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賤夫妻百事哀”,那些被錯誤理解的詩句,你中招了嗎?

元稹(zhen)寫了幾首很出名悼念妻子韋叢的悼亡詩,不寫還好,結果一寫出來就把自己寫成了一個渣男,這點後面談到。

他最有名的悼亡詩無疑是《遣悲懷三首·其二》中的“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這是近年來被人們誤讀很大的一句詩,筆者最初也犯過這樣的錯誤。

昔日戲言身後事,今朝都到眼前來。 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從字面理解來看,彷彿是說每個人都有這樣一種傷痛苦恨,什麼呢?深陷貧賤之中的患難夫妻百事都顯得很悲哀,這種邏輯自然是為了照應句子中的“貧賤”兩字,這是誤解的關鍵所在。

“貧賤夫妻百事哀”,那些被錯誤理解的詩句,你中招了嗎?

當然,筆者認為倘若這種理解也能照應某種現實的話,如此理解也並非不可。不過,對於作者來說,顯然並不是他所要表達的,這句詩的原本含義是這樣解釋的——

我固然知道每個人都有這樣一種苦恨(主要指生離死別),但是對置身於貧賤之中的患難夫妻來說,一旦面臨生離死別,沒有什麼比這更加悲哀的事情了。

你看,它的意思和我們理解的完全相反,在錯誤的理解中,它被解讀為一種顯得消極、悲觀的語境。多用來指一對夫妻因為貧窮導致的各種爭吵,以及因為貧窮導致的感情破裂,又或者因為貧窮導致這對夫妻做什麼事情都有一種無能為力的感覺,顯得頗為悲哀。

這種場景在現實生活中固然是非常多見的,用來描述這種情景倒也並非完全不可。不過應該對它的原本意思有所瞭解,不然就會鬧出笑話了。儘管“貧賤多哀”是常事,但患難夫妻也並非沒有彼此廝守的決心。

麵包對於愛情來說固然重要,但沒有面包的愛情也並非不存在。

明代文學家歸有光在《項脊軒志》中寫了一句令世人都為之感動的句子說: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歸有光對亡妻念念不忘,而且他們的生活也是相當貧困,但是這並沒有影響他們之間的感情。

“貧賤夫妻百事哀”,那些被錯誤理解的詩句,你中招了嗎?

因此在這種情景下,用“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來描述他此刻的心境,才是元稹寫這句詩歌時的原本思想。《浮生六記》的作者沈復和芸娘同樣也是一對貧賤夫妻,芸娘去世的時候,沈復甚至窮的沒有錢把芸孃的靈柩運回故鄉。

可以說屬實的悲哀,但沈復和芸娘雖然生活困苦,但兩人相親相愛,相敬相知,因此並不能完全說他們的生活是悲哀的,因為幸福是心靈的感受,而不是一件華麗的衣裳。用元稹原本的文本思想去描述沈復那時的心境也十分合適,芸娘去世以後,沈復的精神陷入低潮,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叫做“從此擾擾攘攘,又不知夢醒何時耳”。

這是一位中年男人在喪妻後的真實寫照,這首詩歌是元稹拿來悼念自己的原配妻子韋叢的,此外他還寫了另一首詩歌紀念韋叢,也是十分的有名,叫做“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這裡的滄海和巫山都是指他的原配夫人韋叢,從字面理解來看,似乎是說感情一旦破裂了,就很難再回到從前,所以叫“曾經滄海難為水”。

但它的實際意思是說:見過滄海一樣的風景後,其它的水(代指女性)都失去了吸引力,除了巫山上的雲彩,其它地方的雲朵(代指女性)也都比不上。

“貧賤夫妻百事哀”,那些被錯誤理解的詩句,你中招了嗎?

這句詩化自《孟子·盡心》中的“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表達的也是同樣的意思。

用現代話來說,就是指一個人在擁有一個令她為之驚豔的人或者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以後,就很難對其它人和感情產生愛慕之心以及興趣,因為除了這個人以外,世界上的人都比不上他。

如果一位你正在追求的異性寫了這樣一首詩給你,那就是在暗示你不要白費力氣了,她的心還停留在過去某個人的身上。

不過,令人詫異的是,寫出如此深情詩句的元稹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渣男,這也是他令人詬病的地方。他在和韋叢結婚之前,曾和一個叫做崔鶯鶯的姑娘有過一段感情。

想來崔鶯鶯應該是元稹的初戀,兩人耳鬢廝磨,感情深厚,一度曾私定終身,崔鶯鶯曾囑咐元稹說“玉取其堅潤不渝,環取其始終不絕”,並送了一個定情信物玉環給元稹,意思兩人的感情要像玉石一般長久,像玉環一樣自始至終。

但後來隨著元稹進京考試,就把崔鶯鶯一股腦的忘在了後面。轉而迎娶了高官韋夏卿的女兒韋叢,可以說非但沒有像崔鶯鶯憧憬的始終不絕,反而是始亂終棄。

“貧賤夫妻百事哀”,那些被錯誤理解的詩句,你中招了嗎?

更誇張的是元稹還寫了一本短篇小說《鶯鶯傳》,描寫了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故事,在這個故事中,張生對崔鶯鶯始亂終棄,倒頗有許多元稹自己的影子。不過,這人也屬實是臉皮厚的沒了譜,在故事中不僅替張生百般狡辯,還辱罵崔鶯鶯是妖女。

不知他是何種心態寫下這本小說的,以至於魯迅看完以後點評說:篇末文過飾非,遂墮惡趣。

而後世的小說《西廂記》就是以《鶯鶯傳》為藍本寫就的。

更諷刺的是,韋叢剛剛過世的這一年(809年),元稹就和唐代才女薛濤廝混到一起,當然倒並不是說他對韋叢沒有感情,兩人婚後倒是恩愛,但元稹似乎並沒有平常人的強烈道德觀,這大概也是所有風流文人的通病吧。

這一年元稹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到四川去考察,對蜀中詩人薛濤他早已是慕名已久,因此主動約見薛濤,一個正是事業如日中天的大文人,一個又是正值青春年華的女文藝青年,兩人交談一番後,自然是互生愛慕之心。

不過,由於工作調動關係,元稹很快離開了四川,而薛濤也識趣的沒有挽留或者跟隨元稹,她怕連累後者。因為她出身不好,屬於樂籍出身,這個所謂的樂籍是北魏年間制定的將罪人和戰犯的妻女以及後代編入特定戶口中的人群。

“貧賤夫妻百事哀”,那些被錯誤理解的詩句,你中招了嗎?

既叫樂籍,顧名思義這些人只能從事賣唱彈樂的工作,屬於古代的賤民。

離開後的第二年,元稹就娶了一個小妾安仙嬪,當時元稹的事業遭遇滑鐵盧,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此外身體又染上疾病,當時他和韋叢的唯一的一個女兒身體又不好,在這種情況下,他娶了這個小妾來幫助自己照料家務。

韋叢一共為元稹生下五子一女,但最後全都因病夭折。

多情文人還是比較搞笑的,他們對待感情雖然都有一種漫不經心的態度,但是又並不完全是無情風流,後來安仙嬪去世的時候,元稹又寫了一篇《葬安氏志》來紀念她,其心思真真假假叫人分不清。

譬如安仙嬪元和九年病故,次年元稹又娶了正室裴淑。

喂喂喂,不是說好了“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