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一代大家黄胄笔下的驴,为何画得酣畅淋漓、炉火纯青?

杨西|撰文

在中国画坛提到“黄胄”两字,可谓如雷贯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笔下的毛驴更是让人视为至宝。如果问一句:“黄胄的驴为什么画得酣畅淋漓?”可能大多数人都答不上来。

黄胄先生1925年出生于河北蠡县一个农民家庭,原名梁淦堂,字映斋,长安画派的代表人物,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早年师从赵望云、韩乐然学画。他长期深入生活,遵循“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创作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对人物、山水、动物、花鸟画法无所不精。

浅析一代大家黄胄笔下的驴,为何画得酣畅淋漓、炉火纯青?

黄胄

这幅《五驴图》是他画驴的代表作,画面是五头毛驴,两浓三淡、一近四远,前面的两头一边走一边啃食地上的青草,而远处的两头正面、一头背面正四下张望,神态各异、情趣盎然。在画法上,黄胄先生以大笔醮浓淡墨,从前面一头驴的头部画起,两笔点厾出驴的顶部结构,接着画鼻梁和腮部,点出眼睛;用笔上所余淡墨勾鼻孔及唇部结构,接着再醮浓墨画驴的双耳及颈部;他以枯笔画颈部鬃毛,驴的背腹仅用一左一右两笔写成,用笔利爽,下笔准确;然后两小笔勾画出臀部。驴的身体画完,他再回过头来画驴腿,画时像写楷书一样,到关节处用笔稍顿一下,以表现腿部结构;用笔上余下的淡墨轻勾驴蹄,最后醮重墨画驴头部所系的驴绳及背部脊线;将笔上所余之墨轻扫出驴尾,前面一头驴就画完了;以此为顺序他接着画出第二头驴。

浅析一代大家黄胄笔下的驴,为何画得酣畅淋漓、炉火纯青?

黄胄《五驴图》

黄胄先生画完前面浓墨的两头驴后,再画后面淡的三头,以前后为顺序,他将笔调淡墨,先画前面侧视的一头。还是先从驴的顶部下笔,两笔点厾顶部,一笔写就鼻梁,侧锋一笔画出腮脸,勾出唇部;接着三两笔画出驴颈,一左一右两笔画驴的肩胛,乘势画驴的前腿,轻轻两笔画驴的腹部;腹部画完再画露出来的一只后腿,勾出驴蹄,轻扫驴尾,后面的一头驴也就画完了。

第四头驴,实际上也就露出一个头部,黄胄先生将淡墨调得更淡一点,几笔就将其准确地画出,以虚代实,恰到好处。根据画面构图,他接着处理背对观众的这头驴。从驴的动态来看,驴后腿并在一起,处在奔跑的状态,所以画时他先画驴的臀部,以一左一右两笔写出;接着再补两笔画驴的前肩胛及腹部,乘势画出驴颈、顶、腮、耳,点出眼睛,画出驴唇;最后画尾及驴头颈上的缰绳;题字钤印,一幅《五驴图》就完成了。整幅作品看上去构图完美、笔墨酣畅,造型准确、形象生动,令人爱不释手、拍案叫绝!

下面这幅画也是一幅《五驴图》,与前面那幅相比别有一番情趣。最前面一头是背对镜头卧着的毛驴,躺在地上休息;另四头正在悠闲地歇息,有相互问候的,也有自行其事的;其中有一头走过来闻着卧驴身上散发的诱惑气息,以示亲切和关爱,躺下的驴将后腿抬起,表示对来者的欢迎。在黄胄先生的笔下,驴与驴之间的情感,被刻画得精致入微、妙趣横生。

浅析一代大家黄胄笔下的驴,为何画得酣畅淋漓、炉火纯青?

黄胄《五驴图》

黄胄的一生曾多次去过新疆,有过与毛驴一起生活的经历,他在二十多岁的时候,驴便画得相当纯熟,他的老师赵望云就不止一次地向人炫耀:“黄胄画的驴能踢死人!”从这话中,我们不难看出黄胄画驴技艺的精湛。

黄胄画驴的作品,很多与人物配搭在一起,有时是以人物为主,有时则是以毛驴为主,如下面这幅作品,就是以驴为主。四头驴悠闲地走在前面,一个扎着红头巾的新疆少女拿着鞭子跟在后面,正向一头不听话的驴奔去,驴表现出极不情愿的动态,十分有趣;几枝杨柳被风吹动,从右上角飘进画面,既丰富了画面构图又增加了农村生活的情趣。

浅析一代大家黄胄笔下的驴,为何画得酣畅淋漓、炉火纯青?

黄胄《牧驴图》

下面这幅《少女牧驴图》是黄胄先生1984年画的作品,纵47厘米,横68厘米。画面上一共画了六头毛驴,一头被少女牵在手上,另外五头按构图的需要,分散在画的左面和上方;左面一头用墨浓重,其余偏淡。虽然作品是以人物为主,但毛驴仍然占据画的大部分位置,为的是与主题牧驴内容相一致。图中少女以一块红头巾蒙面,只露出一双美丽的大眼睛,从服饰上看,黄胄描写的仍然是他熟悉的新疆农村生活场景,一位维吾尔族少女正在精心地照看她牧放的毛驴。驴形态各异,有驻足观望的,也有悠闲吃草的。靠前的毛驴,黄胄先生在用笔用墨上较为严谨,有效地塑造了驴的形态;远的几头用笔用墨上略为松散简淡,为的是使画面形成虚实浓淡的对比,给人以一种视角的撞击,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浅析一代大家黄胄笔下的驴,为何画得酣畅淋漓、炉火纯青?

黄胄《少女牧驴》

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黄胄的绘画有一种浓郁的乡土气息,这主要来源于他的生活经历,他常说:“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我的绘画,都是从生活中来的,生活是源泉、是根。任何艺术家都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能靠天才,努力不能在房子里努力,离开生活就没有激情,画也慢慢变颜色。”

由于黄胄先生长期地深入生活,画了大量毛驴的速写,他在晚年创作了一幅《百驴图》。这幅作品长20米,宽0.69米,共画有毛驴119头,堪称黄胄画驴精品中的精品。

浅析一代大家黄胄笔下的驴,为何画得酣畅淋漓、炉火纯青?

黄胄《百驴图》

画中黄胄集平生与驴相识、相知、相伴的生活经历,将一生画驴的技法都倾注在这幅《百驴图》的创作中。画面上的毛驴或行或卧,或亲昵或玩耍;或奔或跑,或歇息或哺乳;真是千姿百态、惟妙惟肖!

众所周知,在绘画创作中,画小幅作品相对要容易些,如此鸿篇巨制需作者有足够的驾驭能力方可完成。大师就是大师!画中每一头驴的造型,黄胄先生都画得十分准确,远近高低、虚实避让,甚至连画中被挡住的一只耳朵、一条尾巴,他都处理得十分合理、清晰。在笔墨使用调度中,充分地体现出他精准而又娴熟的水墨技法,每一笔都准确地落在对象的形体结构中。他利用水与宣纸的特性,恰到好处地表现出驴的形体特征,用笔用墨干净利落,气韵生动、大气磅礴、酣畅淋漓!

为了便于评述,我将《百驴图》中的几个局部单独抽出来,作粗略的点评,借以介绍黄胄先生“笔墨解决造型”的画驴技巧,以馈读者。

浅析一代大家黄胄笔下的驴,为何画得酣畅淋漓、炉火纯青?

《百驴图》局部

这头驴是《百驴图》第八段中的一个局部,造型准确、形象生动、用笔简练、墨色苍润,可视为黄胄《百驴图》中写驴技法的代表。在画法上,他先用笔一点一按将驴侧面的头型定出,顺势画出驴的眼及双耳,用笔上所余淡墨点出鼻孔,勾出唇部;接着侧画一笔表现颈部,借此笔衬出驴的脸腮部位,腮脸处以留白替代,此笔的绝妙之处在于准确生动,既画出了颈部结构,又衬托出驴头的形体。接下来他笔醮浓墨,两笔画出驴的肩胛,这两笔同样绝妙,笔势呈相抱之势,正好在驴唇下留出空白,一来表现出驴腹胸处灰白色的体毛特征,又体现了肩胛的结构;这几笔画完,驴的头部和胸腹的位置也就定下来了。只见他在肩胛处一左一右地补画两笔,画出后半部身体,接着轻勾两笔,准确地画出驴的上半身,笔锋乘势往下一顿一按,右边的一条前腿便呈现在观者的面前;以同样的笔法,笔醮浓墨画出另一条前腿,画时兼顾两腿之间的动态及结构。黄胄先生画腿的这两笔也是他画驴的绝技,这一顿一按的运笔,有利于表现驴的膝部和踝部关节;看似简单,其力度的把握和运笔的变向是其关键所在,不经过长期

驴的观察和反复的笔墨实践,也是难以达到的。

画到此时,驴的形态已经确定,黄胄将笔重新醮焦墨,像写行草一样,画出套在驴头上及颈部的缰绳,整个驴的形象就活灵活现地被表现出来。《百驴图》中的所有毛驴,黄胄先生都是用这样的笔法完成的。例如下面这一幅的臀部和背腹,可以明显地看出就是那么简洁的四笔,极其准确生动,妙不可言。他画每一头驴都是激情洋溢、一气呵成!

浅析一代大家黄胄笔下的驴,为何画得酣畅淋漓、炉火纯青?

《百驴图》局部

黄胄的《百驴图》匠心独运、构图严谨、形象生动、情趣盎然,展示了他画驴技法的精湛与娴熟,也是他一生画驴的总结,他说:“余多次画百驴图,此卷最为惬意。”

黄胄先生在毛驴的画法上,为何能做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我认为得益于四个方面:

一、得益于他对自己人格的坚守

黄胄先生一生的经历告诉人们,他是一个非常谦虚朴实、讲究信誉、尊师重教、乐于助人的人。他的第一个老师是韩乐然。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韩乐然在秦川一带旅行写生,很需要有人相伴,有时聊聊天,有时做个帮手;这时黄胄已经拜赵望云为师,他一听此事很爽快地答应陪伴前去。在这段八百里秦川的写生旅行中,黄胄从韩老师身上学到很多艺术上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开拓了他的视野,他常说:“……生活中有那么多善良的人们、美好的事物,你画也画不完,写也写不完,人有多高,画才有多高。”

从这句话里,我们仿佛可以感受到他对人对事的赤诚之心及他对自己人格的坚守。在韩乐然去世后,他还前去守孝,帮助老师照看房屋,长达数年之久。

黄胄先生画驴出了名,很多朋友向他索画,并且指着要他画的驴,黄胄则一一应之。后来索画者越来越多,他因为还有其他工作应酬不过来,自嘲自己欠了朋友不少“驴债”。

在工作和学习中,黄胄先生时刻牢记自己为人的本分,他常说:“我们生活在这个国家,也最了解这个国家。”、“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没有断层,祖先给我们留的遗产太多了。”、“有功夫多做点事,更多的画点画,能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怨天,不尤人,打嘴仗,沽名钓誉无聊。”在成绩和荣誉面前,黄胄先生从不以功臣自居,他说:“在生活面前,我感到自己特别渺小,我感到自己特别笨拙,画得再好,也就是一点一滴,没有什么可以夸耀的。”、“我画也没画够,用功也没用够,到老了身体不行了后悔都来不及。”黄胄拜赵望云为师学画,除了学习上的刻苦以外,他特别尊重老师;赵望云先生视他为自己的得意弟子

“每逢大事必委之,每逢远行必携之。

黄胄先生的一生,为中国水墨画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从上面这些话语和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并没有以名家自居,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做人的高尚品格和无私情怀,这就是黄胄先生在绘画上取得丰硕成果的重要原因。

浅析一代大家黄胄笔下的驴,为何画得酣畅淋漓、炉火纯青?

七十年代末黄胄于甘南草原写生

二、得益于他对生活的热爱

在艺术上人们常说:“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而在黄胄先生看来,还得加上“唯一”两个字,他说:“中国好的地方太多了,只要思想踏实,哪儿都不错,戈壁有戈壁的情调,西双版纳有它的味道,江南有江南的特色,画家要有自己的生活基地。”、“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所以黄胄先生经常深入生活,到农村去,到边疆去。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他画驴也是来源于生活,1949年刚入伍,他去了新疆,在那里他与毛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说:“老黄牛和毛驴于人的贡献半斤八两,小驴或有过之而无不及。”、“小驴温顺无此犟性,亦美德也。”在世人的眼中,毛驴是最不起眼的动物,而黄胄先生则由物及人,从驴的身上看到了毛驴忠诚、温顺、朴实、耐劳的美德,把它当成人类忠实的朋友;他有感而发,为驴传神写照。在画法上他极力地追求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他说:“其实艺术这东西首要的是有感情,其次才是技法,有感情就可以创作出真情的东西,如果无病呻吟一味追求形式,没有感受,只为讨人喜欢,创作出的东西早晚要被历史所淘汰。历史上许多大艺术家,活着的时候,艰难坎坷,死了大家才认可。好的作品要群众认可才行,不要自己把自己抬得多高,艺术必须有生活,形式主义绝没有出路。”、“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必须对生活有真情和挚爱,如果单纯追求形式,生活上空了,在画面上也就空了。”

所以他笔下的毛驴不仅画出了憨态可掬的形态,更画出了驴身上表现出来的种种美德。

黄胄先生在自己作品的题词中写道:“平生历尽坎坷路,不向人间诉不平”以赞美驴的美德,其实这两句诗也是黄胄先生自己人生的写照!

浅析一代大家黄胄笔下的驴,为何画得酣畅淋漓、炉火纯青?

《百驴图》局部

三、得益于他对国画传统的传承

国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需要传承和发扬,但是旧的国画技法已经不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注入新的血液。开始的时候,很多画家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中国画是一种腐朽的东西,已经走向没落,没有发展的前途。黄胄先生不这样看,他说:“作为一个中国人首先要研究自己,我们的祖先曾对人类做过辉煌的贡献。”、“有些年轻人一开始就把传统说得这也不是那也不是,觉得自已比传统高明。如果钻进去,就会觉得我们的传统很深很厚,不是一眼就能看透的。”

黄胄先生被调到北京工作后,故宫、琉璃厂是他经常去的地方,他去看里面展出的古画,看前人的作品,从中学习传统中的长处。从50年代到70年代,他临摹了大量的古画,唐宋作品中院体画家严谨的法度和写生技巧、元代画家作品中的意境和笔墨趣味、明清画家的率真和个性,都给他以启迪,他从中研究中国画传统的构图、笔墨、设色、书法、题款、透视及线描技巧。从临摹中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他将这些传统的元素和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融合在一起。我们从他画驴的作品中就会发现,他的作品与古代绘画有着与传统血脉相连的关系,有着徐渭、八大山人泼墨大写意的影子;他将被搁置、中断的中国画传统注入了新的血液,以一种全新的精神和面貌,一种充满生活情趣的速写手法,在动物画这一传统艺术领域中,创造了水墨画驴的技法!

浅析一代大家黄胄笔下的驴,为何画得酣畅淋漓、炉火纯青?

《百驴图》局部

四、得益于他对速写的坚持

黄胄先生在深入生活中,画得最多的是毛驴各种动态的速写,并且是用毛笔在画。他主张画家一开始就要用毛笔画速写,才能与中国画的笔墨功夫结合起来。他说:“速写讲究线条,一笔下去很难是准确的,但每一笔你捕捉的对像都是明确的,是有根据的,你都有追求,追求自己看到的生活物象的美,生活的美反映在你的脑子里,通过你的手刻画在纸上。”

在谈到创作问题时,黄胄先生说:“我没有受过专业美术训练,主要靠师承,但更主要的是靠来自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验。”的确,黄胄的作品是从生活中来、从速写中来,他将速写中收集到的素材搬到创作稿上,然后再根据自己体会及情感将它升华成作品,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速写的痕迹。

浅析一代大家黄胄笔下的驴,为何画得酣畅淋漓、炉火纯青?

黄胄毛笔速写

黄胄画驴的创作题材主要来源于生活,而艺术的表现手法则来源于速写,可以说速写贯穿着他的一生。他的速写发展到后期,已经不仅仅是观察生活、收集素材的手段,其本身也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我们可以这样来分析黄胄先生在速写上所取得的成就,一方面来自他青年时期所打下的基础;在赵望云和韩乐然两位前辈的传授下,很早他就学会了速写的技法,回来后将画的速写整理成素材,并且持之以恒。黄胄先生有个很好的习惯,将画夹作为随身之物,有一次常书鸿碰到他,见他身上背着一个自己做的自动速写画夹,打开来有一丈多长的横幅,上面画满了各种人物和毛驴速写,便对他刻苦画毛笔速写的精神大加赞赏,并说:“你将来一定能成一个大画家!”另一方面来源他对门采尔、珂勒惠支素描、速写技法的借鉴。第三个方面是他在速写中融进了中国大写意传统手法,一笔下去有骨有肉,既准确又生动;这些在他的创作中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得到。

黄胄先生之所以成为中国画一代大家,与他热爱生活、尊重传统、虚怀若谷、刻苦勤奋牢不可分。他笔下的毛驴,无论是鸿篇巨制的《百驴图》,还是寸头尺纸的《牧驴图》小品,都是他留在世间的艺术精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