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上,为什么上年纪的人比年轻人多?

海峰枫


有些人说老年人,的不好,有没有?我说有,但是年轻人有没有做坏事了?打爹骂娘的,有没有?也有,这都是社会个别现象,我今年65岁,在汽车上从来不和年轻人抢座,就是有人让座,我也看看年轻人精神状态怎么样?精神颓废,我是不座的,他一定是身体欠佳,尊老爱幼,本来是中国人的美德,现在网上便成了攻击的目标,没有必要把话说的尖酸刻薄,坐公共汽车,也就十几分钟20几分钟,不管年轻和年老,谁都累不死?如果因为让座的原因,吵起来了,自有公论,必然被嗤之以鼻,现在老年人坐车,在我这个圈子里,没有大事,一般都是走着走,买东西拎不动,坐公共汽车,急事打出租车,亲戚朋友同事的孩子们,出门打车,占80%15%坐公交车,百分之2骑自行,1%走着走,孩子们花钱,有孩子们的道理,老年人坐公交,为了省钱,有老人的道理,人生都是从小孩儿,青年,老年,走过来的,要宣传正能量,不要互相攻击,仇恨代表不了和谐社会,我们这一代人快没了,反感老年人的青年人,快要进入了老年人的行列,不知道你们到那个时候,是怎么想的?不要坐年轻人给你们让的坐,如果推迟不掉,要反思一下,你们年轻时候说的话,要记住,爱能让一家人团聚,能让社会大家庭团结,团结就是力量


用户9845862553337


提问者:你是不知中国老人的法定年龄,把中年人看做是老人了吧?

这两天看了七八个霸占座位,拉拽司机的新闻视频(幸好有视频),发现小编都在有意无意地把50岁左右的中年人,一律用模糊概念称之为“大爷大妈”,还怒批其“倚老卖老”和“为老不尊”。而那些仇视老人到心理变态的网青则群起攻击,个个捶胸顿足,亿粪填膺,跟帖大骂“老流氓”“老坏蛋”“老不死”之类污言秽语。

50岁左右不是老人!《中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文规定:中国老人以60岁为起步年龄计算,凡中国公民年满60岁以上,就可称为老人。网友们可留意各种新闻,这种把50岁左右的中年人看做“老人”的现象非常普遍。其结果是啥?中年人犯事,叫老人背锅。

须知,在乘公交车上的乘客人群,都是以中青少群体为主的。国际大都市北京就公布了大数据,证明老人出行的时间主要是在9·30分以后,老年助残卡只占刷卡总量的10%

道理就是如此简单,中青少因工作和学习,出门在外的人数和次数只会更多,乘坐公交车的当然更多。在十四亿人口中,老年人只占两亿四千万,八九十岁的耄耋老人更是难得出门。怎么会是“公交车上,上年纪的比年轻人多”呢?提问者要么是满嘴跑火车的“假大空”;要么就是拿个别现象代替一般。

提问者请看:这些每天都要上下班的人群中,是年轻人多?中年人多?还是老人多?


默金cc


年轻人上班打拼是一早一晚和节假日的出行,是目的性比较明白的。由于我们的政府的面子工程(老人乘车免费卡)给本来就很拥挤的公交系统"雪上加霜",所以老年人他们是一天之内很无节制的去蹭坐公共交通工具的,还大言不惭的说是他们应该得到的,充分体现了现在的老人没几个有优秀品质的人,多数的老人是倚老卖老,对自己不想严格约束人,总觉得拿着免费卡不坐白不坐(爱贪小便宜的思想表现),还有就是拿着免费卡心里没有一丝的愧疚,上班一族这样辛苦打拼赚得也不多还得花钱乘车,而老人退休(不用上班)的收入比不少的人比打工一族富裕不少,还不花钱乘车,还好像拿着上方的"免死金牌"就可以在公交车上为所欲为,老子天下第一的思想行为。我们的老年人现在都不懂得替别人着想了,只为自己着想,不能体会上班一族的艰辛,要有为他们创造些相对宽松的和谐的上下班的氛围的想法,而是在公交车上倚老卖老给上班一族的年轻人心里很大的压力,本来坐的好好的,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上来一个乘"霸王车"的老人要"闹事"了,坐在车上的心里总是忐忑不安的。在这里呼吁政府赶紧改变现在这个给社会带来极不和谐的局面,向上海学习,或者立即取消老人免费乘车卡,把政府的资源给到低收入的供薪人群,给收入不高的上班一族的一天上下班时段的免费,这才是政府要做的实事。至于老人福利这一块,优惠就医,老人低价食堂,老人景区的免费,老人的活动中心的开放,老人的养老的投入等等的这些为老人服务的政府投资大家都是举双手赞成的,唯独免费无节制的使用公共交通系统这一方面,很值得政府要去倾听社会民众的心声了。


fuhe88847256


老年人把自己的钱给家里年轻人买车了,没有钱给自己买车。所以你可能看到公交车上老年人相对较多。买不起车的年轻人与老年人同乘公交车本来很正常,有些买不起车的年轻人不想站着乘车,就整天胡思乱想:如果把老年人排挤掉,那我也可以每次乘车都有座位了?又可以省下一笔买车的钱。于是经常在网上提出奇奇怪怪的提问,“公交车”“老年人”…好像是与老年人在是“商量”其实是“逼迫”老人不要来乘车,用心险恶。问:你哪来的资格剥夺他人的社会存在?你啥时候来到这个世上的?你对这个社会你什么贡献?你的贡献比老年人差了十万八千里。你不应该也没有理由有这样的想法!


司马缸砸缸缸


由于以前要实行计划生育,为了把出生人口控制下来,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出生人口锐减,老年化问题就开始突现。老年人往往比年轻人多的现象,目前女性工人可以50退休。男性工人55岁就可以退休,由于现在中国人的寿命延长了很多,虽然目前放开生育政策,可以生育二胎。所以双方父母一退休就要放松一下去旅游或到公园跳广场舞打发时间,再过几年就没有时间去休闲。就要抱孙子又要操劳。所以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没有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感受。

30~50岁一族有些有车代步。而刚出来工作没车,要坐公交车一族所见到的大多数都是老年化人的大叔、大婶、大爷、奶奶级别的人居多,他们早上拿着本地乘车休惠卡出来到公园晨运,买菜等到针点回家煮饭照顾自己的小孩或孙子。由于自己的小孩工作忙,没时间回来煮饭,帮忙在家煮饭晚上回来吃,或带小孩上学。所以碰到的是在公交车上、地铁、马路上出现50岁以上的人群比较多的现象。


绘画与摄影


公交车上老年人多,都是些40、50、60年代出生的人,都步入中老年阶段,即老人社会。那时候政府没有采纳马仁初“人口论”的主张,没有搞城市居民只生一个,农村居民只生二个的计划生育政策,你生得就生。所以,这代人那个家庭不是兄弟姊妹众多。少的二三个,多的七八个,那时真是人丁兴旺国力富强。今天,这些人都老了,能走动的都活跃在城市街头每一个地方。人群中汽车上人头湧湧白发飘飘。不过年轻人不需要有太多抱怨了,这些人都是西下的夕阳,风中残烛,人数会逐渐逐渐地消失在你们眼中。到70、80、90年代出生的这代人,进入全盛时期,社会再不会出现,前辈们那种,白发人人满为患的现象了。因为,这代人断兄绝弟,无姑表姨表,就算有都只占少数。到那时,公交车不需要那么多了,出租车打着红灯笼满街跑找客现象更普遍了,车流稀少,道路宽广了,再不会有堵车现象发生了。茶楼食市酒楼饭馆再没有那样兴旺了,慢慢地一间一间倒闲,关门大杏了。这时炒房客也要失业了,小区居民住宅楼晚上映出的灯火十室九空,房地产开发商将遭到致命打击,名人专家再怎样为楼市摇唇鼓舌蛊惑人心,吹旺楼市也无济于事了,再也挽救不了这膨胀的泡沫,终于破了。这时候的社会应一片宁静,商铺门可罗雀,街道上游人稀少。只有到周六日才有点人气,有点象城市喧哗之声。这一切逝去的老一辈再无眼睇了,社会更不会再有厌烦老人的声音了。


老古董177426082


提问者话并没有说错。上午9点-11点,下午2-4点,这个时间段老年人乘公交车的相对较多。

同时,早中晚高峰上学上班办事的少、青、中年多;驾驶汽车、骑电动车的,中、青年多;骑自行车人力三轮以女性老年人多;开电动三轮车的快递送货的多;坐游乐场车的年青爸妈儿童并且周末多,拉买菜小车和坐救护车的还都是老年多。

年龄身体原因,交通工具限制原因,城市学校医院商场公园的布局原因,市面积扩展,道路延长,农贸市场整治等原因,公交是老年人唯一选择的代步工具,不免费也是这个规律。

国家实行的老年人免费公交,就是认可并鼓励老年人乘公交车。谁要是认为不妥而不服气,回家问你年老的父母是这个理不。

家里有私家车的也尽管问。


泰山木32140178


真没意思,又借《悟空问答》拿老年人说事。看看数据,搭乘公交的人,以年轻人为主,老年人并不多。

1、据有关调查,每天乘车的老年人只占这群体约10%,每周出行2次以上的仅约3成,每月出行的则不到一半。

2、北京市调查数据显示,该市每天刷卡乘车的老人不到1/5,而且出行高峰集中在9点半到10点半。按上述,老年人出行的高峰,与上班一族完全错峰。

国家《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是每个中国公民都要遵守的法律,请尊重老人尊重自己,老人的今日就是提问者你的明天!


56036983


确实是有这种情况。

一是时间段不一样,很多年轻人,早上七八点就要上班,那个时候才是挤公交车的高峰期。过了八点以后老年人出来忙活买菜准备中午做饭或接孙子,所以车上老年人会比较集中一些。

二是很多年轻人自己都买了车,平时上下班都是自己开车了,公交车上就看不到这些人的身影,他们也不去挤公交。

三是老年人时间多,业余生活也很丰富,经常都是没事就互相约着一起外出到周边近郊踏青,或是一起去K歌,再就是排练广场舞之类的,所以他们往往都是一大帮人集体出行,再加上都办了老年卡,公交车是最“佳”的选择,反正时间多,又有免费交通工具,关键是公交车位置多,他们一大帮人也都坐得下。当然了,如果是赶在上下班高峰时段就太拥挤了。


大门口的野蛮人


因为那个年代,对国际形势进行了错误判断,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会“早打,大打,打核战争”。

由此,制定了一系列的国家备战政策: 三线建设、城市深挖人防地道,大力鼓励生育,全军全民三防训练,领导人分散出京等等。

那时候,谁家里孩子不是三五个往上,有的地方家庭生育超过六个,就颁发“英雄母亲”的光荣称号。

如今时过境迁,和平和发展成了主流,三线建设的厂区,绝大多数都搬回到城市;城市人防隧道也变成了商场或者蘑菇养殖基地。

而当时鼓励生下来的孩子都老了,后来的计划生育也造成了年轻人的相对稀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