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对谁错--《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2)

宏观管方向、微观管方法。面对贫穷问题,专家总是立足于“大问题”:贫穷的最终原因是什么?应该在多大程度上信任自由市场?穷人能够受益于民主制吗?外来援助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从重要性、必要性宏观层面侃侃而谈,对如何解决具体问题一般就没有深入探讨,好像方法已不需要探讨、研究。


谁对谁错--《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2)


对解决具体问题方法、措施比理论重要。解决问题属于形象思维问题,具需要技术更需要艺术,不是简单1+1=2的重复逻辑问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主要考虑是恰当、适合,因为对些具体问题,因时间、空间、地域、民族、习惯等的不同,不同的专家会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甚至是相反的方案,如“贫穷陷阱”问题。

“贫穷陷阱”。杰弗里·萨克斯是联合国顾问、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主任,同时也是一位贫穷问题专家。他指出:贫穷国家之所以贫穷,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往往都气候炎热、土地贫瘠、疟疾肆虐、四周被陆地所包围。因此,如果没有大量的原始投资助其解决这些地方性问题,这些国家很难提高自己的生产力。然而,这些国家却因为贫穷,无法支付投资回报——这就是经济学家们所谓的“贫穷陷阱”。除非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够落到实处,否则无论是自由市场,还是民主制,都帮不上什么大忙。外来援助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启动一种良性循环,即辅助穷国在关键领域投资,从而提高其生产力;由此而产生的更高收入会带来更多投资,收益将呈螺旋状上升。萨克斯在其2005年《贫穷的终结》一书中称,如果富国在2005—2025年间每年拿出1 950亿美元的资金来援助穷国,那么贫穷问题到2025年末便可完全得到解决。

然而,也有一些专家认为“贫穷陷阱”理论是错误的,“贫穷陷阱”并不存在,指出援助的弊大于利:援助使人们停止寻找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腐蚀地方机构并削弱其作用,导致一些援助机构形同虚设。对于贫穷国家来说,最好遵循一个简单的原则:只要有自由市场和恰当的奖励机制,人们就能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接受外国人或自己政府的施舍。

对待贫穷问题,到底“贫穷陷阱”存不存在?是相信那些认为援助能解决问题的人,还是相信那些认为援助只能使问题恶化的人?这一问题完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且有些事件甚至可以用来支持任何立场。例如,卢旺达在遭受种族灭绝之后的几年里得到了大笔捐款,整个国家逐渐走向繁荣。由于国民经济得到了发展,卢旺达总统保罗·卡加梅开始制定政策,尽量不再接受援助。针对世界上几百个国家的数据表明,接受更多援助的国家并不比其他国家发展得快。这常常被认为是援助无用的依据,但实际上,这也可能意味着相反的观点。或许,援助使某些国家避免了一场灾难,没有援助的话也许情况会更糟。

无论如何,对于如外国援助是否有效的回答是否像有时听到的那样重要目前尚不明确。但无论是那些热心于帮助穷人的人,还是不那么热心于此的人,他们都认为援助的作用十分突出。不过,援助只占每年给穷人所划拨的款项的一小部分,大多数针对全球穷人的计划都由各国自身的财政部门制定。例如,印度基本上不接受援助。2004—2005年间,印度为穷人的基础教育计划投入5 000亿卢比(310亿美元)。即使是在非洲这样急需援助的地方,这一数字也只占政府2003年度全部预算的5.7%(如果我们排除尼日利亚和南非这两个几乎不接受援助的大国,那么这一比例为12%)。

但为援助问题而争论的人基本上都同意一个前提,即应该在在力所能及时向穷人伸出援助之手。哲学家彼得·辛格曾写过关于拯救陌生人的道德准则,他评论说,大多数人都愿意牺牲一件价值1 000美元的衣服,换取一个落水儿童的性命。经济学家、哲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的观点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他认为,贫穷会导致令人难以容忍的人才浪费,贫穷并不仅仅意味着缺钱,它会使人丧失挖掘自身潜力的能力。一个来自非洲的贫穷小女孩即使很聪明,可能最多也只能上几年学。她很可能由于营养不良而无法成长为世界顶级运动员,而且即使她有什么做生意的好想法,也没有启动资金。如果她当初接受了足够的教育,她可能成为医生、科学家、商业巨头。

如何确定帮助穷人的有效方式吗?真正有用的方式是从实际问题的角度去思考,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找出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空谈外来援助。例如,世界卫生组织称,疟疾在2008年造成约100万人丧生,如果让人们睡在经过杀虫剂处理的10美元的蚊帐中,这样就可以挽救很多条性命。但蚊帐是免费赠送还是出钱购买又是一个需要研究确定的现实问题,

以优惠价销售蚊帐或免费赠送蚊帐似乎是个好办法,但有人认为如果人们不花钱就得到了蚊帐,那么他们就不会对其加以珍惜,因而也就不会去用。即使他们用了,也可能会因此对施舍习以为常,在以后需要自己花钱购买蚊帐时便会退缩,或是在需要其他物品时也不愿自己花钱,而是等着别人免费赠送。

研究解决问题需要从泛泛而论转向具体剖析,当详细了解了穷人的选择,也许就更容易找到对症下药的方子。就能了解穷人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他们除了手里没有多少钱之外,在生活上同其他人都是一样的吗?或是他们极度贫困的生活与其他人的生活在本质上有哪些不同?如果他们的生活有什么特殊之处,他们是否会因此而掉入“贫穷陷阱”?

要想真正回答“贫穷陷阱”是否存在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通过一个个事例做出判断:如果我们的故事与化肥有关,那么我们就需要了解关于化肥市场的一些现实情况;如果是关于存钱的分析,那么我们就需要了解穷人是怎样存钱的;如果是关于营养和健康的问题,那么我们就需要研究与此相关的领域。找不到一个普遍适用的答案,这听上去或许会令人有失信心。然而,实际上,政策制定者想要弄明白的不是穷人陷入困境的100万种方式,而是“贫穷陷阱”形成的几个重要因素。他们想通过缓解特定问题使穷人脱贫,让他们走上一条致富及投资的良性循环之路。

发展政策的实施以及随之而来的一场场争论,似乎都是以证据的不可依赖性为前提的:能被证明的证据是一种妄想,最多只是遥远的梦想,或是一种自娱。他们同我们一样,每个人能做的就是,深入了解困扰穷人的具体问题,尽力找出实行干预的有效方式。在某些情况下,最好的选择是什么都不做。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这里并没有一定之规,正如花钱不一定总能解决问题一样。某一特定答案所映射的知识体系,以及对于这些答案的深入了解,才能使我们在某天真正懂得如何消除贫穷。

应在何种情况下担心陷入“贫穷陷阱”。“贫穷陷阱”并不是存在于每个领域。要想制定出有效的政策,有必要正确地回答这些问题。要看到错误的政策是怎样制定的,这种政策并非来自动机不良或是腐败,而仅仅是因为某些政策制定者头脑中的世界模式是错误的:他们认为某个地方有“贫穷陷阱”,而实际上却没有;或者另一个“贫穷陷阱”就摆在他们眼前,却被他们忽略掉了。

专家、援助者及当地政策制定者的思想、无知及惯性常常可以表明,为什么有些政策失败了,有些援助没有达到其应有的效果。要相信,将世界变成一个更美好的地方可能无法在明天就实现,但一定会实现,但靠惰性思维是无法实现这个梦想的,需要作一步步耐心的研究,这不仅仅是抗击贫穷的有效方式,也能使世界变成一个更有意义的途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