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熱碰上破發潮 七成赴港IPO企業「中招」

資金收緊的大環境下,大批內地企業選擇了背靠“大海”的港股上市,卻趕上了兇猛的破發潮。對於港股這輪破發潮,市場已有質疑聲,認為今年的過度IPO或是原因之一。財經評論員皮海洲發文指出,香港股市在積極發股營造IPO牛市的同時,也有必要提防“過度的IPO導致市場失血”等“A股病”在港股上演。

9月12日,皮海洲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提出上述觀點,既是前瞻性的擔憂,也是因為港股市場已有一些類似“苗頭”。

內地企業競相赴港上市

4月30日,香港市場近25年來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機制改革落地。

在這次被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形容為“歷時5年廣泛討論”的改革中,港股市場基本擁抱了“新經濟”,放寬了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條件,開始接納同股不同權公司上市,此外還放寬作為“第二上市”渠道的限制。

政策紅利的刺激下,港交所迎來了上市熱。數據顯示,截至8月30日,今年在港交所新掛牌的公司數量已達到143家,較去年同期增長了45.92%。

其中相當一部分新股是內地企業。

據《華夏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8月底,今年有56家內地企業在港交所上市。在上市方式方面,它們有相當一部分以紅籌方式(即VIE架構)上市,有一些以純內地資本股權架構方式上市,還有少數幾家以介紹方式(即第二上市)上市,1家以借殼方式上市。

在所屬行業方面,56家內地企業涵蓋了教育,如新華教育、21世紀教育、天立教育等;金融,如江西銀行等;地產,如碧桂園等;“新經濟”,如小米、映客、平安好醫生等;醫藥,如歌禮制藥等;以及零售、工業製造業等多個領域。

在IPO潮等因素的推動下,港交所2018年上半年營收創下新高紀錄,達到82億港幣,同比增長32%。

而這輪上市潮,在進入9月份後,尚未有停下來的跡象。李小加近期也向媒體表示,目前等待上市的公司多於預期。

據《華夏時報》記者統計,僅9月3日一天,就有9家公司披露了招股書,此外,9月4日至9月12日,另有8家公司先後披露了招股書。其中,“新經濟”公司佔據了相當一部分名額,具體包括貓眼娛樂、中手遊、復星旅遊文化、魯大師等。

對於這輪上市潮,投中資本在一份研報中分析稱,其背後的原因,一方面是宏觀經濟所致,目前中國經濟進入發展深水區,不止新經濟企業,很多企業未來的增長都難達預期,通過上市能夠增強自身抵禦外部風險的能力;另一方面則是來自資本市場的壓力。一級市場募資難度加劇,資金緊張導致大體量公司的後續融資變得愈發困難。

除了國內的大環境,美股估值處於高位也被認為是港股這輪上市潮的一個推手。

一位券商分析師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美股指數處於歷史高位,下行調整預期增加,對於有上市意願的企業來說,趕在全球市場估值下調前在港股完成上市,是有利的。

七成內地企業破發

然而,讓高漲的IPO熱情“尷尬”的是節節攀升的破發率。

據《華夏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9月12日,在前述56家新掛牌的內地企業中,41家目前已跌破發行價,破發率超七成。

受市場追捧的“新經濟”公司們也未能倖免:截至9月12日,小米集團每股15.66港元,較發行價下跌近8%,51信用卡每股7港元,較發行價下跌17.6%,平安好醫生41.75港元,較發行價下跌23.8%,歌禮制藥7.56港元,較發行價下跌近50%。

其餘未跌破發行價的15家公司中,有三家是介紹上市,一家為借殼上市,即實質上尚未跌破發行價的,僅11家,其中包括阜博集團、正榮地產、全達電器集團、江西銀行、怡園就業、弘陽地產、指尖悅動、福森藥業、九江銀行、紫元元、百應租賃。

不過,對於“過量IPO”一說,李小加在7月份面對媒體時曾給予反駁:“香港市場是一個大海市場,連接全球資金,因此只要有很好的估值,很好的公司,錢是不愁的……我們不是有限的池子,近期新股的破發這都是二級市場價格的變化,對於價格的變化是由市場的兩方——供應方和需求方互相博弈出來的價格,所以它仍然反映了市場正常的買賣關係……香港是國際化市場,也是見慣了大場面的市場,沒有必要因為某一件事情,就會帶來什麼大影響,我們也不要被短期市場的波動弄得自己六神無主,該做的事情還要繼續往前走。”

也有市場觀點同意李小加的說法。

一位投行相關人士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新股破發潮,與港股整體表現以及國內資金大環境有關。恆生指數今年1月底觸及歷史高點後,一直處於下行調整中,新股難免受到影響,此外,破發是市場對於個股估值偏差的糾正。

投中資本在研報中分析“新經濟”公司破發時稱,一級市場對於新經濟企業的高估值並不被二級市場投資者所接納,其主要原因是在於兩者市場的估值邏輯存在一定差距。二級市場的投資者往往更偏向參考公司財報,包括企業的利潤率、營業額、毛利率等傳統指標,而對部分一級市場關注的指標如用戶量、用戶價值、客戶生命週期等未能完全認同。但部分新經濟企業的盈利水平並不強,甚至出現虧損情況,難以給投資者信心。

在新股基本面方面,皮海洲也表示,要提防“新上市公司業績變臉情況”這種A股病。

據《華夏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在前述56家新掛牌的內地企業中,11家公司2018年上半年營收同比下滑。其中下滑幅度較大的包括平安好醫生,半年營收降幅39.35%,森浩集團營收降幅25.61%,金貓銀貓降幅25.31%,ZC Tech GP的降幅為269.2%,維信金科降幅76.4%。

半年營收同比增長的公司中,11家公司增幅低於10%。其中,小米集團半年營收增幅10.46%。

淨利潤同比降低的企業達10家。其中包括平安好醫生,淨虧損同比擴大39.35%,福紡控股淨利潤同比降低35.11%,森浩集團同比降低24.57%,ZC Tech Gp同比降低269.2%,維信金科同比降低76.4%,龍輝國際控股淨虧損同比擴大114.12%。

5年前錯失阿里巴巴,曾讓港交所政策制定者們長期受到一些市場聲音的指責,如今放寬上市限制,雖然帶來IPO數量上的繁榮,也不會收穫市場一致讚許。有關這一點,或許港交所管理層早有預見。

在新機制落地前夕,4月29日,李小加曾在港交所官網發文,指出作為市場的營運者和監管者,“我們永遠不可能比市場更聰明,無論監管者怎麼用心審核,都沒有辦法將所有的壞公司擋在市場之外,更不可能為投資者做出決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