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哪些將軍的存在,可以用“力挽狂瀾”來形容?

史學達人


毛主席與朱老總都是力挽狂瀾的人物,他們在新中國的建設中多次讓革命事業起死回生,是挽救中國革命事業的人物,今天就談一談他們在紅軍初建時期是如何力挽狂瀾。


毛主席是最早提出“槍桿子出政權”的人物,面對國民黨的白色恐怖,毛主席深知委曲求全最終只會任人宰割,所以提倡建立共產黨人自己的武裝力量。毛主席的倡議逐步在共產黨的有識之士中取得共識,所以便有了周總理等人領導的南昌起義和毛主席等人領導的秋收起義等等。

革命的道路總是曲曲折折,武裝起義部隊的發展同樣如此,當南昌起義之後,南昌很快遭到了蔣介石和汪精衛等國民政府的圍剿,所以起義部隊決心南下廣州,佔據廣州作為根據地。

起義部隊南下之後,國民黨部隊也緊隨其後,在部隊快要進入廣東的時候,決心兵分兩路,主力部隊由進攻汕頭,接受共產國際的援助,留下小股部隊在三河壩阻擊敵人。這便是有名的三河壩分兵,帶領阻擊部隊的軍事長官就是朱老總,當時他只有三千人,而尾隨的國民黨的部隊卻有一萬多人,但是朱老總依舊艱難的完成了阻擊任務,可惜此時卻傳來了主力部隊被打算的消息。

歷史的十字路擺在了朱老總的面前,他所帶領的部隊成為了南昌起義的火種,朱老總決心保留火種,所以他帶著這些人在贛南地區四處征戰,最後得知毛主席在井岡山的消息,於是有了朱毛會師的故事。

保留南昌起義的火種,並非是我要說的朱老總力挽狂瀾的事情,而是在保留火種期間,朱老總給部隊注入了一種精神,這種精神是一種革命精神。那是在南昌起義失敗之後不久,朱老總帶領的部隊陷入了迷茫和失敗的陰霾當中,所以在一次部隊修整時,朱老總特意選擇了一個比較高的土坡,他站在上面,讓所有的戰士都看到他。他向戰士講述了革命的艱難,講述了革命的前景,他告訴大家革命必勝,讓大家堅定信心,同時他也告訴一些對革命沒有信心的人,他們可以選擇離開部隊。

經過朱老總的鼓勵很多人更加堅定了革命必勝的信念,也有一些人選擇了離開,不過留下來的人革命意志更堅定,其中很多人都成為了我軍的高級將領,包括林彪元帥、陳毅元帥、粟裕大將等等。

朱老總的這種革命意志一直伴隨我軍的發展,在此後紅軍的多年發展中,革命意志始終頑強。而在此之前,遠在湖南的毛主席也進行了一次力挽狂瀾的舉措,當時秋收起義之後,盧明德也在戰爭中去世,毛主席所帶來的部隊同樣面臨軍心不穩的局面,為了革命工作更好的進行,毛主席在軍隊中進行一次改革,即為將黨支部建設到連隊。

毛主席通過這次改革,加強了部隊的戰鬥意志,提高了大家對革命的認識,這種傳統也流傳至今,成為了我軍克敵制勝的法寶。

朱老總的革命精神,毛主席建立連支部,這些是戰略層面的力挽狂瀾,他們改造了軍隊的思想,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創造了一隻革命的力量。這便是毛主席與朱老總的偉大之處,他們的思想永不過時,他們的精神長存。


帝國烽火


現代歷史上的粟裕、徐向前、劉伯承、彭德懷、朱德、鄧小平、許繼慎、蔡申熙等都能夠做到力挽狂瀾。

下圖:鄧小平(上排左)、朱德(上排中)、彭德懷(上排右)、徐向前(下排左)、粟裕(下排中)、劉伯承(下排右)。








有才君子


在中國歷史上,可以稱得上力挽狂瀾的將軍是彭德懷。

彭德懷將軍是新中國十大元帥之一,在朱德之後,排名第二位,他戎馬一生,為中華民族獨立做出所巨大貢獻。

今天我們來回憶下彭德懷親自指揮的朝鮮戰爭。

1950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1週年紀念,在西北主持工作的彭德懷並沒有意識到,他會和千里之外的朝鮮戰爭有交集。

一天中午,北京突然派人找到彭德懷,說毛主席邀請他參加一個會議。

彭德懷將軍沒有耽誤,馬上讓參謀收拾行李趕往北京。

到了北京以後,彭德懷才知道毛主席叫他來,是為了朝鮮半島局勢。

當時有有兩種意見,一種是靜觀其變,一種是出兵支援。

兩種意見相持不下,所以毛主席想聽聽彭德懷的看法。

彭德懷考慮再三後,向毛主席表達了出兵的看法,他說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爛了,最多等於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

毛主席聽到他這個觀點後,心裡有了合適的人選,當即表示讓彭老總掛帥出征。

10月中旬,彭德懷和先頭部隊共10餘萬人,越過鴨綠江往朝鮮方向進軍。

進入朝鮮半島,彭德懷將軍才感到局勢比想象中還要複雜。

當時朝鮮人民軍接連敗退,金日成身邊只有3個師的兵力。

彭德懷將軍來到朝鮮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了解美軍的情況,接著打了三次戰役,讓麥克阿瑟吃了一個大虧。

第一次戰役消滅了南韓第三師,第六師共1.5萬人,打垮了美軍的王牌騎兵師。

第二次戰役主要殲滅的是南朝鮮的近兩個師,特別是第二師基本上失掉了戰鬥力,美7師也受到了重大打擊,土耳其旅消滅了一半,其他的24師等也受了很多損失。

第三次戰役直接打到了北緯37度線,漢城已經在志願軍的射程範圍內。

直到這三次戰役打完,不可一世的麥克阿瑟才知道對方的指揮官是誰,想來也是非常滑稽的事情。


後來麥克阿瑟被調回美國,從此一蹶不振。 後來的朝鮮戰爭,打得異常艱苦,美軍雖然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但他們先進的武器裝備,現代化的作戰體系,讓志願軍吃了不少苦頭。

可是,彭德懷將軍帶領中國志願軍,用了三年時間,把美軍趕到了38線以南,這在百年來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勝利。

要知道,美軍剛剛經歷二戰的洗禮,擁有陸海空近1000萬武裝力量,而且裝備先進的空軍和海軍,想要戰勝他們的難度可想而知。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簽字,朝鮮戰爭正式結束。

彭德懷在關鍵時刻能夠挺身而出,力挽狂瀾實在是難能可貴。


戰爭結束後,彭德懷將軍率領中國志願軍陸續回國,他的英勇正好印證“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這句話。


—End—


冷月鉤沉


1927年南昌起義的部隊構成是:葉挺第十一軍有八個主力團,賀龍第二十軍有六個主力團。而朱德擔任副軍長的第九軍其實是個架子軍,只有軍官教育團的三個連和南昌公安局兩個保安隊,總兵力500人不到,最多算一個加強營,也就是說,朱老總幾乎等於沒有基本部隊。



在9月初的“三河壩分兵”中,朱德奉命率領第九軍軍官教育團和第十一軍25師共4000餘人就地阻擊,防止敵錢大鈞部抄襲起義軍後路。在三天三夜的阻擊戰中部隊傷亡很大,撤出三河壩時只剩2200餘人,在前往與主力會合的路上,遇見了第二十軍教導團的200餘人(粟裕就在這支小部隊裡),才知道了起義軍主力已經在潮汕地區失敗的消息。

於是這2400餘人成為了南昌起義最後剩下的建制部隊,處在四面受敵、與上級完全失去聯繫的、部隊傷亡過半的危險境地,思想和組織上都陷入混亂。本來,南昌起義部隊在軍、師兩級設立了黨代表,團、營、連設置了政治指導員,然而此時所有師級以上黨代表均已離隊,政工幹部職務最高的只剩下一個團級政治指導員陳毅。



軍事幹部也是如此,在天心圩會議後,第25師師長和各團長也分別離隊,朱德以下只剩下第74團參謀長王爾琢。一些同志在會議上認為既然主力部隊已經失敗,三河壩留下的這點人實在難以堅持,應該分散或者解散,一些同志反對,爭吵的很兇,而到底應該怎麼辦,只能由臨時負責的朱德做出決斷。

就是在這個非常而艱難的時刻,面對大部分並非自己部下的幹部戰士,朱德表現出堅強的領導能力:堅決反對分散隱蔽 ,部隊應該北上然後穿山西進,去敵人力量薄弱的湖南南部。但是大部分戰士已人心惶惶,單獨或者結伴離隊的情況屢屢發生,南昌起義的火種,面臨可能熄滅的危險,關鍵時刻,又是朱德站了出來。



為此,朱德在天心圩召開了全體軍人大會,發表了在軍史上極為重要的一次講話:“同志們,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強!1927年的中國革命,很像1905年的俄國革命。俄國1905年革命失敗後,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暫時的,1917年革命終於成功了,我們中國也會有個1917,只要保存火種,革命就有希望”!

朱德的信心與激情傳遞給每一位留下來的幹部戰士,陳毅後來回憶說:“朱總司令在最黑暗的日子裡,在群眾情緒低到零度灰心喪氣的時候,指出了光明的前途,堅定了群眾的革命信年,這是總司令的偉大”!什麼叫力挽狂瀾?這就是真正的力挽狂瀾。



朱德講話後陳毅也上臺發言,而黃埔一期的王爾琢則當眾宣佈:革命不成功,堅決不剃鬚!當時部隊已經只剩下800多人,朱德與陳毅、王爾琢兩位助手對部隊進行了整編,成立了一個縱隊:朱德任縱隊司令員、陳毅任縱隊政治指導員、王爾琢任縱隊參謀長。

下設一個士兵支隊(三個大隊),一個特務大隊(偵察警衛)、一個機炮大隊(一門82迫擊炮、兩挺重機槍和兩支手提機關槍)、多餘的軍官編成一個教導隊直屬縱隊部。雖然這就是全部家底,但是火種卻保存了下來,並且從此永遠也沒有熄滅!



這支部隊後來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的重要基礎,以及戰鬥力的核心,發動湘南起義後奔赴井岡山成為著名的紅28團。1955年授銜時,朱德名列十大元帥之首,陳毅名列第六,這支部隊中原第73團3營七連連長林彪位列第三 ,而原74團班長粟裕則名列十大將之首。

《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評價到,這支部隊能夠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保存下來,朱德元帥“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貢獻”!確實,歷史已經告訴我們,力挽狂瀾天心圩,朱總司令居首功。


度度狼gg


粟裕率領在蘇中連戰連捷的華中野戰軍,火速北上支援陷入不利局面的山東野戰軍,兩軍合併後,負責戰役指揮的粟裕再次展現了力挽狂瀾的風采,指揮部隊屢戰屢勝,終於打開了華東戰場的局面。

1946年,粟裕率領華中野戰軍與對手在蘇中地區的對決中,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取得了七戰七捷的戰績。但陳毅率領的山東野戰軍卻由於各種原因,陷於不利局面,在攻打泗縣的戰鬥中,雖然殲敵3千餘人,但自身也損失了2千人,且攻城以失利告終。


之後又在對手三路大軍進攻下,判斷失誤,受到敵人迷惑,中了聲東擊西之計,雖然在根據地重要城市淮安和淮陰受到攻擊時,粟裕奉命火速率部增援,但因天降大雨,道路泥濘,加之路途遙遠,終究遠水不解近渴,最後淮安和淮陰被敵人佔領,使整個華東的局勢愈趨嚴重,在戰略上處於極為被動的地位。

但華中野戰軍與山東野戰軍兩大主力會合後,也形成了強大的力量,兩軍合併為華東野戰軍,陳毅為司令員,粟裕為副司令員並負責戰役指揮。


按照高層的戰略決策,華東野戰軍將主力集結,與對手展開針鋒相對的鬥爭。首先,在漣水保衛戰中,殲敵9千餘人,讓敵整編74師遭到重創。然後在宿北戰役中,殲敵2.1萬餘人,打開了華東戰場大殲滅戰的良好開端,也成為華東戰局的一個轉折點。

半個月後,在魯南戰役中又殲敵5.3萬餘人,繳獲大量武器裝備。魯南戰役使華東局面已經打開,我軍已取得主動,而對方則陷於被動之中。粟裕認為“宿北和魯南戰役,是我軍由前沿作戰向縱深作戰進行轉變的關鍵兩仗”。


魯南戰役二十天後,粟裕採用聲東擊西、誘敵深入的戰術,以優勢兵力,又殲敵6萬餘人,乾淨漂亮的結束了萊蕪戰役,徹底打了個翻身仗。隨後又在泰蒙戰役中殲敵2.8萬餘人。

在5月16日,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主力,在孟良崮以黑虎掏心戰術,險中求勝,全殲“五大主力之首”整編74師3.2萬餘人。孟良崮戰役給了對手最嚴重的打擊,強力的推動了全國戰局向有利於我軍的方向發展。

此後,華東野戰軍在華東戰場上,雖然偶有小挫,但在粟裕和陳毅等人的領導下,運用優秀的戰爭指揮藝術,以不可阻擋之勢,完成了建設新中國的重任。


歷史微點與您共同學習,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歷史微點


論智慧、應變能力,粟裕為首。論謀略、算計,林帥更勝一籌。論氣魄、膽識,彭總當仁不讓。淮海戰役的勝利,改變了國共態勢,註定了蔣家王朝的滅亡!林帥的四野,解放了大半個中國!抗美援朝,彭總指揮志願軍打敗了十八國聯軍!





福樂25


毛主席是新中國的締造者。是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文學家,同樣毛主席也是一位偉大的戰略軍事家!

很多人可能因為毛主席在其他方面的突出貢獻,而不會將毛主席歸結為一個將軍。畢竟毛主席已經成為最高領袖,稱其為將軍確實是降低了他的身份。但是我們就毛主席早年在軍事指揮方面的能力進行一個簡單的說明。就可以證明毛主席是如何實現了力挽狂瀾!



但是毛主席在革命早期所處的身份正是一名將軍。毛主席1927年領導了秋收起義,後來曾經長期在紅四軍、紅一方面軍擔任總前敵軍事委員會的政委和書記。帶領紅一方面軍打贏了一次又一次的戰爭。

在國民黨反動派對以瑞金為中心的蘇維埃根據地進行多次反圍剿的過程中。毛主席指揮下的紅一方面軍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保衛了革命早期成果和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同樣也保衛了當時的黨中央的主要領導和黨代表。



最能體現毛主席力挽狂瀾的事情是在長征中的一系列出神入化的軍事指揮,使得黨中央和紅一方面軍走完了25,000裡的長征路線。而且打破了蔣介石部署的圍追堵截的政策和看似銅牆鐵壁的包圍圈。

在長征的過程中有以下真實的歷史事蹟標榜史冊,彰顯著毛主席在軍事指揮方面的出色才能。比如說我們所熟知的血戰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等等。都是毛主席的軍事傑作!


這一次又一次的決定和戰役都體現出了毛主席在軍事指揮方面的能力和對敵我形勢的判斷。真正的實現了力挽狂瀾。拯救中央紅軍與水火之中保留了革命的有生力量和種子。為革命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所以單純的從軍事指揮能力方面來講,毛主席是當之無愧的偉大軍事家戰略家,同樣也在軍事實踐過程中完成了力挽狂瀾、拯救中國革命於水火之中的歷史重任。


珞珈山的貓


朱老總這樣的老將軍,他南昌起義後的表現,就是力挽狂瀾的存在。

南昌起義之前,中國的革命事業進入低潮,很多人缺乏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而離開了革命隊伍。

南昌起義雖然取得了成功,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但革命力量仍然十分薄弱,故而國民黨軍隊一反撲,紅軍被迫撤退,國民黨軍隊窮追不捨。

1927年9月初,在著名的三河壩戰鬥中,朱德帶領4000餘人在三河壩完成了阻擊任務後,所部只剩下2000多人。然而還有後續戰鬥等待著他們。經過多天的鏖戰,到1927年10月底的時候,整個部隊總人數只有800人,部隊師以上軍事領導幹部走的只剩下朱德一人。團以上幹部只剩下朱德、王爾德和陳毅三人。

朱德為了保住了這800人的隊伍,保住了南昌起義的革命火種,和陳毅一起帶著這800多人的隊伍上了井岡山,實現了歷史上有名的朱毛會師,鞏固和發展了井岡山根據地。

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我軍首次授銜,朱德當年率領的800人隊伍中,先後走出了3位元帥:朱德、林彪、陳毅。2位大將:粟裕、許光達。8位上將:肖克、周士第、楊成武、楊至成、楊得志、肖華、趙爾陸、賴傳珠。還有幾十位中將、少將和地方上的領導。


袁衛宇


中國歷史上,在關鍵時刻能夠力挽狂瀾的人,還是有很多的。說幾個發生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的歷史事件吧。

我們都知道,中國近現代史上,國共雙方本來是一起合作北伐統一中國的。

但是,正在北伐即將取得勝利的時候,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政變,開始大肆的屠殺中國共產黨員。

這是倒行逆施是違背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同時,這也是不得民心的一種做法。

對於中國共產黨來說,這是一次面臨的,前所未有的沉重打擊,他們必須要採取正確的應對方式,否則,將會面臨滅頂之災。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周恩來開始站出來,他要帶領中國共產黨走出危局。我們都知道,周恩來在後來領導了八一南昌起義。

可以說正是南昌起義,打響了黨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這一次起義的真正歷史意義,就是讓中國誕生了一支為人民而戰的新型隊伍。

所以,八一南昌起義的打響,就是周恩來在關鍵時刻,做出來的挽救中國共產黨命運與前途的偉大壯舉。

這標誌著,我們可以帶領人民獨自取得祖國的統一了。

後來新中國成立之後,還特意把南昌起義發生的這一天,定位建軍節,可見這次起義的意義多麼的重大。

還有土地革命期間,第五次反圍剿戰爭的時候,因為李德、博古等人的錯誤的指揮,導致了工農紅軍銳減,有原來的八萬多人,減少到了三萬多人。

若是不糾正他們錯誤的領導方式,不改變領導人,工農紅軍面臨著全部覆滅的危險。

此刻,蔣介石派了二十萬大軍來圍剿工農紅軍,可以說這一次也是紅軍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

正是在這個特殊的時候,毛澤東站了出來。他開始成為了黨和軍隊的絕對領導人。他要帶著工農紅軍走出危局,保住僅存的革命火種。

但是,要知道三萬多人,想要把反動派的二十萬人馬給打敗,當然是十分艱鉅的一項任務了。

不過毛澤東並沒有退縮,而是靠著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開始尋找突破口。

他利用敵人派系眾多,不能同心協力的這一矛盾。採用打游擊戰的方式,集中我軍主要兵力,達到殲滅敵軍的目的。

後來我們都知道,在這次戰爭中,毛澤東帶領工農紅軍,先後四次經過赤水這個地方,把國民黨的大部隊基本消亡殆盡了。

剩下的反動派,看到情況不妙,趕緊夾著尾巴逃跑了。

最終,毛澤東帶領著的工農紅軍,轉危為安,為日後革命的火種燃燒到中國的每一個角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所以說這一次戰役,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四渡赤水之戰,也是在關鍵時刻,挽救了黨和紅軍的命運的。

後來毛澤東把這一戰,視為自己一生之中,打的最為得意的一次戰役,畢竟用三萬人馬打敗國民黨二十萬大軍,沒有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肯定是做不到的。

通過這一次戰役,也充分證明了毛澤東領導的正確性和偉大性,也只有他才能帶領中國共產黨走向勝利。

後來我們都知道正是他帶領中國人民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讓中國人民成為了國家當家作主的人的。

所以毛澤東和周恩來都是在中國最為關鍵的時候,力挽狂瀾的人。


史學達人


在滾滾的歷史長河中,湧現出了無數的英雄豪傑,仁人志士,或救社稷於危難,或挽狂瀾於水火。今天要跟大家講的就是中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者、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開拓者和奠基人。——葉劍英元帥

出生於小商人家庭的葉劍英,在中國共產黨內向來以細心著稱。毛澤東對葉劍英的評價是:“諸葛一生惟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長征路上“救了黨,救了紅軍,救了我們這些人”。周恩來評價葉劍英的是:“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回顧葉劍英一生,他曾在重大關頭三次挺身而出力挽狂瀾,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1、陳炯明發動廣州兵變,葉劍英全力護衛孫中山轉移,使北伐戰爭得以繼續。

1917年,葉劍英考入雲南講武堂學習,從講武學堂畢業後,葉劍英追隨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投身於民主革命。1922年6月,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叛變孫中山,炮轟總統府,陰謀加害孫中山。在形勢萬分危急之時,年僅25歲的海軍陸戰隊營長葉劍英護衛孫中山登上“寶壁”艦,後改乘“永豐”艦前往黃埔。面對陳炯明的叛逆行為,孫中山即令北伐軍回師勘亂。

6月17日,葉劍英乘“寶壁”艦緊跟孫中山所乘的“永豐”艦,由黃埔港出發向廣州挺進,當艦隊前進至白鵝潭附近時,遭到陳炯明叛軍密集炮火伏擊。葉劍英沉著指揮作戰,他手握機槍,同士兵一起,向敵軍猛烈還擊。為了保衛孫中山的安全,葉劍英親率士兵巡邏,嚴密監視敵人的行動。孫中山在廣州蒙難50天,葉劍英始終率部捍衛孫中山。由於葉劍英等英勇鬥爭,使陳炯明篡奪革命政權的陰謀沒能得逞。

2、張國燾電令右路軍南下,企圖分裂和危害中央,葉劍英及時向毛澤東報告,使張國燾這一陰謀破產。

1935年6月,紅一、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地區勝利會師。中共中央決定向北進攻,創建川陝甘根據地。但張國燾不贊成北上,極力破壞團結,阻撓北上。8月的毛兒蓋會議上,中央決定分左、右兩路過草地北上甘南。9月9日,張國燾給前敵總指揮部政委陳昌浩發去密電,要他們“南下,徹底開展黨內鬥爭”,企圖危害黨中央。密電到達時,恰逢陳昌浩正在向部隊講話,發報員就把密電交給了在會場外的葉劍英。葉劍英看完密電後,認為情況萬分危急,立即冒著生命危險迅速而巧妙地將密電送給了毛澤東。毛澤東看後就把密電記在了捲菸紙上,隨後葉劍英又把密電帶回會場,當時陳昌浩還在講話,會議結束後,葉劍英才把密電交給陳昌浩。

黨中央據此在巴西召開緊急會議,決定迅速率領紅一、三軍團主力北上,當天夜裡就離開了巴西,脫離危險境地。葉劍英也回到駐地,以“打糧準備南下”的名義,率領軍委縱隊脫離險境趕上北上的紅一、三軍團。事後,毛澤東曾多次提到這件事,稱讚葉劍英:“諸葛一生惟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3、毛澤東逝世後,“四人幫”加快篡黨奪權步伐,葉劍英全力協助華國鋒一舉粉碎“四人幫”,使黨和國家避免了一場大災難。

毛澤東逝世後,“四人幫”加緊了篡黨奪權的陰謀活動,人民共和國面臨生死存亡的抉擇。當時的形勢正如葉劍英指出的“情況已到了不破不立的緊急時候,不破了‘四人幫’,中央就立不起來。不破‘四人幫’,我們這個黨就很危險”。在黨和國家面臨危難之時,身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的葉劍英不負眾望,挺身而出,在多數中央政治局委員的支持下,10月6日,葉劍英全力協助華國鋒一舉粉碎“四人幫”,使黨和國家避免了一場大災難。

粉碎“四人幫”的第二天,葉劍英就提出,應該儘快讓鄧小平出來工作。當時鄧小平正生病住在醫院裡,不久,葉劍英就安排鄧小平一家住到西山,為了鄧小平今後工作方便,葉劍英指示辦公室主任王守江負責送文件給鄧小平。經葉劍英的積極努力,1977年8月召開的黨的十屆三中全會上以全票通過了恢復鄧小平職務的決議。葉劍英為確立第二代領導核心鄧小平的領導地位,起到了重大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