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王熙凤前八十回是木石前盟的支持者,为什么后40回态度截然相反?

荒原狼27


作者不同。

高鹗的续本改变了曹雪芹的本意。

但是即使是曹雪芹原著的后四十回,黛玉和宝玉的爱情故事也只能是悲剧,比高鹗续本还要更悲惨。这一点从前面的判词和曲词中就可以推测出来。

从曹公的笔下我们可以明确看出,贾母和王熙凤的确是木石前盟的支持者,贾母疼爱黛玉,而王熙凤又有自己利益上的考虑,所以二人都是支持宝黛的。按照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她们两人的态度不会变,只可能是贾府的败落、王熙凤的失势、贾母的老弱等原因,导致荣国府的大权又牢牢握在王夫人的手里。失去了贾母这样一个最有力的依靠和支持者,宝黛二人只能是悲剧收场。

所以,宝黛悲剧是这本小说的命运,无论作者是谁,都改变不了,但是高鹗确实是把曹雪芹的本意给改变了,贾母和王熙凤绝对是木石前盟的支持者。


爱吃薄荷的小女孩


贾母在前八十回,刻意地允许宝黛接近,为他们的龌龊而伤心落泪。王熙凤屡次拿宝黛的感情开玩笑,甚至涉及婚姻。她们从来没有公开、明确地支持宝黛的婚姻。但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里,她们的行为显然是支持宝黛的爱情,爱情的完美结果是婚姻。所以说贾母与王熙凤支持“木石盟”,是说得通的。

顺便说一句,拿宝黛的感情甚至婚姻开玩笑,并不一定就是支持,也可能是吃醋。比如宝钗曾说:“如来佛比人还忙……今日才好些,又要管林姑娘的姻缘了,你说忙的可笑不可笑?”暗讽黛玉恋着宝玉,你说她是支持还是吃醋?

贾母和王熙凤没有这样尴尬的处境,所以她们肯定是支持宝黛爱情和“木石前盟”的。但是八十回中有无数暗示,宝黛的爱情是悲剧,婚姻没有成功。

从宝玉挨打前后,宝黛的爱情就到了“互通款曲”、心心相印的程度,以后再没有猜疑和龌龊,偶有误会也是由别人引起,比如紫鹃“情辞试莽玉”。宝钗对宝玉也是有情的,甚至未必完全没有竞争之心。但是在“梦兆绛芸轩”之后,宝钗完全明白了宝玉的心意,就退出竞争了。这才有钗黛的“金兰契”,她们的友谊也并不虚假。薛姨妈、王夫人,甚至包括兴儿在内的路人甲乙丙丁,不管态度如何,都清楚宝黛的爱情,并且知道这爱情有多深刻,如果失去爱情就可能失去生命。

在这样的情况下,续书人要解决“金玉良缘”的问题,就很困难。因为要“金玉”,必须让“木石”落空;而让“木石”落空,就可能断送宝黛的生命。即使王夫人再狠心,也未必敢害死黛玉,何况还要冒宝玉送命的危险呢。不管怎么说,王夫人要的是宝玉听话,而不是要宝玉死。

王夫人不能做主落实“金玉良缘”,贾母也不能,就更轮不上王熙凤了。贾政呢,虽然欣赏黛玉的才华、赞扬宝钗的学问,可这些都不能作为选媳的条件。尤其是在贾母溺爱宝玉的条件下,贾政不可能一意孤行地决定“金玉良缘”。

谁都不能决定“金玉良缘”,又不得不落实“金玉良缘”,续书人只好采用“集体负责制”:让贾母、王熙凤、王夫人都支持“金玉”,而贾政干脆不知道:这边完全商量定了,过后才通知贾政一声。这也就造成了贾母与王熙凤在八十回以后态度大变,对黛玉大大冷淡。

其实何止贾母王熙凤,连黛玉自己,也截然不同了。宝玉伤心,说活着没意思,黛玉“这是什么话,你真正发了疯不成!”完全不了解宝玉的内心。宝玉在黛玉这里坐一坐,黛玉就频频催促:“你坐坐儿,可是正该歇歇儿去了。”倒像金钏儿渴睡打发宝玉。更有甚者,从来不劝宝玉“立身扬名”的黛玉,竟赞八股文竟“清贵”,引得宝玉腹诽她“势欲熏心”起来。

续书人不吝对人物性格的大量改变,破坏了宝黛的深度默契,才能满足宝玉婚后移爱宝钗“渐渐的将爱慕黛玉的心肠,略移在宝钗身上”。这粗糙善变的爱情,其实更没有逻辑:既然宝钗能够替代黛玉,宝玉还要出家干什么?

续书中的很多情节,就是为了照应前文预言,完成任务,而大大忽略了人物性格与情感心理。结果就是见神见鬼,漏洞百出。张爱玲早已指出:“尤其可笑的,宝玉宝钗的八字没有合婚,因为后四十回算命测字卜卦无一不灵验如神,一合婚势必打散婚事。”

不止是宝黛场面不像、贾母王熙凤性情大变,连宝玉自己,也从专情的神瑛,变成了色情狂:问妙玉“妙公轻易不出禅关,今日何缘下凡一走?”充满了挑逗的意味。这样一个滥情的蠢物,贾家又没有完全败落,他何必要弃妻出家?

说了续书的不合理,再说说我对宝黛爱情悲剧的猜测。贾母不会拆散她们,王夫人不敢拆散他们,王熙凤没有权力与能力拆散他们,贾政态度不明朗又孝顺母亲不能拆散他们,到底是谁造成了悲剧?

我们是不是忘记了另一个地位崇高的人物?她在第二十八回,就用赐端午节礼的方式,暗暗透露了对“金玉良缘”的支持态度。

元春与宝玉感情很深,“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她关心弟弟宝玉,也关心贾家的命运。从外部条件来看,她会很自然地认定,宝钗嫁给宝玉,对贾府、对宝玉,都是有好处的。倒不是不喜欢黛玉,但黛玉一看可知的病弱,足以让元春把她排除在弟媳人选之外。

省亲之后,元春再没有机会与钗、黛、宝玉相见。只凭着每月一次“进内省视”,估计也不会有人告诉她宝黛感情到了多么深刻的地步。因为那时候爱情是“奸淫狗盗”的丑闻,王夫人或者别人,谁会张扬宝玉的丑闻、引起关心弟弟的元春的不快呢?

元春不知道宝黛爱情,才会在决定“金玉良缘”的时候,不存在害死人命的顾忌。而以她尊崇的独特地位,又有权力替代贾母贾政王夫人估出决定。如果是贾府出了事、王熙凤被议罪被休逐、贾府急需要管家媳妇的时候,“金玉良缘”的决定几乎是顺水推舟。

唯一的阻力是宝玉。宝玉这“银样蜡枪头”,在晴雯芳官的问题上不敢抗争,不表示在黛玉的问题上也会让步。当初元春封妃,宝玉“视有若无,毫不曾介意”,并不在乎她的皇妃身份。

但元春的命运是早逝,并且是暴死。别演绎到宫斗那么狗血,贾府的获罪抄家,就是现成的巨大打击。元春在娘家获罪的心理打击下,病重而亡,临死留下遗命要宝玉宝钗结婚。从地位来说,这是皇妃赐婚;从感情来说,这是出嫁女儿关心娘家命运、长姐关心幼弟婚姻生活;从情节来说,元春的出手避免了贾母、王夫人的过深介入。最重要的,宝玉可能反抗任何形式的包办婚姻,唯独对长姐悱恻动人的遗命,又是全心替家庭与弟弟考虑的遗命,宝玉连内心怨恨都不能了。


栖鸿看红楼


贾母把黛玉接进贾府的目的就是希望黛玉和宝玉成婚。



贾母让黛玉和宝玉一起在自己跟前生活,让他们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目的是长大后顺理成章地结为夫妻。

为了宝玉和黛玉成亲,贾母做了不懈的努力。清虚观打蘸,贾母巧解金玉良缘,告诉薛家带着金麒麟的史湘云与宝玉也是金玉良缘。拒绝了张道士提出的十五岁的一位小姐的提亲,并且当众说宝玉不宜早娶。意思是宝钗比宝玉两三岁,姑娘大了,等不起宝玉,赶紧找人家嫁了吧!贾母又问宝琴的生辰,薛姨妈以为贾母相中了宝琴当孙媳妇。这让宝钗非常有挫败感,自尊心受到了强烈的打击。宝钗到贾府很久了,可是贾母除了拿出二十两银子给她过个生日,真没像疼宝琴那样疼她。宝钗和薛姨妈都知道贾母相中黛玉当孙媳妇,贾母疼宝琴就是让宝钗和薛姨妈知难而退。

贾母对黛玉的疼爱,超过了自己的亲孙女,在贾母心里只有两个玉儿是最重要的。

后四十回,贾母对黛玉的疼爱不仅大打折扣,而且亲手毁了宝玉和黛玉的婚姻。她不仅一手缔造了金玉良缘,更是逼死了黛玉。

当贾母听说黛玉因听了宝玉要娶宝钗而病重的时候,贾母的话非常绝情。

“孩子们从小儿在一处儿顽,好些是有的。如今大了懂的人事,就该要分别些才是做女孩儿的本分,我才心里疼他。若是他心里有别的想头,成了什么人了呢!我可是白疼了他了!”“咱们这种人家,别的事自然没有的,这心病也是断断有不得的。林丫头若不是这个病呢,我凭着花多少钱都使得;若是这个病,不但治不好,我也没心肠了。”

贾母这是要让黛玉死的节奏啊。



贾母对林黛玉的态度之所以前后反差巨大,是因为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不是一个人的手笔。前面是曹雪芹著,后面是高顎续书。因此贾母从怕放鞭炮吓着黛玉,把她搂在怀里,到最后让她自生自灭,没心肠给她治病了。

作者不同,贾母对黛玉的感情也不同。


润杨的红楼笔记


后面贾府家道衰落,贾母想以王家的势力挽救贾家,但长辈不了解宠孙的心思,强扭的瓜不甜,贾府衰败得很快。🙏


夏薇496


就因为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的原意。


陈老师224723857


后面作者的文化水平远不及曹公,后面的书的作者就如同一个专业靠些剧情来过活的写手,不及曹公那样的精雕细琢,刻画入微,水到渠成。


天山雪Lucia彩铅画


两个原因:一、前后不是同一个作者;二、续作者未把握原作者的“立意本旨"。根据留给其他网友,相信他们会有精彩的论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