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五四白话新诗的特征、价值及局限性?

用户2209701430475


五•四运动的主要意义也就是新文化运动。其中倡导,去文言文,发扬白话文。这种过程,最明显的表现在文学上的语言转变。特别是鲁迅文集对语言的过度丶徐志摩的诗集,为白话文的发展开拓了新路,奠定了基础。

白话文的特征:如徐志摩的《沙扬那拉》丶鲁迅的《自嘲》,主要价值体现在摆脱了旧体诗,在旧体诗内容上紧跟时代赋予了新意。《沙扬那拉》以白话诗体裁,细腻的描绘使得青春少女活灵活现又耳目一新;《自嘲》也摆脱了按诗律,合仄韵的俗套,直抒胸意啥就是啥。此种诗风和周恩来的诗风很相同。那时候没有功夫来咬文嚼字,之乎哉也!

白话诗的价值局限性,离不了时代背境。五•四时代是推陈出新的时代,是砸烂孔家店的时代,是一个打破了牢笼又感到迷茫的时代。自然就产生了:“沙扬那啦”、“管他冬夏与春秋”丶“难酬蹈海亦英雄”。

若论白话诗的特征,这些可能就是白话诗的价值局限吧?

知识有限,望友们指教,謝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