除了我们所说的这句,他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也有看淡一切世事的意味。同时,他又希望回归自然,追求自由,这也符合庄子的思想境界,但是,他也不会像庄子一样过度相信所谓的“天命”。

生活的无限动力

苏轼一生四次被贬,两次乞外任,正是由于苏轼这种乐观豁达的心态,才使得他能够从容不迫地面对生活的阻挠,作这首诗之时,苏轼仅仅是受到新党的打压,而当他再一次进入官场却陷入了夹在新旧党中两年为难的境地。

但每当失意徊惶之际,苏轼总能从中摆脱,即使再次进入朝廷坐上了万人仰慕的官位,他仍可以毫无顾虑地抛弃一切高官厚禄去作一个小小的地方官,在别人看来极其愚蠢的选择却恰恰体现了苏轼的生智慧。

“此心安处是吾乡”正是苏东坡在黄州写下的诗句,因为黄州,世上从此多了一个“东坡居士”,都说苏轼被贬黄州,是他政治上所遭遇到的最大打击。但从某种角度来说正是在黄州的生活,才成就了后来的他,黄州这片贫瘠的土地,因为有了苏东坡这样有趣的灵魂而绽放光彩,苏轼也因为被贬黄州的生活,拓宽了他的人生经历,为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所以黄州的生活虽苦,但是在那里他迎来了自己创作的高峰期。

而从苏轼的诗中,我们也能学到他的处世态度,他超越世俗羁绊的思想。


青汐


“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出处

苏轼是一个牛人,但是他的一生也很坎坷。喜欢写诗的他,因为写诗,差点丢了命。这就是所谓的乌台诗案。他当时有个朋友叫王巩。王巩当时也被贬到岭南,他的一个侍女叫寓娘。

这是一个很聪明的女孩。1083年,王巩北归,苏轼宴请他说:同志辛苦了。

寓娘说:为人民服务,不辛苦。此心安处,则是吾乡。

谁知他俩只是笑了笑,寓娘更是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听了,表示十分感动,然后写了一首诗:《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女寓娘》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其实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常九八。重要的是要找到你活着的意义。


如何才能“此心安”?


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你是谁?你能做什么?

想清楚这些问题,你的人生就有了依靠。

心理学家最后总结道:在幸福的生活中,“得到”更多;而在充满意义的生活中,“给予”更多。

我们人生要过得心安,我们就要学会给予。你若爱自己的价值,你就要给社会创造价值。

此心安于何处,安于奉献,安于知足常乐,安于不贪,安于有自知之明。

人赤裸裸而来,终将赤裸裸而去,什么也不能带走。

心安,就是看清生命的真相,然后勇敢活下去。

我们应该学习苏轼,旷达面对人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商业风尚人物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一词句,出于苏轼写的〈定风波〉词: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句富有智能哲理的话,并不是苏轼说的,他只是引用;说这话的是个女子,名叫柔奴,是苏轼好朋友王巩(字定国)家的歌姬,也是他的爱妾。

01 淡淡一句话,却充满了人生的大智慧

当苏东坡乌台诗案被贬官黄州的时候,所有好友无一幸免,王定国也被贬到广西去当一个小官,当时是非常荒凉的地方,跟定国一起去南方的随从有一个歌女,名曰宇文柔奴。定国与柔奴俩人回到京师之后,某天与苏轼见面,苏轼看到他们俩容光焕发,好像越来越年轻,连司马光都惊叹不已,苏轼《与王定国书》:「君实(司马光)尝云:王定国瘴烟窟里五年,面如红玉。」

东坡调侃柔奴说:广南的风土不是不好吗?言下之意是那里环境那么糟,你们怎么还有办法过那么好,气色这么红润,结果柔奴淡淡的回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感叹不已,学富五车的他花了一段时间才从贬谪黄州的逆境中走出来,而柔奴却淡淡一句话,却充满了人生的大智慧,对于困苦的生活一点都不以为意,因此作词以赞!

02此心安处是吾乡也是我追求的归宿

柔奴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京师繁华也罢,宾州瘴疠也罢,只要一颗心安定坦然了,便能欢欢喜喜过日子,便能感受周遭的温暖美好,那么任何地方也就都能成为安居的家。

苏轼之前写《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经过多少思索才体悟到「也无风雨也无晴」?而眼前的柔奴不需要那么多的学问,那么多的反省思考,就只是一往情深,选择自己所爱的方向,毫不犹疑地向前走,心安理得,何处不是家?

这样简单的答案,柔奴无怨无悔,勇于选择,单纯的心反而自然的达到了东坡还无法真正企及的生命境界。这阕词是对柔奴的赞赏,而「此心安处是吾乡」正是苏东坡一生追求的生命归宿。

我的领悟是现如今有许多的人离乡背井,无论是读书、工作等等,都离自己的家乡及家人很远很远,我认为距离虽然远,但心很近,我们知道远离家人及家乡会面临到许多的困难,以及陌生环境中的害怕孤单。

人生的旅途没有终点,就看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有甚么样的体悟,甚么样的计划,就像柔奴一样,她也知道人生有挑战也有挫折,但一颗心只要安定,选择自己人生的方向,朝着自己认定的目标,哪里都是一样的,哪里都能成为自己的家。

因此,我也认为人生中不管自己选择爱情、选择工作等等,都应该保持着这种坦然的心,既然我已经选择我的方向,我就该让自己毫不犹豫往目标前进。

03 很多事情不要想太多,Just do it !

世人总说欲望无止尽,其实并不是我们真的本性贪得无厌,而是因为人心往往浮动不已,惶惶而不得心安。原来说穿了,我们所追求的种种,到头来其实不过就是心的稳定。

很多事情不要预设立场,不要想太多,当预设了立场就限制了自己的脚步。

人生最大的风险就是没有风险, 因为没有失败就没有成长 。

许多彷徨的人都害怕失败,如果不想改变,就没有抱怨的意义。

我相信活在当下,随时呈现最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