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草書之前,到底要不要先練楷書?

龍眠山喬


可以不練。但是不練你永遠不知道練了楷書以後的效果。





竇國書法


打心眼裡說,剛開始寫字的時候,寫啥體都寫不好,再者,如果興趣加勤畚,刻苦與研讀,都可以寫的很好。

既便如一些同志而言,草書和皆書有難易之分,但這兩種書體的用筆與結體卻又是完備而相對獨立的,既然入此,應該都有入手的方法。

舉個真實的例子,我小學數學很差,但免強可以升入初中,初中數學很差,但又結合相對高一點的文科,又免強可以升入高中,高中數學依然很差,不過往上混不下去了😂

然而回過頭來看,當時很差的數學小學的數學題基本上能得滿分,初中的也差不多能得七八十分。

囉裡八嗦說這麼多,本意就是學書先易後難當然是傳統,是正道。但從難處入手亦未嘗不可,不過有可能會加倍艱辛。

如果真從草書入手,最大的可能會因為阻力過大而回頭,好處是寫楷書比當初容易的多。




讀書耕田人王七


作答之前先大致瀏覽了其他朋友的回答,多人提到了草書出現在楷書之前的說法。

我認為單憑此不足以說明問題。

首先,草書有章草、今草之分。早於楷書之前的是章草。而楷書也稱真書、正書,在漢魏時期的隸書等同於後來說的楷書,王羲之當時被史書稱擅隸書,可見正書功底是被廣泛認可的。

所以,章草、今草,都是要先正而草,先立而後跑的。

更何況,唐楷法度完備之後,歐虞褚顏諸家為後世入門典範,楷如立、行如走、草如跑依次遞進,已成普遍規律。今草體系,一定是以楷書為基礎的。

清代篆隸復興,當代也有以篆隸為主攻方向的書家,就我所知,鮮有擅草書者,比如遠自鄧石如、吳昌碩,當代則王友誼、劉文華、張繼、張建會等。如有,請網友留言賜教。

近現代草書,于右任、林散之有草聖之稱。

于右任,以北魏為基,也是楷書體系。

另一人則是林散之。

我讀林散之論草書,他與學生講的,原話是這樣的:

“未有善行草而不工楷書的。”

“學草寫草是寫不出來的,留不住。用楷書筆法寫草書才行。”

這是一代草書名家經驗之言,要比一般人的臆想靠譜。

我貼散之老人幾件草書,以及我收藏的幾件草書局部,不提作者名了,都是已故書家,其中有融章小草於一體的嘗試,很有意思。











向金港的象


這個問題可以說是老生常談了。

首先,“練草書之前,到底要不要先練楷書?”這樣的問法不太嚴謹。試想一下,有誰學習草書是在不會寫漢字的前提下開始的?會寫漢字的人又怎麼能說沒有練過楷書呢?你當漢字像英文字母那麼好寫嗎?所以,問題應該是這麼提出來:學習草書之前,到底要不要先可以練好楷書?

接下來,進入正題。這樣的問題其實是在探討書法學習中楷書與草書的關係問題。


從楷行草三種書體的產生歷史來看,傳說中楷書鼻祖鍾繇曾向行書鼻祖劉德升拜師學習書法一段時間,而從傳世的書帖和相關文章中也無法分辨楷書行書草書的先後順序。所以歷史已經無法告訴我們答案。但是我們從常理常情出發,顯然從楷書到行書再到草書(小草)是個正確的文字發展順序。不過,話又說回來,文字產生和發展演變的順序與我們的問題並不是同一個問題。

楷書練得好不好,到底對草書有沒有影響?

書法史上書家千千萬,從他們的書學經歷中沒人能總結出明確結論說有什麼影響。

首先,書法史上楷行草三體俱佳的書家不太多,王羲之、趙孟頫可為楷模。

其次,書家多處於文人,文人自幼跟老師學習四書五經的,想來書寫這一關老師是會把好關的。所以古人書家絕大多數楷書是肯定相當OK的。

最後,從書法的角度剖析。楷書追求規範、美觀,草書則不要規範,不求美觀,要的是不一樣的風格。楷書趨同,草書求異。


總結以上,楷書是書寫和書法的基本功,但是由於楷書與草書的截然不同的趨向,所以,練好楷書對草書沒有什麼直接的影響,倒是楷書用力過猛的話,反而會影響草書的發揮。比如子昂比如二田。


老陳聊書法


上圖,陸機《平復帖》

這個問題,完全不必有大眾化的統一標準。

這個問題還可以從不同的側面回答。

首從,既然說的是書法,就從書法練習的角度回答。那麼就要看練習者本身的素質。如果練習者完全一張空白的白練,剛回拿筆,那麼我個人建議應該先練習楷書。當然,我的建議是在僅僅有楷書和草書兩個可選擇的前題下。

因為先學楷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修習到筆劃、結構、章法等書法基礎知識和意境,這對於書法的練習來說還是相當必要的。

但如果練習者本身已經有一定的書法基礎,那也就是說,知道怎麼拿筆了,知道怎麼寫字了,有了一定的用筆基礎、用墨基礎,那麼再想練習草書的話就一定非得從練習楷書做起了。換句話,在練習草書的過程中,楷書並不是其中必須要經過的一個階梯。

因為楷書和草書完全是兩個系統。草,不是指草率。楷書有筆劃,草書也有符號。如果說楷書的字體由筆劃組成,那麼草書的字體就是由草體符號組成。至於知道組合那只是能把草書的字體寫出來,再下一步的練習就是草書也有結構,草書也有章法。

看一幅書法作品,作品的境界和品格很重要,這個是綜合體系的修行,那就更和楷書沒關係了。

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的話,那就是漢字本身的問題了。

從文字學角度講,草書作為一定特定的字體,是在漢代形成的。作為春秋戰國時,作為宗周故地的秦國比較忠實地繼承了宗周文字,但是在使用過程中又不斷地秦國本地化、俗體化。秦國的正體字演變為小篆,俗體字漸漸演化為隸書。在演變過程中開始出現一些更草率的寫法。後來在隸書的使用過程中又不斷產生新的草率的寫法。一直到晉代,又產生了區別於漢代的新的體草書的寫法。

為了相區別,漢代的草書被稱為章草,晉代的新體草書則稱為今草。

從楷書來看,最早的楷書書法家是鍾繇。最早的楷書是宣示表帖的臨摹本的刻本。說起來楷書的形成要比草書更晚一些。那麼更沒要一定把練習楷書作為學習草書的基礎。

下圖,鍾繇《宣示表》


沅汰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但放在當下的時代

背景提出來,肯定是有其原因的。🤔🤔

學習書法本身當然是有一套規矩的,這些規矩是幾

千年老祖宗留下的學習方法,而且這些方法也是以一種

約定俗成的方式一代一代的往後傳承著,我相信就是在

二十年以前都不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有誰會懷疑楷書至

行書到草書的學習順序呢?如果有人提出小孩子不用

經過站立和行走的過程就可以直接進入奔跑的模式那

是不是顯得有些荒唐呢?👀👀

現今草書成為一種時髦書體,各種書法名人大多以草書

炫技,各種書法大賽的重要獎項皆被草書佔領,寫楷書

的人似乎灰頭土臉,寫楷書似乎成了迂腐僵化呆板的

代名詞,於是乎楷書似江河日下,本來佔有絕對優勢的

正宮娘娘變成了偷偷摸摸的小三,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不過書法發展到如今,他原有的含義已經發生了巨大的

變化,不同的目的都相應理解著自己心中的書法,過去

的一些老規矩也可能不適用今天了,我想,如果你若

對書法沒什麼打算與想法,那你就盡情的享受書法揮灑

給你的快樂吧,先學草書還是先學楷書一切都沒有必要

考慮,你自己玩的痛快就行了,但如果你打算寫好字,

或者今後想參加書法比賽或者展覽,或者想搞專業以書法

謀生,我勸你還是踏踏實實的從楷書開始,腳踏實地,

不要求快,其實快就是彎路,欲速則不達,從楷書開始,

再到行書草書,表面上似乎慢一些,但樹大根深,滴水穿石,

踏實硬功夫的威力一旦爆發,你成功的那一刻就到來了。

附圖照片:清代包世臣【楷書警語軸】臨摹作品

選自楊半撰書【中國書法臨摹創作全集】(清代卷)



素里布衣楊半


另外一方面,練楷書有很大可能影響了以後練習草書,因為楷書和草書在結構規律上是完全相反的,一個是要建立楷書的規矩,一個則是要完全破除楷書的規矩。所以有了一定楷書基礎必須同時練習行書和行草。個人經驗僅供參考。



陳詩劍書法


其實如果您瞭解中國書法史,那麼應該清楚一點,許慎就在《說文解字》中講過“漢興有草書”。

也就是在漢代,就已經有了草書。


而楷書作為一種獨立的書體被使用,還是在三國時期。

鍾繇被稱為楷書之祖,意味著他是較早使用楷書的書法家,那麼和鍾繇同時代的官方書體仍然是我們今天意義上的隸書。

從書法史的角度上看,草書藝術的技法形成並沒有受到楷書的影響,所以學習草書不需要有楷書的基礎。

單純技法意義上的草書是使用篆書的方法

唐代書法家在他的《書譜》中高度的概括了草書藝術,他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就是說違背使轉的草書,不能算草書。




那麼什麼是使轉呢,簡單點說,就是牽引毛筆畫圈圈的技法,而這種方法就源自於篆書。

比如同為《書譜》名句的“篆尚婉而通”,就以凝練的語言說明了篆書環轉筆勢的特點,那麼草書的特質“流而暢”其實就是篆書方法的一種快寫。

楷書的特點,主要繼承自隸書,與行書也密切相關。

在楷書評斷中,有一個標準,經常就是說某某人的楷書風格寫的有隸書筆意。

享有這樣待遇的書法家在歷史上有鍾繇、王羲之、歐陽詢、褚遂良等等,包括一些魏碑,我們也認為它有隸書遺存的痕跡。

但是說某個人寫的楷書有篆書筆意就少了,只有顏真卿的書法被認為是有“篆籀用筆”,一方面得益於北齊刻經,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其書法師承草書大家張旭的緣故。

但是隻有一個顏真卿,以篆書法或者說草書法寫楷書,寫行草,締造了行草書第二高峰,也足以說明其書法與眾不同,是一個開闢式的人物。

而另外一個評斷則是講要有行書筆意。


我們可以看到的,實際上唐以及以前書家墨跡,楷書部分都是有行書的一些方式,比如有些連帶,或者筆勢上有承接關係,我們都能感受到一種近乎行書的書寫速度與書寫方式,只是相對於行書來講,落在紙上的動作更少一些。

我們看到,隸書或者說是行書對楷書有非常大的影響。而實際上楷書的發展都與草書挨不上邊,為什麼有人非要說學習草書要有楷書基礎呢。

為什麼會有學草書先學楷書的說法

孫過庭的《書譜》與黃庭堅的《論書》分別講過“草不兼真,逮於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札”以及"欲學草書,須精真書,知下筆向背,則識草書法,不難工矣。"的道理。

但是我們實際上應當注意到,其中講的是懂得真書的“相背”關係,使得草書“不難工”。


也就是書法藝術的營造方式,如果說“真書”能夠為草書帶來什麼大的作用,恐怕就只是“俯仰向背、疏密開合”的一些道理了。

自然的,我們也清楚,說草書學習必須要有楷書的基礎自然是站不住腳的。

明清調的例外

但是,說草書學習沒有楷書的基礎是必須滴話,這樣也有失偏頗。

因為畢竟凡事有例外,在正體書在楷書興起以後,包括後來工具的一些革新,寫法的一些突破,實際上草書是不斷髮展的。

漢代的草書和唐代的草書就有很大的區別,比如章草到今草,今草進而演化出連綿的大草,大草在唐代是一個樣到明清又是一個樣,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滲入一些楷書的書寫意識。

以今天流行的大草“明清調”為例。明代的草書家祝允明、徐渭以及王鐸等書家大草作品,其中大量運用了唐代草書或者說是晉唐筆法中所沒有的頓筆法。

而頓筆這種技法出現在唐代以後,技法於前人來說相對豐富,在這方面講反而是有了學習楷書的必要。


王舸


大家好。題主好。

我是其人,也來聊聊個人看法。

題主看來也是個書法愛好者,準備練草書。

我曾經對比很多書法作品,但凡楷書寫得不好的,草書寫出來大多是飄的。所以,我的觀點是:必須有良好紮實的楷書基礎。現代人想要在草書上有大的建樹,必須練楷書。

古人有很嚴謹是練字程序,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篆書,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較複雜。隸書倒是很有必要練的。楷書,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我們舉個例子,寫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王羲之,其實楷書水平也是堪稱頂級,《黃庭經》就是楷書經典之作。

行書需要楷書的基礎,更何況草書呢?

以上僅僅是個人看法,歡迎指正。以下是本人平時的一些練習。


其人墨坊


大多數人都是從楷書練起,也有從隸書,篆書練的,這幾個書體都屬於正書,書寫速度相對慢一點,比較容易掌握字形結構,長期練習才能達到下筆沉穩。而行草是為了書寫速度快而產生的,初學者如果直接練字行草,不容易掌握筆法字形結構,即使能照貓畫虎,筆畫線條也會浮滑無力,終究難成大器,況且草書有許多字形極為相似,一個筆畫稍長稍短都會變成另外一個字,所以草書並非隨意而為,也是十分嚴謹的。建議有志習書者還是從正書練起,等到把間架結構能掌握好,能做到用筆沉穩時在練習草書,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