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姬姓国一度强势,为何到战国只剩下了燕国?

超哥侃古今


这个问题有点太绝对了吧,战国七雄中姬姓诸侯可不止只有燕国,还有魏国和韩国,其中还不包括国力比较弱小的卫、鲁、中山等小诸侯国。魏国的祖先是周文王的儿子毕公万,建立了毕国,后来被晋国所灭,其后裔也就转投晋国成为晋国的公卿,后来和韩赵两家共同瓜分晋国建立的魏国,在魏文侯的励精图治,礼贤下士,推行法制,魏国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一举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后来多次败于齐国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在齐秦两国的共同打击下国力一蹶不振,逐渐衰微,前225年被秦国所灭。



韩国本身就是晋国的公室韩原是曲沃武公也就是后来的晋武公的庶长子,曲沃武公代晋成功后封自己的庶长子韩地,因此也叫做韩原,后人一直位居晋国的公卿,后来参加三家分晋,建立韩国,在韩昭侯统治下推行变法,强盛一时,后来在秦国的打击下于是在前230年走向灭亡。

燕国是西周分封的一个最重要的诸侯国,建立者是周文王之子召公,主要镇守北方,防止游牧民族入侵和商朝残余叛乱,春秋时期默默无闻,因地处偏僻很少参与中原事务,也避免了同其他诸侯国的矛盾,直到战国中期,子之乱国和齐国入侵后,燕国一度亡国,在列国的反对下,齐国被迫撤离燕国,后来在韩国和赵国的支持下,公子职继位是为燕昭王,燕昭王奋发图强下经过三十年的统治燕国逐渐强大起来,并差点灭亡齐国,并拓地千里,燕昭王死后,燕国迅速衰落,前222年被秦国所灭。


不过春秋战国时代周朝姬姓诸侯总体不断衰落,异性诸侯国逐渐强大起来,最终由秦国统一六国,不过这六国之中有三个诸侯国依然是姬姓诸侯。


甲乙丙丁戊


背景简介:

公元前1046年,经牧野之战,周武王姬发击败商纣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西周建立后,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来的地区,又征服了四周的许多小国。但如何牢固控制这大片领土,成了周武王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于是,他采用分封制的策略,把他的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

《荀子》记载:“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对于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部分都是姬姓诸侯国。不过,进入到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微,弱小的诸侯国相继被消灭,这导致姬姓诸侯国的数量自然锐减。

在战国七雄中,燕国的始祖是周王室宗室召公,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于燕地,是为燕召公。对于燕国是姬姓诸侯国,自然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情况。

很多人认为,在战国时期,只有燕国这一个姬姓诸侯国了。其实,战国时期,除了燕国,还有几个有名的姬姓诸侯国:

一、魏国

魏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

姬姓,魏氏,始祖为周文王之子毕公高。

对于魏国国君来说,先祖是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毕公高是周文王第十五子,因为封国在毕地而得姓。西周末期,魏国先祖所在的毕国亡于西戎,其后裔在春秋初期投奔晋献公,受到重用,晋升为大夫。

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命毕万灭姬姓魏国,并把魏地封给毕万。自此之后,毕万的后人就封地为氏,称为魏氏。

二、韩国

韩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30),

是晋国大夫韩武子(晋武公叔父)的后代。韩国的先人春秋时为晋国大夫,受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所以为姬姓,韩氏。

《史记·卷四十五·韩世家第十五》中载:“韩之先与周同姓,姓姬氏。其後苗裔事晋,得封於韩原,曰韩武子。武子後三世有韩厥,从封姓为韩氏。”

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灭智伯荀瑶,瓜分晋地,是为晋阳之战。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对于韩国来说,一开始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州)。

三、卫国

第一任国君为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

战国时期,卫国处在魏国、赵国、齐国等大国的包围之下,越来越衰弱。公元前254年,卫国被魏国攻灭,卫国领地成为魏国的封君之地。公元前209年,卫君角被秦二世废为庶人,卫国彻底灭亡。

四、郑国

郑国(公元前806年—公元前375年

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周宣王庶弟。当然,郑国并没有在战国存在太长时间,在战国初期,郑国就被韩国消灭了。

五、鲁国

鲁国(前1032年—前249年)

首任国君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

顷公十九年(前261年),楚伐鲁取徐州。顷公二十四年(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迁顷公于下邑,封鲁君于莒。也即鲁国灭亡,已经是战国后期了,距离秦朝建立只有数十年的时间了。

六、巴国

西周初期分封了71个诸侯国,巴氏被封为子国,首领为姬姓宗族,子爵,因而叫巴子国,通常简称巴国。对于巴国来说,地域大致在陕南的汉水上游,南及大巴山北缘,东至襄阳,春秋时有所扩展。

在春秋时期,巴国一度和强大的楚国相抗衡。但是,到了公元前316年,也即战国中期,秦国派兵消灭了蜀国、巴国,将巴蜀之地纳入到秦国的疆域中了。


小诸葛历史观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有一个角度希望能跟大家分享讨论。


首先,大家应该都知道姬姓国其实就是周王朝在分封诸侯时候距离周王最近的家族团队,给自家人分封国度要注意什么。那就是要把最好的给自己人,要把家族里最多的群体都照顾到,不能偏颇。


第二,那么问题来了,周王朝建立之初,是战败了商纣王而完成的朝代更替,周王朝的大本营在镐京,在如今的西安以西,而殷商的国都在如今的河南地区,中间隔着华山和黄河好吧,能算作周王朝自己一亩三分地的也就是镐京那一片,其它的都是后来打仗赚来的,算起来也就是关中平原和河南的伊洛平原这块算得上是白菜心的位置。但是这块地方并不是很大,周王朝的家臣姬姓国有多少呢?没有上百的话,大几十个应该有吧,如果见着有份的话,那就不好意思了,没个国只能封一个县大小的位置就算不错了。所以,这些离都城近,没有外地侵扰,土地肥沃,人民集中的白菜心封地姬姓国都不大,多处于国都和中原地区,比较集中。比较老实一点的或者厚道的有牺牲精神的也不挑理的姬姓国比如燕国这样的,那就分大一些,但是就要远很多了,而且处于边缘地带。


第三,周朝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虽然强人周公旦制定了诸多礼乐制度来规范大家的行为,但是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加上中间有几代周王不成器,礼乐崩坏越来越严重,姬姓国自己人打自己人,各个诸侯国之间打群架的事情时有发生,处于边缘地带有三不管区域的诸侯国就向周边自由扩张,周王朝最后对诸侯国的家长作用名存实亡,谁也不听他的了,甚至大点的诸侯国都敢明目张胆的起兵打周王朝了,周王朝自保都成问题了,更照顾不到那些姬姓国死活了,所以中间的小国自春秋战国之后就逐渐就被兼并了,燕国因为处在东北角的边缘地带,不在冲突的中心,加上也有对外扩张的优势,所以实力也越来越大。


于是最后姬姓国也就燕国还能在战国的时候强大一些,这可能是根本原因。


爷死奴


大家好,我是奇趣讲史,我来为大家解答。

春秋时期姬姓国一度强势,为何到战国只剩下了燕国?

其实这个问答也并不是完全正确的。姬姓国到战国时还有几个小国也是姬姓。那么为什么姬姓国到战国时期却很少呢?这个问题与周朝的兴哀和政治制度有关。所以也就渐渐的导致了战国时期姬姓国很少。

引言:

在灭商之前,周部落源自华夏(汉)民族,因为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扰,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亶dǎn)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下的平原定居下来。生活于渭河流域(陕西关中地区),其始祖姬弃就是被称为农神的“后稷”,《说文》云“黄帝居姬水,以姬为氏,周人嗣其姓”,语言为上古汉语,文字上仍采用古汉字,在民间记事仍以龟骨和牛骨刻字记事为主,王室则以新兴的锦帛等记事为主。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周朝共传30代37王,共计约791年,周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

那么这个大王朝是怎样哀落,让姬姓国在战国时期变的很少呢?我们先来了解它第一个原因。周朝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西周的分封制度在开始是有利于巩固国家的领土的

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他们在各自封国内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是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馀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在各自封地里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仍由其嫡长子世袭继承,其馀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士。



为了维护统治,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治理诸侯国,保卫国家。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分封制的有利因素

  1. 它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己统治有机结合起来,周王朝在分封诸侯的过程中,又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
  2. 分封制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诸侯国中得以普遍实行,周王室用权力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
  3. 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社会历史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使奴隶制经济有了繁荣的基础。
  4. 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

不利因素造成了后来的战国时期姬姓国少

贵族阶层对奴隶以及平民的压榨、剥削构成了社会不稳定最主要因素,因为不得民心,奴隶主只在乎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奴隶的悲惨生活。西周末年以后,王室衰微和大国争霸局面的出现表明分封制的瓦解。

我们来看看问题的第2个原因吧!

西周的灭亡导致了王室衰落,周天子号令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诸侯争霸进入到了春秋时期。

公元前781年,宣王崩,子周幽王宫湦立,任用好利的虢石父执政,朝政腐败激起国人怨恨;三年(公元前779年),伐六济之戎失败;同时天灾频仍,周朝统治内外交困。幽王,宠爱褒姒,幽王废掉正后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立嬖宠美人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一作伯盘)为太子。宜臼及母逃奔申国。前771年,申侯联合缯国和西方的犬戎进攻幽王。杀幽王于骊山之下,犬戎乘机掠走大量财宝。西周就此灭亡。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说,前770年~前403年),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四十三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

春秋时期的姬姓国有哪些呢

  1. 鲁国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之后所建立。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分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故土,建立鲁国。顷公二十四年(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主,历时800年左右。
  2. 燕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北方的一个诸侯国。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前222年被秦国灭亡。起源: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以后,封宗室召公于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燕国的都城在“蓟”(位于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周的贵族和当地旧商的贵族以及当地土著建立了联合政权。
  3. 蔡国,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侯爵。周武王克商后,封其五弟姬度于蔡,称为蔡叔度。
  4. 曹国是周代诸侯国之一,国君姬姓、伯爵。周文王嫡六子曹叔振铎分封于曹国,建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疆域大致辖今山东省菏泽、聊城市,河南濮阳市南部地区。
  5. 郕国,史书亦作“成”、“盛”,为周朝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伯爵。 始封君为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郕叔武。
  6. 卫国,周朝的姬姓诸侯国,都城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市),第一代国君为康叔封。
  7. 滕国(前1122年—前296年),中国周朝分封的诸侯小国,今日在微山县东北部,滕州西部,邹城南部,山亭区西部。国君为姬姓,侯爵。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之后分封自己的十四弟姬绣于滕,是为滕叔绣。
  8. 虞国,也称北虞,西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周康王时期,分封周太王次子仲雍的曾孙虞仲于虞(今山西平陆县北),从而建立虞国。
除了这些姬姓国还有晋国、吴国、虢国等其它诸侯国,我们就不一一举例了。从上面的姬姓国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灭亡和自身有关系。不是因为自己太弱小,就是因为邻国太强大给灭了,还有自己国君和国策上的政治问题,都会让国家灭亡。这些原因也导致了在弱肉强食的世界中生存不了太久,也是战国时期姬姓国少的原因。



战国时期姬姓国少的第三个原因,异姓诸侯国实力比姬姓实力国强大

在春秋战国的时代,异姓诸侯王对同姓诸侯王是压倒性的优势。春秋五霸中,如果把秦穆公、宋襄公列入五霸,则只有晋国是姬姓诸侯国;如果换二公为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则晋国、吴国两个姬姓诸侯国加起来也比不上另外三个非姬姓的诸侯国。战国七雄中,只有魏、韩、燕三国是姬姓诸侯国,而齐、楚、秦、赵都是非姬姓诸侯国,且从国力上讲齐、楚、秦都是战国的超级大国,异姓诸侯王的实力可见一斑。





那么战国时期有哪些是姬姓诸侯国呢?

  1. 中山国(前414年—前296年),建立者出自中山武公,是由白狄所建立的国家。后来,晋国魏文侯派大将乐羊、吴起统帅军队,经过三年苦战,于前407年占领了中山国。后来中山桓公复国,国力鼎盛,有战车九千乘。前296年,被赵国所灭。
  2. 巴国,在先秦时期位处中原今西南地区、嘉陵江中上游地区的一个国家,国都为江州,即今中央直辖市重庆江北区。始于先夏时期,于夏初加入夏王朝,成为其中一个诸侯国,在周武王伐纣时有功,被封为子国。因首领为巴子,而叫巴子国,简称巴国。《华阳国志·巴志》称:“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代纣,前歌后舞’,也。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
  3. 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先祖毕公高是周文王的庶子,武王伐纣后封于毕,毕公高的后人毕万,在晋献公时封于魏,毕万的十一世孙魏斯(魏文侯)于公元前403年始封为诸侯。
  4. 韩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先秦诸侯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晋武公叔父)的后代。
可以看出在战国时期的姬姓国还不少,除了以上这几个,还有其它姬姓国就不一一举例了。



结语:

姬姓国在漫长的周王朝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大多数都是和周天子有血缘关系。周王朝的由盛转入哀亡,这些姬姓国也跟着由多变少。这也是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奇趣讲史


周朝天子是姬姓,自武王之后,姬姓周朝统治八百年。

其中以犬戎攻破周朝国都为标志,之前被称为西周,之后被称为东周。东周前半段称春秋,后半段为战国。姬姓周国最终被秦所灭,而后秦灭六国,统一天下。

那么周室是如何一步步没落呢?

1制度,西周建国之初就确立了分封制,制定周礼,采用家天下的统治理念。就是天子传位于嫡长子,继承周室正统,其他庶子分封于外,各为君主,拱卫天子。另外还把一些功臣也采取同样方式分封领地。

这种制度初期由于各领地君主血缘很近,起到了很好的稳定作用。

2发展,随着时间推移,子传孙,孙传子,百年之后,国与国间已经没有太多亲情成分,而且整个国家已经封无可封,变成了无数的蜂窝般小国。

其实此时礼乐制度,分封制度已经达到极限。

3崩坏,随着正统周室天子国势由于分封和自己的作,逐渐衰弱。随着分封国之间亲情的疏远。诸侯国之间逐渐开始了兼并战争。此时仍尊天子为主。

4溃烂,随着兼并战争,出现了霸主,国力强于周室,此时诸侯国之间战争就无所不用其极。原因周朝制度其实已经荡然无存,周朝已经名存实亡。

最终活下来的战国七雄,燕国是建周之初,分封给召公奭的领地,召公奭是西周宗室,为姬姓。燕国在这场兼并战中存活了下来。

战国中秦国原是周室养马官员,立功封秦地。

齐为姜太公领地。

楚为蛮夷,自立门户。

赵魏韩原为晋国家臣,晋国也是姬姓王族,只是被三个权臣分割成赵魏韩。

如此而已。





红胡子老王


首先纠正一点,战国时姬姓诸侯国不止燕国,但题主的意思大概是明白的,就不纠缠了。

那么到了战国时期为什么姬姓诸侯国锐减呢?

首先第一点,周王室分封的时候,把当时最好的开发程度最高的土地分给了姬姓,这些膏腴之地大多集中在中部,但僧多粥少,每家分到的土地就少了,大多是小国,礼崩乐坏的时候自然难以自保。

第二点,分封在膏腴之地,外部环境安逸,自然缺乏进取心,他也没办法有进取心,旁边的地都有主的不能碰,直到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自然国恒亡。而分封到边陲之地的外姓诸侯,条件恶劣,不生则死不战则亡,披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对外开疆扩土搞大开发,实力逐渐强大,直到周天子压不住士大夫,士大夫压不住卿大夫时,自然磨刀霍霍。

第三点,姬姓小国们赖以生存的根基——周王室的影响力逐渐式微,我认为这和分封制的关系很大,周朝统治这么多年,出现的有功的人很多,周天子要用土地分封他们,可这天下的土地已经都分完了,只剩下周天子自己的土地,也就是“王幾”,越分越少最后周天子自己只剩弹丸之地,失去了实际上对诸侯的威慑和掌控力,徒留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再也管不了姬姓小国们的死活。


朱裕涵zyh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显著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消灭智氏,以三家分晋的结果为标志,从而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在战国这个战争不断的时代,秦国、楚国、齐国、燕国、魏国、韩国、赵国这七个国家被称为“战国七雄”。值得注意的是,在西周时期和春秋时期,周天子之下还存在很多姬姓诸侯国,也即和周天子同一个姓氏的诸侯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被大国兼并。那么,问题来了,在战国七雄中,还有哪几个姬姓诸侯国呢?

首先,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为黄帝之姓、周朝的国姓,也是吴国、鲁国、燕国、卫国、晋国、郑国、曹国、蔡国等诸侯国国君的姓,有近5000年历史。在周武王姬发建立西周后,不仅分封姜子牙等功臣去建立诸侯国,更将大片的疆域分给了周王室的后裔。不过,到了战国时期,这些姬姓诸侯国相继被消灭,比如郑国被韩国消灭,鲁国被楚国消灭,至于强大的晋国,则是被魏国、赵国、韩国三家瓜分。不过,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战国七雄,居然还存在三个姬姓国,分别是燕国、魏国、韩国。

一方面,就燕国来说,可谓战国七雄中资历最老的一个诸侯国。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于燕地,是为燕召公。前7世纪,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吞并蓟国后,建都蓟(今北京市)。作为姬姓诸侯国中的大国,燕国因为地理位置上远离中原地区,所以在春秋时期的存在感不是太强。到了战国时期,燕国越来越多的参与到诸侯国的合纵连横中,特别是战国中期,燕国联合秦国、韩国、魏国、赵国、魏国这五个诸侯国一起进攻齐国,差一点就灭亡了强大的齐国。不过,在整体实力上,燕国在战国七雄排名靠后。

另一方面,就韩国来说,也是一个姬姓诸侯国。根据《战国策》、《史记》等史料的记载,韩国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晋武公叔父)的后代。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在战国时期,韩国虽然消灭了姬姓诸侯国郑国,扩大了自身的实力。但是,因为自己处在秦国、赵国、魏国、楚国等大国的包围下,所以缺乏进一步扩张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弱小的韩国也成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国家。

最后,就魏国来说,先祖是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毕公高是周文王第十五子,因为封国在毕地而得姓。在得到晋国君主的重要后,毕公高的后人被改为魏氏。由此,对于魏国的君主来说,为姬姓魏氏。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是分开的,比如韩国的国君是姬姓韩氏,再比如秦国的君主就是嬴姓赵氏,所以秦始皇嬴政也被为赵政。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魏国在战国初期率先称霸,整体实力上力压秦国、齐国、楚国、赵国等大国。但是,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后,魏国从中原霸主的宝座上跌落。不过,在战国七雄中,魏国依然长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强国。


走路都带风ll


姬姓主张的以礼治国,这个学问在春秋战国这种诸侯争霸弱肉强食的时代是不适用的。


婪星河


私利,私心。礼崩乐坏,胜者为王


颛顼洪


又碰到这问题了,其实剩下的姬姓不止燕国,而且,好几个。所以题目就错了,不能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