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並瞭解西方哲學史之後,讀哪一位哲學家的著作比較好?

楊秋秋


德國古典哲學集大成者黑格爾曾經說過哲學就是哲學史,很多人受此影響梳理哲學史,讀哲學史對了解整個哲學發展脈絡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我在我們瞭解了大體的哲學式內容之後,讀什麼書比較好呢?我認為讀一下以三個是很有代表性的。

一、先賢柏拉圖《理想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句話,就是一切中世紀的哲學都是柏拉圖的註腳。公元前5世紀左右,在古希臘這片土地上誕生了無數的哲學家,其中,以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士多德師徒三人最為著名,影響了整個哲學界。

尤其是《理想國》這本書,一方面借蘇格拉底之口表達了自己的哲學王的最高哲學理想,另一方面又一定程度上傳遞了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還有哈佛大學的一句校訓出自亞里士多德之口,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

作為柏拉圖的最出色的徒弟,和他的師傅相比,同樣毫不遜色他的《形而上學》,《尼各馬可倫理學》等諸多哲學著作值得我們去深入研究。這是哲學的起源地,古希臘先賢留給我們最深邃的智慧。

二、溫和懷疑者休謨

同樣有一句話也是非常出名,就是:天下哲學,非康即休。在這裡休指的就是英國的經驗論集大成者大衛休謨(Hume),是公認的近代最有影響力的大哲學家之一。

他懷疑一切,對整個科學界都提出了強有力的挑戰,然而沒有人能對此做出回應,所以很多人都對此避而不談,因此休謨問題成為了困擾整個哲學界和科學界的巨大難題。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通過閱讀他的書我們更可以瞭解他本人及其思想,比如他最為出名的《人性論》,這是他26歲寫出的著作,如此年紀就寫下如此有思想魅力的書,讓整個英格蘭和歐洲大陸為之折服。除此之外還有《英格蘭史》《人類理解研究》等書目同樣影響深遠。

三、Kant

非康即休的另一個人便是康德,可以絲毫不誇張的說,如果我們讀懂了康德,我們的智慧可以上升一個層次,康德是德國古典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解決了經驗論和唯理論幾百年來一直爭執不下的問題。

他的三大批判自誕生以來,就成為了海內外研究的學術熱點,並且不斷的散發著思想光芒,我們學習哲學的,不瞭解康德,那麼他就不能算作真正學習哲學的人。康德小小的身軀蘊含了無數的哲學寶藏,其他人的都可以不讀,但是康德是非讀不可的。

以上三個只是我簡單列舉的,並且他們在我看來就是西方哲學思想光芒最熱烈的人,當然還有很多,比如,笛卡爾,斯賓諾莎,洛克,貝克萊等等。


微光人文


幾千年以來,西方有那麼多哲學家,每一個似乎都非常晦澀難懂。

有沒有辦法簡化下,勾勒下哲學史呢?

哲學史的三個階段及代表人物

首先,拎出三個人,通過他們可以把哲學史分成三階段,分別是蘇格拉底,笛卡爾,康德。

哲學史三階段就可以這樣分:

1、從蘇格拉底到笛卡爾之前,哲學核心問題是“世界究竟是什麼?”

顯然這是人最古老最直覺要問的問題。

一個古人看天之高遠,星空無窮,日月輪轉,男女生死,總是想知道“它為啥是這樣的呢?為啥不是另外一個樣兒呢?為啥會存在呢?來自哪裡呢?”總之都是探究世界的真相或起源的問題。

討論這類問題的哲學都叫做“本體論”,你可能聽說過。

2、從笛卡爾到康德之前,哲學核心問題變為了“人是怎麼認知世界的?”

因為笛卡爾開始懷疑人的認知能力。

想想,如果認知都有問題,搞不清楚,何談解答上一個問題呢,對吧?

事實上他懷疑一切,最終想到“我思故我在”,這是唯一不用懷疑的,由這一點出發重新確定我們能知道什麼。

討論這類問題的哲學都叫做“認知論”,你可能也聽說過。

3、從康德之後,核心問題再次變化,變為“人應該做什麼?”

因為康德解決(注意,不是解答,後面會有具體說明)了以上倆問題,人終於回想起來,我問那倆問題的最終目的是什麼,當然是指導我們如何生活,如何行動嘍。

從這以後,慢慢的,本體論的問題都交給科學(主要是物理、生物和系統科學)去逼近,近來認知論的問題隨著信息論、腦神經和認知科學的發展,也逐步交由科學去探索。

剩下的哲學問題主要就是研究道德,道德就是指導人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的東西嘛,所以也可以稱為“道德哲學”。

好了,三個人,對應三個問題,對應三個時代,對應三類哲學。

蘇格拉底,笛卡爾,康德。

世界是什麼?人怎麼認知的?人該做什麼?

本體論,認知論,道德哲學。

哲學史就以超極簡的方式說完了。

以後,碰見任何一個哲學家,你都可以看他是怎麼回答這三個問題的,就能掌握他的哲學思想了。以後有任何哲學問題或概念,就看他最終指向那類哲學,就能理解他要說什麼了。

現在我會反覆用這三段式來闡述些具體的概念細節,增強下理解記憶,個人的思考和哲學史是同一個邏輯。

哲學史三階段其實很好記憶的,因為他基本就是我們個人思考每個問題的三個階段。

首先,我們看到一些事物,例如某個明星的緋聞,我們的理性第一個反應就是要給出解釋,試圖理解這是咋回事兒,這就是第一階段,本體論。

然後,稍微聰明點的人馬上就開始懷疑,這是真的假的?我的認知不會騙我了吧?例如明星緋聞的報道媒體是不是有問題,有別的意圖歪曲事實,我對這些明星之前的瞭解是不是足夠全面,我的眼鏡兒是不是有偏色?這就是第二階段,認知論。

第三,當我搞清了事實,也搞清了自己的認知能力,那就進入第三階段,理解了這個事物後,對我有什麼用,我應該做什麼,例如明星緋聞了,我用最好的認知能力搞清了真相,那我該支持還是譴責呢,還是無視呢?這就是道德哲學。

事實上,無論是本體論,還是認知論階段,哲學家們也都是要最終給出“該做什麼,怎麼做”的結論判定,道德哲學是貫穿始終的,只是在前兩個階段大家在本體和認知兩個領域內還沒吵清楚。

為什麼看不懂他們在說什麼,以及該怎麼辦?

這樣看,哲學是個挺明白的事兒的,那為什麼好多哲學書或理論都那麼晦澀難懂呢?

那是因為絕大多數哲學文字是寫給哲學家同行看的,但又不像數學有恐怖的大方程提醒一般讀者,搞得大家很容易隨便抓起一本就看,沒意識到自己缺乏前文鋪墊,同時又好像能看懂一點點。

另外,哲學科普的人非常少,和搞古典音樂的人一樣愛清高裝逼,看各種網上百科的內容,就有這種感覺。

所以,不必驚慌,看不懂,錯不在你,是知識服務沒做好。

那怎麼辦呢?以個人的經驗,辦法就是順著個人的生活問題去找對應的解答。

失戀、失意、失敗,好奇、困惑、閒蛋,去豐富的生活就會產生豐富的問題,一旦遇到問題,就可以上網搜搜,找找看有沒有哪個哲學家思考過這個問題,他如何回應的,這樣主動查找生長出來的知識,像骨頭。

只要你把具體的生活問題,往三個階段的核心問題上歸引,就會找到那樣的哲學家。例如,失戀就是在追問什麼是愛情(本體論),我怎麼知道我愛誰(認知論),我該如何去愛(道德哲學)。



流浪詩人齊新光


西方哲學史上掛號的都是古典的。就不好說那一本了,而是一個系列。當然,讀西方哲學就應該讀古典的,沒有讀古典,讀現代的東西就會斷片,搞不好會更糊塗。比如,現在有人讀海德格爾,那就要先讀胡塞爾的現象學,要讀懂現象學又必須讀懂康德,讀懂康德又必須瞭解休謨的經驗主義哲學和笛卡爾的哲學。而這一系列思想都發源於古希臘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

有個技巧就是從中間入手,就是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這本書讀懂了,其它哲學著作就是小兒科了。康德是一座山峰,爬上去不容易。但一旦爬上這座山真的是一覽眾山小。

每個人的思路不同,有的人喜歡邏輯技巧、語言技巧的可以讀羅素、維特根斯坦。有的喜歡偏激的就去讀尼采。他的書很好讀懂,當沒有系統讀過哲學著作的人要小心,容易劍走偏鋒。尼采後期也是得了精神病的。美國的東西談不上是哲學,充其量算得上社會學和心理學。


Kant孟


也許是偶然,現在看來是必然,西方的那麼多哲學家,我選擇了三個人。按時間的遠近分別是:蘇格拉底、笛卡爾和羅素。

因為每一個人的思想都非常的宏大,我僅從幾個小的角度,簡單的說一下我個人的收穫。

蘇格拉底塑造了我的底層認知

蘇格拉底的三句話深深的影響了我。

1、教育的本質是喚醒,1萬次灌輸,不如一次真正的喚醒。

--因為這句話,讓我構建了我自己的版權課程“知行合一商業實踐應用”的底層邏輯。也讓我自己想明白了很多的問題。同時讓我看待孩子的教育方面,有了不同的視角。

2、我知道我和你們一樣無知,但我知道我自己無知。

--因為這句話讓我的認知不斷的升級。從“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到“知道自己不知道”,到“知道自己知道”。但依然到不了蘇格拉底的“不知道自己知道”的境界。

3、我本人沒什麼智慧,但我是別人智慧的催產士。

--因為這句話讓我明白了,單靠個人的智慧,不是真正的智慧,如果能激發別人的智慧,那才真正的是大智慧。而當你激發了別人智慧的時候,你一定會更加的智慧。

蘇格拉底這三句話,在我的心裡留下了烙印,也塑造了我的底層認知。

蘇格拉底說:每個人身上都有太陽,主要是如何讓它發光。

我想說:我們自己身上就有太陽,努力讓自己儘快綻放光芒。

笛卡爾讓我成了方法論的主人

笛卡爾的思想非常的龐大,哲學自成體系,著作也很多。但是在我看來,對我幫助最大的就是他的方法論。

笛卡爾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方法論”的概念。至今為止,我還沒有看到哪一個方法論超越笛卡爾的方法論。

笛卡爾的方法論核心就4句話。

自明律:絕不承認任何事物為真,除非我自明的認為它是如此。我稱之為“懷疑一切”。

分析律:將每一個難題,儘可能的分割成許多小的我能解決的部分。我稱之為“由大化小”。

綜合律:從最簡單、最容易的認識入手,逐一解決難題。我稱之為“由簡入繁”。

枚舉律:做一遍很周全的檢查和很普遍的驗證,以驗證結果。我稱之為“親自驗證”。

在我理解,這4條方法論可以解決世上80%以上的難題。

它們之間的邏輯關係是:從懷疑一切入手,但懷疑不是目的,目的是來驗證,我們的懷疑是否是正確的。那怎麼來驗證呢?有兩種方法:由大化小和由簡入繁。

由大化小,就是把一個複雜的問題分解成幾個簡單的問題,並一一解決,複雜的問題就解決了。

由簡入繁,就是我們要找到最簡單的切入點,只要切入點找準了,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如果一個人只能洞察異常現象,他是一個善於發現問題的人,說明他眼光很毒。

如果一個人能透過現象看本質,發現異常現象的原因,他是一個

喜歡思考的人,說明他腦子很靈。

如果一個人能看透問題的本質,並能找到有效的方法去解決它,說明它是一個有心的人

如果一個人能從大量的方法中總結出方法論,並能根據方法論找到更有價值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那麼他絕對是一個牛人

如果你沒辦法在最短的時間之內,總結出自己的方法論,那就學習笛卡爾的方法論吧,可以讓你節省20~30年的時間。

笛卡爾的方法論,現在已經變成了我的方法論,我也成為了方法論的主人。

羅素的觀點更堅定了我的看法

羅素說,這個世界的問題在於聰明人充滿疑惑,而傻子們堅信不疑。

羅素說,世上的麻煩是這樣的:愚者過於自信而智者滿腹懷疑。

羅素說,我們常問,是否知道這個或知道那個,但我們沒有問過“知道”本身是什麼。

羅素說,從偉大的認知能力和無私的心情結合之中最易於產生出思想智慧來。

羅素的這幾句話讓我更加堅定了:我學習習蘇格拉底和笛卡爾的思想是對的!

另外,羅素在100年前的1920年,曾經在中國生活講學一年,對中國文化大加讚賞,他說:“要判斷一個社會的優劣,我們必須不僅僅考慮這個社會內部有多少善與惡,也要看它在促使別的社會產生善與惡方面起何作用,還要看這個社會享有的善較之於他處的惡而言有多少。如此說來,中國要勝於我們英國。”

羅素樂觀地預言說:“我相信,中國人如能對我們的文明揚善棄惡,再結合自身的傳統文化,必將取得輝煌的成就。”

今天我們中國做到了,看來羅素很有眼光,說明我認也很有眼光。哈哈😄

當然,當我瞭解了蘇格拉底、笛卡爾和羅素之後,讓我更加堅定了:

王陽明確實是一位牛人中的牛人。

不論是在中國,還是放眼全世界。


行動家


大家好,我是一個文化歷史愛好者,最喜歡研究歷史,還有文化書籍,希望我的觀點對大家有所幫助,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西方哲學史上記錄的在我看來都是古典藝術的。就不好說那一本了,而是一個系列。當然,讀西方哲學就應該讀古典的,沒有讀古典,讀現代的東西就會斷片,搞不好會更糊塗。比如,現在有人讀海德格爾,那就要先讀胡塞爾的現象學,要讀懂現象學又必須讀懂康德,讀懂康德又必須瞭解休謨的經驗主義哲學和笛卡爾的哲學。而這一系列思想都發源於古希臘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

有個技巧就是從中間入手,就是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這本書讀懂了,其它哲學著作就是小兒科了。康德是一座山峰,爬上去不容易。但一旦爬上這座山真的是一覽眾山小。

每個人的思路不同,有的人喜歡邏輯技巧、語言技巧的可以讀羅素、維特根斯坦。有的喜歡偏激的就去讀尼采。他的書很好讀懂,當沒有系統讀過哲學著作的人要小心,容易劍走偏鋒。尼采後期也是得了精神病的。美國的東西談不上是哲學,充其量算得上社會學和心理學。

以上我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喜歡我的回答,希望對書籍跟歷史文化感興趣的可以跟我交流一下,書籍裡的故事跟文化底涵帶給我無窮的樂趣。


圓規之夢


學習哲學的目的,是要幫助自己豎立正確的人生觀,而不是要潛心鑽研某一位哲學家的思想,除非你是大學教哲學的學者,更有甚者,能提出自己獨到的新的哲學思想……



熊斌52366886


西方哲學全都是垃圾,但是唯獨你要好好看看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雖然脫胎於西方,但是它具有普世價值。


乾坤正法79859246


看過西方哲學史,我們經常忽略的一位哲學家就是叔本華了,他的哲學繼承康德哲學,又結合東方哲學精要,其內容從自然科學到倫理學都有談到,那就是《作為表象與意志的世界》,就像叔本華自己說的,當你知道這個世界的本質之後,你的生命意志才像那墜落黑暗裡的太陽,否則就是亂的意志,沒有目地的意志,至於怎麼知道世界的本質,他說的很清楚。



詩影社


假如您是哲學專業的研究者,請忽略我的回答!

假如你是想通過哲學進一步指導人生思考,推薦《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並試著回答其中所有問題,寫下來!


哈哈哈哈888666


西方哲學史是有系統地循序前進而逐步發展。若是西方唯物主義仍然都離不開辯證法的其中一個環節,正如黑格爾觀念中的三個觀念認識過程中,所謂基於自在自為的物質自然基礎,從而辯證地發展到自然神論中的目的論。由此可見,並不不是各種知識的邏輯發展階段都很重要,而且是有機聯繫的環節。所以並不排斥誰是誰非得問題。因為哲學是保羅萬象的知識,所以依然尊重各種多樣化的認識規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