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宪宗朱见深为什么要为他的叔叔朱祁钰平反?

甲乙丙丁戊


明宣宗朱瞻基共有两个儿子,即英宗朱祁镇和代宗朱祁钰,原本应该兄友弟恭的两人却因为土木堡之变而走向决裂,在英宗复位成功后,更是不念兄弟之情,对弟弟进行了疯狂的报复。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有名的昏君,正统十四年(1449年)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起兵50万御驾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遭到瓦剌大军的包围,英宗被瓦剌俘虏。消息传到京师,举朝震动,人心惶惶,为免主少国疑,当时还是郕王的朱祁钰,在孙太后及大臣于谦的支持下,即位称帝,次年改元景泰,英宗被遥尊为太上皇。

朱祁钰在位期间,知人善任,起用于谦等正直之臣,组织北京保卫战击退了瓦剌人的进攻,保住了京师,使得江山社稷转危为安。他对政治、 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使得明朝由乱治得清明,堪称英明之主。但是,他对英宗南归后的态度,也显示出了他对帝位的过分执着,这也为他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一年后,英宗被瓦剌人释放南还,一朝两帝不可并尊,为了帝王能传之后代,朱祁钰开始打起英宗的主意,太上皇朱祁镇很快就被幽禁于南宫,这一关就是八年。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爆发了夺门之变,英宗复位,当时重病不能下床的景泰帝不得不接受事实。二月,英宗废景泰帝为郕王,将他软禁在西苑。不久朱祁钰去世,英宗上恶谥号曰戾,捣毁景泰帝所建之帝陵,仅以王礼将他安葬于西山(即景泰陵)。同时,英宗还杀害兵部尚书于谦,对景泰朝臣进行了疯狂的清算和迫害。



朱祁钰受命于危难之时,挽大厦将倾之际,对大明王朝有再造之功。但是他对帝位太过执念,不能恪守前约,不仅幽禁太上皇朱祁镇,还废掉侄儿朱见深,把自己唯一的儿子朱见济立为太子。兄弟二人围绕帝位问题产生了巨大不可调和的裂痕,因此当英宗复位成功之后,压抑了八年的情绪开始爆发,不仅对景泰帝执政时期“年谷屡丰”“元元乐业”的政绩加以抹黑,还对景泰朝的文官武将进行了疯狂的清算打压,这既是一场政治灾难,更是一起悲剧。

直到十八年后的成化十一年(1475年),才由英宗的儿子宪宗朱见深为皇叔朱祁钰恢复名誉,洗冤昭雪,为他上谥号“恭仁康定景皇帝”,同年十二月在奉天门举行了隆重的加谥仪式,同时,也为以于谦为首的景泰朝臣工一一进行了平反,此举无疑是大得人心,也让宪宗声誉隆望愈高。

宪宗皇帝朱见深为什么要在十八年后为皇叔平反,笔者以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景泰帝天性仁慈,朱见深并未受到伤害

景泰帝朱祁钰心怀私心,他不仅幽禁哥哥,还废掉侄儿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为此还废黜了力劝他不要这么做的汪皇后,把自己的儿子朱见济立为太子。虽如此,景泰帝也并没有对侄儿朱见深进行伤害,甚至在自己唯一的儿子朱见济夭折后,景泰帝都没有动了害死侄儿的念头,景泰帝天性仁慈,宪宗感激于他当年的不杀之恩。

二:恢复景泰帝名誉,不会对宪宗皇位构成任何威胁

朱祁钰只有一个儿子朱见济,被立为太子后很快就夭折了,直到他死,都没能生出个一子半儿,景泰帝一脉已经绝后。宪宗为皇叔恢复名誉,不会对他的皇位构成任何威胁,相反的,还是顺应民意,做了一件天下人拍手叫好的大事,无疑能让他的民望声誉都得到提升。

三:顺应民意,赢得美誉

成化年间,天顺时期的血腥早已湮没无闻,宪宗是个有为之主,广开言路,各方纷纷上疏,请求为景泰帝和朝臣平反,宪宗顺应民意,肯定了皇叔的功绩,对于谦等冤死的忠臣也一并恢复名誉,此举大快人心,让宪宗赢得空前美誉。




宪宗朱见深在历史上虽以与万贞儿的忘年恋而著名,事实上,他的能力要远比他那昏庸荒唐的父皇英宗强。宪宗为皇叔平反,恢复名誉,堪称仁君之行,《明史》对他也是不禁溢美之词,赞曰:“宪宗早正储位,中更多故,而践阼之后,上景帝尊号,恤于谦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辂,恢恢有人君之度矣。”


大国布衣


朱见深为叔叔景泰帝朱祁玉平反,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景泰帝朱祁玉做事有原则、有底线,也有亲情,做人做事可圈可点。对朱见深而言,朱祁玉有两点做得太过分,令朱见深耿耿于怀:一是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二是软禁父皇朱祁镇。但是,朱祁玉点到为止,没有进一步的行动:一没有杀害朱祁镇、朱见深父子。我们都明白,天无二日 ,民无二皇,历史上的废帝、废太子都没有好下场,李世民为了当皇帝,杀兄杀弟,顺便也将十个侄子一并解决,斩草除根。而朱祁玉虽然贪恋皇权,但人性未灭,一念之仁,否则也不会有后来的夺门之变。二是该给的待遇都给了朱祁镇父子。朱祁玉把朱见深的生母由妃子晋升为贵妃,朱祁镇的小日子过得不错,也生了三个儿子,也安排了专人照顾朱见深的生活。三是朱祁镇所有的儿子都封了王,并且朱祁玉自己一个儿子也没有。

第二,景泰帝朱祁玉有功于国,在士大夫集团和民间都有非常正面的评价;并且,朱见深亲身经历过朱祁玉力挽狂澜,领导了北京保卫战,打败蒙古军队,救回父皇。给朱祁玉评反,对朱见深有好处:提高了朱见深的威望,收买了人心。再朱祁玉没儿子,评反了则没什么坏处。

第三,景泰帝朱祁玉是朱见深唯一的亲叔叔,由于朱祁玉没儿子,尽管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但朱见深做回太子的可能性一直都存在。朱祁镇和朱祁玉两兄弟小时感情很深,朱祁镇对朱祁玉一直照顾有加。由于皇权,兄弟反目;但朱见深在做了十一年皇帝之后,权力之争的烽烟早已远去,亲情犹上心头,叔叔没儿子,孤苦伶仃;尤其是朱祁玉的老婆汪皇后,过去对朱见深母子照顾有加,并且,由于坚决反对废太子,被打入冷宫。

第四,朱见深是一个厚道人,知恩图报,有情有义。朱见深对基本的是非曲直还是有一定的判断力;尤其是朱见深对万贞儿,有情有义。万贞儿长得不怎么样,并且比朱见深大十九岁,但朱见深对她宠爱有加,有始有终。可见,朱见深的心底善良,恩怨分明。





江晓01


明英宗一生造孽太深,明宪宗继位后,要给他老爸“擦屁股”。


明英宗这个人,一辈子都是糊里糊涂,恩怨不分,敌友不辨,是非不明。给明宪宗留下了一个“巨坑”。

首先、他是土木堡之败的真正罪魁祸首。

1449年,英宗率数十万大军出征瓦剌,惨败于土木堡。此战,20万明军战死7万,伤者约10余万,衣甲兵器辎重尽失,几乎是全军覆没。


按照传统史学观点,均认为此战大败的元凶是朱祁镇宠幸的宦官王振,是因为他犯下了各种匪夷所思的低级错误,才导致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

但是众所周知,明代宦官仅仅只是皇帝意志的代言人,王振也不例外,他本身并没有足以左右英宗的权柄。因此土木堡之战的真正罪魁祸首,实际上就是明英宗。而王振的罪责,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他的进退失措、指挥不当背锅罢了。

比如说,明朝大军先取道紫荆关回京,欲经蔚州,而后行走四十里,又改道东行,向宣府行进,如此诡异行军路线的决策者,难道是王振吗?他只能提建议罢了,最后拍板的人只能是明英宗自己。



至于说土木堡之变带给明朝的影响,那都不用多说了。整个大明王朝的文武中枢几乎被一扫而空,洪武、永乐、洪熙、宣德四朝的所有成果也几乎被一扫而空。如果不是明代宗、于谦君臣的通力合作,大明王朝估计都活不到276岁。(最让人痛心的就是老将英国公张辅,堂堂平越名将竟然为明英宗的昏庸殉了国)

其次、英宗复辟之后,弊政不断,给宪宗遗留了很多祸患。

如果说土木堡之变前,明英宗的种种弊政还可以推给王振,那么复辟之后,没有背锅侠王振了,英宗的所作所为,就只能怪在他自己的头上了。

那么,英宗复辟之后,他干了哪些遗祸后世的错事呢?小事咱都不论了,就说六件影响比较大的事。

①:大规模清洗朝堂,迫害有功之臣。比如于谦、王文被斩于市;总兵范广被凌迟;内阁辅臣陈循、江渊、俞士悦被发配流放;萧镃、商辂、王直、殷谦罢职。这些人都是大明的栋梁之才,英宗仅仅只是因为他们为明代宗效力,就把他们给一并清洗掉了。


②:平反王振,建庙祭葬招魂。这个不多评价了,明英宗到死都认为王振是忠臣。

③:重用奸臣。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因为在“夺门之变”有功,英宗便对他们全部委以重任。

很可笑的是,英宗重用的这些人,最后都被他干掉了。比如太监曹吉祥与其侄曹钦更公然在京师举兵造反,被英宗杀掉;石亨与其侄子骄纵不法,图谋变乱,被英宗杀掉;而徐有贞因为跟石亨有仇,被英宗流放。也就是说,英宗用的这批“功臣”,其实一个好玩意都没有。

④:处置流民不当,激起重大民变,导致后来百万荆襄流民造反。

⑤:轻信蒙古“换道入贡”的谎言,导致蒙古打着入贡名义顺利进占河套平原,然后蒙古人就赖着不走了。朱祁镇惹出大祸,无力驱逐,于是这一水草丰美的国土,从此沦丧于蒙虏。

⑥:容纵建州女真壮大,养虎为患,差点遗祸后世。

复辟之后的明英宗,在位仅仅八年就把皇帝当成这个样子,给他儿子明宪宗留下了这么多祸患,也真是难为他了。



既然老爸如此昏聩,明宪宗继位后,自然要给老爸“擦屁股”了。

首先,宪宗以雷霆扫穴之势灭了女真,将建州女真的崛起推迟了一百年。

其二,宪宗花大力气平定了荆襄流民。

其三,宪宗为英宗统治后期受迫害的贤臣一致平反。比如于谦被平反昭雪,赦免其亲族并加恩;商辂被召回,任命为内阁首辅。

其四,宪宗在商辂的力主之下,追复叔叔朱祁钰以帝号,以帝皇之礼重修其陵寝。

通过宪宗的这些努力,因英宗后期种种弊政导致的社会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士大夫阶层的惶恐不安之心也得到了安抚。

至于说宪宗为什么要给叔叔朱祁钰平反,原因很简单——明代宗于社稷有功,且平反明代宗对宪宗的皇位法统没有威胁。


明英宗造孽,导致大明江山差点玩完。如果不是明代宗临朝听政,粉碎了瓦剌军对北京的入侵,大明江山还有没有,明宪宗这个皇位还能不能继承,都很难说。所以说,明代宗对大明江山有功。既然宪宗已经为于谦等人平反,那么明代宗也应该平反。

并且,给叔叔朱祁钰恢复皇帝身份对于明宪宗来说,也没有没有任何影响,没有人会说他这个皇位不合法(代宗无子,宪宗是唯一的继承人)。相反,他的此举还可以收买民心和士大夫之心。士大夫和老百姓都会夸赞明宪宗是一个了不起的好皇帝,这样他的统治才能够更加稳定。

当然了,明宪宗也不能直接给叔叔平反,这样会打他老爸的脸。所以,宪宗就说这是英宗临终前的遗愿,希望他们办好,他只是秉承老爸的遗愿。有这样的好儿子,英宗上辈子也是积了德。


Mer86


历史上最喜欢翻案的皇帝当属乾隆了,崇祯说袁崇焕投敌叛国,他说袁崇焕是明朝忠臣,是自己老祖宗搞得反间计;太爷爷顺治说多尔衮意欲谋逆,他说多尔衮忠勇无双;爷爷康熙说鳌拜擅权,他说鳌拜劳苦功高;老爹雍正说张廷玉应配享太庙,他却命张廷玉归还所有皇家赏赐,回家等死,最后不得已才让张廷玉配享太庙;雍正朝受重用的李卫,乾隆早年间也认可李卫的功绩,上了年纪就改口说李卫任性骄纵,并非纯臣,幸亏李卫死的早,不然也有够受的了。


乾隆翻案有拨乱反正,也有他胡搅蛮缠,可是明宪宗朱见深为叔叔朱祁钰翻案绝对是弥补过错,为其父朱祁镇犯下的过错赎罪,且他做的还远远不够。

为什么纵横对他们之间的是非如此笃定?就让我们回到明朝,看看他们父子兄弟之间有着怎样的恩怨是非。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

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后,年仅九岁朱祁镇继位,老爹给留的辅政大臣他不喜欢,唯独对看着自己长大的太监王振言听计从,这个王振也是个不简单的人物,他寒窗苦读多年混了个学官,因想要出人头地,便决定舍弃妻女,自己切了一刀,入宫当了太监,因为文化水平高(因为其他太监基本都是文盲,只有这位仁兄有家有业有文化主动阉割)成了太子伴读,朱祁镇继位后,他凭借皇帝的宠信打压内阁,独掌大权,鱼肉百官,可谓是风光无限。

可他并不满足于此,想当年入宫他是背负着巨大心理压力和舆论压力的,所以他一直渴望建功立业、衣锦还乡,机会终于来了,明朝的老对头蒙古在边境的倾销贸易赔了本,开始发兵威逼明朝边境,不同于朝臣们的惊慌,王振非常兴奋的鼓动明英宗亲征,不是因为爱国,纯粹是王振自己想跟着耍耍威风。

出人意料的是,明英宗竟然力排众议,真的御驾亲征了,皇帝亲征听着很威武,可是不是谁都行,明英宗就不行。

二十二岁的明英宗带着王振以及许多大明精英们,率领明朝全部精锐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向大同挺进,蒙古人本就擅长打游击,见这阵势马上避其锋芒,收拾了明朝在阳和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一路舟车劳顿没有收获又听闻蒙古队伍强悍的王振心里打鼓了,下令班师,如果真的就此收兵不会有任何问题,蒙古人不清楚二十万大军的底细是不敢贸然行动的。

可是王振却提出自己的故乡蔚县就在附近,想邀请皇帝去他家坐一坐,朱祁镇也很乐意为王先生装门面,欣然同意了,于是大军掉头去蔚县,其实这么走也没啥问题,顺路就从紫荆关回京城了,可是走了五十里,队伍却接到命令掉头原路返回,因为王先生说怕大军踩坏庄稼,明英宗夸他体谅民情,便下令掉头从来时的居庸关回京城,本来京城已经很近了,回去了就安全了,可是王振和明英宗生动的演绎了不作死就不会死,蒙古人在后面已经看清楚这支军队就是废物,于是果断发起攻击,又是全军覆没,王振被明军将领樊忠斩杀,明英宗被俘。

朱祁钰临危受命,扛起了大明的万里江山

土木堡之战,明军惨败,皇帝被俘,明朝上下人心惶惶,南迁派(逃跑派)蠢蠢欲动,那情景像极了北宋的靖康之难,总之当时的明朝一片灭国之相,这时候于谦站了出来,平地一声吼“建议南迁者,该杀”,在争取了太后的同意后,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拥立成王朱祁钰为皇帝,以朱祁镇之子朱见深为太子,说白了国不可一日无君,就是让朱祁钰代哥哥做皇帝,完事了还要还给朱祁镇一脉。

古代新皇帝登基都会象征的推辞两三遍,在众人的恳求下才能登基,但朱祁钰是真心不想干,因为当时明朝已无强兵悍将,外面瓦剌一直在叫嚣,这个皇位就是烫手的山芋,明英宗的遭遇已经摆在那了,最后朱祁钰确实被赶鸭子上架,无奈当上了代理皇帝,他重用于谦,调用各地藩王进京勤王,调集粮食,清除王振余党平息众怒。

瓦剌本以为手握明英宗这张王牌,便可以无限的索取大明的财产,可是多次谈判一分钱没见着,谈判不成就开战,瓦剌屯兵京城外,企图用明英宗去叫开紧闭的城门,兵不血刃的进入明朝都城,这次也未能如愿;

这彻底激怒了瓦剌,对明朝宣战,城外是瓦剌五六万的精兵,城内是二十万于谦从各地征来的备用兵,看上去明朝占据优势,可惜这二十万部分是备用兵,许多还是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民、甚至是老幼病残,这已经是明王朝能筹到的全部兵力,用于谦的话说“二十万方可一战”,事实上这一战打得确实很勉强,于谦衣不解甲的指挥战斗,最艰难是朱祁钰站在了城门上鼓舞军心,不管怎样,明朝奇迹般的获胜了。

英宗归来,夺门之变拉开帷幕

瓦剌最后都没想明白自己怎么会输了,不过他们想到了一个让明王朝从内部瓦解的损招,把明英宗还给明朝,让他们内斗去吧。

明英宗归来,明朝的朝堂之上又炸锅了,有人主张还位于英宗,有人主张由朱祁钰执政,以后传位于英宗之子,代理皇帝朱祁钰肯定是不想还政,你闯的祸,我冒着生命危险干替班,你回来我就让位,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再者享受到了皇帝的滋味谁也不愿意下岗,要不古代皇帝都喜欢寻求长生不老之术呢,于是朱祁钰将太上皇朱祁镇圈进在南宫,不久后废了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可惜他这个独子只当了两年太子就一命呜呼了。

此后朱祁钰的身体也是每况愈下,有意思的是囚居的朱祁镇在大将石亨、宦官曹吉祥、高干子弟张軏以及坐冷板凳的徐有贞的帮助下,复辟了,过程简单的离谱,没有刀光血影,就是逃出南宫的宫门以及打开大内的宫门,南宫门是蛮力推倒的,大内的宫门是守门人给开的,之后就是宣告群臣明英宗复辟了,于是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幕出现了,朝堂上同时出现了两个皇帝。

功过是非,说与后人听

当时的朱祁钰已经缠绵病榻,听到哥哥复辟的消息没有震惊及恐惧,而是释然了,在生命的最后,将皇位还给兄长也是最好的安排,一个月后朱祁钰去世,死因成谜。

明英宗重掌朝政后,杀了功臣于谦等人,下旨痛斥朱祁钰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废黜其皇帝封号,赐其恶谥“戾”,史称"郕戾王",这也是朱祁钰未能入明帝陵的原因。

明宪宗登基后,朝中出现了为朱祁钰鸣不平的声音,称其临危受命、保国平乱、击退外敌、治国有方,如不是他,英宗也无法安然归来,大明江山能否保住尚未可知,有功之人怎能落得如此下场?

朱见深虽然因为叔叔废黜其太子之位,童年不幸,但还算讲道理,也认同叔叔对明朝作出的功绩,下旨恢复其帝号,谥号"恭仁康定景皇帝”,按照帝陵规格修建陵寝。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按照明朝的祖制,皇帝的谥号是十七个字,而朱见深只给了朱祁钰五个字,而且没有庙号,也就意味着他不能享受后世的香火与祭拜,只能说明宪宗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叔叔的功绩,可能心中对叔叔废太子之事还是介怀的吧!

直到大明朝亡了,南明弘光政权才给了朱祁钰明代宗的庙号,将谥号增到了十七个字,算是给朱祁钰一个交代了。


史论纵横


朱见深原名朱见濬,明英宗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算是明朝历史上比较悲剧的太子。明英宗亲征被俘以后,按道理说应该由他这个太子即位为皇帝。但是明朝大臣却拥立朱见深的叔叔朱祁钰为皇帝。朱祁钰登基之后,朱见深的位置就非常尴尬了。最后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也被朱祁钰的儿子朱见济代替。

好在明英宗通过“夺门之变”重新登基称帝,朱见深也得以第二次当太子。明英宗重新为帝以后,把朱祁钰废黜为郕王。朱祁钰去世以后,明英宗给了他一个恶谥号“戾”。明英宗只以亲王之礼安葬了朱祁钰,也不让朱祁钰进入皇陵。明英宗的做法等于不承认朱祁钰当过皇帝。明英宗除了清算朱祁钰以外,还把朱祁钰的亲信大臣一并铲除。

明英宗去世以后,朱见深继位为帝,史上称之为明宪宗。按道理说明宪宗应该和自己父亲一样痛恨朱祁钰才对。毕竟当年朱祁钰把自己从太子的位子上撸了下来,而且自己还因此落下了口吃的毛病。但是明宪宗的表现远远比自己的父亲要好。

明宪宗即位之后不久,就给于谦等人平反,赦免了于谦的后人。这是明宪宗改正明英宗错误的第一步。成化十一年,明宪宗给明代宗朱祁钰平反,下诏恢复了朱祁钰的帝号,为朱祁钰定谥号为“恭仁康定景皇帝”,而且按照皇帝的规格重新修缮朱祁钰的陵墓。但是明宪宗并没有给朱祁钰定庙号。虽然没有给朱祁钰定庙号,但毕竟承认了朱祁钰皇帝的身份。有人不仅要问为什么明宪宗要这么做?他应该恨朱祁钰才对。我们来一起分析一下为什么明宪宗会为朱祁钰平反。

1、明宪宗品质不错。虽然朱祁钰做过对不起明宪宗之事,不过明宪宗很理解朱祁钰的行为动机。明宪宗不是一个睚眦之仇必报之人,他是一个非常重情重义之人。虽然我之前说过,他和万贵妃的姐弟恋更让人关心。但也可以从侧面看出明宪宗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他没有因为万贵妃的年龄和姿色就嫌弃她,而是无论怎样都对她一往情深。正是由于他重情重义,所以才会恢复朱祁钰的帝号。

2、朱祁钰的功绩。无论明英宗怎么诬陷、贬低朱祁钰,他始终无法抹杀朱祁钰挽救大明的功绩。如果没有朱祁钰打败瓦剌军,明英宗不可能重回大明,明朝也不可能继续延续。明宪宗非常清楚自己这位叔叔的功劳,他也无法抹杀这位叔叔的功劳。明朝后代皇帝和史书也无法跳过朱祁钰这段历史,所以他需要给朱祁钰一个名号。

3、朱祁钰的仁慈。虽然朱祁钰废掉了明宪宗的太子之位,他并没有杀掉朱见深以除后患。朱祁钰没有迫害明英宗,没有迫害明英宗的后代,也没有迫害明英宗的心腹大臣。也就是说朱祁钰废掉太子,只是走程序。朱祁钰整体上还对得起明英宗及其家属,最起码他这点比明英宗做得好很多。正是由于朱祁钰并没有加害的意思,所以朱见深才能活到重当太子之日。

4、朱祁钰没有威胁。到了成化年间,明英宗一支已经彻底掌握了政权,而朱祁钰一支则基本消失。本来朱祁钰就只有一个儿子,而且这个儿子早就已经去世。也就是说不会再有人重新拥立朱祁钰的后人。加上这一时期之前倾向于朱祁钰的大臣也死的死、老的老、剩下一部分也都全部效忠明宪宗。所以明宪宗没有必要再抓住老黄历不放,他给朱祁钰平反只是给了死人一个虚名号,而自己却得到了切切实实的真利益。

5、大臣和百姓的推动。到了成化年间,不断有大臣提起朱祁钰的功劳,也有不少百姓怀念朱祁钰的功劳。当然他们只是出于怀念,并没有想回到景泰年间的意思。为了顺应大臣之意,顺应天下民心,明宪宗为朱祁钰平反。

且不问明宪宗是不是明君贤主,就这件事来说,他做得非常漂亮。通过为朱祁钰平反,明宪宗也得到了当时大臣和老百姓的称赞,也得到了后世史书和后人的称赞。无论何人讲到明宪宗,为朱祁钰平反这件事都不得不提。《明史》也对明宪宗的这一行为大加赞赏,赞曰:“宪宗早正储位,中更多故,而践阼之后,上景帝尊号,恤于谦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辂,恢恢有人君之度矣。”

欢迎各位小伙伴阅读、收藏、关注!


依稀说史


明宪宗朱见深的父亲是是明英宗朱祁镇,他的父亲朱祁镇和叔叔朱祁钰为了争夺皇位展开过激烈的斗争,最终父亲朱祁镇获胜,这才有了朱见深的皇位。那么从父亲那里接过皇位之后,朱见深为什么要给这个曾经的对手朱祁钰平反呢?原因其实也简单,就是朱见深的人生境界已经超越了个人恩怨,达到了以客观事实作为判断标准的地步。也可以说是超越小我,追求大我。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朱见深看到了景泰帝朱祁钰是个做事有原则、有底线,也念及亲情的人。朱祁钰对朱见深和朱祁镇做过两件不好的事,一是在朱祁镇回朝后将其软禁起来达八年之久,二是废除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但是并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没有谋害他们的性命。纵观中国历史,废帝废太子一般都没有好下场,为了争夺大位骨肉相残甚至斩尽杀绝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杀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及其全家之后才当上大唐皇帝。更加值得称道的是,朱祁钰不仅没有杀他们父子,反而给他们应有的王室待遇。朱祁镇在被软禁期间还生了三个儿子,朱见深的生母也晋升为贵妃,朱见深本人也配有专人照顾。所以,应该说景泰帝对于朱见深一家还是很够意思的。



第二,朱祁钰是有大功于朝廷的。瓦剌也先兵临城下,眼看国破家亡,宋朝亡国的一幕即将再次上演。好在朱祁钰稳住了阵脚,大力支持于谦调兵遣将,保住了北京城,为大明朝续命达200年之久,此乃不世之功。

第三,给景泰帝朱祁钰平反不会给朱见深带来不利影响。首先给景泰帝平反,能够显示自己的宽宏大量,不计前嫌,有助于提高自己在百官和百姓心中的正面形象。其次,由于朱祁钰没有子嗣,所以即使给朱祁钰平反,我不会对自己的皇位造成任何威胁。



第四,从个人性格上来说,朱见深是一个比较厚道的人,有情有义。在他的心里,爱大于恨,所以他对外界没走你死我活的深仇大恨,更多的是平和。就拿万妃来说,万妃从小照顾朱见深。虽然比朱见深大十几岁,但朱见深却深深的依恋万妃。


哈达博士


因为原因众多!

第一,当年朱祁镇夺门,对弟弟有深深地愧疚,但是复位后的形式不允许他平反,而且他去给弟弟平反也不合适,因此有很大的可能是父亲临终授意宪宗给叔叔平反的。要知道兄弟两个关系一向很好,至少土木堡之变之前关系一直不错,并彼此信任的,土木堡之变,突发情况下弟弟继位。后来做哥哥的夺门,心里肯定也是同情弟弟的,毕竟亲弟弟也是英年早逝!说实话弟弟的一生也挺可怜的!



第二,景帝于国而言也是有功绩的,并非一无是处,作为后世之君为其平反理所当然,并且可以为自己争取好的名声!这样为以后宪宗利用太监集团打压文官集团并从文官集团手中夺权立威!



第三,宪宗天生性格善良也是一方面,宪宗比较坎坷,自己太子之位被废,幸亏有万贞儿不离左右日夜呵护保全他,对他的性格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第四,景帝在位之时,并没有杀哥哥,虽然废了哥哥的太子,但始终没有加害的意思,正是他这样做,给自己留了后路,后来哥哥在南宫生的孩子,他也给他们封了王,没有亏待哥哥一家!


古楼残卷


朱祁钰做皇帝,不是他自己钻营,篡位得来,而是在国家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必须有一个人站出来力挽狂澜。

所以说,他不是一个野心家,是国家环境发生了变化,不得已被推上皇位。


我们知道,明英宗时,发生了土木之变,明廷几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虏,敌军都打到了首都,当时的情况是极为严峻的。

是朱祁钰和于谦等人舍命一搏,才换来了国家的安定,避免了灭国的命运。

朱祁钰于江山社稷有功。

对朱见深来说呢?朱祁钰已经算是个不错的叔叔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朱见深都仍然是太子。就算被废了,也还是沂王。

从始至终,朱祁钰就没有想过杀他,历来对付有威胁的人,做皇帝的人没有几个会心慈手软。


秦二世登基,他的兄弟们几乎被杀尽,秦始皇儿子可不少,足有三十多个;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杀光;朱棣靖难之役,哥哥朱标的儿子们,没有一个活下来,当然,朱允炆是下落不明,而朱允炆的儿子,直接被囚禁到五十多岁,如同傻子一般。

朱祁钰也软禁了明英宗,这极有可能是保命的做法,他也没有对哥哥下毒手。

做过皇帝的人,不管你有没有野心,你就是再退下来,新皇都不可能不防范,父子之间都没有亲情可讲,更不说兄弟了。

他就是想归还皇位,都不可能了,这不是重新成为郕王那么简单,这一退,就有可能丢掉自己和儿子的性命。

我们看他废除朱见深,未尝也没有考虑到将来可能遭到朱见深的清算的原因,自己到时候死了,那么儿子朱见济呢?

我们不能说朱祁钰完全没有私心,但是他没有对兄弟和侄子下毒手,这是很难得的。

明英宗复辟,明代宗就死了,虽然重病,但是难以摆脱被谋害的嫌疑。

朱见深登基之后,对叔叔的遭遇应该也有同情的成分,而且他也需要笼络人心。

反正平不平反的,都是死后的一个虚名,给了还能显得自己宽宏大量,何乐而不为呢?


浮沉于史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发生在古代的高管群体联手斗小老板的故事!

本来谁输谁赢,显而易见!但是这个故事里,小老板孤身面对一群高管,不仅没亏,而且稳赚不赔!


小老板,自然是明英宗那有恋母情节的小儿子明宪宗朱见深,朱见深从小长在深宫妇人之手,一出生就是天潢贵胄,万里挑一的皇位继承人,可是一不小心,爸爸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虏了,而自己的叔叔朱祁钰被大臣们推上台,成为大明王朝家族企业的新一任大老板。

当上大老板之后的叔叔就不是叔叔了,因为是唯一的皇帝,皇帝不仅没有亲情,还可能因为感到威胁,时刻有可能干掉自己的兄弟和侄子,所以朱见深这个继承人也就不是继承人了。

而因为老爹朱祁镇生死未卜的缘故,小小的朱见深也跟着遭殃,被圈在深宫大院之中,没有父母,太监也欺负这个失去了光环的皇子,陪在他身边的只有一个年龄能当妈的宫女万贞儿。

这样环境下的小皇子朱见深自然养成了留守儿童的特质,懦弱,缺爱,自卑,恐惧,和极强的依赖心。所以万贞儿是当时孤单皇子的唯一能抓住的稻草,这才有大明史上赫赫有名的万贵妃独宠一朝的故事!

皇家兄弟的那些事

当然,我们今天并不是要说明宪宗和万贞儿的那点故事,而是要说,在景泰帝朱祁钰在位的数年时间里,他和他那出了家的父亲,其实都承载着极大的心理负担,生怕动不动就被景泰帝咔嚓了!

明英宗还好,毕竟是一个大风大浪见惯了的成年人,但是朱见深却只是个孩子,时刻担心着人头落地的风险,会给这个孩子造成多大的的心理障碍啊!

所以他爸朱祁镇再次复位之后,对弟弟朱祁钰进行的疯狂的报复,把朱祁钰重用的大臣全部打压,甚至把忠臣于谦也斩首,对待朱祁钰,他毫不留情的禁止他埋在皇陵,他给朱祁钰的谥号是“戾”,把朱祁钰的妃子全部诛杀!足见恨之入骨!

所以,爸爸死后,明宪宗又怎么可能会轻易将这位给他造成童年阴影的叔叔平反呢?

显然,这背后是一个权力博弈的故事!

毫无疑问,给朱祁钰平反绝不是出自明英宗父子的意思,而是在于那些曾经将朱祁钰抬上帝位的文官集团们!

可能有人问,为何文官集团非要给朱祁钰平反?

首先,就是大家都知道,有明一朝,士大夫群体特别活跃,什么动不动疯狂死谏的监察御史,什么敢言敢说的东林党人,其实就是在争取士人阶层的群体利益,如果朱祁钰的不被平反,那么曾经在土木堡之变推举朱祁钰的文官群体就是乱党分子,这些乱党分子的门生故吏也就成了乱党的继承人,这可就不只是名声问题那么简单,仕途和下一代前程也会成为问题,甚至没有出头之日!

其次,对于文官群体而言,如果不给朱祁钰平反,也就是说很大程度上就否定了景泰年间的一切成就,否定朱祁钰的合法性,否定对明朝有力挽狂澜之功的救时宰相于谦的功绩!

也就是说他们要违心的认同景泰帝和于谦集团是彻头彻尾的叛乱分子,那么这会让天下百姓如何看待自诩清流的文官集团,又如在历史书中这些文人毫无骨气!

在以风骨死谏为荣的明朝清流心中,这种污名是万万难当的!所以他们一开始就存着为景泰帝平反的心!谁不想做丹心照汗青的男人!

但是朱祁镇在世的时候,一方面文官集团知道其实景泰帝对待这位太上皇做法让太上皇很不舒服,所以文官们对待受苦的旧主也有一定同情和愧疚,他如何对待朱祁钰也都说得过去,第二点,朱祁镇毕竟是当了很多年皇帝的人,有威望,有正统性,在大臣中也不乏支持者,否则也发生不了夺门之变,第三点,明英宗朱祁镇对待紧随朱祁钰的臣子进行的残酷打压也使得文官集团风声鹤唳,不敢冒尖出头!

所以在英宗一朝,并没有人敢于提及为景泰帝平反,但是大老板去世后,懦弱的小老板朱见深上台了。高管们一看,机会来了!小老板可是新君初立,一没人气,二没实力,三没充分政治斗争经验!

在个个都是老油子的文官集团面前,那还不是一碟小菜!怎么办呢?

欲问怎么办,当然先试探!

文官集团先利用深有民意的于谦来试探明宪宗,果然由于于谦功绩丰硕,为人耿直,在官员和百姓心中都深由威望,而且有一个问题很重要,当时景泰帝并不愿以把朱祁镇从瓦剌迎回来,是采纳了于谦的建议才勉强做的,从这一点上来说,于谦虽然拥立新君,但是也救了他们父子俩!

所以明英宗虽然杀了于谦,但在晚年对于谦还是很怀念的,最后在曹石之乱后,就已经将陷害于谦的人全部罢免梳理,只是身为皇帝,总不能自打自脸不是,所以不能为于谦平反!但是可能对儿子已经有过暗示,可以上位之后通过平反于谦来收民心!

顺水推舟,有进有退

故而果然宪宗一上台,文官有人请求于谦事,宪宗也顺水推舟为于谦平反,两方初开始博弈,结果是宪宗得人心,文官试探出希望!但是对于文官的得寸进尺,可就没有那么好得手了。

时曾有大臣追论景泰废立事往,宪宗不悦的说:

“景泰事已往,朕不介意,且非臣下所当言。

这时候的宪宗有点小生气了,这是我爸爸和我叔叔的争端,管你们屁事!

但只要试探出希望,对于文官集团而言,那就是胜利的前兆!接下来文官们可毫不灰心,他们开始造势,怎么造势呢?找喜欢挑事出名的小官,就是那种不怕死敢说话被认为正直的年轻文官,但其实他们就是文官集团的枪手。

成化3年(1467年),有个个湖北荆门州的小训导,给朝廷上书列举了景泰的功绩,希望朝廷给景泰帝平反,随后英宗虽然没有同意,但是也没有对这个官员进行惩戒,接着在成化6年(1470年),御史们开始进行规模化表演,纷纷上书求改景泰帝谥号,认为景泰的谥号”戾”不符合实际情况,

对于朱见深而言,他知道这把火肯定不好熄灭了。处理不当容易出大事是,至少对自己的形象很不利,下一步这些文官们肯定开始表演死谏了,逼迫为朱祁钰平反,这可是在大明历史上的常见情况!

太极玩的贼溜的成化皇帝

为了不让事情发展到那一步,明宪宗必然要选择了。

孔子说:父死,三年不改其政,可谓孝矣!

如今已经好几年了,也算对得起老爸了,别人也不会说什么!既然当下景泰帝深得民心,为他平反也是潮流和趋势,如果自己不主动,到时候被文官逼着平反,就变成了被文官所压迫的皇帝了,只会给他们这些文官留下好名声!

不行!这个生意不划算,他该怎么办呢?

朱见深很明智的就玩了一手推手,借力打力,用这个对自己不利的局面成功提升自己的明君形象,他主动下诏为景泰帝平反,赢得了当时和历史的广泛喝彩!连明史都因此事说他:

宪宗早正储位,中更多故,而践阼之后,上景帝尊号,恤于谦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辂,恢恢有人君之度矣。

聪不聪明,厉不厉害,小皇帝刚登基没几年,把文官集团们加给自己的危机就这样化解了,成功变被动为主动。当然文官集团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那就是恢复景泰帝的名誉!

可谓双赢了!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明宪宗朱见深,可是展示出来跟后世传言不同的皇帝风采,人家可不是一个只会跟万贞儿腻歪的昏君!

久在深宫混的这位宪宗皇帝,其实精明着呢!

那些因为他和万贞儿故事就以为他傻的人,才是真的傻……


历史好奇怪


明朝自从土木堡之变之后,便是埋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这个隐患在后人看来,直接导致了明朝锐气丧失。

这个隐患说到底还是君臣,简而言之就是于谦力挽狂澜,可却让人看到了权臣是怎么可以左右朝纲。


从这一点来看,朱祁钰即便是当了皇帝,实际上也是存在道统上的问题,名不正!

这就导致了后来朝廷出现了党派之见,朱祁镇的利用于谦同其他大臣的矛盾,直接让不少臣子转而支持他。

而且最为重要的朱祁镇手中有外边藩王的支持,也就是说在权势上,朱祁钰其实不如朱祁镇。

并且朱祁钰这个人有才能,也有容人的雅量,可是却过于的仁慈,没有将朱祁镇除去,也没有过多的限制朱祁镇。



简而言之朱祁钰自己都认为这个位置来的不正当,他本就明白这其中的复杂,可他偏偏下不了杀手。他废除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可却暗地里妥善安置他。

甚至可以说朱见深是被朱祁钰带着长大的,朱祁钰同朱见深有很多相似之处,或许朱见深打心眼里是敬佩朱祁钰的。


可惜朱祁镇这个权谋老练的君主,从逃回北京城之后便是广纳羽翼。后来更是直接发动夺门之变。

然而他改变不了一点,那就是朱祁钰确实是大明有功之君,宗庙上少不了他的谥号,百姓更是明白他。

所以朱祁镇可以定下朱祁钰的谋反之罪名,可以给他泼脏水。但是改变不了朱祁镇才是最大罪人的事实。

朱见深登基为帝之后,早已唾弃朱祁镇的他,立马便是为朱祁钰平反,一来他们家对不起朱祁钰,二来为了天下臣民之心,三来朱见深痛恨其父将朝廷脸面丢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