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储备=财富积累

一、当今社会多数人不善于储备物资

最近,笔者在同朋友们谈起这次疫情时,一位朋友说,

如果再这样隔离半个月,真有生命危险了,到那时是既没钱花又沒饭吃。现在的人远不如过去人善于储备物资。

这话说得在理。想想八十年代时候,家家户户都攒得余粮,足够一年吃。每到过年时,家里还要准备充足的物资,如煤,水,蔬菜等,以备过年生活用。那时从大年初一过年,到正月十五看完灯会,才算结束,悠闲自得,从不为缺吃少喝而发愁。这正体现了那句话,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据有人透露,还在新冠肺炎隔离期间,大城市的超市货架就被横扫一空。平时看上去满满的商品,特殊时期根本经不住抢购。即使这样,许多家庭还在为生活发愁,度日如年,心中盼着疫情早点过去,好去打工挣钱,养家活口。

今次疫情,给许多人上了一课,物资储备很重要。特别是粮食储备,更是重中之中。

二、不切实际的防灾措施

“积谷防饥”!把丰年的粮食积累下来用于灾年生活

。我们古人很有保险意识,知道把粮食储备当作防范灾荒的有效措施。

现代人呢?也不是不知道防范风险,而是采取了现代人的经济措施一一金融保险。于是现代保险业遍地发展起来。

与“积谷防饥”的实物保险不同,现代保险更注重对货币的经营与管理。按照现代保险理念,每当被保险人遇上风险,保险公司必定会赔偿一笔约定的货币,供被保险人渡过灾荒所用。

这个措施最大的风险就在于,它没有考虑到一旦客户遇上风险,最需要的就是物资援助,而不是货币补偿。如果在平时,个别客户遇上风险,保险公司支付货币还可购买物资救急,如果遇上如武汉疫情这样大面积的灾害,保险公司就派不上用场了。再有多少货币也没有一包口罩来得管用。

这就是现代经济制度的缺陷。

现在人们之所以认为“现代保险”比“积谷防饥”更有效,是因为他们认为现代市场经济发达了,有钱哪里都可以买到粮食(物资)。其实他们不清楚,一旦遇上大面积灾害,到处都喊资源紧缺,再有多少钱也买不到粮食了。

三、“脱实就虚”一一扭曲的经济价值观

什么是“实”?就是实体财富,如粮食,石油,电力,煤炭,稀土等战略物资。什么是“虚"?就是货币等虚拟财富。“脱实就虚”,就是说近年来,人们不断追求货币,金钱等虚拟财富,而把实体财富等放到次要的位置。这也许是市场经济带来的价值取向。比如说,当下农民种地,就没有几个人把粮食生产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因为“不挣钱”,所以人们对种地的积极性大为降低。

因为不断追求货币金钱,并重视金钱的积累,所以有些企业的账面数字不断上涨。许多人把它当作财富积累的重要标志。沒有几个人重视实体财富的储备与积累。如经营粮食的企业,一旦发现库存过大,经营者就会把这种情况当作商品滞销,资金沉淀的负面信号,并千方百计把粮食卖出去,换回货币。

在经营者看来,加快资金周转,零库存经营才是最理想的状况。

所以说,在“脱实就虚”的大环境下,企业的账面数字在不断上涨,而实体财富在不断缩水。即使某些企业存在大量的库存商品,他们也不会把它当作物资储备加以很好的利用与经营。当然有更多库存商品最后是被低价处理以至销毁了。社会财富就这样被浪费掉了。

因为人们过分追求货币财富,我们也会看到一些夷非所思的现象:

生产实体财富的行业不挣钱,人们就会去想方设法经营虚拟经济,所以资产泡沫出现了。每当经济出现问题,有人就会想到“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往经济体内注资刺激,而不去考虑如何盘活存量,调整经济关系。当人们追求的货币财富越来越多,而实体财富变相销毁或存量缩水时,通货澎胀就产生了。

更为要命的是,在“脱实就虚”的情况下,政府手里掌握的可调用资源实在有限,物资贮备严重不足(零库存理论所致),一旦发生大面积灾害,往往是措手不及。去年的“高价猪肉”和今年的“口罩”就反映了这个问题。

笔者说过,粮食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政治战略产业,粮食储备事关国家安全,假如全被“脱实就虚”,即使守着一堆GDP也免不了一场灾难。上一个庚子年发生的事大家可能都忘记了。

四、如何才能不再让农民“增产不增收”?

有记性的读者可能还没忘记叶圣陶写过的《多收三五斗》农民们粮食丰收也是错,因为它不符合市场经济价值规律,导致市场上供大于求,粮食价格自然下降。如果农业生产欠收呢?粮食价格会上涨,但因为农民手里欠收无粮,自然也没有收入。

这就是令人担优的“增产不增收”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经济学家”的理论解释是,市场供应过多,客户不需要了(但当粮食欠收,储备减少,客户需要时则会发生灾难)。

为什么不能“以丰补欠”,加强储备呢?

这里就涉及到“脱实就虚”的市场经济价值观问题。就涉及到国家对粮食价值观认同问题。

假如说,国家能把粮食产业当作政治战略产业,能把粮食看成和黄金一样的财富储备物,他们就会把“粮食储备=财富积累”看待,这样就会建造更现代化的粮食储备设施,放开收购粮食,从而给农业生产留出更多的增长空间,也给政府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更多的底气。

假如这样一来,哪里还有什么“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发生?如果国家手里掌握了更多的储备物资,不是更有力量从事各种公共事业建设?还会为“财政收入减少”而发愁吗?

有人会说,任何东西都有保质期,储备东西过了保质期怎么办?既然是储备,自然就有储备管理理论,人们会一边放开收购储备物资,一边把将到保质期的物资出库,投放市场,就象水库一样一边蓄水,一边又放水。使物资储备始终保持循环利用状态。

当然也有人会说,任何储备设施空间都是有限的,超过限度怎么办?这也不用担忧。真正储备物资多了,比如粮食储备,可以让粮食生产者轮班休息,适量减少工作时间。这也符合储备理论规律。人们之所以以丰补欠,注重物资储备,就是希望工作一段时间后,能够停下来休息一下,享受一下储备劳动成果带来的好处,为什么不可呢?为什么非要变成零库存,月光族,并且996呢?难道德国人的一半时间工作一半时间休息,我们就不能学学?

在上一篇文章中,笔者曾经提出一个理论,即“物资储备一质押融资一保险理财"三者相结合的物资储备模式。这样一来就能将物资储备,灾害防范与财富积累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有效解决粮食生产,灾害防范与农民增收问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