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奇案:8家超市收到“投毒”恐嚇信,警方動用筆跡專家

在2004年10月中旬,位於北京鬧市區的八家超市陸續收到了一名匿名者寫來的敲詐信,嫌疑人聲稱,在超市的食品裡下了毒,只有在規定的時間裡向他的賬戶打錢,他才會說出這些有毒的商品放在了哪裡,幾家超市紛紛疏散顧客,檢查商品,聞訊趕來的民警發現,除了這封手寫的匿名信外,再沒有任何線索,筆跡鑑定專家能從這字裡行間找到了犯罪嫌疑人嗎?

北京奇案:8家超市收到“投毒”恐嚇信,警方動用筆跡專家

北京奇案:8家超市收到“投毒”恐嚇信,警方動用筆跡專家

2004年11月中旬,在北京市三個城區,共有八家超市收到了這種敲詐信件,寫信人自稱孩子病重,急需用錢,揚言在超市食品中投毒,以此威脅超市經理,進而索要錢財,信中還同時提供了一個銀行賬號。這封信只有幾百字,卻足以讓人不寒而慄,從11月12日到15日,接到敲詐信的超市紛紛停業,短短几天時間就鬧的人心惶惶。

北京奇案:8家超市收到“投毒”恐嚇信,警方動用筆跡專家

由於案情重大,北京市公安局成立了專案組,對系列敲詐案進行併案偵查,調查工作圍繞這些敲詐信迅速展開。偵查員將涉案信件彙總到了一起,送往刑偵總隊刑事技術處文件檢驗室,由刑偵專家負責檢驗鑑定。拿到這些敲詐信後,刑偵技術人員進行了仔細比對。由於信的內容及其相似,裡面的許多字也都是相同的,而對這些相同字的一一對照,最終判斷是同一個人書寫。

在檢驗過程中,民警發現這封信的內容似曾相識,並聯想到不久前發生在天津的一起案件,為了串並類似案件,天津警方曾經發來傳真,內容也是一封敲詐信,經過比對,天津警方提供的信件和這些敲詐信都是同一個人所寫,儘管認定了寫信人的同一性,然而這只是文件檢驗工作的一部分,在這起案件中,除了這幾封信,其他線索寥寥無幾,那麼如何確定犯罪嫌疑人的真實身份呢?

經過反覆閱讀這些信件,梁國生在心裡仔細的揣摩著,刻畫著寫信人的特徵,從整篇信的內容來看,梁國生的第一感覺是寫信人的文化程度不高,應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較差並且犯罪嫌疑人說他急需用錢,理由是女兒生病,這個細節引起了民警的注意,儘管這只是犯罪嫌疑人的託辭,但梁國生分析,犯罪嫌疑人很可能是中年人。

在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裡,刑事技術人員完成了對敲詐信的筆跡鑑定,根據這一結論,涉嫌敲詐的犯罪嫌疑人有如下特徵。年齡在38歲左右,文化程度較低,收入低下或無業,專案組在全市範圍內發佈了協查通報,尋找這個敲詐超市的犯罪嫌疑人。很快從一家超市傳來消息,超市員工在檢查監控錄像時發現一名男子行跡十分可疑,此人於案發前進入超市,在存包處逗留了相當長一段時間,而這裡正是發現敲詐信的地點,從監控錄像上看,這個人的年齡大概在30至40歲間。

筆記鑑定專家的推斷,再加上視頻的印證,這名涉嫌敲詐的嫌疑人的面目逐漸清晰,協查通報發出後不久,有群眾反應,在西城區平安里發現了嫌疑人,就是這個人,尹某,民警在他的揹包裡找到了沒有投撒完的毒藥,那麼,這個尹某是什麼人,又怎麼會想到要敲詐超市呢?經過詢問,犯罪嫌疑人尹剛承認了在超市投毒,並敲詐勒索的犯罪事實,在尹剛身上,偵查員還搜出了超市的存包牌、儲蓄卡等物品。

根據尹剛交代,自2004年10月至11月間,他先後在河北省保定市、天津市、北京市,利用類似手段作案十餘起,正如他在敲詐信中流露的想法一樣,最終他難逃法律的制裁。根據刑偵專家的介紹,在案件破獲以後,他們對尹剛的有關情況非常關注,尤其是他的年齡,因為這可以驗證通過筆跡鑑定得出的結論是否準確。每個人的書寫習慣各不相同,所以寫出來的字也是千差萬變,而書寫習慣是不以為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就算故意偽裝也不會徹底改變,筆跡鑑定就是發現筆跡中特殊的、穩定的個性特徵,從而認定是否為統一。

尹某吸毒5年,敲詐超市的原因是為了湊錢買毒品,當年採訪這起案件的記者告訴我,庭審的時候,有一個場景讓他印象很深刻,尹某是一直盯著正在用電腦整理材料的書記員,嘴裡嘀咕著,“要是有機會學電腦就好了,沒有一技之長保不齊哪天就會犯傻……”,這是一位服刑人員的人生感悟,我們每個人又何嘗不是一樣,學什麼或許因人而異,有一顆善於學習的心,生活就不會太差,如今尹某早已服刑期滿,迴歸社會,願他能明白,這話的含義。

延伸閱讀

疫情防控期間,為保障顧客購物安全,北京各大超市紛紛“出招”

疫情防控期間,為保障顧客購物安全,各大超市紛紛“出招”。

在房山區新隆嘉超市,戴著口罩、手套的售貨員站在櫃檯內,根據顧客的需要,將每種蔬菜裝袋、稱重,之後直接從蔬菜區收銀臺結賬,顧客的買菜過程被大大縮短。新隆嘉超市事業發展部經理白光珣說,超市每個商品區域都配備了稱重收款秤,顧客選好商品直接結賬,做到即買即走,避免扎堆兒結賬。

在華冠天地城關店,超市入口處的桌子上擺放著免洗洗手液,讓顧客先消毒再進店。進入超市,隨處可見關於“一米排隊法”的宣傳告示。超市內的顧客不多,顧客與超市工作人員之間都儘量保持著安全距離。

農林路社區內設立了抗疫提貨站,以後居民再也不用外出去超市買菜了,通過多點App線上下單,就可以在站點取貨。農林路社區抗疫提貨站位於社區居委會的一間辦公室內,居民通過App下單購買的蔬菜水果、肉蛋奶等生活必需品都可以在這裡取到。

疫情防控期間,城關街道與物美聯合設立了“社區抗疫服務站”,目前,轄區內已有馬各莊、丁家窪、農林路社區等6個站點。消費者按訂單到服務站自提,做到了購物、結賬、提貨全程無接觸。

非典期間高校收到敲詐信,寄件人威脅到食堂散播病毒

現如今,舉國上下奮力抗擊疫情的時候,有人卻想借機發國難財,17年前,非典期間,同樣有人打著這樣的小算盤。2003年5月,海淀區一所大學收到了一封敲詐信,索要10萬元人民幣,嫌疑人揚言,不給錢,他就把醫院裡非典病人用過的口罩帶進學校食堂。病毒口罩、進入幾千名師生就餐的高校食堂,後果可想而知,就在辦案民警展開調查的時候,又有一所學校收到了敲詐信,同樣索要10萬元。

經初步檢驗,民警發現這封敲詐信裡的字跡,七扭八歪,寫得鬆鬆垮垮,而且字的大小也各不相同。民警分析,這些字跡是經過偽裝的。

隨後刑事技術人員將敲詐信帶回實驗室做進一步鑑定。就在此時,110指揮中心接到報案,位於海淀區的另一所大學也收到了類似敲詐信,犯罪嫌疑人同樣索要10萬元現金。

在相隔幾個小時的時間裡,兩所大學先後收到了相似的敲詐信,那麼這兩封信會不會是同一人所寫?刑事技術人員馬上對這兩封信的字跡進行比對,結果很快就出來了。

經過筆跡鑑定,刑事技術人員確定這兩封敲詐信是同一人所寫。

按理說,找到嫌疑人並不難,因為信的落款位置留下了人名和郵箱,李某,這個李某是什麼人,為什麼要留下自己的名字?當時,辦案民警把所有叫李某,和學校有聯繫的人,都找到,逐一排查。可是很遺憾,他們的嫌疑都一一排除了,就在這時,一位當事人向警方提供了一條重要線索,一名叫張某輝的人,有重大嫌疑,那麼,這個張某輝又是誰呢?此時的時針已經指向了晚上9點,距離第二天早上學校食堂開門,還剩下9個小時。

敲詐信裡的字跡經過偽裝寫的七扭八歪,這與犯罪嫌疑人的字跡又有很大出入。那麼如何證明這封敲詐信是出自這名犯罪嫌疑人之手?

按照筆跡鑑定的技術要求,要想認定一份字跡材料和嫌疑人的筆跡相同,必須具備一定條件,首先要調取嫌疑人親筆書寫的文字。很快,偵查員提取了張雅

輝書寫的明信片、賀卡等材料,並立即送到文件檢驗室。

刑事技術人員將敲詐信和嫌疑人的字跡進行仔細比對,從中挑選出相同字,並臨摹在比對錶上。隨著描字的數量越來越多,民警對敲詐信中字跡的書寫習慣也變得越來越熟悉。

雖然技術人員對嫌疑人的書寫習慣有了一定的瞭解。但是,他們覺得,目前的描字樣本數量還不足以下定論,還不能當證據,此時,已經是凌晨1點,距離食堂開門還有5個小時,這是一場和時間的賽跑。

2003年5月8號凌晨4點,經過10個小時的連續工作,刑事技術人員對所有筆記材料進行了反覆檢驗,最終得出鑑定結論,認定這些敲詐信、誹謗信和恐嚇信的字跡與嫌疑人張雅輝的字跡是同一人所寫。

張亞輝向民警交代,為了報復自己的一位朋友,他想出了冒用朋友的名字去敲詐的主意。他利用人們對非典疫情的恐懼心理,給大學校長郵寄了敲詐信,本想嫁禍於人的他沒有想到,偵查員只用了不到24個小時的時間就識破了他的陰謀。

2003年5月8號清晨,當溫暖的陽光灑滿大街小巷,兩所大學的校園仍舊像往常一樣煥發著勃勃生機。同學們有說有笑的走進了食堂,他們不會想到僅僅一夜時間,北京警方就破獲了兩起以非典病毒恐嚇敲詐學校的惡性案件。所有參與此案的民警用默默無聞的工作,換來了校園的平安。

直到今天,講起17年前敲詐信的故事,依然感到驚心動魄,17年過去了,很多事情發生了變化,疫情面前,心懷不軌的人想著不同的花樣,發國難財;不變的是,公安民警、醫務人員、社區等一線工作者負重前行的背影,和我們戰勝疫情的決心。面對疫情,作為普通人,照顧好自己,嚴格遵守防控期間的規定,不給他人和社會添亂,就是為抗擊疫情做貢獻。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綜合 法治進行時、北京晚報、北京法治在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