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能同时进入文武二庙?

绝世神僧大轮明王


诸葛亮关于他的事迹和传说很多,草船借箭、六出祁山、骂死王朗等故事,无一不是家喻户晓,尽管有些略显夸张,但诸葛亮的确很有能力,历朝历代都有大批粉丝。

有人说,真实的诸葛亮并没有那么厉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自古对他的评价都很高,就连唐朝名将李靖对诸葛亮都极为推崇,若非有真才实学,岂能达到如此境界。身为文臣,诸葛亮相当合格,谋略方面登峰造极,忠心耿耿无可挑剔。

身处乱世,郭嘉、贾诩等人都有跳槽的经历,诸葛亮却没有,一生只追随刘备一人,不离不弃,诠释了“忠臣不事二主”的道理。康熙如此称赞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就连自诩为十全老人的乾隆,对诸葛亮亦是赞不绝口。

虽然多次北伐均未成功,却不能就此否定诸葛亮的军事才华,毕竟当时蜀汉国力较弱,与曹魏差距太大,换成谁都完不成灭魏大任,诸葛亮能保全蜀汉那么多年实属不易。唐朝时就将诸葛亮列为武庙十哲之一,与战神白起、兵仙韩信旗鼓相当,明朝时又因为丞相之位又进入文庙,实至名归。


无心140102310


诸葛亮文可以治理国家,武可以南征北战,据此完全有资格同时进去文武二庙。下面听小童给一一道来!

诸葛亮进入文庙的理由

一、《隆重对》的提出

君选臣,臣择主。刘备三顾茅庐,给诸葛亮交了一张满意的答卷;诸葛亮提出《隆中对》,同样回赠个刘备一张漂亮的答卷。

《隆中对》是诸葛亮给刘备提出的总体战略规划。诸葛亮首先分析当前天下实施,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孙权历三世积累,占据长江之险,刘备不能同曹操、孙权抗衡。荆州地理位置优越,占据荆州北越长江可伐曹操;顺江而下,可抵东吴;逆江而上,可得益州。诸葛亮给刘备规划先取荆州、益州,成三足鼎立之势。等天下有变,刘备可兵分两路,一路出荆州,一路出秦川,可图天下!

诸葛亮的《隆中对》为刘备规划了战略蓝图,刘备正是凭借《隆中对》的规划,步步为营,建立了蜀汉政权。

凭借《隆中对》,诸葛亮完全可以进阶成一名出色的政治家。所以《隆中对》完全可以成为进入文庙的门票。

二、治理国家,提供后勤保障

三顾茅庐后,在刘备逝世前,诸葛亮三件事展现出了其卓越的治理国家的能力,奠定了诸葛亮文臣的基础。

①出使东吴

曹操穷追不舍,刘备到夏口时,已是危难之极。诸葛亮及时出使东吴,促进孙刘联盟,演绎了精彩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础。

②制《蜀科》

刘备取益州后,为了改善“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的局面。诸葛亮、法正等人制定《蜀科》。《蜀科》的制定及实施,大大改善了益州的社会风气,为刘备汉中之战提供物质保障。

③负责后方管理,提供后勤保障

取益州时,庞统随刘备出谋划策;夺汉中时,法正随刘备征战,诸葛亮一直在后方提供后勤保障。刘备所占的川蜀地区,土地贫瘠,所以后勤保障是重中之重。诸葛亮出色的完成后勤保障任务,展现了其卓越的治理能力。

《先主传》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

三、《出师表》《诫子书》

诸葛亮的代表作《出师表》、《诫子书》等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诸葛连弩等器具,诸葛亮成为忠臣和智慧的象征。

诸葛亮进入武庙的理由

一、治军理念

诸葛亮在《论荐刘巴》中亲言:“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若提鼓,会军门,使百姓喜勇,当与人议之耳。”诸葛亮治军有其自己一套方法。

诸葛亮治军理念为注重法令、讲究信用、赏罚分明。现存的《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条规可以再现诸葛亮治军严格。

二、南征蛮夷

诸葛亮南征蛮夷,坚持“伐心为上”原则,七擒孟获,使南方终诸葛亮一生都没有大的叛乱,为诸葛亮安心北伐提供了保障。

三、北伐曹魏

诸葛亮为了克复中原,五次北伐。虽然最终无功而返,北伐失败的原因多因素造成的,例粮草缺乏、蜀道之难、刘禅昏庸、蜀国整体势力等因素造成。不过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综述:

诸葛亮无论在“文”方面,还是在“武”方面,为蜀汉政权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文武双全的印象,所以诸葛亮进文武双庙一点也不为过!


童眼看世界0


白云山水居为你解答这个问题。

诸葛亮能同时进文武二庙,是因为他是三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首先他是一个政治家,在选择跟刘备的时候,他就注定是一个政治家了。因为只有政治家才能在研判天下大势以后,才选择阵营。

这里有个事件,就是他决定跟随刘备,才在第一次刘备吃闭门羹以后,开始思考著名的“隆中对”,这是他给刘备设计的战略方针,后来,诸葛亮就是沿着这个思路来运作蜀国的发展的。

其二,他是一个军事家,自跟随刘备以来,大仗小仗,数以百计,都离不开他的运筹帷幄,事实证明,他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以少胜多对于他来说,就像家常便饭 但他又从来不打无把握之仗。

就是他在人生最后的时光里,也是在战场上,最后可以说是死在了战场上。为蜀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耗尽了自己最后的一分力。

诸葛亮是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所以能进文武二庙。


白云山水居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为什么诸葛亮能同时进入文武二庙?

【一】

诸葛亮的《出师表》流传千古,是忠贞的结晶品。表现了对刘备的知遇之恩,是无比忠诚肝脑涂地,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为了刘备的托孤贡献了自己的一切。诸葛亮忠于刘备忠于蜀国,更是忠于自己的职责,忠于自己的承诺,因为刘备托孤的事情要他一统天下,还于旧都。

诸葛亮说“臣尽股肱之力继之以死”。这也是诸葛亮坚持北伐的重要因素,更是诸葛亮后半生一切活动的精神力量。

诸葛亮拥戴正统,匡复汉祚的春秋大义,高度契合了中国儒家传统思想的最高政治伦理。

【二】

诸葛亮入蜀后,政权稳固民心所向。行法严格国民悦服。用命民尽其力而下不怨。《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总结诸葛亮平生功业时也有评价,“行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诫明也”。

诸葛亮执法严格之前,首先是明法,明令公布哪些事情是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该做的,明白的告诉大家,法令的要求是什么,这样大家才有所遵循。古代能明法统治是少有的,经常都是老百姓不知不觉犯了法。

【三】

“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足赶神明”当马谡违反禁令失守街亭,诸葛亮没有因为对马谡的栽培赏识而徇私枉法。不仅是挥泪斩马谡,而且上书后主刘禅请自贬三等。主动将街亭战败的责任归咎于自己。临邢前,马谡留遗言说“马谡虽死,无恨无怨”。

诸葛亮做到了让所有蜀汉的人们对自己敬仰有加。一千七百年过去了巴蜀大地还能看见白巾缠头的农民,追问缘由很多人会说,是祖先传下来的是为诸葛亮戴孝,子孙相延直到今天。

综上所述:

诸葛亮能同时进入文武二庙,与诸葛亮对刘备以及刘备托孤的忠贞不渝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诸葛亮对蜀国的治理。一心北伐想完成刘备托孤一统天下的诺言。

想了解更多诸葛亮的故事,《三国志》可以翻翻看看。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31859587979856547"} --}

历史爱好者LING公主


军事家的评判基准,战绩是一部分,军事理念是另一部分,而对后来战事的影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诸葛亮对后来军事的影响仅此于兵圣孙武。

喏,兵圣孙武,本身几乎无战绩,可谁能否认他的兵圣地位??韩信白起则只有战绩,他们的军事理念几乎空白。但是谁能说他们不是一流军事家?

而诸葛亮在三国中军事是最顶尖的,即便曹老板也不敢说军事胜诸葛。更别提伪娘鼻祖司马懿。那是被诸葛亮爆出翔的货。

对未来战事的影响,诸葛亮有兵书(兵书二十四篇),有八阵,(李靖岳飞等变态人物的阵法均习自武侯八阵),有军事发明(对付骑兵的地钉,连弩,木牛流马等等)

能够自创兵书的绝对是一流军事家,有著八阵,还有军事发明,他不能进武庙还真是奇了怪了。


御前带刀侍卫


唐朝时诸葛亮入选【武庙十哲】自有其道理。“砖家”们的论据多来自《三国志》中的:【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要知道,奇谋只是军事的一部分,不能完全代表军事,军事起码包括治军、实战、奇谋。

首先,诸葛亮治军是【天下奇才】级别。此话是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看到其营垒亲口所说。唐太宗与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且表明陈寿《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其次是实战方面。蜀小国耳,诸葛亮伐魏属于以小搏大却能屡战屡胜。

战绩如下:建兴八年,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建兴九年,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大破司马懿,汉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于是司马懿退还保营。陈仓之战实际上是配合东吴的战略佯攻。

孔明在给兄长诸葛瑾的《与兄瑾言治绥阳小谷书》中:【有绥阳小谷,虽山崖绝重,溪水纵横,难用行军。昔逻候往来,要道通入。今使前军斫治此道,以向陈仓,足以扳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至于街亭之战,《三国志》原文【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郃所破】是马谡违抗军令,不存在诸葛亮指挥上的问题,至多算用人不当。况且第一次北伐本就是出奇兵,致使【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诸葛亮虽“奇谋为短”倒也不是不会用奇。是马谡违背诸葛亮的命令才使得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

最后说说奇谋,代表人物当属“兵仙”韩信。韩信破魏以木罂,破赵以立汉赤帜,破齐以囊沙。每每出奇制胜。然而,高收益往往意味着高风险。韩信运气够好,如果当年陈余听从了李左车的建议,韩信就可能会有全军覆没的风险。





一笔三石


1,他是一个思想家,政治家。此谓之文。

2,他是一个军事家。六出祁连山,是让他有跟汉武帝一样“穷兵黩武”色彩的一件重大事情。所以他的谥号为“武”,谓之“武乡侯”。



我爱吃兰州牛肉面


文有出师表,武有隆中对。

为文,更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为武,更有联吴抗曹,七擒七纵孟获,出岐山重创曹军。

诸葛一生,仰不愧于天,忠君报国,更加符合统治阶级主流思想。


伊林傍水


只有诸葛亮和杜预同时进了文庙和武庙。

两人的文韬武略和对文人武将的影响都比较大。


爷死奴


文能治国,武能安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