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慈禧的權力在清朝末期沒人可以動搖?

蔚藍宇宙浩瀚星空


1861年,咸豐皇帝死在了熱河行宮,慈禧隨即發動“辛酉政變”,此後47年清政府始終掌控在慈禧的手中。

清朝自乾隆末年開始衰落,後來又輸了鴉片戰爭,被洋人給一腳踹開了國門,從此之後便陷入了風雨飄搖的動盪時代,慈禧掌權之後則又不斷地抽走清朝這個已經行將就木的“老頭”的骨髓。

那麼,當時真的已經沒人能夠動搖慈禧的地位和權勢了嗎?

當然不是,慈禧自從發動辛酉政變之後,雖然拿到了清政府的話語權,可卻沒有我們想象中的拿得那麼穩,且不論外部列強所帶來的威脅,慈禧在清朝內部至少也曾經遇到過三次政治危機。

第一次,是慈禧發動辛酉政變之後。

第二次,是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運動之後。

第三次,是光緒皇帝發動維新變法之時。

不過,慈禧雖然沒讀過幾本書,只是多聽了點戲,可是她玩弄起政治權術來卻不輸任何一個人,手腕也厲害,這三次危機也被她一一化解。

1861年,咸豐皇帝雖然被嚇死在熱河行宮,可是他在臨死之前為了防止兒子載淳即位後後宮或者外廷重臣擅權專政,也留下了後手。

咸豐先是任命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讓他們贊襄政務,然後授予慈安一枚“御賞”印璽,授載淳一枚“同道堂”印璽,“同道堂”印實為載淳的生母慈禧所掌,凡輔臣所擬上諭,必須得同時加蓋“御賞”和“同道堂”二印方能生效。

如此一來,皇帝、後宮和外廷三方相互牽制,便能夠達到制衡後宮和外廷的目的。

但是,慈禧已經嚐到了權力的甜頭,所以不甘心受到鉗制,這才想著剷除載垣、端華、肅順等把人,然而憑她一人之力又不能完成,所以她只能尋找政治上的合作伙伴,找來找去,她找到了咸豐的弟弟奕訢和奕譞等人。

最終,在奕訢和奕譞的積極配合和運作之下,慈禧成功地打垮了顧命八大臣,毀掉了咸豐皇帝生前的佈置,拿到了清朝的統治權。

奕訢作為辛酉政變的核心人物,政變成功後哪能沒有回報?奕訢一度權傾朝野,慈禧也得讓他三分,當時的奕訢不僅分走了慈禧的權,還威脅到了她的地位,所以兩人雖有一段短暫的“蜜月期”,可很快便分道揚鑣了。

只可惜,奕訢也鬥不過慈禧,被慈禧打壓地抬不起頭來。

1864年,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運動之後,實力達到巔峰,聲望也達到了巔峰,又手握重兵,不得不說對清朝而言確實是一個威脅。

當時也不斷地傳出了曾國藩手下的人“勸進”的傳言——曾公,你這時候手握重兵,又破有人望,何不趁此良機攜勝利之勢,率師北上,推翻了滿清,坐一坐皇帝的寶座?

慈禧聽聞此事後,心中作何想法?

雖然曾國藩沒有造反的想法,可是慈禧不知道呀,她也不相信曾國藩會不動心,即便曾國藩真的沒想法,真的沒動心,可要是他的部將學趙匡胤在陳橋驛一樣唱一出“黃袍加身”呢?曾國藩反不反,還由得了他自己?

曾國藩手上數十萬湘軍,如果他再學學朱元璋,打一個“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旗號營造聲勢的話,未必沒有野心家相應他,最後結果如何也未可知。

只不過,也許是因為曾剃頭在江南殺了太多人了,所以想放下屠刀,立地成聖。

他不僅沒有造反的想法,甚至為了讓慈禧放心,為自己塑造一個耿耿忠臣的形象,他還極為配合地裁撤了湘軍。

慈禧一看曾國藩乖乖裁撤了湘軍,這才滿意地點了點頭,為了報答他,慈禧還在他死後給了他一個“文正”的諡號,滿足了曾國藩追求成聖的願望。

1898年,光緒皇帝和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忽悠下,打著“變法圖強”的口號發動了戊戌變法。

可實際上,這場變法不僅虛有其表,還目的不純。

康有為是想將變法當成自己上升的階梯,從一個屢試不中的“窮酸書生”一躍成為天子重臣,來一個鯉魚翻身。

光緒皇帝也好不到哪裡去,他雖然是皇帝,可是卻處處受到慈禧的掣肘,慈禧嘴上說歸政了,可是實際上卻仍然死死地抓著權力不放,他之所以同意變法,也不過是想將變法當成一個突破口,一個能夠奪回皇權的突破口。

所以,他們到底還是引起了以慈禧為首的實權派的忌憚和打壓,以至於變法幾乎寸步難行。

更讓人想不到的是,為了能夠反敗為勝,光緒皇帝竟然又同意了康有為他們提出來的“圍園殺後”這一計劃。

這時候,慈禧還能看得下去嗎?再看下去的話,自己都被人給殺了。

於是,慈禧決定率先動手,發動了戊戌政變,軟禁了光緒皇帝,又抓捕了幾個“康黨”,康有為則僥倖逃脫了。

光緒皇帝的這個威脅,也可以說被慈禧輕輕鬆鬆地化解了。

不過,說實話越往後的時候,慈禧的位置顯然也是越來越不穩,以至於後來到了出不了京畿的地步,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張之洞、袁世凱等人所發起的“東南互保”便是很好地驗證了這一點。

所以,說到底也不是沒人能夠動搖得了慈禧的地位,只是各方為了自己的利益,沒有人願意率先打破這個平衡而已。


寧糊塗


回眸近代百年史,知近代中國落後之根源。

為什麼清末慈禧太后的地位無法被動搖呢?最主要有幾個原因。

第一、慈禧的地位是正統合法地位

慈禧是咸豐皇帝的妃子,同治皇帝的母親,慈禧太后的位置一直是正統的。

咸豐皇帝死的時候,確立了三方互相制衡的正統權力,慈安、同治帝(慈禧)、顧命八大臣。

然而慈安慈禧兩太后夥同恭親王奕訢、蒙古名將僧格林沁發動政變,顧命八大臣被順利剷除。

後來隨著慈安太后的去世,慈禧太后一家獨大。

因為軍權代表僧格林沁死亡,慈禧太后將軍權握在手中。

唯一能抗衡慈禧的人是恭親王奕訢,但是奕訢最大的短板是他的權力來源不合法,是發動政變來的,最終被慈禧太后踢出權力中心。

慈禧太后真正做到一家獨大應該是從1884年開始的。

第二、湘軍集團、漢族勢力的威脅

湘軍勢力的坐大,漢族勢力的抬頭迫使滿清貴族渴望一位有政治權威、有政治手腕的人物來帶領他們進行抗衡。

慈安太后去世、同治皇帝早夭、恭親王奕訢地位的不合法、光緒皇帝年幼,導致清朝能與湘軍集團、漢族勢力相抗衡的正統領袖只能是慈禧太后。

事實也證明滿清貴族是迫於湘軍集團抱團的,很多人並不認同慈禧太后。當光緒皇帝長大之後,很大一部分滿清貴族和清朝官員倒向光緒皇帝,形成帝黨,但是此時已經太晚,慈禧太后已經成了氣候,直接發動政變將光緒皇帝囚禁。

連光緒皇帝這樣一個過繼的皇帝長大後都對慈禧太后的地位形成威脅,可想而知如果真正的按照法統繼承的皇帝權威有多大,但是很可惜最後一位按照法統上位的同治皇帝早就死了。

第三、慈禧太后的政變手段很“溫柔”

慈禧發動了三次政變,祺祥政變、辛酉政變、戊戌政變,一次是剷除了顧命八大臣,一次是剷除了恭親王奕訢勢力,一次是剷除了光緒皇帝身邊的帝黨勢力。

中國曆朝歷代,政變都是“血腥”的代名詞,基本每次都是血流成河。

但是,慈禧的這三次政變卻沒殺多少人。

  • 第一次政變別說餘黨,就是八大顧命大臣都只殺了三位,為了照顧大臣們的體面,除了肅順之外,其餘都是在家自盡。
  • 第二次政變也只是讓恭親王奕訢強制回家療休,也是一人未殺。
  • 第三次政變也只殺了帶頭的“戊戌六君子”。

相比之下,漢朝呂后、唐朝武后的手段太過酷烈,雖然也震懾了很多人,但是也導致很多人沒有退路,只能一條路走到黑。

這對於慈禧的政敵還是湘軍集團來說都是樂見其成的,因為誰都不願意自己因為莫名其妙的理由而被朝廷清算,極大的保證了朝廷的穩定性。



第四、慈禧太后搞“均衡”“平衡”的手段特別高超

這項技能是統治者的天賦技能,在中國,只要是統治者,都無師自通這項技能。

第五、慈禧太后擅長給自己製造“拉仇恨值”的肉盾,也就是所謂的替罪羊

針對湘軍集團的肉盾“兩江總督馬新貽”;

天津教案讓曾國藩辦理,使曾國藩在洋人和百姓面前兩面不是人;

中法越南戰爭又一次成功的甩鍋給恭親王奕訢,導致其下臺;

簽署不平等條約的“御用肉盾”李鴻章;

慈禧太后後期一直想變法,但是自己不動,讓光緒皇帝和康有為衝在前面躺雷,等差不多了,囚禁光緒皇帝,捕殺變法人士,然後三年後自己進行變法。

總結

慈禧太后長達半世紀的權力並不是偶然造成的,而是時代背景和慈禧太后高超的政治手段共同造成的。

但是慈禧太后政治手段再厲害,也只能證明她是一位老謀深算的政客,而不是一位為國為民的政治家。

她的權力只能用於滿足自己的私慾,而不能改變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慈禧掌握了清朝半個世紀的權力,可是為何沒人可以對她的權力發起挑戰呢?因為每當即將出現這個情況的時候,慈禧都用權術將他們扼殺在搖籃裡。


慈禧的權術無人可及

慈禧是個對權力控制慾非常強的女人,她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政治家。咸豐皇帝去世時,慈禧夥同咸豐皇帝的弟弟,設法除去了顧命八臣之後開始掌權。同時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發生了三次大的事情之後,她的權力無人再挑戰。

  • 果斷使用新軍-湘軍。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慈禧發現清朝八旗已經無將可用,八旗子弟都管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戰鬥力低下。於是慈禧果斷啟用曾國藩的湘軍,這也預示著慈禧不再依靠八旗打仗,相當於架空了清朝皇室的權力。

  • 以淮軍抵制湘軍。這裡涉及兩個人物,曾國藩與李鴻章,這兩個都是晚清事情的封疆大吏。而且李鴻章還是曾國藩的學生,按照道理來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可是慈禧就是有辦法將兩個人的矛盾挑起來。最終李鴻章跟曾國藩走到了對立面,曾國藩是滅掉天平天國的主力。當天平天國瓦解時,曾國藩有條件推翻清朝,可是慈禧知道了這個苗頭,果斷將李鴻章提上來,用來抵抗曾國藩,最終曾國藩離開了政治舞臺。
  • 囚禁光緒帝。說起光緒帝,就繞不開戊戌變法,自然也繞不開戊戌七君子。戊戌變法提倡資產階級主導國家,這就是變相的架空慈禧的權力。同時光緒帝不是慈禧的親兒子,所以慈禧一知道光緒帝的動向,立刻將光緒帝軟禁,殺了戊戌變法的主要首腦人物。就從慈禧能軟禁光緒帝的權力說起,這個女人的權力已經空前高漲。

通過這兩件事之後,再也沒有人能反對慈禧,因為反對的人逃不脫被懲治的結果。而且整個朝堂上再也沒有人有力量,有權力對抗慈禧。這也是這個女人最厲害的地方。這是一個權術高手,整個大清朝都是在她的權術之下越走越遠,越走越弱,最後變得像紙老虎一樣,一捅就破。同時幾千年的儒家思想一直要求的三綱五常,忠君思想已經固化到骨子裡,所以很多人都本能的無法反抗。



這裡不得不提一句,為啥慈禧不像武則天一樣,直接稱帝呢?因為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慈禧沒辦法分心,先是太平運動,後來外國資本主義入侵,鴉片戰爭等。內憂外患之下,慈禧自顧不暇。


歷史每日說


晚晴時期慈禧太后垂簾聽政40多年,可以說整個清朝的權力都集中到了她一人的手中。她的一言一行深深影響了整個國家,以至於在她死後竟然沒人可以替代她,最終大清也就迅速的崩潰了。

那為何晚晴時期無人可以撼動慈禧的權力?

傳聞慈禧自幼就聰明伶俐,非常的有主見。在她17歲第一次進宮的時候,還是一個默默無名的秀女。她深知在宮中只有成為皇帝的女人,安全才有保障。於是她買通了太監,在得知咸豐皇帝行蹤之後,又設計了一出巧遇的情景。很順利的慈禧就成了咸豐的女人,並被封為蘭貴人。

藉著咸豐的寵信,慈禧可以在咸豐批閱奏章的時候,自由的出入。因為慈禧學習能力極強,常常可以一眼就找出奏章中問題的所在,所以在咸豐皇帝病休期間,奏章都交給了慈禧處理。這也讓慈禧練就了處理前朝政務的能力,應該說慈禧的執政能力比一般的皇族子弟強了太多。也是在這個時期,慈禧對權力有了很強的渴望。

1860年,英法聯軍進攻北京。咸豐皇帝逃亡到承德避暑山莊,並死在那裡。咸豐在臨終前,將政權交給了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同時叮囑他們要小心慈禧。但是沒想到被慈禧太后先下手為強了。此時的慈禧對權力有了極大的野心,她先是聯合了沒啥文化的慈安太后,而後又拉攏了一直被咸豐壓制的恭親王奕欣,以極為狠絕的作風,迅速將咸豐辛苦安排的八位顧命大臣,打成亂黨剷除。於是慈禧和慈安太后一起垂簾聽政,但是沒過多久作為唯一一個能夠威脅到慈禧的慈安太后暴斃在鍾粹宮。此時大清皇權盡在慈禧之手,慈禧開始真正的掌控國家政權。

慈禧駕馭朝堂的能力極強,但是她最厲害的地方不是消滅自己的政治對手,更厲害的是她的御下制衡之術。慈禧的親政是皇權的代表,清朝時中國歷史上中央集權最強的朝代,在清朝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對抗皇權。而大清的宗室在法理上罷黜慈禧的可能性幾乎沒有。


彈指千年


中國古代史上最有影響力的3個女人,他們分別是呂雉、武則天和慈禧。當然了,這三個女人也是最具爭議的。而爭議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她們干政。在男人為主導的古代,女人干政,本身就是大忌。但是她們不但干政,還製造出了改變歷史的影響.

慈禧能牢牢掌權歷史原因:

慈禧不是呂后則天,她心向婆家,不但少重用自己的家族葉赫那拉還儘量禁止葉赫那拉參政,而且竭力維護愛新覺羅家族的統治。再有一個家族的天性問題,滿人內部十分團結重大局,清朝基本沒什麼滿奸。

還有一個特殊的原因,那就是滿人當時已經走下坡路,國家充滿內外危機,滿人貴族中沒幾個有本事的,能幹的大臣都是漢人,光緒平庸,一幫愛新覺羅王爺也巴不得聽從慈禧指揮,他們都是利益共同體。

慈禧別的不說,至少在保持清王朝中央政權方面是個很有能力的人,一個女流之輩就能鎮住下面一大群軍閥大臣,連袁世凱當年也曾坦言自己每次見慈禧都是冷汗。如果換成光緒掌權,說不定清朝不用等到孫大炮出馬就分崩離析了。

簡單總結下:

1 慈禧太后是封建保守者的堅強的後盾。

2 清朝大部分官員的思想非常保守,不開放。

3 清朝的制度太腐敗,皇帝沒有實權,朝廷變成洋人的天堂。

4 中國封建勢力根深蒂固。

5 很少有人有改革精神。所以改變不了清朝這種腐敗無能的現狀。






好言老爸


慈禧身為一介女流之輩,能夠執掌晚清47年,在朝中呼風喚雨、笑傲江湖,沒有一點本事兒,那還是玩不動的。


這個“婦人”,是臣子口中的太后; 光緒面前的親爸爸; 太監身邊的老佛爺,而這一切的一切,還得從咸豐這個敗家的短命鬼說起!

話說咸豐這個老兒,年號倒是取的還好,“鹹”是普遍的意思,“豐”是富足的意思,“咸豐”自然就是天下豐衣足食的意思了,可這在當時看來,這個“天下豐衣足食”完全就是咸豐自個兒,想象出來的產物,是個完全不切實際的幻想!

英法聯軍侵入北京,火燒圓明園,這是外患; 太平天國佔領南京,搞得百姓水生火熱,這是內憂!

而咸豐倒好,趁著年輕,,帶著老婆兒子,王公大臣等一大批跟班兒,一屁股冒煙就逃到承德避暑山莊消遣去了,還美其名曰“巡狩”!

你說他跑就跑了吧,你看看他在承德做的事兒,就知道他為啥是個敗家子兒了!

你以為他在承德避暑山莊,設法挽救國家危亡、關懷黎民塗炭?帶著大臣討論家國大事兒?不,都不是!咸豐有著他自己的“愛好”,我簡稱四貪:

  1. 貪美酒
  2. 貪鴉片
  3. 貪絲竹
  4. 貪女色

這還真不是個省油的燈兒,前面“三貪”我們就不說了,咱重點來擺一擺咸豐到底有多“貪色”了?

這個風流的主兒啊,對於美人,那是從來不吝色,他有所謂的漢女“四春”:牡丹春、海棠春、杏花春、陀羅春,除此之外還獨愛“天地一家春”,那就是我們的慈禧大美人兒了。
(年輕時的慈禧)


後來慈禧也自己曾說:“入宮後,宮人以我美,鹹妒我,但皆為我所制。”

《十葉野聞》則記載:“當文宗初幸慈禧之日,頗有惑溺之象,《長恨歌》中所謂‘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者,彷彿似之。”

這慈禧可大有來頭啊,她給咸豐生了唯一的一寶貝個兒子——載淳(後來的同治皇帝),當時慈禧還只有27歲,正是風華正茂的時候,可咸豐這個風流皇帝,還沒來得及多看看這個美好的世界,就於1861年在熱河一命嗚呼了,享年僅31歲。

這可倒好,咸豐死後,6歲的同治繼位,尊慈禧為皇太后,慈禧身為帝后勢力聯合慈安,再加上同治的地位,完全把咸豐生前制定的“顧命八大臣”壓得喘不過氣來,最後發動宮廷政變即“辛酉政變”,一舉摧毀了這八大臣集團,從此掌握了朝中大權!
(同治皇帝)


辛酉政變後,慈禧開了皇太后“垂簾聽政”的先河,牢牢掌控著同治、光緒兩代皇帝。

同治也是個不爭氣的傢伙,但這也倒不能完全怪他,究起源頭還得怪他這個敗家的老爹。

6歲登極的同治,一直到十四歲之前,每天都是去養心殿擺擺樣子,走走過場,一下朝之後,又喜歡貪玩,不愛讀書,在這期間都是由兩宮皇太親自後“垂簾聽政”,掌管朝中大事,所以慈禧的勢力和威望是這麼一步一步培養起來的。


之所以會有一個“同治中興”,那完全是因為同治年間,正處於太平天國沒落時期,外國侵略的緩衝時期,這就給同治提供了一次大好的機會,讓他手下諸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等這些大臣,有了發展的空間,搞了個“洋務運動”。

同治年輕氣盛,就曇花一現,19歲就掛了,也沒有留下子嗣,所以了光緒這個主兒,還是慈禧一手操作的了,他能不聽慈禧的話嗎?他敢不聽慈禧的話嗎?他在慈禧面前除了叫“親爸爸”,除了下跪、還是下跪,他還能做什麼了?

至於後來,光緒長大後,真正想幹點大事兒了,想搞個“戊戌變法”,結果被慈禧毫不留情的來了個“戊戌政變”。活生生的鎮壓下去了!
(戊戌變法六君子)


事後慈禧可能覺得,光緒你小子是不是翅膀長硬了,也太不尊重我這個“老佛爺”這個稱號了,便一腳把把光緒“囚禁”到瀛臺,哪涼快哪待著去!

至此,慈禧的權力可謂是達到了巔峰,用“無人之下,萬人之上”來說也一點不過份!

綜合說來,慈禧能掌握大權、在朝中能呼風喚雨,還是這幾個不爭氣的皇帝惹的禍,她被尊為皇太后,手中沒有一點實力、沒有一點權力,那還能算回事兒嗎?


文史議春秋


因為慈禧是皇太后,這就是唯一的原因。

想要挑戰慈禧,前提是你要有和她匹敵的身份。所以,肅順這些顧命八大臣失敗了,光緒這個子皇帝也失敗了。

慈禧的母后身份,使她超然於帝國的一切人物。

古代社會的基本倫理是什麼?

忠和孝。忠是指忠君,孝是指孝順父母。

  • 肅順作為臣子反對皇太后,那麼就是不忠;

  • 光緒作為兒子挑戰母親,就是不孝。

由此可見,慈禧是完全站在當時社會的道德制高點上。這無關於慈禧本人的政治素養和水平,身份就是慈禧最大的依仗。


具體以光緒為例。

光緒的上臺完全是慈禧推動的結果,這就導致光緒在慈禧面前天然會愛上一頭。對母后不孝,何以統治天下?即便光緒手握大權,也必須要尊敬慈禧。

更何況光緒只是傀儡,慈禧從未放棄權力,光緒怎麼會有機會動搖慈禧的統治呢?

再說說朝廷大臣的情況。

無論是被慈禧除掉的顧命八大臣,還是恭親王、翁同龢、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這些人,不管他們握有多少權力,在慈禧面前的身份都是一樣的——

都是必須忠誠於皇太后、恪守臣節的大臣。

因此,如果你發起對慈禧的挑戰,就有可能淪為眾矢之的,這是忠君思想在古代的必然結果。

我想這個問題的答案還是非常明顯的,慈禧的權力不可能被任何人動搖,除非你徹底推翻清朝。


HuiNanHistory


慈禧的權力本來還是有所制衡的,只是那些人不爭氣罷了。

前人挖的“坑”

朱元璋廢了宰相之後,皇帝的權力開始走向巔峰。但是畢竟剛廢宰相,皇帝負擔就增大了,於是就有了內閣,而後明朝一些時期的內閣在一定程度上極大的制衡了皇帝權力。清朝立國搬的是明朝的制度,且在此基礎改進了,設立了軍機處,至此皇權達到頂峰,正常情況下臣子難以威脅皇權。這就給慈禧專權提供了制度上的優勢,算是前人挖的“坑”。


不爭氣的人啊

咸豐死的時候,用互相制衡來提防慈禧等后妃或者大臣專權,所以就有兩宮太后和顧命八大臣。但是顧命八大臣卻不爭氣,幾下就被慈禧給算計掛了。哪怕慈禧的盟友,亦是鬥爭不過慈禧。

隨著同治年歲漸長,慈禧不得不讓同治親政,但是同治也是不爭氣,年紀輕輕的就掛了,這樣又給了慈禧復奪權力的機會,慈禧權力進一步鞏固。

慈安雖然去世的最晚,但是對權力追求並沒有慈禧那麼狂熱,而且光緒七年慈安亦亡去。慈禧從此一人獨大,當然不可動搖。



慈禧的地位並不是一開始就沒有人可以動搖,只是這些人基本上都不爭氣,要麼就是對權力不感興趣,最終才使得慈禧權力走向巔峰,變得沒有人能制衡。


淡看天上月


慈禧能夠執掌晚清將近半個世紀,不外乎就這三點:獨特身份、權謀手段和恪守封建禮制。

【先說獨特身份】-名分

慈禧手裡最大的一張王牌就是,給咸豐帝生了唯一一個兒子。慈禧生孩子這事,不但改變了她自己的命運,也改變了大清的命運,更改變了中國近代史。假如那晚上,咸豐把精力揮灑到別的女子妃子身上,真能改寫中國歷史了。

慈禧給咸豐生下兒子之後,從一個不起眼的懿嬪,一路升級到懿妃,再升級到懿貴妃。咸豐駕鶴西遊之後,同治毫無懸念繼承皇位。慈禧晉級為與慈安並列的“聖母皇太后”,從此成就全天下唯二的顯赫地位。

後來慈安早逝,慈禧成為唯一皇太后。同治帝幼兒即位。慈禧作為皇太后垂簾聽政,卻也名正言順,太后輔佐幼主,歷來有之。

同治帝死後,光緒是過繼給咸豐,作為咸豐繼子的身份登基,由此,光緒也算慈禧繼子。慈禧作為皇太后的身份沒變,光緒也是幼兒即位,慈禧太后繼續輔佐幼主。

光緒不夠強勢的情況下,什麼時候還政於小皇帝?什麼形式還政?還不是慈禧說了算。

【再說權謀手段】-厚黑

雖說當初咸豐留下顧命八大臣,慈禧也可以作為皇帝的母親干預朝政。但是有顧命八大臣存在,慈禧無法做到大權獨攬,於是就有了慈禧聯合慈安拉攏恭親王、醇親王等人得“辛酉政變”。一舉打掉八大臣,從此“垂簾聽政”慈禧有機會掌握大權。

但是,從同治選皇后和安德海被殺,這些事看出,慈禧大權獨攬的路上,還有一隻攔路虎——慈安。慈安40多歲就莫名其妙死掉,慈禧成為一匹脫韁野馬,再也沒有約束。

慈安死後三兩年,慈禧再拿掉了洋務先鋒恭親王奕訢。從此,慈禧通過恩威並施,打壓一撥扶植一撥的手段,把宗室王爺、王公大臣都馴服成一個個惟命是從的奴才。

【恪守封建禮制】-祖制

慈禧雖然大權獨攬,但表面上一直是恪守了封建禮制。在同治、光緒兩任皇帝身上,慈禧都是皇帝母親,太后輔佐幼主歷來有之,名正言順。

但是無論如何,她不能走到女皇帝的位置上,一旦她走出那一步,滿清統治集團必然群起而攻之。

為什麼把光緒繼嗣給咸豐?而不是找一個宗室子弟給同治繼嗣?那是因為皇太后有資格輔佐幼主,如果給同治繼嗣,那她就成太皇太后,就名不正言不順了。

正因為慈禧始終恪守封建禮制,也沒做出武則天“養男寵淫亂後宮”那樣的事,同樣恪守封建禮制的大臣們才信服她。

光緒16歲時,慈禧即使捨不得放權,也要做出還政於光緒的樣子,自己並沒有打破幼帝大婚後親政的“祖制”。

即使慈禧仍然通過“訓政”掌握大權,但是政治就這麼虛偽,做樣子也是必須的。很明顯,慈禧這樣做就有失去權力的風險,但是她仍然恪守了“祖制”。

1889——1898這個時間段,光緒是有機會逐步收回權力的,可惜光緒太慫,慈禧太橫,反而搞得水火不容,最後“戊戌政變”,慈禧也沒敢廢掉光緒。

但是,慈禧跟光緒估計真的矛盾夠深,慈禧發狠幽禁了光緒帝,實際上是赤裸裸挑戰了皇權制度,算是有違封建禮制了,這就造成了朝中大臣的離心離德,慈禧的威信再也不復從前。

1900年八國聯軍進京,一眾封疆大吏東南亞互保,不聽號令,就能看出,慈禧失去了對朝局的絕對掌控。此後,督撫們陽奉陰違,革命運動風起雲湧,慈禧即使不死也無力迴天了。


爾朱少帥


事實上,慈禧除了發動過辛酉政變,以及後期的戊戌政變,就再沒有發動過其它政變了。同時,她也沒怎麼著力打壓過和她分享權力的人。但是她卻能站在權力的巔峰,長達半個世紀。這是怎麼回事呢?

(慈禧劇照)

當然了,我們並不是說慈禧沒有玩弄過權術,沒有打擊過別人。但是,如果我們把她和古代的另外一個權力強人武則天比較,就可以看出,慈禧排斥異己的具體行動並不多。要知道,當年武則天打擊反對她的李唐皇室,打擊反對她的朝中大臣,那真是腥風血雨。但就算是這樣,最終她也不得善終,在年邁體弱的時候,被自己的兒子和朝中大臣聯合起來給推翻了,逼得她最終為了能進李唐的太廟,主動否定自己過去的行為。

有人可能會說,那是因為武則天要當女皇帝,而且改朝換代,所以李唐皇室和朝中大臣不服,一定要推翻她。

不過,這個話也說不過去,我們拿歷史上的另一個女強人呂后和她比較。呂后就沒有奪位,還是和她一樣,一直當的是太后,並沒有改朝換代。但是呂后去世後,卻被劉漢皇室及朝中大臣秋後算賬,被打擊得很慘。

然而,慈禧太后並沒有被秋後算賬。雖然後來她的墓被孫殿英給掘了,但那也只能說是意外情況,與慈禧的專權行為沒有直接的因果聯繫。那麼,慈禧是怎麼操作的呢?

我認為,慈禧其實有一系列高明的手段。她高明的手段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垂簾聽政)

一、轉移權力,避免皇室做大。

慈禧上位後,她所面臨的一個最強大的威脅,就是清朝皇室的不滿。雖然慈禧的垂簾聽政是迫於無奈,是因為小皇帝實在太小。但是,清朝皇室還有其他成年的男人,還有很多很有影響力的王公貴族,包括奕等人。慈禧不可能把所有的權力都攬在自己手裡,她必然要仰仗這些王公貴族一起來打理朝政。

當王公貴族參與打理朝政的時候,他們手中必然會積攢權力,把持朝政,因此必然會分散慈禧的權力。同時,他們還會以慈禧一直不把權力拿出來,還政給皇帝為由,衝擊慈禧。而且他們這樣做,還顯得非常理直氣壯。唐朝的皇室,很多次都是以這個為理由造反的。

慈禧認識到這一點,所以她非常聰明地把朝中的權力,轉移到漢人大臣身上,出現了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眾多的漢人大臣。這些漢人大臣因為都是被慈禧提拔起來的,因而他們不會反對慈禧。而慈禧這樣做,也削奪了清朝皇室的權力,讓他們不會以此對慈禧構成威脅。

(曾國藩劇照)

二、不用外戚,避免落人口實。

歷史上那些太后專政,之所以引起各方不滿,最主要的原因,是太后們總是想方設法把權力交給自己的孃家人,從而形成外戚干政的局面。比如呂后,就想方設法把權力轉移到呂家人身上。武則天也是非常重視武家人。西漢末年、東漢末年的那些太后,她們在聽政的時候,也都是這樣做的。

太后把權力交給外戚,自然影響朝中其它大臣的權力。這些大臣們自然不滿。一旦不滿,權力鬥爭就產生了。而那些大臣在進行權力鬥爭的時候,是佔有天然優勢的,就是不允許“外戚干政”。所以,呂后去世後,大臣們討伐諸呂,顯得理直氣壯。武則天去世後,朝臣及皇室對武三思等人的清算,也很是揚眉吐氣。

但慈禧並沒有特別重用她的孃家人,她的孃家人在朝中並沒有獲得崇高的地位。這一點,也讓朝中大臣,沒有對她特別不滿,因而不會想著要把她扳倒。

(太平軍起義)

三、轉移矛盾,避免成為靶心。

慈禧還有一項高明的手段,就是她善於轉移矛盾。

當時內憂外患很多,有太平天國運動,有列強入侵,有改變祖宗規矩的維新變法,有義和團運動。慈禧在這個過程中,很善於轉移矛盾。

在太平天國起義中,她讓國人把矛頭對準太平天國。在列強入侵的時候,她讓國人把矛頭對準列強。和列強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她讓國人仇視簽約的李鴻章。後來義和團鬧事,八國聯軍入侵。明明是她縱容義和團,但她也把矛頭轉嫁給載漪等人。

總之,由於慈禧矛盾轉移得好,因此,她身上的積怨並不大,所以一直在權力寶座上坐著,堅挺了半個世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