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常規栽培技術是哪些?

農民也優雅


羊肚菌別名羊肚菜、狼肚菜、蜂蘑、陽雀菌、羊雀菌、包穀菌等,因其形態似羊肚而得名。在分類上屬子囊菌亞門、盤菌綱、盤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屬真菌。

一、羊肚菌的生長條件。

◆營養

羊肚菌菌絲體在多種培養基上都能生長。能利用蔗糖、葡萄糖、可溶性澱粉、麥芽糖等作為碳源。可利用硝酸鉀、硝酸銨、尿素、天冬氨酸等作為氮源。

木材、松針、麥芽、蘋果及殼鬥科植物的提取液,對羊肚菌的生長有促進作用。人工栽培時注意調配好培養基中的有關營養成分,即可滿足生長要求。

◆溫度

菌絲在3℃~28℃均能生長,最適18℃~22℃,低於3℃停止生長,高於28℃停止生長或死亡。子實體在10℃~22℃範圍內均能生長,最適15℃~18℃。

低於15℃或高於18℃,不利於子實體正常發育。但一定的晝夜溫差10℃~15℃可促進子實體形成。

◆溼度

羊肚菌適宜在土質溼潤的環境中生長。菌絲生長階段對土壤含水量要求不嚴,含水量在30%~70%均能生長,但以60%~65%為最適宜。

含水量超過70%,菌絲生長停止;低於55%時,菌絲生長纖弱。子實體形成和生長,適宜的空氣溼度為75%~95%,但以80%~90%為最宜。

◆光照

營養生長階段不需光照,菌絲在暗處或微光條件下,生長很快,光線過強抑制菌絲生長。子實體形成和發育需要一定光照。

羊肚菌子實體有較強的趨光性,其子實體往往朝著光線方向彎曲生長。如覆蓋物過厚或樹林過密、過陰及全天太陽直射的地方,都不適宜子實體生長。最適宜“花花陽光”照射。

◆ 空氣

羊肚菌菌絲生長階段,對空氣無明顯反應,在子實體形成和發育階段,對空氣十分敏感,若二氧化碳濃度超過0.3%。

子實體生長無力,它與綠色植物共生時生長十分健壯。因此,人工栽培時,除保持良好的通風換氣外,若能與蔬菜、花卉等植物兼作套種有利高產。

◆PH酸鹼度

適宜羊肚菌生長的pH與大多數食用菌基本相同。培養基或土壤的pH為7.0~7.5之間。若pH降至3.0以下或高於9.0以上,菌絲則停止生長或死亡,羊肚菌不適於酸性環境,若pH為5時,則不易產生子實體。

二、常規栽培技術

◆栽培季節

羊肚菌野生時,多於春末夏初發生在林中潮溼地上及河邊沼澤地上。是春季著名的野生食用菌。其菌絲生長最適宜的溫度為18℃~22℃,子實體形成和生長最適宜的溫度為15℃~18℃。因此,各地應根據本地氣溫條件確定栽培季節。

一般黃河以南地區,可在3月上中旬播種,5月中下旬出菇。長江以南地區可適當提前20天左右播種;黃河以北及西南地區,可推遲30天左右(即在4月中下旬)播種。

◆栽培料配方

羊肚菌栽培料主要採用固體培養基,這裡收集部分配方,供栽培者選用。

①櫟樹木屑70%,麥麩25%,白糖1%,石膏1%,細土3%,含水量65%, pH6.5(朱鬥錫,2008)。 ②玉米芯40%,雜木屑20%,豆殼15%,麥麩20%,磷肥1%,石膏1%,白糖1%,草木灰2%,含水量60%, pH6~7(李樹林、陳文強,2008)。 ③玉米芯35%,棉子殼15%,雜木屑20%,麥麩10%,北芪渣(中藥材)或楊樹根土20%,含水量65%, pH 6~7(李素玲,2000)。 ④農作物秸稈、玉米稈或豆秸75%,米糠10%,麥麩10%,蔗糖1%,石膏1%,過磷酸鈣1%,土壤2%,含水量65%, pH 6.5~7.5(蘭進等,2001)。 ⑤雜木屑40%,棉子殼35%,麥麩20%,磷肥1%,腐殖土3%,石膏%,含水量65%, pH自然(丁湖廣,2004)。 ⑥棉子殼75%,麥麩20%,石灰1%,石膏1%,腐殖土3%,含水量65%, pH自然(宋麗光,2004)。

◆配料與裝袋

任選以上配方一種,按常規配製。

羊肚菌人工栽培方式是以熟料袋為主,因此多采用塑料袋(也可採用罐頭瓶等容器裝料,作為長菇載體)。採用裝袋機裝袋(每臺每小時裝1500~2000袋)。

裝袋量因基質不同差異較大,木屑為原料的因材質硬軟有別,棉子殼為原料的,子殼附著棉纖維多少有別;玉米芯、甘蔗渣、豆秸粉等較為疏鬆。

◆滅菌要求

培養料裝袋後進入滅菌工序。高壓蒸汽滅菌,鍋內壓強0. 152兆帕,滅菌時間視培養料性質,分別控制在1.5~2.5小時。

大規模栽培採用常壓滅菌,按灶體大小和容量,一般6000~8000袋/灶的,其滅菌時間以點火上100℃後,保持20~24小時,中間不摻冷水,不降溫,達標後卸袋冷卻。

◆接種培養

料袋滅菌後,冷卻至30℃以下,按常規接種。接種後,搬進室內養菌,在適溫條件下培養30~40天,菌絲長滿袋;若氣溫偏低需50天長滿袋,經後熟培養20~25天,再轉入菇棚出菇。養菌管理主要控制好以下五點。

①恆定適溫

培養室內溫度調控至15℃~18℃,最適合菌絲生長。在適合的培養基和恆定溫度範圍內,菌絲日平均生長1~1.6毫米。

秋末冬初氣溫偏低,如果培養室溫度低於10℃,應人工增溫,可採用空調或電熱等設施提升溫度,防止低溫阻礙菌絲正常生長。

②保持乾淨

培養室保持清潔衛生,要求乾燥、不潮溼,空氣相對溼度70%以下,若溼度偏大,可在地面撒石灰粉除溼。

③遮光培養

菌袋培育期間,門窗應掛窗紗或草簾遮光,但要注意通風,不能因避光把培養室堵得密不透風,造成空氣不對流。

④通風換氣

經常開窗通風更新空氣,如果通風不良,室內二氧化碳沉積過多,會傷害菌絲體的正常呼吸;同時,也給雜菌發生提供條件。尤其是在秋季高溫時,如果不及時通風,會使室內菌溫上升,對菌絲生長髮育不利。

⑤翻堆檢查

菌袋在室內培養期間要翻堆4~5次,第一次在接種後6~7天,以後每隔7~10天翻堆一次。翻堆時做到上下、裡外、側向等相互對調。

翻袋時認真檢查雜菌,在菌袋料面和接種口上,常見有花斑、絲條、點粒、塊狀等物;其顏色有紅、綠、黃、黑不同,這些都屬於雜菌汙染。也有的菌種不萌發,出現枯萎、死菌等,通過檢查分類處理。

◆出菇管理

將養好白菌袋脫袋後於菇房地下或床架上出菇,也可在室外利用林蔭地作畦排袋出菇。①菇房排袋出菇。

先將菇房或床架進行消毒,每立方米空間用甲醛10毫升加高錳酸鉀1克進行密閉燻蒸。將菌袋脫袋後排於菇房地上或床架上。每層床面上鋪一塊塑料薄膜,上鋪3釐米厚的腐

殖土,拍平後將菌袋逐個排於其上,每平方米床面可排17釐米×33釐米的菌袋40個。

排完後噴輕水1次,覆土3~5釐米,表面再蓋2釐米厚的竹葉或闊葉樹落葉,保持土壤溼潤。30天后可長出羊肚菌子實體。

②陽畦排袋出菇。

選擇“三分陽、七分陰”排水便利的林地作畦,畦寬100釐米,深15~20釐米,長度不限。整好畦後輕澆1次水,並用10%的石灰水澆灑畦床內,以殺滅害蟲和雜菌。排袋方法及覆土等同室內排袋要求。只是底層不必鋪薄膜,要注意畦內溫度變化,防止陽光直射。

◆病蟲害防治

羊肚菌在菌絲生長與子實體生長階段都會發生病蟲害。要以預防為主,保持場地環境清潔衛生。播種前對菇房或場地進行滅菌殺蟲處理。後期發生蟲害,在子實體未發生前可噴除蟲菊或10%的石灰水,以利殺滅害蟲與雜菌。

◆採收

羊肚菌從子實體出現到成熟一般需10~15天,當子實體顏色由灰色變為金黃褐色菌、帽網眼充分張開,由硬變軟時,表示已經成熟,即可採收,如不及時採收,很快就會被蟲蛀蝕,最後留下菇體軀殼。羊肚菌的成熟時間參差不齊,必須分批採收。

採收時用手捏住菌柄,左右輕輕搖動連根拔起,注意不要損傷周圍幼小羊肚菌。採大留小,可持續採收1個多月。

三、羊肚菌的種植前景。

該屬全世界已知的約有28種,我國已知的18種。我國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四川、山西、江蘇、雲南、河北、內蒙古、吉林、遼寧、黑龍江等地也有分佈。從我國的情況來看,產量最多的是雲南和四川,每年收購幹品100多噸,佔全國總產量的50%,其次是陝西和甘肅。質量最優的是山西呂梁地區和甘肅的迭部縣,其產品肉厚、柄短,氣味香濃,深受外商歡迎。

羊肚菌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佔幹物質的24.5%,含有多種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佔氨基酸總量的46.8%。羊肚菌性平,味甘,有健胃補脾、益腎補腦、理氣化痰之功,並有抗腫瘤的功效。

羊肚菌貨源緊缺,價格堅挺,國內收購價幹品每千克在500~600元以上;國際市場每千克達200美元,經濟效益十分可觀,值得大力發展生產。

總結

羊肚菌的價格較好些,有一定的種植前景,掌握以上常規的種植方法,科學的進行種植,能種植出質量好產量高的羊肚菌。

如果喜歡我的回答,點擊關注:以文溫暖三農。如果有不妥的地方歡迎交流、討論,每天會有精彩為您呈現!首發頭條,抄襲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