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宗有多少堂弟?為何偏偏選擇了群臣都無法駕馭的朱厚熜繼承大統?

朱佑煜


明武宗沒有子嗣,但堂弟眾多,為什麼偏偏選中了朱厚熜繼承大統?

明代皇帝中兄終弟及的案例有三個:

英宗被俘,代宗繼位;武宗去世,世宗繼位;熹宗去世,思宗繼位。

這幾個皇帝中,也只有嘉靖帝是以堂弟身份繼位,主要原因則是朱厚照沒有兒子。

明武宗朱厚照是大明皇帝中十分不靠譜的一位,雖然史書有抹黑之嫌,但其中也有不少不良事實。朱厚照曾寵信奸佞,劉瑾、錢寧、江彬等人,並在宮內大搞娛樂活動,大興土木,不理政務。不僅如此,朱厚照還不滿足於宮內的娛樂,還:

“恣遊大同、宣府、延綏間,多失政。”

尚武的朱厚照喜歡動刀動槍,喜歡指揮兵馬,這並非過錯,只是他經常在邊境遊弋,延誤了很多他該做的事,這樣做的後果也很嚴重。

朱厚照一生沉浸風花雪月中,卻沒有子嗣,那就必須要把宗室子弟過繼過來,來保證皇室的延續。貪玩的朱厚照則不管不顧,皇帝不想管,不代表大臣不管,確立繼承人可是國家重中之重,如出現問題,後果不堪設想。

御史王光亦曾上疏:

“皇上嗣登大寶已及十載,皇儲之位尚虛,天下之心安得不憂? 伏望念創業之艱,重天下之本,擇宗室之賢者一人,選正直之臣輔導預養之。”

這可謂金石良言,歷朝歷代無子嗣的皇帝也有不少,比如宋仁宗,因為兒子們早夭,就選擇宗室子弟,提前過繼來作為候選人,來保證皇室延續。

對此,朱厚照一概不理,等玩到了頭才想起了繼承問題,而當時為時已晚。最後遺詔是讓皇太后和內閣大臣處理繼承人問題,歷朝歷代權力交替之時兇險異常,如果此時有奸臣在宮內作亂,篡奪了皇權,那朱厚照將成為大明朝的罪人。

朱厚照死後的一系列問題,都是由於朱厚照沒有儘早確立繼承人導致的,好在當時皇宮內外有太后和內閣輔臣坐鎮,穩住了局勢。具體選擇繼承人的主要是皇太后和首輔楊廷和,那麼為何選擇朱厚熜作為繼承人?

首先,朱厚熜年齡小,背景相對簡單 :

正德十六年,明武宗朱厚照去世,朱厚熜按照要求繼皇帝位。當時,朱厚熜年僅十四歲,這個年齡段的人本應無法即刻掌控政權,這可能是朝廷高層考慮的因素之一。

朱厚熜從小“聰明仁孝,德器夙成”,這是不爭的事實,“聰明”這個素質應該算是先天條件,後天很難提升,並且朱厚熜的德行、氣度也是可圈可點。

除此之外,朱厚熜的父親朱祐杬在正德十四年就去世了,而且朱祐杬只有兩個兒子,長子早夭,只剩下次子朱厚熜。對於多子多孫的皇室子弟,朱厚熜略顯孤單,這可能也是選擇他作為新皇帝的原因。

其次,朱厚熜即位也遵循祖制:

按照朱元璋組訓“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先帝沒有兒子,那就只能從宗室中找個弟弟來繼承皇位。親弟弟沒有了,堂弟還是有不少,明孝宗朱佑樘是朱見深第三子,興獻王朱祐杬是明憲宗朱見深第四子,朱祐杬是朱佑樘的親弟弟。

史料記載:

“興獻王長子,憲宗之孫,孝宗之從子,大行皇帝之從弟,序當立。”

按照血緣的遠近,從朱祐杬兒子中挑選最合適,朱厚熜就成了那個幸運兒,楊廷和這樣操作完全遵從祖制,他人挑不出毛病。

再次,相權、監權、後權配合,保證政權順利過渡 :

皇帝的繼承人選,不是普通“群臣”可以決定的,能決定這種事項的只有最高權力層,朱厚照遺詔原文是這麼寫的:

“朕疾殆不可為矣,爾等與張銳可召司禮監官來,以朕意達皇太后,天下事重,其與內閣輔臣議處之。”

事實上,這詔書是誰寫的也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這詔書規規矩矩、沒有問題。令人後怕的則就是如果皇宮內傳來的遺詔是讓“某某”來攝政,那就很危險了。宦官亂權在明代時有發生,保不齊就出個例外,皇帝去世,只有皇帝身邊的人能篡改遺詔,這種事時有發生。

遺詔表面是讓張太后和楊廷和來決定新繼承人,而作為消息的傳遞者,宦官的作用也至關重要。楊廷和他權力再大,也無法隨意進出皇宮,必須要宦官來傳遞皇宮內外的消息。換句話說,宦官、太后、楊廷和必須配合到位,才能解決這棘手的問題。

假如三方中任何一方生出異心,這就不是朱厚熜是否即位的問題,可能會演變成一場血腥的皇室衝突。

史料記載:

“廷和未嘗不諫,俱不聽。廷和亦不能執奏。以是邑邑不自得,數移疾乞骸骨,帝亦不聽。”

楊廷和作為內閣首輔,肩負重任,他也多次上疏要求朱厚照收斂做派,用心處理政務。只是朱厚照不聽,楊廷和多次請求辭職,朱厚照也不答應。作為朝廷最重要的責任人,楊廷和雖然做得並非完美,但他也在盡心盡力地為國辦事,行為操守也是可圈可點。

正德二年,楊廷和就在講筵之時,就諫言皇帝不要被奸佞所誤,指的就是權傾一時的劉瑾,之後被劉瑾打擊報復,調入南京任吏部左侍郎。從這些事例可見,楊廷和已經在傾盡全力為國辦事。

情況緊急,作為內閣首輔的楊廷和必須馬上做出決定,請示張太后併發布詔書:

“皇帝寢疾彌留,已迎取興獻王長子厚熜來京,嗣皇帝位,一應事務俱待嗣君至日處分。”

最後,張太后對此也沒有異議:

繼承人確定了,之後另一個棘手問題就是江彬,作為朱厚照的護衛,江彬在城郊還有大量部隊,此時朱厚照已經去世,江彬很有可能趁機作亂。宦官張永負責九門防務,江彬有出宮的想法,張永提前做好了安排。

張永不僅幫助朝廷除掉了劉瑾,在新舊權力更替之時,也起到了積極作用。最終江彬被俘,此次危機處理,楊廷和主導了這一切,太后沒有異議,宦官還從中協助,這才大功告成。

朱厚熜即位在法律上合理合法,在選擇繼承人問題上,最高權力層主要考慮的不是皇帝是否好控制,而是順利讓新皇即位,完成權力的交接。楊廷和的工作艱苦且複雜,其中難免有錯誤,但在短短的一個月內,他廢除了大量武宗弊政,保證權力交接,這是值得令人稱讚的。

所以,嘉靖帝與其說是明武宗選擇的皇帝,不如說是太后、內閣首輔、司禮監三派合作選出來。而他之所以能順利即位,也跟他的出身,他的出色,以及眾臣的協助下才得以實現。

只是人一旦掌握了權力,也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如果他們知道後來發生的事情,或許就為之前的選擇,打個問號了。


楊角風發作


大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駕崩,時年31歲,由於朱厚照一生無子,所以在彌留之際,他留下遺詔:

朕疾不可為矣。其以朕意達皇太后,天下事重,與閣臣審處之。前事皆由朕誤,非汝曹所能預也

朱厚照雖然任性了一輩子,但臨死時心裡還是非常清楚的,國不可一日無君,既然自己沒有時間去選擇繼承人,那就把這個千斤重擔託付給太后以及內閣大臣吧。

朱厚照死後,在張太后與內閣首輔楊廷和的共同商議下,時年14歲的興獻王朱厚熜被選為皇位繼承人,他便是有名的嘉靖皇帝。

那麼朱厚照死後,張太后與楊廷和為何獨獨選中了朱厚熜繼任皇位呢?要知道,當時朱厚照的堂兄弟有十幾個,大家身份相同,地位平等,可是張太后與楊廷和似乎並沒有考慮多久便定了朱厚熜,在朱厚照駕崩後不久即派太監谷大用、韋彬、張錦,大學士梁儲,定國公徐光祚,駙馬都尉崔元,禮部尚書毛澄,以遺詔的方式去接朱厚熜進京。

也就是說,在張太后與楊廷和等人眼裡,朱厚熜就是皇位的最佳繼承人,那麼相比於其他堂兄弟,朱厚熜的優勢在哪裡呢?我們不妨去試著分析一下。

因為朱厚照沒有兒子,所以如果選擇皇位繼承人的話,就必須從與朱厚照血緣最近的宗族中遴選,而與朱厚照血緣最近的宗族,就是朱厚照的兄弟了。

可是朱厚照的爹明孝宗是我國曆史上最痴情的皇帝,他是古往今來唯一一個徹底貫徹一夫一妻制的皇帝,他跟張皇后恩愛一生,兩人也就只有朱厚照一個兒子。所以說朱厚照是古代地位最穩定的太子,一點也不為過。

既然朱厚照沒有兄弟,那與朱厚照血緣最近的就是他的叔伯和堂兄弟了。

到了這裡,就有一個小小的分歧了,朱厚照死後,他的很多叔伯和堂兄弟都在世,那麼是選他的叔伯來做皇帝,還是選擇他的堂兄弟來做皇帝呢?如果單純的按照血緣來講的話,選擇叔伯來做皇帝是對的,畢竟他的叔伯都是明憲宗朱見深的親兒子。可是楊廷和並沒有考慮朱厚照的叔伯,原因就是朱元璋在位期間曾定下的《皇明祖訓》裡明確規定了大明皇帝皇位的繼承順序,後世子孫必須按照這個順序去繼承,不得違反,這個規定具體內容如下:

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若奸臣棄嫡立庶,庶者必當守分勿動,遣信報嫡之當立者,務以嫡臨君位

也就是說,如果皇帝無子,必須按照“兄終弟及”的皇位繼承順去選擇繼承人,所以如果選擇朱厚照的叔伯的話,就明顯違反了朱元璋定下的祖制,這是大逆不道之罪,張太后與楊廷和可不敢違逆祖宗之法。

所以,皇位只能從朱厚照的堂兄弟中選擇。

既然決定遵循“兄終弟及”的皇位繼承製,那就要從明憲宗的孫子中選擇,我們先來看看當時符合條件的都有誰。

明憲宗一生共育有十四個兒子,其中長子,次子,十子早夭,三子是明孝宗,五子,八子,九子,十一子,十二子要麼無子,要麼兒子早死,都沒活過朱厚照。

因此朱厚照死後,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就剩下了四子興獻王朱祐杬的後代,六子益端王朱祐檳的後代,七子衡恭王朱祐楎的後代以及十三子榮莊王朱祐樞的後代。

這裡面興獻王的兒子就是朱厚熜,通過輩分可看出,興獻王是朱見深兒子中最年長的,輩分當然是最高的,如果說,假如當年明孝宗也沒有後代的話,那麼按照兄終弟及的繼承製度,繼承皇位的必然會是興獻王一脈。

所以朱厚熜繼承皇位理所當然。當然了輩分只是張太后與楊廷和考慮的眾多因素中的一個,關於朱厚熜繼承皇位,還有兩個因素至關重要,這也體現出了楊廷和的老謀深算。

這兩個因素分別是

一,朱厚熜的父親老興獻王在朱厚照駕崩前兩年就先去世,所以,如果朱厚熜即位,不存在親生父親趁機竊取大權,禍亂朝綱的可能,至於其餘三王當時還都尚在人世。二,朱厚熜沒有其他親兄弟,加之當時朱厚熜年齡尚小,這就避免了朱厚熜會培植興獻王一脈的實力,來對抗以楊廷和為首的內閣,防止內閣大權的旁落。而其餘三王的則都生育了多了兒子,且兒子也都尚在。

所以說,綜合以上幾大因素,朱厚熜必然就是皇位的最佳繼承人

但是即便楊廷和思慮再周全,他還是沒想到,朱厚熜年紀雖小,卻是一匹無法馴服的烈馬,他即位之初便就親生父母的名分與內閣展開激烈對抗,通過三年的“大禮議”事件,朱厚熜加強了自身的皇權,打擊了以楊廷和為首的內閣,最後楊廷和被削職為民,黯然退出朝廷,這個結局恐怕是當年楊廷和無論如何都預料不到的吧。


鹹魚閒聊


明武宗的堂弟是蠻多的:朱厚熜,朱厚燁,朱厚炫,朱厚煌,朱厚熠 ,朱厚烴,朱厚熑 ,朱厚煐,朱厚炳 等等。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十四日,朱厚照死於豹房,終年31歲。朱厚照一生嬪妃如雲 美姬常擁,但他沒能為自己留下後嗣,而他又是孝宗皇帝獨子,也就是孝宗一脈斷了。這個混蛋皇帝在死後也給大臣留下了難題——誰來繼承皇位?

這種事兒當然交給內閣了,其實就是交給內閣首輔——楊廷和。

在這件事兒上,楊廷和是有點小算盤的,他選擇了憲宗皇帝之孫、孝宗皇帝堂侄、興獻王朱祐杬長子——朱厚熜。

為什麼是他?我看朋友們說的都挺好:

1、興獻王已死兩年,他的兒子繼承皇位的話就不必顧慮父親干政;

2、當時朱厚熜15歲,這個年紀不大不小,太小了,楊廷和怕擔上弄權的罵名,太大了,還體現不了楊廷和的水平;

3、朱厚熜風評不錯,聰明還用功,從長遠計劃,是正確的。

我就從另一方面來說一下我的看法:

4、朱厚熜的出身

眾所周知,明朝嚴格遵守嫡長子制度的。楊廷和是從明憲宗的兒子很多,選擇的範圍看似挺多,但要從其母系的身份地位來看,其實選擇餘地不大。

憲宗皇帝隻立過兩個皇后,都無子,他最喜愛萬貴妃倒是有個兒子,不過早夭了。其他后妃中身份最高的要數邵貴妃了(追封孝惠邵皇后)。邵貴妃生有三子:興獻王朱祐杬、岐惠王朱祐棆、雍靖王朱祐枟,其中後兩位都無子,只有朱祐杬有一個獨子朱厚熜,所以,綜合以上四點,這位邵貴妃的孫子成了唯一的候選者。

當然,這個孩子沒讓楊廷和失望,一個“大禮議”就將三朝元老弄蒙了。而楊廷和不是霍光,沒多久就辭職不幹了。誰也不知道這個孩子那麼難以駕馭不是?歷史結束了一個混蛋皇帝,然後又選擇了一位混蛋皇帝,就是這麼任性。


黑水布衣


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那麼就是明孝宗朱佑樘的諸侄,明憲宗朱見深諸孫。

明憲宗共十四子,如下:

長子,未滿週歲夭折,無名,無後;

次子,悼恭太子朱祐極,四歲夭折,無後;

三子,明孝宗朱佑樘;

四子,興王朱佑杬,去世後諡號“獻”,稱“興獻王”;(世宗追封睿宗獻皇帝);

五子,岐王朱祐棆,二十四歲去世,諡號“惠”,稱“岐惠王”,無後;

六子,益王朱祐檳,去世後諡號“端”,稱“益端王”;

七子,衡王朱祐楎,去世後諡號“恭”,稱“衡恭王”;

八子,雍王朱祐枟,二十六歲去世,諡號“靖”,稱“雍靖王”,無後;

九子,壽王朱祐榰,六十五歲去世,諡號“定”,稱“壽定王”,無後;

十子,未滿百日夭折,無名,無後;

十一子,汝王朱祐梈,五十七歲去世,諡號“安”,稱“汝安王”,無後;

十二子,涇王朱祐橓,五十三歲去世,諡號“簡”,稱“涇簡王”,子朱厚烇未及就封即去世,涇藩絕後;

十三子,榮王朱祐樞,去世後諡號“莊”,稱“榮莊王”;

十四子,申王朱祐楷,十六歲未及賜婚、就藩,即去世,諡號“懿”,稱“申懿王”,無後;

憲宗十四子,其中長子、次子、十子夭折,十四子申懿王未就封即去世,自然無後。而五子岐惠王、八子雍靖王、九子壽定王、十一子汝安王就藩後,享年或長、或短,但均未誕育子嗣,所以死後撤藩,無後。十二子涇簡王雖然有子朱厚烇,但是其未及就封便去世,也沒有留下孫輩,亦無後。

所以,憲宗諸子,只有三子孝宗皇帝、四子興獻王、六子益端王、七子衡恭王、十三子榮莊王有後(指男性子嗣)。

其中,孝宗皇帝有皇太子朱厚照、蔚悼王朱厚煒二子,但是蔚悼王早夭,所以實際只有獨子朱厚照一人。

興獻王有朱厚熙、朱厚熜二子,其中朱厚熙出生五天即夭折,所以也只有獨子朱厚熜一人。

益端王有朱厚炫、朱厚燁、朱厚煌、朱厚熠等四子。

衡恭王有朱厚燆、朱厚烴、朱厚熑、 朱厚煐、朱厚炳 、朱厚煃、朱厚福(福下有火)等七子。

榮莊王有朱厚勲、朱厚熹、朱厚煦、朱厚烮、朱厚然、朱厚曾(曾下有火)等六子。

以上二十一人,即是明憲宗諸孫。

弘治十八年(1505年),孝宗皇帝去世,其獨子、皇太子朱厚照自然是毫無爭議地成為大明新一代皇帝,也即後世的明武宗。

武宗在位十六年,說他嘻哈也好,頑童也好,昏庸也好,不拘一格也好;總之,他對內對外都折騰得驚天動地,成為整個文官集團的頭疼對象,又因為傳統儒家忠孝思想的約束,使得朝臣們對於一生行事不羈的武宗毫無辦法,只能被動地應對,幾乎可以用“狼狽”來形容。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十一歲的武宗皇帝去世,諸文臣在長舒了一口氣後,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局面:武宗沒有留下子嗣,而孝宗也沒有其他在世的皇子,這樣皇統就面臨著斷絕的危險,而大明局勢也將產生動亂。

為了穩定局勢,以內閣首輔楊廷和為首的文臣,做出了“兄終弟及”的皇位繼承決定,於帝系內血緣最近的憲宗諸孫、孝宗諸侄、武宗諸堂弟裡選取一位繼承大統,並以武宗遺詔名義詔告天下。

孝宗是憲宗第三子,實際的長子,武宗是憲宗長孫。在孝宗、武宗一系斷絕後,按倫序,接下來就是憲宗四子興獻王一系最長,具有優先承襲權。

當時興獻王已經去世,所以,興獻王獨子----興世子朱厚熜,於禮法、祖制、及“兄終弟及”遺詔下,於憲宗諸孫中倫序第一,繼承權優於其他諸堂兄弟,是當仁不讓的第一人選。

而且,當時的朱厚熜父親去世,唯一的兄長也早就夭折,孤零零一個人,而親人也只有寡母一人,年僅十五歲(虛歲),又出生、成長於遠離繁華都市的安陸鄉下,怎麼看,都是一個毫無權力、沒有見識的少年,對於治理國家、主持朝政,基本沒有經驗可言,可以由文官們操控。

這對於諸文官們來說,簡直就是完美地“道德牌位”。迎立他為新君,再高高地供在朝堂之上,“垂拱而治”,政事由諸文臣實際處理,不正是儒家傳統政治理念的最高理想麼。

於是,在武宗去世後,實際主持大明日常運轉的首輔楊廷和,報請孝宗皇后---張太后批准,派出使團至安陸,宣佈興世子朱厚熜為繼任皇帝,迎其前往京師繼位。

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一個十五歲的少年,居然心思縝密、意志堅定、極有主見,而且,腹黑程度能在大明諸帝裡面排前三!

在朱厚熜還沒有正式成為皇帝的時候,朝臣們就在繼位儀式、身份等問題上領教了他的精明,並最終讓步。而在正式登基後,朱厚熜,或者是後世習慣的稱呼----世宗嘉靖皇帝,讓他們深深地領略到,一個完全不同於武宗風格的、權謀深邃、駕馭老道的雄主風範。雖然此時的世宗,尚不到二十歲。

之後,世宗憑藉著與年齡極不相符得成熟老練,逐漸穩固手中的皇權,不斷對掌權的文臣們展開反擊,迫使以楊廷和為首的輔政文臣們心灰意冷,主動致仕。並借“大禮議”事件,逮捕官員一百三十四人,並廷杖至死十六人,以赫赫皇權完全壓制住了想要以“禮法”來對抗、控制他的諸文臣。

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世宗尊生父興獻王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簡敬文獻皇帝”,將其納入大明正統皇帝世系之列,牌位升袝太廟,排序在武宗之上。

至此,在世宗的不懈努力下,文臣勢力一敗塗地,再也不能對抗皇權,而當年那個來自安陸鄉下的小小少年,則牢牢地掌握了大明無上的權力。

這是當年那些以為他“年幼無知、別無依靠、容易控制”的文臣大佬們所沒有料到的。如果早知道當年的興世子是這樣一個少年老成、城府極深、群臣們根本無法駕馭的人物。

如果可以重新選擇,那他們絕對會越過倫序,改立益藩、衡藩、榮藩的其他憲宗諸孫,或者直接給武宗立嗣,迎取益王長孫、益藩朱厚燁長子朱載增入京,為武宗嗣子,直接續武宗法統,也要比立世宗強。(朱載增是憲宗長曾孫,孝宗侄孫、武宗之侄,也是武宗去世時,唯一已經出世的子侄輩)。

但是世上沒有後悔藥,而文臣們也沒有先知先覺的能力,所以,在正德十六年的四月,朱厚熜登上了帝位,並統治大明帝國長達四十五年。


伯虎42


明武宗朱厚照生於辛亥年(1491年)甲戌月丁酉日申時,恰好是地支中"申、酉、戌、亥"。按照傳統相術理論,這種連貫的生辰是大富大貴之命。然而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朱厚照駕崩,年僅三十一歲,無疑是對傳統相術理論的一個巨大諷刺。

三股政治勢力

因朱厚照玩心太重,還未及留下一兒半女的,在臨終之前似有悔意,對身邊太監說:朕疾不可為矣。其以朕意達皇太后,天下事重,與閣臣審處之。前事皆由朕所誤,非汝曹所能預也。意思說,病好不了了,皇位繼承之事,交給太后與內閣大臣商議,並攬下無子嗣的過失。每逢政權更迭,不同政治集團關心之至,甚至暗箱操作,因為涉及到政治生命是否能得到延續。此時,朝堂之上有三股勢力相互博弈,決定了皇位繼承人:

1、武宗身邊的親信。代表人物是江彬,原為正四品蔚州衛指揮僉事。後靠錢寧引薦,加上為人精於騎射,長得魁梧,很合武宗的“味口”,成了武宗身邊的寵臣,很快被提拔為正三品都指揮僉事,仗著武宗的寵信,為加強自己勢力,調邊兵入京。武宗末年,更是掌握京城數萬部隊。

2、當朝士大夫。以內閣大學士楊廷和為代表。楊廷和年僅19歲便成了成化十四年(1478年)的進士,此時已是歷經三朝的重臣。無奈孝宗皇帝(武宗父親)子嗣不多,過於溺愛,致使武宗玩心太大,身邊圍著一圈佞臣。根本輪不到楊廷和發揮才幹,但其不肯依附宦官劉謹,且多次對武宗進行勸諫,所以在當朝士大夫中,頗有威望。

3、太后家族。以武宗生母張太后為代表。孝宗繼位後,對於張皇后家族頗為優待,不僅兩個弟弟封侯封伯,還為其家族建立家廟。張皇后兩個弟弟也仗著皇后,在家鄉作威作福,侵佔了不少的土地,幹了不少不法勾當。

興王世子入選

如此,以內閣大學士楊廷和為代表的一幫士大夫,很想在更迭後的政權中,有一番大的作為,一掃武宗朝的烏煙瘴氣。而以武宗生母張太后為代表的外戚,也想在更迭後的政權,延續富貴榮華。於是,兩股政治勢力的合流,為找到合適的皇位繼承人達成共識,這個人便是後來的嘉靖皇帝朱厚熜。

1、符合朱元璋的《皇明祖訓》: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是歷朝歷代“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皇位繼承“基本法”。同時,還補充了兩條:一,已被立為嫡子的,先薨於君父,皇位由嫡子長嗣繼位。二,皇帝駕崩無子嗣,由嫡出長弟繼位。前者案例是太子朱標病逝,皇位由皇長孫朱允炆繼承。後者則成為朱厚熜繼位的有力理論依據。武宗逝世,無子嗣,唯一胞弟朱厚煒又早殤。往上追溯,孝宗皇帝四弟,興王朱祐杬世子,朱厚熜成了嫡出長弟。

2、其次,明朝對於藩王採取“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的原則。說白了,就是隻有名份而無實權的閒散王公。行動也受到嚴格限制、約束,連出城都得上疏請示。年少的朱厚熜封地,遠在湖北安陸(湖北鍾祥縣),基本上與朝內宦官、外戚等政治勢力沒有私交。且朱厚熜時年15歲,政治經驗不足,容易掌控,對於士大夫、太后家族沒有什麼威脅。

為登基鋪平道路

彼時,雖然依附於江彬的邊兵已被遣返,但其仍擁有數千家丁,不可小覷。楊廷和一面做通了司禮監宦官魏彬的“思想工作”,要其棄暗投明。一面對探聽消息的江彬親信安撫,“以溫語慰之”。假借坤寧宮安裝獸吻,要江彬入宮,一舉將其擒獲,為朱厚熜繼位鋪平了道路。因此,楊廷和被時人稱為“救時宰相”。

後記

只不過,朱厚熜遠不是太后與楊廷和所預想的那樣,不久就為自己父親的名份,掀起了一場大禮議。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麼看?


公子霜塵


楊廷和、張太后選擇朱厚熜,既是加強他們自身權力的需要也是當時唯一的選擇。

楊廷和、張太后與明武宗的關係

楊廷和是當時的首輔兼明武宗的老師;張太后是明武宗的生母,也是皇太后—即明武宗父親明孝宗的正宮皇后;楊、張二人是明武宗最信任的人,不僅在明武宗在世時是最大受益者,而且希望在明武宗死後他們的權益也同樣能夠得到延續,這樣,皇位繼承人的首選即:與明武宗血緣關係最近的人。於楊、張有利的同時,也是對明武宗死後最大的安慰。

明武宗兄弟的分類

明武宗崩後,按血緣關係關係最應該繼承皇位的應該是明武宗的兒子,但是他沒有生下兒子,這樣只能從明武宗的兄弟中去選,兄弟又分為兩類:一類是明武宗的親兄弟,另一類是明武宗的堂兄弟。據《明史卷一一九·列傳第七》記載:

孝宗二子。武宗、蔚王厚煒,俱張皇后生。

蔚悼王厚煒,孝宗次子,生三歲薨。

說明武宗的親兄弟只有一個蔚悼王厚煒,但是生下來三歲就夭折了。這樣我們只能把目光轉向明武宗的堂兄弟了,而這就需要考慮到明武宗的叔父。

明武宗的堂叔父的分類

明武宗的叔父是明憲宗的兒子,明憲宗一共有十四子。

萬貴妃生皇第一子;

柏賢妃生悼恭太子祐極。

紀太后生孝宗。

邵太后生興獻帝祐杬、岐王祐棆、雍王祐枟。

張德妃生益王祐檳、衡王祐楎、汝王祐梈。

姚安妃生壽王祐榰。

楊恭妃生涇王祐橓、申王祐楷、潘端妃生榮王祐樞。

王敬妃生皇第十子。

第一子、第十子皆未名殤。

從中我們看到當時明憲宗最寵愛的萬貴妃都沒能當皇后,所以明憲宗時,沒有皇后(紀太后、邵太后分別是明孝宗和嘉靖皇帝后來追封的,在明憲宗這兩位太后都是妃子,紀太后更特殊,生下明孝宗以後,因為懼怕萬貴妃的報復自殺了),這樣她們所生的皇子也就沒有了嫡庶之分。

為什麼要考察明武宗的叔父(也就是明憲宗的兒子)呢?因為明武宗的堂兄弟被選為皇帝,有他們自己的父親輔佐(也就是明武宗堂叔父的輔佐),就會撇開楊廷和與張太后,顯然對楊、張兩人是不利的。

明武宗死後,明武宗的叔父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明武宗死後、嘉靖皇帝繼位這一年(也就是1521年)之前死去的明武宗的叔父,且這些王爺沒有兒子:悼恭太子祐極(明憲宗第二子)、岐惠王祐棆(明憲宗第五子)、雍靖王祐枟(憲宗第八子)、申懿王祐楷(憲宗第十四子)。這些王爺沒有兒子,且封國隨後就撤銷了,沒有子嗣、沒有封國,自然也就沒有了繼承皇位的權利。

第二類是1521年之後仍然活著的王爺,且大部分有子嗣:益端王祐檳(憲宗第六子)、衡恭王祐楎(憲宗第七子)、壽定王祐榰(憲宗第九子)、汝安王祐梈(憲宗第十一子)、涇簡王祐橓(憲宗第十二子)、榮莊王祐樞(憲宗第十三子)。這些王爺在明武宗死的那一年仍然活著,那麼他們的兒子也就不可能有繼承皇位的權力,原因是這些王爺會阻礙楊廷和、張太后的地位和權力,這樣選嗣的範圍就進一步縮小了。

第三類是1521年之前死去的明武宗叔父,但又留有兒子存在的王爺,這隻有一個,就是興獻帝(明憲宗第四子,朱厚熜的父親)。朱厚熜有繼承皇位的權利,同時父親又早死,這樣便於楊廷和與張太后控制他,進而鞏固他們兩人自身的權力,這樣便選定朱厚熜順繼承皇位,同時朱厚熜的父親又是所有健康長大的王爺中排第二位的,僅次於明孝宗,這也是朱厚熜繼位最有利的因素。


綜上所述,明武宗沒有兒子、沒有親兄弟,就只能把皇位傳給他的堂兄弟,楊廷和與張太后為了加強自己的權力,就只能讓明武宗堂兄弟中沒有父親在世的繼位,這就只有一個符合條件——朱厚熜。

這樣我們看到一個現象,楊廷和宣佈傳位詔書時,說朱厚熜兄終弟及繼位,是遵從了《皇明祖訓》,表面上冠冕堂皇,實際上是精心選擇的結果,所以在政治鬥爭中,權力的爭奪是第一位的。


麒麟閣論史


首先,說明的是明武宗有很多很多的堂弟。

朱棣從大哥朱標家將帝系搶奪過來後,他的其他兄弟都還是有後裔繼續繁衍的。

所以,在明武宗朱厚照去世之後,國不可一日無君。大明王朝需要重新選擇一位君王。

怎麼選?按照關係親近來定。

親近關係怎麼定,別急,朱元璋老人家早就為後代子孫操勞過這件事了:《皇明祖訓》。

明武宗生母張太后和當朝首輔楊廷和根據《皇明祖訓》中的“兄終弟及”原則,選定了當時年僅15歲的興王朱厚熜。

按照親近關係,朱厚熜的確是第一人選。

朱厚熜的父親興獻王是明憲宗第四子,明憲宗的長子和次子均早殤,所以第三子明孝宗朱佑樘即皇位。

明孝宗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無嗣後,按長幼親疏關係論,興獻王獨子朱厚熜與明武宗最為接近。

所以,朱厚熜第一順位無可爭議。

朱厚熜的評價

誰也沒有前後眼,貴為內閣首輔楊廷和也是。

朱厚熜絕對是一個早慧且聰明的人,12歲就繼興王位,15歲被選為皇位繼承人進京入主大統。

但是,嘉靖帝骨子裡是一個自負的人,而且作為一個半路藩王繼承皇位的皇帝,嘉靖帝對於皇權十分看重。

這一點,從他即位沒多久就掀起了“大禮議”之爭就可以看出,以至到了掌權後期,朱厚熜已經做到了與群臣的對立面,重用嚴嵩,長期不上朝,形成了強烈的君臣隔閡。

所以,楊廷和選擇朱厚熜繼皇位,他沒有私心。

朱厚熜繼位後,出於對皇權的渴望,漸漸走到了群臣的對立面,這種局面是老首輔不曾想到了。

功過自有後人評!

最後,附上朱元璋為朱標和朱棣這兩支定下的譜系:

朱標後裔:允文遵祖訓 欽武大君勝 順道宜逢吉 師良善用晟

朱棣後裔:高瞻祁見祐 厚載翊常由 慈和怡伯仲 簡靖迪先猷

一看,朱標後裔的字輩就是正兒八經的欽定皇系,只不過被老四朱棣搶走了皇位~


古今眾談


明武宗的堂弟當然是非常多的,朱厚照的父親雖然子嗣單薄,可他的爺爺憲宗膝下的子嗣卻相當繁盛,武宗駕崩的時候,他還有五個叔叔在世,至於堂兄弟除去已經逝去的,還有18人。那麼內閣首輔楊廷和為何選中了不好駕馭的朱厚熜呢?

  • 第一,武宗駕崩的時候,朱厚熜還只有14歲,而且畢竟是個不居京師的藩王,楊廷和等人也不知道朱厚熜這麼能耐;

  • 第二,雖然兄終弟及,可宗法制度也有嫡庶先後的分別,朱厚熜是最近支的宗親,自然優先;

  • 第三,朱厚熜繼承大位,也是明武宗的意思。

公元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駕崩於豹房,這位以貪玩著稱的荒唐皇帝這一死不要緊,卻留下了個非常麻煩的問題,那就是沒有後嗣。朱厚照的父親明孝宗朱佑樘是歷史上唯一真正奉行一夫一妻的皇帝,與張皇后鶼鰈情深,然而尷尬的是孝宗當年只有兩子,其中一個還早早夭折了,所以就留下了朱厚照這麼一根獨苗。

誰知道這麼根獨苗更倒黴,孝宗好歹還留了一條血脈,武宗英年早逝,連個女兒都沒留下,孝宗這條脈就直接斷掉了。由於武宗當年沒有同胞的兄弟,所以只能上溯一代,從其父親孝宗的兄弟們的後嗣,也就是武宗的眾多堂兄弟之中去找繼承人。

在古代,對於沒有後嗣產生的繼承問題,宗法制也有明確的規制,那就是“立嗣”,如果本脈絕嗣,那麼可以從兄弟的孩子也就是自己的侄子之中尋找繼承人,將其立為自己的嗣子,來繼承財產、地位等等。當時的內閣首輔楊廷和援引《皇明祖訓》之中“兄終弟及”的原則,選中了興獻王朱祐杬的兒子朱厚熜。

當年明憲宗的子嗣之中,皇長子與皇次子都幼年夭折,而孝宗朱佑樘之下緊接著就是排行老四的興獻王朱祐杬,興獻王朱祐杬這一脈按照長幼來算是最優先的,而朱祐杬膝下諸子之中,除去早夭者以朱厚熜為長,並且朱厚熜12歲時已經繼承了興王爵位。按照宗法的相關規制,朱厚熜是最具備優先資格,能夠入繼繼承皇位的人選。

當然,禮法歸禮法,凡事都還是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變動的,比方後世慈禧太后在載淳駕崩後挑選繼承人,也不是完全遵循宗法制的。可當時畢竟是明朝,一個遵循儒法規制勝過一切的朝代,明朝的文人士大夫,對於“名分”二字的在乎程度與當年的宋朝人可謂旗鼓相當近乎頑固的地步。朱厚熜繼承皇位合乎法統,而且還是明武宗彌留之際留下的遺旨,可謂名正言順。

當時朱厚熜也才14週歲,朝廷裡那群閣老起初也並沒在意這個未來的小皇帝,反而很多人覺得朱厚熜少不更事,必然需要儀仗朝臣與內閣,朝野之中很多人躍躍欲試,覺得必然能有一番大作為。結果誰都沒能想到,朱厚熜入京之後直接就給了個下馬威,這位少年天子通過“大禮議”幹翻了一大船,其帝王心術歷朝少見。

什麼是“大禮議”呢,簡單來說就是朱厚熜做了皇帝之後,到底算明孝宗的兒子還是侄子,原本如果按照傳統的“立嗣”,那朱厚熜就要變成明孝宗的兒子,不再是興獻王朱祐杬的兒子,可當年楊廷和替明武宗草擬的詔書卻說的是讓朱厚熜“嗣皇帝位”,所以朱厚熜認為自己只是來繼承皇位,並非是要繼承孝宗一脈的香火,武宗依舊是他的堂兄,孝宗仍舊是他的伯父。

而朝野之中分成了兩方,一邊是支持朱厚熜,認為世宗繼承的就是皇位,是繼統而並非繼嗣;而另一方就是以內閣首輔楊廷和為首,認為朱厚熜是入承皇嗣,由興獻王一脈的子孫變成孝宗的子孫。左順門案之後,世宗用雷厲風行的強橫手段讓那些反對者紛紛閉上了嘴,楊廷和等舊派的力量被世宗藉此大幅削去,明朝的皇權被世宗牢牢握在了手裡。

明武宗的堂兄弟一大群,但當時基本都是不諳世事的少年,楊廷和等選了朱厚照也是照規矩來的,當然楊廷和若是早知道朱厚熜這麼能耐,恐怕當年也不會那麼痛快去按規矩辦事了。


澹奕


“榮耀歷史”用心為你解答歷史


明朝的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奇葩的一屆,其中明武宗朱厚照又是佼佼者之一。

“天真爛漫”的明武宗

先用《天下無雙》裡的圖鎮樓:

關於皇位,我們經常聽到的是九子奪嫡般的殘酷血腥,李世民為了它可以殺兄逼父,朱棣為了它可以起兵造反,但是在朱厚照身上,他沒得選,他必須當皇帝!

因為他爹明孝宗是難得一見的“好皇帝”,他嚴格推崇一夫一妻制,整個皇宮只有張皇后一個女人,也只生了朱厚照這一個兒子,你說皇位還會給別人嗎?所以朱厚照從小肆無忌憚地長大,不用為皇位擔憂,他的精力就用在其他方向了。

就像上圖說的,“其實我是一個天真活潑,充滿創意的年輕人!”

他從小記性就好,雖不說過目不忘,但是今天教的文章,第二天就能背誦,而且他的語言能力超強,自學梵文,這可不是一般人能掌握的,後來遇到了葡萄牙使者,他還自學葡萄牙語,竟然能和葡萄牙使者無障礙溝通。

他喜歡軍略,他渴望上陣殺敵,於是他給自己封了一個官: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在皇宮外建了豹房,飼養猛獸,平時就是當馴獸師,來體驗訓練軍隊的感覺。後來直接在前線宣府設立了鎮國府,自封鎮國公,目的就是一旦前線有戰事發生,他能第一時間趕到指揮戰鬥。

他常常從紫禁城溜出,單槍匹馬趕到宣府,好幾次都是被直到消息的大臣半路攔著,好說歹說勸回來。後來他乾脆常駐鎮國府,終於讓他逮到機會,蒙古小王子入侵應州,他親自披掛上陣,竟然還親手殺死一個敵人,最終在他的指揮下,明軍獲得勝利,史稱應州大劫。

史書說他荒淫無度,荒廢朝政,恣意妄為,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在他治下,明朝國內安居樂業,稅收穩步增長,超過了史學家高度評價的弘治中興,對外獲得了少有的與蒙古人作戰勝利,甚至還主動進攻蒙古人,這些都是成化、弘治包括後來的嘉靖等等都沒有做到的。所以朱厚照的歷史口碑兩極分化。

女人不少卻沒有子嗣

朱厚照沒有像他老爹那樣一輩子只寵一個女人,他有不少女人,但是卻沒有一兒半女,不出意外應該是不孕不育症,如果哪一天某個妃子肚子大了,也許可能是別人開的槍!

不過朱厚照並沒有太把這個問題放在心上,因為他覺得他還年輕,就算生不出兒子,他還可以過繼嘛,反正現在還不愁。

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竟然是一次坐船看魚就要了自己的命。當時朱厚照討伐寧王叛亂返回途中,經過淮安清江浦,看見別人抓魚,也想體會下樂趣,技術不到位,落水染病,半年後駕崩,時年三十一歲。

朱厚照沒兒子,那就需要從宗室裡面挑血緣比較近的來繼承皇位。

明孝宗就朱厚照一個兒子,所以朱厚照沒有兄弟,只能往上一輩去挑選。明孝宗倒是有十來個兄弟,他是明憲宗第3個兒子,前面兩個哥哥都是早夭,明憲宗第四個兒子就是興獻王朱祐杬。

當時負責選繼位者的內閣楊廷和等人看到興獻王資料的時候,眼前一亮,幾個條件讓楊廷和等人覺得無比滿意:

1、興獻王已死,他的兒子繼承皇位的話就少了父親干政的隱患;

2、當時朱厚熜15歲,小孩子對於楊廷和等人來說好控制,便於自己施展政治抱負;

3、朱厚熜聰明伶俐,相信經過他們的調校一定會成為好皇帝。

於是內閣向張太后稟告之後確定朱厚熜繼承皇位,這就是後來的嘉靖。

失算的楊廷和

本以為小孩子,自己這幫政治老骨頭還不是把他收拾得服服帖帖的,哪知道朱厚熜還沒進北京城呢,就給這幫老臣一個下馬威,這就是大禮儀的開端!

楊廷和等人的意思是讓朱厚熜從側門進北京,先當太子,然後再當皇帝!

朱厚熜不答應,他的意思很明確,自己來就是當皇帝的,他不做朱厚照的太子,他要以皇帝身份進北京,所有人等都要到城外以皇帝的禮儀迎接自己!

雙方僵持不下,最後張太后出面同意朱厚熜以皇帝身份進北京。楊廷和怎麼也想不明白,一個15歲的孩子政治感知力這麼強。

其實這還僅僅是開始,在嘉靖40多年的統治下,徐階、高拱、嚴嵩、張居正,多少人精都被他收拾得服服帖帖,甘心為嘉靖服務,嘉靖可謂是古今權術第一。


榮耀歷史


朱厚熜繼承大統的事告訴我們,無論籤啥文件寫啥東西,一定要看清條款,

哪怕是你認為天經地義的事,哪怕是打個白條,都要慎之又慎!

<strong>無論正德皇帝明武宗有多少堂弟,按封建宗法制度,朱厚熜都是唯一繼承人。

之所以後來出現麻煩,和楊廷和的失誤,以及張太后的私心有關!

朱厚熜繼位的合法性

明武宗朱厚照沒兒子也沒親兄弟,只能按“倫序”從堂兄弟那裡選個人繼承皇位。

朱厚照父親明孝宗行三,上面兩個哥哥早死了,老四就是朱厚熜的爹朱祐杬。

而朱厚熜又是朱祐杬的長子,所以,只能選朱厚熜繼承大統。

內閣首輔楊廷和給張太后的奏摺中也是這樣說的。

兄終弟及,誰能瀆焉;興獻王長子,憲宗(朱厚照的爺爺)之孫,孝宗(朱厚照的爹)之從子(侄子),大行皇帝(朱厚照)之從弟(堂弟),序當立。

這份奏摺,從法理基礎到血統遠近,都說的清清楚楚。

從這一點看出,張太后和楊廷和在給明帝國選擇繼承人上是沒做任何手腳,也無法做任何手腳的。

張太后和楊廷和沒選錯人,但做錯了事!導致那個遠在湖廣安陸州的十五歲小小少年有了空子可鑽。

這個失誤或是說疏忽就是楊廷和代明武宗朱厚照所擬的遺詔:

朕皇考親弟興獻王長子厚熜年已長成,賢明仁孝,倫序當立,已遵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告於宗廟,請於慈壽皇太后,即日遣官迎取來京,嗣皇帝位。

再明確一下:

朕:朱厚照;皇考:朱厚照他爹;興獻王:朱厚照他四叔;長子厚熜:朱厚照他堂弟。

問題來了:

兄終弟及得是嫡子,也就是說朱厚熜得先過繼給朱厚照他爹才合乎《皇明祖訓》的規定。

但是,遺詔沒有說明,卻確定了朱厚熜的繼承人地位,一經頒佈,已成法令,不可更改。

我們現在往往驚奇於朱厚熜小小年紀怎麼跑到都城後鬧出了這麼多麻煩。

其實,沒啥好奇怪的。

他爹朱祐杬雖然兩年前已經去世了,可是母妃蔣氏還活著啊,

全套的興獻王的輔佐班子都在啊,尤其那個王府長史,不就是教藩王守各種“禮”的嗎?

來不及?哪會來不及!從“迎皇使團”抵達安陸州到離開赴京,中間有三天的時間!

這三天,足以讓整個興獻王的輔佐班子高速運轉起來,把遺詔的空子研究個透,把上京之後應有的對策搞個清楚明白!再說,去京都的路上還花了小二十天呢!

如今,只是缺個爆發的契機而已,這個契機,張太后給了!

張太后想保住孃家的富貴,送給朱厚熜一個爆發的契機!

明代在位第二長(四十五年)的明世宗一行前呼後擁來到了京都,城外,良鄉。

幹啥?等著,等著看京裡那些人給什麼入城的章程。

章程來了,讓朱厚熜從東安門進文華殿,先當皇太子!

這個,顯然是出自張太后的私心。

朱厚熜先當皇太子,那就是先過繼給明孝宗,也就相當於是張太后的兒子了。

張太后,就繼續可以當她的太后,再保著自己老張家幾十年的富貴。

但是,據《明世宗實錄》載:

上覽之謂長史袁宗樂曰:遺詔以吾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我就是我!遺詔說是讓我當皇帝,不是讓我當誰誰誰的皇子!

這便是明世宗肅皇帝在明政壇上的“初試啼聲”!

關鍵是,他的堅持,最終使京都一票人馬都屈服了。

四月二十二日繼位,次序是,去朱厚照靈前及張太后跟前,五跪三叩首,

最後,到奉天殿,繼位!

這中間,就悄悄省略了皇太子那一段兒,但是,禮貌上,和朱厚照的靈位及張太后見了見面。

這事,就算成了,

朱厚熜,贏了第一仗!

也許是楊廷和和張太后為了先把明世宗“忽悠”到京都再說,所以含糊了明世宗的身份問題,但是,這個漏洞,被明世宗一行,狠狠的抓住了。

所以,不是楊廷和和張太后選錯了人,他們也沒法選錯,而是他們做錯了事。

被明世宗,抓住了把柄,在既成的事實面前,站穩了立場,毫不退讓,

獲取了自己的政治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