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社會學|神待少女

你知道什麼是“神待少女”嗎?

興起於20世紀與21世紀交接的“神待少女”——日語寫作“神待ち少女”——意為“等待神的少女”。此處的“少女”,並非日本文化中常見的巫女,實際上它與宗教性話語統統無關,而是日本現代社會中某種現象的指代。

這裡的“神”可以是任何人。只要你為居無定所的出走少女無償提供飯食與住宿,你就是她們的神。


深度社會學|神待少女

無處可去的女性隨身攜帶小行李箱或通勤包,在特定的BBS論壇或網頁上隨手註冊一個賬號,將年齡瞎填為耄耋之齡,發帖道明自己的所在地,提出“希望有‘神’免費招待自己”,而響應的一般都是男性,被稱作「泊め男」。看到這裡,熟悉日本文化的讀者恐怕會提出一個問題:這和風俗業常見的“援助交際”(意為賣春)又有何區別?

深度社會學|神待少女

都說天上不會掉餡餅,可既然少女們求的是“神”,自然要求對方無私奉獻,因此在網站上寫明心願後會加一句“不接受任何性交易”。

抱著同樣的疑問,一個叫黑羽幸宏的日本人對神待少女的實際生態以一對一採訪的方式進行一番調查,並於2010年出版了《神待ち少女》一書。

深度社會學|神待少女

《神待ち少女》

如書中所述,過去的賣春交易裡雙方關係是平等的,一方出賣肉體,一方付出金錢,用作者的話來說便是“那裡藏著自尊心”。然而神待少女們自身不繳納任何東西,卻要求得到免費的吃住,這是有別於前者的新型價值觀,是“怠惰而為人不齒”的行為。在正式調查之前,作者對此明確提出了批判。

深度社會學|神待少女

那麼這類少女除了掛著「家出」(即“離家出走”)的標籤以外,是怎樣的人群呢?

首先為大家呈現這樣一副日本社會生態:在日本,離家出走或行蹤不明案件(近年將前者包括在了後者之內)始終是令日本警方頭大的類型,警察廳每年都會公佈相關數據(https://www.npa.go.jp/publications/statistics/safetylife/yukue.html),而這僅代表警方受理離家出走事件的數量,真實情況必定超過統計。懂日語的讀者去日本旅遊的時候說不定在街頭佈告欄裡看到過家屬張貼的尋人啟事。

2005年以來案件數量有所遞減,出走人數穩定在8萬左右;而在21世紀初,甚至形成10萬人以上的頂峰。在這其中,10-19歲的人約佔四分之一——青春期離家的孩子的數量不可小覷。

深度社會學|神待少女

深度社會學|神待少女

深度社會學|神待少女

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年齡層的人也不在少數。調查神待少女的過程中,黑羽同樣遇到過漂泊不定的成年女子。“家出少女”甚至成為日語中的固定搭配。有關出走的原因,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深度社會學|神待少女

與上圖第一名原因的情況接近,黑羽聯繫到的神待少女皆因各式各樣的家庭原因不得不提早離開父母,獨自一人在外“奮鬥”。作為“家出少女”的分支,神待少女們遭遇的家庭原因包括父母離異、家庭暴力(虐待)、父母一方為酒鬼等,甚至有的女孩被喝醉的母親當面指責“要是沒有生你就好了,我就不會過得如此悲慘”。無法從原生家庭獲得溫情的她們踏進社會,成為他人眼中的“敗犬”。某個神待少女在採訪中告訴黑羽,她能夠感受到她的“神”看向她時那種輕蔑的視線。

無“神”接收時,她們只能在麥當勞或網咖、漫咖逗留,或被稱作“麥當勞難民”,或擠在小隔間內熬一夜。

深度社會學|神待少女

(休憩空間狹小的網咖)

黑羽在調查之後,才意識到起初“神待少女的行為非常差勁”的想法太過片面,與其批判這個群體不妥當的價值觀,不如思考該如何解決原生家庭的不幸給孩子帶來的惡果,以及如何處理、改善離家出走人群的問題。畢竟大部分被迫成為神待少女的人是社會問題最大的受害者。2002年風俗業營業法改正後導致不少風俗店生意衰退。曾經某些只能靠風俗業過活的出走少女不得不轉到地下繼續艱難生存,黑羽也曾遇見從風俗業“轉行”到神待少女的女性。這樣的改正,僅僅阻隔了流水,而並非從源頭進行修正。

是枝裕和的作品《無人知曉》裡有一節內容也反映了“未成年、原生家庭不幸、風俗”三點構成的日本現實。這個故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一個單身母親雖帶著四個孩子在東京一起租房生活,但對外宣稱只有一個孩子(即長子福島明),實際上其他三個都是“黑戶”,是不可為他人所知的存在。擁有不同父親的四個孩子,只能一直待在家中。後來母親藉故離家出走,留下一張紙條和20萬日幣現金。福島明不得不代母行使看管職責,而這之後便發生一系列悲傷的故事。

深度社會學|神待少女

《無人知曉》

區區20萬現金根本無法維持四個小孩的生活,福島明只得向結識的新朋友——性格孤僻又善良的水口紗希求助借錢,可未到打工年齡的後者也捉襟見肘。小姑娘思考了一會兒,一臉笑意而又神秘地說出去賺點錢:

深度社會學|神待少女


深度社會學|神待少女

震驚的明遠遠看著紗希走進自己。她把四折的一萬日幣遞過來時,他拒絕了。

“不要!不要!”

“為什麼?我只是和他唱卡拉OK啊。”

“不要!”

他打掉紗希的手,一溜煙跑了。

深度社會學|神待少女

這部電影中無數次暗示紗希也是無人照看的孩子——雖然住在看似高級的公寓裡,但導演賦予公寓的色澤總是陰沉沉的;同時在學校裡,紗希被視作怪胎而遭到同學的嘲笑與孤立。但在福島明一家那裡,她受到了公平而溫暖的對待。她不曾意識到她那樣年紀的女孩,即使只是陪同大叔唱卡拉OK也是反常的行為,於是導演安排了福島明替她感到難堪——也是長子對自身處境悲痛的宣洩和令朋友犧牲至此的悔恨。缺乏父母照顧的五個孩子,只得抱團取暖。

深度社會學|神待少女

(紗希對福島明說要去賺錢時展露的笑容)

一個只有17歲、在風俗俱樂部陪酒的女孩對黑羽傾吐:當我以神待少女的身份在網站上發完帖、收到許多回復的時候,我找到了生的價值。還有一些神待少女表示,通過這樣的方式與人對話,感受到了認可感,確認了自身存活的理由。而被這些女孩視為救贖的“神”們,其實大部分如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樣,目的並不單純,在黑羽的調查之下發現,這些男性中的絕大部分也是正常人心中的“敗犬”,所以藉著無償招待神待女孩的同時施暴的事件也偶有發生。然而被冠以“神待ち”之後,在人們的意識中,這種更具隱蔽性的行為被正當化,而那些允許神待帖子存在的網站演變成滋生犯罪隱患的溫床。


以上關於神待少女、家出少女、兒童虐待的話題,在日本社會學研究中長盛不衰,涉及生活福祉類問題。也有人認為寬鬆教育才是引發社會現象的原因,導致年輕人一心追求不勞而獲,放棄競爭。

關於兒童虐待,一部叫做『くらやみにまけないで―虐待の記憶との闘い―』(《不能輸給陰霾-與虐待的記憶作戰》)(https://www.fujitv.co.jp/b_hp/fnsaward/14th/05-ktv.html)的紀錄片曾是第14回FNS紀錄片大獎的候補作品,主人公借鏡頭傾訴了自己遭受虐待的後遺症,拍攝者也藉此挖掘了兒童相談所的現有體制問題點。

這類社會問題除了採用一對一採訪的調查方式,以作品系的形式出現也不失為一種良好選擇,對此感興趣的又打算留學日本的同學可關注設置作品系的研究科,比如早稻田大學政治學研究科新聞學院的相關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